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意義,感性,銀幕內外的觀看疊加

2021-01-09 骨朵網絡影視

文丨聆雨子

編輯丨穀雨

從提前點映到正式公映,這一周的院線,因為《八佰》,收穫到久違的票房和熱議。

大眾能為《八佰》找出諸多裡程碑式的興奮點: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片,第六代導演第一次嘗試大場面戰爭題材。

但對整個電影產業而言,《八佰》其實是一枚押在賭桌上就不能輸的籌碼、一劑在長期垂死掙扎後必須迅速顯效的強心藥。

疫情以來長期不能開工的休眠、多少影院關停的負面消息、虧損、失業、零收入……經歷這一系列風雨飄搖,在緩慢的復甦期裡,那些試水的重映片和小成本製作固然也有投石問路的價值,但《八佰》,才是第一次讓電影回到公眾話題中心的機會。

那麼《八佰》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它的新意和藝術性,又體現在哪裡呢?

「廢柴聯盟」模式:

不預設動機,只尋找意義

所謂「師出有名」,戰爭題材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要為戰爭定性,通過為戰爭定性,來為人物建立行為動機。

說白了,角色投入戰爭之前,總該讓他們、也讓觀眾知道,到底為什麼要去作戰。這個「為什麼」可以很崇高:保家衛國、維護和平、人類的共同命運。這個「為什麼」也可以很具體很細微:《拯救大兵瑞恩》只是要帶回一個人,《1917》只是要送達一個口信,《敦克爾刻》只是要活著撤退。但這個「為什麼」,必須要有。

可《八佰》不一樣:從第一場戲開始,它的重心,就聚焦在一群「不知道為什麼」的、「從沒想過為什麼的」、無所適從的、渾渾噩噩的人身上。

盤點既往國產戰爭片的人物譜,或是「指點江山「模式——聚焦於偉人;或是「浩氣長存」模式——聚焦於烈士;或是「超級英雄」模式(也就是《戰狼》模式)——聚焦於一個戰無不勝的主角;或是「無敵小分隊模式」(也就是《湄公河行動》模式)——聚焦於一群戰無不勝的主角。

《八佰》是什麼模式?《八佰》是「廢柴聯盟」模式。

南腔北調的雜牌軍、散兵遊勇的烏合之眾、莫名其妙來到上海、莫名其妙上了前線,等第一次明白過來時,命運已經只剩下捨生忘死這一種可能。

看起來一點都不英勇,這是一群倒黴蛋。

「我叔,我,我弟弟,我們就是種地的」。那我為啥要打這樣一場幾乎沒有勝利可能、也幾乎沒有生還可能的仗?

此問題看起來天然無解,這使它無法成為這部戰爭片的前提、無法在一開頭就主導整部電影的觀念高度。但問題被提出之後,所有對它的解答嘗試,卻可能支撐起整部電影的內容飽滿度、情感代入度和人性深刻度。找到「為啥」的過程,就是找到行為動機的過程、建立意義的過程。

直接丟給觀眾的意義,可能是教科書式的、高考歷史答題卷般的意義,但帶著觀眾一起、跟片中人一起、花時間去建立起來的意義,才是真意義。讓那些看起來和戰爭最沒關係的人去明白自己可以在戰爭中做什麼,讓散兵遊勇去躋身八百壯士的一部分,讓廢柴聯盟去成為超級英雄,這才是最動人的意義建立。

也許廢柴聯盟成為超級英雄的方式很陰差陽錯:被槍指著腦袋去學習處死俘虜,於是強行戰勝了恐懼;明明當了逃兵卻被不明真相的群眾視為英雄接受歡呼,於是強行植入了英雄的概念與伏筆。也許廢柴聯盟直到成為超級英雄之後還會顯得很廢柴聯盟:慷慨赴死之前,還在糾結「摸女人胸是什麼滋味」。

但沒有關係,沒有人否認他們已經成了英雄,大家感動的、欣賞的、沉醉的、受到鼓舞和激勵的,就是這場「最不英雄的人都成為了英雄」的奇蹟。

這就是為什麼在作為敢死隊縱身一躍、同歸於盡之時,每個人才會字正腔圓地喊出自己的全名——那是你贏回自我認同感、贏回自己的身份與存在理由的一刻。

名字成了一種意義的指代。

從神性到感性,從宏觀到微觀

《八佰》是一個由普通人組成的中景群戲,幾十個有辨識度的角色,軍人、平民、記者、逃兵、社會名流。幾十個普通人帶著各自的一生,存在於屬於他的幾分鐘和幾個畫面裡。透過這一閃而過的歷史餘音,看到這幾十個人各自的前文本,這幾十個,就彙編為社會與時代的全貌。

從宏觀敘事走向微觀敘事,在微觀敘事裡反映宏觀敘事,這構成了全世界戰爭電影的一個共有趨勢。宏觀是場面的還原。微觀是人心的還原。

戰爭太大、也太遙遠,好像天然就是宏觀的,我們也確實以宏觀的方式拍了很多年戰爭,而且拍得不可謂不成功:

上世紀90年代的《大決戰》三部曲,全景實拍、全軍參演,總計從五大軍區調動330餘萬人,故宮、總統府、甚至中南海都拿出來當拍攝地。這是場面還原的極致。前幾年的《紅海行動》,使用五十多種真實槍械和三萬多發子彈,三款海軍主戰艦艇、兩款陸軍主戰坦克在片中亮相,軍迷們直接拿著它來分析中國裝備的發展現狀。這也是場面還原的極致。

所以接下來,微觀才是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著力點下沉,把戰爭落在普通人的身上,燭照戰爭中普通人的遭遇和感受。偉人能看清歷史的理性,英雄能體現史詩般的神性,而普通人,具備可理解的感性。有了感性,就有了銀幕內外的共情。

國產戰爭片發展史,不缺理性,不缺神性,所以,是感性登場的時候了。

因為是普通人,所以沒太多宏大的出發點,誰都會惦記著家鄉的媳婦兒和稻子,有人選擇加入這場戰鬥只是為了親眼見一見傳說中的大上海,有人則是年輕氣盛的學生娃子、以為戰爭會很燃很好玩。這都是感性的共情。因為是普通人,所以決戰前最後一夜的主題,也不過是一封家書、一段皮影戲、一個熱水澡。這也是感性的共情。

有了這一系列感性的共情做鋪墊,當「面對著升起的旗幟淚流滿面、振臂高呼中華不會亡」這樣神性的共情出場時,才不會突兀、不會刻意、不會煽得過度。正因為觀眾陪著他們一起怯懦過、動搖過、恐懼過,觀眾才有理由陪著他們一起勇敢無畏、一起熱血沸騰。不避諱「怕死」的常態,才能接下「忘死」的常態。最終,微觀再次組成了宏觀,感性再次回到了神性。

觀看的套層結構

影片中的地理環境布局非常特殊,巷戰、塔防,本來就是大眾不熟悉的視覺體驗,更何況,這一次,它們的背後,還立著一整片燈紅酒綠的霓虹市井。租界和戰區之間,蘇州河提供了一種現成的視角切割,導演在影像語言上、在燈光布景乃至在配樂上一路強化這種切割,把「這邊天堂那邊地獄」的反差感推到無以復加。

於是,這兩岸的彼此觀看,就顯得更有理由,也更有儀式感。

小生意人、麻將桌邊的中產階級太太、歌女與戲班、孩子,一開始,戰爭近在遲尺,但戰爭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因為近在咫尺和切膚之痛間,還隔著一道天塹。

記者們的存在更是把這種觀看落入取景框和黑白影像中,成了對電影本身的戲仿:親歷戰爭是職業生涯的榮耀,但這並不妨礙中立主義的冷漠,不妨礙在「沒啥可拍」的時候,喝酒吹牛賭博、外加靠販賣情報賺點外快。

但河水阻擋得住一切鐵蹄卻阻擋不住毒氣、流彈,更阻擋不住目睹無差別殺戮後的義憤,目睹捨生忘死時的激動,目睹國旗一次次被擊倒、又一次次被豎起時的振奮。

原來沒有人可以在歷史面前置身事外。

然後就是捐款捐物、前赴後繼地接電話線、隔河相望的敬禮抱拳、張教授開始舉槍射擊、方記者開始親臨一線、藝人們開始以鼓點助威。

然後就是無數伸出去的手的特寫。

這是一場從隔岸觀火到設身處地的變遷,它同樣屬於前文所說的,意義的尋找和建立過程,也同樣屬於前文所說的,普通人的感性逐漸升華成神性的過程。這個過程原來不止發生於此岸,還發生於對岸。

其實,它還發生於銀幕之外。

「從觀望者到親歷者」的心理體驗,其實無限接近影院裡每一個觀看電影的人。開場時尋找座位、看手機、聊閒天、嘈雜混亂,時不時被老算盤和瓜慫的喜感逗得全場鬨笑,逐漸沉入劇情開始屏息凝神鴉雀無聲,後半程影廳內啜泣聲四起,結束後久久不願離去。

觀眾們在整個放映過程中的表現,和河對岸的民眾的表現,形成了神同步的共振。於是,觀看就被疊加了,就成了一種套層結構:觀眾在銀幕外看蘇州河兩岸的人,蘇州河此岸的人在銀幕內看蘇州河彼岸的人,在這個套層結構裡,在經歷內心轉變、建立意義、從感性裡讀取神性裡,大家是同頻的。

當然,《八佰》也有許多自己的問題:表達欲過盛和篇幅本身的限制,造成若干組人物之間的串聯度缺失,角色更多以散點分布、而非以網狀共存;河兩岸的對比有餘而纏繞不足,過於依賴特效布景的表面反差;後半段節奏有點崩,結尾的情緒漫溢也比較MV化。

至於圍繞歷史本身的評價和討論,那就是另一個維度的話題了。

值得回味的是,《八佰》的第一個鏡頭是一隻露了露腦袋就縮回的土撥鼠,《八佰》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匹硝煙和廢墟中始終飛奔不倒的、奇蹟般的白馬。

相關焦點

  • 二刷之後多說幾句《八佰》
    說電影的全畫幅其實是有倆概念,一個指不同比例銀幕的全畫幅鋪滿沒有,一個是指攝影機畫幅是否開到最大,八佰是指後者。下面影迷的這張圖可以比較直觀的解釋不同比例八佰的畫幅區別。IMAX版2.1比例畫面上下的不寬的黑邊,實際觀影體驗是無限接近鋪滿的感覺。
  • 在SFC上影影城看《八佰》,九江又開一家嶄新的影院銅鑼灣LUXE店
    今天下午,在九江SFC上影影城看了電影《八佰》。影片講述的是八百壯士固守上海四行倉庫,用熱血和生命保家衛國的故事,深深感動和震撼了九江影迷。作為電影行業復工後上映的首部商業巨製,《八佰》反響熱烈,口碑不俗,獲得了淘票票平臺開分9.4,貓眼平臺開分9.4,豆瓣平臺開分8.3的好成績。
  • 《八佰》一部讓硬漢落淚的牛片
    斥資5.5億打造的國產戰爭片,《八佰》一經上映,口碑炸裂,點映票房破記錄1.8億,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記錄,點映評分9.2分。《八佰》整劇製作精良,高度還原,從籌備到上映花了十年時間,經費一度短缺到只剩下3000塊錢,導演管虎為之嘔心瀝血,所有參與製作的幾千號人,都不辭勞苦。
  • 《八佰》憑啥9.2分?除了大場面還有這些閃光點
    影院復工之後並沒有很快恢復往日繁榮,市場需要一部有足夠實力把觀眾拉回到影院的大片,這個重擔落在了8月21日正式上映的《八佰》肩上。#八佰點映票房破億#電影8月14日開啟第一輪點映,貓眼和淘票票評分均高達9.2,口碑已經爆了。幾天點映場次有限,但截止到8月19日晚票房達到1.65億,從這兩方面來說,《八佰》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救市之作。
  • 八佰否認下發發行通知,電影《八佰》演員表及上映時間曝光
    近日,電影《八佰》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電影《八佰》並沒有下發任何的發行通知,否認之前的發行通知消息,一時間該話題登上了熱搜榜。不少網友都十分好奇,電影《八佰》演員表都有誰呢?電影《八佰》上映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一起來看一下。
  • 《星際穿越》重映火爆,《八佰》《信條》將再添火
    其中,備受關注的《八佰》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宣布定檔8月21日,成為影院復工後首部定檔的華語大片。《星際穿越》片長超2小時,設置中場休息諾蘭作品《星際穿越》無疑是近十年誕生的科幻經典巨製之一。該片豆瓣評分高達9.3分,位居豆瓣電影Top 250的第16位。《星際穿越》曾在2014年11月登陸中國內地院線,當時收穫7.55億元票房。
  • 八佰什麼時候上映,今晚凌晨上映,你會等嗎?
    《八佰》是最近聽到最多的電影名字,影片本定檔於去年7月5日,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頻繁撤檔,給人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最終經歷了半年多時長的疫情之後,《八佰》終於定檔於8月21日正式上映。
  • 北電劉德瀕老師對話《八佰》製片人梁靜老師|《八佰》嘉賓分享會
    由文學系劉德瀕老師作為活動主持者、文學系精品課程《影視策劃經典案例分析》於2020年11月20日圖書館報告廳,邀請了電影《八佰》總製片人梁靜老師。劉老師與梁靜老師一起面向文學系2018、2019、2020級劇作、策劃方向的本科與研究生及第25期文學系進修班的學員,針對電影《八佰》的前期策劃、幕後創作以及定檔發行的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而多元的分享、交流與互動。
  • 血性與人性交織 魏晨:幸得《八佰》收穫頗豐
    電影《八佰》無疑成為影院正式復工的一劑強心針,累計票房已突破21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第20部超過20億元票房的電影。電影《八佰》極大程度上助力了中國電影復甦,其視聽節奏的打造、對於戰爭場面複雜的鏡頭調度等等都達到了頗高的製作水準,對人物群像的塑造更是精益求精。跟影片中所有的角色一樣,魏晨飾演的「朱勝忠」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一名普通中國人。他擁有捨生取義的氣節,也心懷對安定和平的渴望。
  • 《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名家
    來源:時刻頭條《八佰》不是我們常見的傳統戰爭片:領導層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指揮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摧枯拉朽,漫捲紅旗戰如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八佰》作為戰爭片,也是宏大敘事,但它的出發點並不始於領導層,而是從個體生命出發,從千差萬別,色彩各異的草根士兵的出發: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江西話、山西話、陝西話、湖北話、安徽話、廣東話……沒有一部華語片使用了如此眾多的方言!
  • 遲到一年多的《八佰》,它回來了!
    《八佰》回來了!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但這部影片的命運可謂是命運多舛,原定要為剛剛落幕的上海電影節揭幕,但隨後出品方華誼宣布「因技術原因取消」。《八佰》正式宣布撤檔,並且將不在暑期檔7月5日上映,現在正式定檔8月21日。
  • 數據|《八佰》正式上映,數據告訴你看不看
    《八佰》值不值得看?這些數據告訴你。票房刷新歷史據貓眼專業版數據,作為影院復工以來上映的首部華語影片,《八佰》點映票房在8月19日突破1.8億,打破此前2018年2月14日情人節點映的《西遊記女兒國》1.79億,創下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21日10時20分,《八佰》累計票房2.67億,遠超同期上映、重映的多部電影。
  • 全校大會上校長借用電影《八佰》向教師分享3句話,很有教育意義
    這個暑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電影院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八佰》,我第一次戴著口罩走進影院,觀影過程中不時聽到觀眾啜泣的聲音,我坐在第一排,回望漆黑的影院,看到了很多人目光中的點點淚光,晶瑩而熱烈。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 聊一聊電影《八佰》中的飛艇
    電影《八佰》中曾出現過一種罕見的飛行器,外國軍事觀察團乘坐它飛在半空中觀察日軍對四行倉庫的進攻,小刀看到外面日軍發起進攻後,跑回賭場向蓉姐報告,讓她早做準備,他這樣描述:「天上飛的是洋人的怪物……」。這個能在半空懸停飛行的飛行器,可能大多數觀眾都知道它叫飛艇,但一艘固特異(Goodyear)飛艇出現在淞滬會戰的戰場上,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艘飛艇。
  • 《八佰》觀後感:我所看到的人性
    《八佰》已經上映三個月了,我錯過了在電影院觀影的機會,昨天閒來無事,突然想看看《八佰》。我不得不承認,隨著電影的情節,心潮澎拜。突然就有了如果自己是八百壯士的一員,也能奮勇殺敵的勇氣。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性的醜陋。
  • 熱映《八佰》、獨播《奪冠》,進擊的「bilibili放映廳」
    不止是《奪冠》,回首來看,《葉問4:完結篇》《利刃出鞘》《天氣之子》《少年的你》《1917》《小婦人》,以及《八佰》《姜子牙》等近期院線新片都已接連出現在了B站電影區。至此外界才發現,B站早已不是那個「挖掘寶藏老片」的「採礦公司」了,它開始老片、新片兩手抓起,成為了用戶第一時間觀看院線新片的重要渠道。
  • 飛翔雲組織《八佰》觀影會:向歷史與英雄致敬!
    8月30日晚,廣東飛翔雲計算有限公司聯合梅州市新階聯共同舉辦了《八佰》觀影會,共有60名員工及市新階聯會員攜家屬參加了觀影會。「八佰」是什麼?1937年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孤軍,以寡迎眾,血戰4天4夜「八佰」,是這群勇士共同的名字,「八佰」,是一河隔出天堂與地獄的戰爭史奇觀,「八佰」,更是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的英雄縮影。
  • 《八佰》:難以用「好看」形容的好電影
    管虎導演的《八佰》給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動,它喚起了每個人心中的英雄情結和愛國情懷。這部好電影拉近了我和英雄之間的距離,我看到了他們在艱難歲月中的革命信仰,看到了他們為了新中國的美好明天而浴血奮戰,看到了他們在天堂的微笑和生命的永垂不朽。我不願用「好看」一詞去形容《八佰》,因為它對我而言不只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更是一次不忘歷史,不忘先烈的生命教育和愛國教育。
  • 《八佰》美化國民黨?還能感動臺灣人嗎
    在新冠疫情、南方水災、中美新冷戰的陰霾下,大陸輿論似乎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多大興趣,直到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的驚豔亮相。雖然影片公映一波三折,爭議鋪天蓋地,但一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大陸觀眾的愛國心。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臺灣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