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復工之後並沒有很快恢復往日繁榮,市場需要一部有足夠實力把觀眾拉回到影院的大片,這個重擔落在了8月21日正式上映的《八佰》肩上。#八佰點映票房破億#
電影8月14日開啟第一輪點映,貓眼和淘票票評分均高達9.2,口碑已經爆了。
幾天點映場次有限,但截止到8月19日晚票房達到1.65億,從這兩方面來說,《八佰》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救市之作。
口碑票房雙豐收,不少觀眾已經開始二刷,作為一部戰爭片,《八佰》能在極短的時間裡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因為電影至少具備以下五個閃光點,它們放在一起能換你一包紙巾的眼淚。
第一個閃光點,是片方投入大量資金、導演拿出最大誠意,帶來超一流的視聽震撼。我們常說「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照鏡子最重要的就是還原真實。對於管虎來說,拍《八佰》絕對是他從影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
和他以往的作品不同,《八佰》要精準且完整的還原四行倉庫保衛戰,不能亂改、不能戲說,這對身為編劇和導演的管虎是一種束縛,電影還原歷史,但同時也是一部商業大片,在二者間找到平衡點,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滿足觀眾對戰爭片的種種訴求,談何容易?
現在矗立在蘇州河邊的四行倉庫遺址當然不能用來拍攝,於是需要四行倉庫就建、需要寬闊的蘇州河就挖,需要展現對岸的「天堂」租界,就全力搭景,整整耗時一年半,終於1:1還原了當年上海蘇州河的兩岸。
只建完還不夠,四行倉庫要做舊,符合戰爭塗炭後的樣子,而租界那邊,從包子鋪到蓉姐的賭場,從燈紅酒綠的夜總會到牌桌上的麻將都非常有質感,這些是《八佰》能夠成功還原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基礎,而完成這一切的魄力,沒有幾個導演能夠做到。
第二個閃光點,是管虎放棄了常規的敵我視角,而是從小人物出發,四行倉庫裡那些捨身為國、慷慨赴死的戰士們,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啊!管虎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並且塑造人物、挖掘內心恰好是他最擅長的。於是在沒有主次之分的銀幕上,我們看到了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得到最大程度的感動和共鳴。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很怯懦,最後他流下了傷感又悔恨的淚;
姜武飾演的「兵油子」懶惰又自私,但是他寧願自己犧牲,也要把想要救他的老算盤踢開,他不想別人為他搭上性命;
歐豪飾演的端午,開始一直在和內心作鬥爭,但當戰爭打響,他迅速成長為真正的戰士並戰鬥到最後一刻。這樣帶給觀眾震撼和感動的角色太多,受限於電影篇幅,導演選擇用最簡單、直接的行動來塑造人物。
比如率先綁手榴彈跳下去的陳樹生、慷慨赴死的刀子,還有對岸為戰士們加油打氣的那一雙雙手,他們的動機都一樣,保衛我們的尊嚴和家園。
第三個閃光點,守衛四行倉庫四天四夜,數場戰爭戲打的驚心動魄,觀眾對戰爭片的爆裂、感動、生死抉擇,甚至儀式感、榮譽感等所有訴求,電影都充分回饋。
幾乎每一場戰爭戲我都哭著看完,敵軍被圍剿後第二次入侵,打到最後倉庫開燈,雙方近距離短兵相接振聾發聵,讓我瞬間淚流滿面;
後面叫囂三小時打下倉庫,八百壯士迎來最強的一波猛攻,陳樹生等人排著隊高喊自己名字後慷慨就義,帶來更大的情緒高潮;接著後面還有刀子赴死、捨命過橋等段落,它們充分展現出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對生命的踐踏,影廳裡則不斷響起啜泣聲。
第四個閃光點,攝影為《八佰》帶來電影感和高級感。二刷之後,電影有太多精彩的運鏡讓我過目難忘,攝影機相當於觀眾的眼睛,攝影師曹鬱運用多種攝影方式,每一種都帶給觀眾不同的觀感。比如開場不久四行倉庫樓頂的廣角,鏡頭緩緩從對面租界區移動到蘇州河的這一側,天堂和地獄形成鮮明對比;
戰鬥場面用的幾乎都是手持和肩扛,恰到好處跟拍和晃動充分傳達出了戰爭的緊張和焦灼,更難得的是,為了讓這些主觀鏡頭更有代入感,攝影師不斷嘗試用長鏡頭來增強戰爭的真實性,甚至包括雙方撕扯之後手雷在身下爆炸的高難度場景,這是在以往戰爭片中極少見到的;
租界那邊,在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路上同樣也用了數個長鏡頭,這需要導演施展很強的場面調度能力,也要和攝影師曹鬱默契的配合;同時還有不少軌道上的平移鏡頭,除了帶給觀眾客觀視角外,也彰顯出了戰爭的冷酷和莊嚴,比如孫元良和敵軍頭目會面的那場戲。從場景搭建、戰爭大場面的營造到拍攝環節,《八佰》堪稱國產戰爭片的裡程碑。
第五個閃光點,是《八佰》展現戰爭的爆裂和殘酷,是過程而不是目的,它用國產電影最高超的工業和特效,換取觀眾發自內心的原始感動,電影用一個個鮮活的的角色投射整個戰爭,放大至暗時刻中人性的微光,用他們的犧牲,去證明偉大民族在列強壓迫下依然堅持著血性和堅挺著脊梁。抓住了這些的《八佰》,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犧牲的戰士們的頌歌,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史詩,在感受完極致的視聽震撼之後,觀眾還能留下更多內心的感觸。因此,這是一部值得N刷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