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了第一槍,此次戰役最終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激發了全民族抗戰的決心。而這份決心就像一面旗幟,永遠飄揚在人民的心中。電影《八佰》講述的就是其中的縮影之一: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次戰鬥是國民黨政府軍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共計411人,對外稱800人)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為保住閘北的最後一塊陣地,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威震敵膽,譽滿中外,被譽為「八百壯士」。
男孩「端午」
戰士「端午」原本是一名鄉下娃。從逃跑到犧牲,這個男孩的思想從貪生怕死轉變到了捨生忘死的境界。隨後參加了多次戰鬥,直至在保衛旗幟的戰鬥中被戰鬥機槍打穿腹部犧牲。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戰爭,湧現了無數個像「端午」一樣的男孩,他們經歷了槍炮洗禮,戰爭歷練,而成長為真正的戰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真正的強大,正需要像「端午」這種不怕犧牲,勇於拼搏的年輕人,放到現如今的和平年代也一樣適用。
陳樹生驚天一跳
如果說戰士「端午」是在戰鬥中成長了,那戰士陳樹生顯然就是一名成熟的愛國主義英雄。在日軍拼命挖掘牆洞,企圖在牆洞內安裝炸藥,進行爆破之際,陳樹生驚天一跳,與十幾個日軍同歸於盡,英勇犧牲,慷慨赴義,成功粉碎了日軍這一陰謀。同時也令後續的日軍膽寒,不敢再採取類似的行動,從而保住了倉庫外牆。陳樹生留下的遺書上寫道「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義,精神之柱石也,是支撐英雄們為之犧牲的信念,它是樹立在人們心中的那面旗幟。旗在人就在,人在陣地就在;陣地不丟,國家不亡。「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每個人都必須站起來攜手並進。
飛馳的白馬
有一匹白馬始終貫穿於影片始終。有人說它是常山趙子龍的馬,為了保衛家園,與戰士們並肩作戰,誓死守衛上海最後一塊陣地;有人說它象徵著人們對於勝利的渴望,長長的鬃毛隨風飛舞,就像一名戰士拿著旗幟,繞著四行倉庫在跑,在向日軍宣示著我們的主權。蘇州河對岸的人們看著白馬,就仿佛看到了抗戰勝利的那一天,這匹馬經歷了槍林彈雨卻依然屹立不倒,也體現了人們對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心和不怕犧牲的意志。白色意味著和平,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也許這就是影片導演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吧。
山河破碎,家國仍在。捨生取義,浩氣長存。捍衛正義是旗幟;守護國土是旗幟;保衛家園是旗幟。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血肉織就而成的,更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樣子。今天的中國正在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大踏步前進!
四行倉庫的守軍誓死護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