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公園現奇怪建築,是梳妝檯還是假山洞?
「這是馬娘娘梳妝檯嗎?」最近,文物愛好者孫先生給「老南京」版發來一組照片,拍攝的是一組奇怪的石砌建築。孫先生說,這組建築在白馬石刻公園內進行展示,現場的文字說這可能是「馬娘娘梳妝檯」。
記者採訪有關研究者後得知,這個石砌建築的確是在明故宮(明代初年的皇宮)遺址上發現的,但不太可能是所謂的「梳妝檯」,其真實身份存在兩種說法,很可能是明代皇家園林遺蹟。
探訪:
巨石疊加形成神秘的門
孫先生所說的「石砌建築",在南京文物愛好者圈子內其實名氣不小,但其具體身份還是一個謎。
按照孫先生的描述,記者日前來到白馬石刻公園探訪,這是南京地區集中陳列展示古代石刻的一處主題公園,石砌建築就位於一個平緩的山坡上。
記者看到,這組建築由一百多塊巨石組成,猶如「巨石陣」,幾乎每一塊石頭表面都被人刻意打磨過,形成凹凸不平的樣子。石頭多數為長方形和拱形,一層層疊加在一起,形成多個「門」,「門」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頂部為券頂的拱形門,共有三座,一種是頂部為長方形的方門,共有兩座。
現場還有說明牌,指出這組石刻原來發現於「明故宮武英殿遺址以北」,因為年代久遠,無法搞清楚其真實身份,民間傳說這是「馬娘娘的梳妝檯」,但也可能是冷宮建築構件或者皇家園林假山下的券洞構件。
中山陵園管理局編輯出版的《鐘山志》一書指出,這些巨石之間其實都有榫卯相扣,從外面看不出來,雖然它們貌似一塊塊巨石疊加,其實非常穩固。
溯源:
16年前從明故宮遺址上搬來
據南京文物界前輩回憶,這組石砌建築最早是在中山東路北側南京軍區體工隊內發現的,600多年前,那裡正是前面提到的「武英殿遺址以北」。這組建築最初南、北、東三個方向都有門,全長6.9米,佔地面積約30平方米。
石砌建築沒有腳,怎麼「跑」到白馬公園去的呢,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據南京文物界的前輩回憶,石砌建築幾百年來都沒有「挪窩」。
1986年體工隊要建造一處標準的田徑場,石砌建築就坐落在田徑場的選址上。
當時的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簡稱「文管會」)認為,這組石砌建築有較高的價值,經過與部隊協調,進行了遷移。
據《南京明故宮》一書記載,當時,文物部門派人對這組石刻進行了細緻的測繪、拍照,對拆下的每一塊石塊進行編號,先拆散,以備將來復建的時候有依據。那時,明故宮遺址公園還沒有建成,石砌建築的構件被存放在體工隊田徑場的東側圍牆邊,一放就是十幾年。
據介紹,2000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在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間原白馬村建白馬石刻公園,需要展示大量散落的石刻。中山陵園管理局向南京市文物局提出要求,得到批准,這批明故宮的石砌建築被整體搬遷到了白馬公園內,並且按照此前的編號,原樣「組裝」,向遊客進行展示。
探秘:
很可能是假山劵洞
人們對奇怪的石砌建築非常好奇,紛紛猜測其真實用途。「馬娘娘梳妝檯」的說法,雖然流傳最廣,但幾乎沒有可能性。南京民間文物研究者劉帥對這組石砌建築很感興趣,做過一定研究。他認為,這組建築不可能是梳妝檯,很明顯就是「門」,全部由石頭組成,也不太可能是放置在室內的。
劉帥說,馬皇后是朱元璋的正宮皇后。居住在坤寧宮。坤寧宮俗稱「中宮」,處在明故宮的中軸線上,在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乾清宮、省躬殿以北,靠近現在明故宮遺址公園的北門; 而武英殿位於奉天門西北、奉天殿西南方向,是皇家齋戒的場所。從明故宮復原地圖上看,武英殿距離坤寧宮非常遠,根本不可能是「馬娘娘的梳妝檯」,所謂「梳妝檯」,應該是民間百姓根據這一組建築的奇特外形,做出的想像。
「南京人似乎對馬娘娘有特殊的好感,很多史跡都被人們附會成與馬娘娘有關,比如繡球公園的『馬娘娘』腳印。」劉帥說。
排除了「梳妝檯」的說法,中山陵園管理局專家還給出另外兩種說法,一種是「冷宮」建築構件,一種是皇宮花園假山下的劵洞構件。劉帥認為,石砌建築是假山劵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從史料和地圖分析,明故宮宮城內的西半部分,在武英殿後面,依次是月華門、御花園、春和殿、西暖閣。御花園是皇族遊戲玩耍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假山湖水、珍禽異獸,因此石砌建築和園林假山有關的可能性非常大。而《鐘山志》一書也將所謂的「梳妝檯」認定為明代早期皇宮僅存的園林建築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