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鐵心橋荒山現無頭龜趺 系守衛明代太監墓

2020-12-08 大蘇網

龜趺已經斷為兩截

一座石頭烏龜,靜靜地臥在草叢中,它在為誰守墓?近日,有讀者在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高家庫社區的一座荒山上發現一個明代龜趺。這個龜趺有怎樣的身世?記者查詢資料、採訪專家後得知,原來這個龜趺守衛的是一座明代太監的墓。

石頭烏龜已經斷成兩半

上周,記者報導了高家庫社區楊家墳發現了一座六朝墓葬。文物愛好者黃先生看到報導,也到現場探訪。在六朝墓考古工地的西邊不遠處,黃先生有了新發現,「荒野樹叢裡有一個石頭烏龜,不知道是個什麼來歷?」他將這個情況通報了「老南京」版記者。

記者聞訊後,前往現場查看。果然,在楊家墳荒山朝西的一面,記者找到了黃先生所說的龜趺。石頭烏龜已斷裂成兩半,頭部缺失,有較典型的明代風格。烏龜地處一片樹林之中,地點非常荒僻。

在距離石烏龜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水泥牌,上面文字模糊,可以模糊辨出「碑亭軼名墓」等五個字。

龜趺,又稱為「贔屓」,是傳說中的「龍九子」之一,常用來作為馱碑的碑座,在墓葬和古建築附近常見。「碑亭軼名墓」水泥牌,證明了這龜趺和一座無法考證墓主的古墓有關。

墓主叫鄭強曾被誤認為是鄭和

「其實,這個龜趺不能算是新發現,它曾是雨花臺區的文物保護單位,只是鮮為人知罷了!」一位文物專家告訴記者。

《雨花臺區文物志》對「碑亭軼名墓」的記載是:此墓僅存龜趺等文物,視其風格、規制,應是明代之墓,但民間傳說,碑亭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兩通神道碑分別毀於抗戰和「文革」時期,只剩下琉璃瓦殘片、墓磚、無頭龜趺等。1984年,「碑亭軼名墓」被列為雨花臺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和研究專家、鄭和後裔鄭自海告訴記者,「碑亭軼名墓」的墓主其實能夠考證出來,他就是明代弘治時期的司禮監太監、南京守備鄭強。上世紀70年代,位於高家庫小龍山的鄭強墓曾遭到盜掘。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考古工作人員隨即對古墓進行了清理,出土了墓誌一方,證明墓主正是鄭強。鄭強墓誌、墓中出土的玉帶等物,現藏南京市博物館。

明代周暉《金陵瑣事》一書也明確提到鄭強墓在牛首山附近:「白雲寺,一名永寧寺,在鳳臺門外與牛首山相近。太監鄭強葬地,墳旁多名花異卉」。此前,有研究者撰文認為,「碑亭軼名墓」才是真正的鄭和墓,對此鄭自海表示,這個說法沒有可信度,「碑亭軼名墓」已經被考古發掘所證明,墓主確係鄭強無疑。

朱偰曾為鄭強墓留下珍貴照片

民間文保組織「主題南京」負責人邵世海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學者朱偰在尋訪南京文物古蹟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個石頭烏龜,同時也根據殘留碑刻上的文字,考證出這裡是鄭強墓。「不同的是,當時這裡除了這個石烏龜,還有其他文物。」

據朱偰所著的《金陵古蹟圖考》記載,當時,鄭強墓位於「京秣公路」旁邊。墓前由遠及近,分別是一座石牌坊、兩根華表、兩塊神道碑。左邊的神道碑位於碑亭內,當地人稱之為御碑亭。右邊的碑已缺失,只剩下馱碑的龜趺。鄭強的墓冢則在碑亭後不遠處的山坡上,外面有圍牆。

在朱偰《金陵古蹟名勝影集》中,收錄有其拍攝的三張鄭強墓珍貴老照片,一張為墓地全景照片,神道入口處的牌坊只剩下四根石柱,再往裡是一對石柱(華表),石柱後面是碑亭,最裡面是墓冢;第二張為碑亭圖,亭子為重簷四角方亭,頂上長滿了雜樹雜草,四面闢門;第三章為碑亭內景,可以看到馱碑的龜趺,烏龜的頭已經缺失。

牛首山是太監墓集中地

「如果算上『碑亭軼名墓』,也就是鄭強墓,那麼,牛首山地區的太監墓應該有十餘座之多!」鄭自海告訴記者,從鄭和歸葬牛首山開始,明朝太監埋葬在牛首山成為風尚,鄭和墓附近有許多內官太監墳,形成眾星捧月之勢。

據了解,截至目前,通過考古發掘等手段,可以確定的牛首山、祖堂山一帶的南京太監墓有:內官監太監羅智葬於牛首山大定坊附近靜明寺;內官監太監楊學雲葬於牛首山北尹西村;司禮監太監金英葬於西善橋英臺寺;司禮監太監懷忠葬於牛首山西天堡橋;司禮監太監鄭強葬於鐵心橋永寧寺;內官監太監餘俊葬於賈東村祝禧寺;司禮監太監吳經葬於牛首山北馬家山;御用監太監王瑾葬於弘覺寺外五裡承恩寺;都知監太監楊慶葬於牛首山東側正德學院內;都知監太監洪保葬於祖堂山等。

相關焦點

  • 九江星子發現罕見明代高僧壁畫墓 出土一高三尺六寸龜趺
    墓室內圓形石棺床上見一個內空為六邊形委角石灰槨,為外圓內六邊委角形,均精雕各式花紋。從槨內骨骸分布情形看,墓主人應該為盤膝合掌坐化升天,「該墓葬隨葬品10件,皆在石灰槨上的墓門口處發現」。  「3座墓葬內都有壁畫。」胡勝說,壁畫都是花卉圖案,以蓮花居多,還有牡丹、茶花、寶相花等圖案。「綜合分析,這3座墓葬均為僧人墓葬,填補了明代江西佛教壁畫內容的內涵。」
  • 南京鐵心橋:城南的「宇宙中心」
    但神奇的是,鐵心橋的路面好走了,變寬了,早高峰依然堵成一鍋粥,堪稱南京都市怪談。眾所周知,南京軟體谷,就是南京的「矽谷」,華為、宏圖三胞、中興……虎踞龍盤。鐵心橋近水樓臺,自然成為了「碼農們」的臨時住所。 同樣也因為房子多,鐵心橋的租房群體不止局限在了不遠處的軟體大道。在楚翹城、安德門、新城科技園、南站甚至元通工作的人,都會在鐵心橋租房子。
  • 成都挖出一座合葬墓,墓主竟是兩個太監,專家揭開一段辛酸往事
    只聽說過夫妻合葬墓,但是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兩個男人合葬在一起,而且還是兩個太監,的確是前所未聞的! 前幾天我們介紹的金忠兒子金達和母親合葬一起,這也是極為罕見的,而今天說的兩個太監居然合葬在一起,這似乎更加的令人匪夷所思,估計不少人都有點往歪處想了,其實這是一段很正能量的故事哦!
  • 金庸將南京這座古墓寫進《碧血劍》,他還寫過明末「槳聲燈影裡的...
    金庸的小說裡,其實也有不少江蘇元素、南京元素。比如,在他的第二部作品《碧血劍》中,開篇就寫了南京的浡泥國王墓。有趣的是,金大俠寫這座南京古墓時,整個南京,幾乎都沒有人知道這座古墓的存在。  麻那惹加那乃墓就是現在的浡泥國王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
  • 明代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1957年北京東莊農業社社員挖菜窖時發現了萬貴及其妻王氏的墓。萬貴墓誌長、寬均為65釐米,底、蓋通高64釐米。蓋篆「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之墓」,志文首題「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墓志銘」。萬貴墓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掘,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
  • 歷史上真實的明代太監:封建制度下,與工業革命距離最近的一批人
    「侍帥太監眼非低,也愛州人為立牌。」古代太監職位的始於先秦,並且太監這個職位,一般是宦官中的高級官員。這樣也就不難解釋在明朝為何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能權傾朝野。而且太監進宮之前是要淨身的,所以因為身體上的缺陷會導致心裡上的變化,而且也免不了古代文化觀念中對於這樣身體缺失的人歧視。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小小年紀的鄭和就成為了太監,還在部隊中做了秀童,原本貴族家中的子弟,遭遇了這樣的境況,說來藍玉也是一個改變了鄭和人生的人。後來藍玉回到南京之後,就把鄭和也帶走了,還把鄭和送到了燕王的府上。於是鄭和和朱棣就這樣有了交集,這一次也徹底改變了鄭和的人生軌跡。鄭和聰明、機靈、辦事牢靠,朱棣看在眼裡,非常重視他。
  • 洛江發現一明代豎葬墓(組圖)
    考古人士稱極為罕見  本報訊(記者羅劍生)昨日,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居民發現一奇特的明代古墓,和其他墓葬不同的是,古墓棺木是豎起來下葬的。經考古工作者考證後認為,這是迄今泉州發現的第二座豎式古墓,對研究泉州乃至我省古代墓葬風俗有重要意義。
  • 仙遊挖出明代縣官墓葬群 古墓保存完好為合葬墓(圖)
    根據墓志銘顯示,該墓葬為明代廣東肇慶府高要縣丞鄭必寅及家人的合葬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昨日,記者在烏石村見到了從墓葬中出土的銅鏡、髮簪、剪刀等陪葬品,讓人驚嘆的是,由於該古墓保存較完好,出土的墓主人屍骨、服飾完好,甚至連毛髮都清晰可見。
  • 28歲古浡泥國王因何客死中國,並葬在南京?斷頸馱碑石龜傳說感人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處特殊應景的地方,那就是南京的浡(bó)泥國王陵墓遺址。這個景區之所以吸睛,除了是因為其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南京,更因為這是一個外國國王的陵墓。一個外國的國王為何客死中國?死後又為什麼會葬在南京?陵墓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凡此種種,都是這個景區異於他處獨特的地方。
  • 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應時而出,造就永垂不朽的英雄偉業
    在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國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航海英雄——「三保太監」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縱橫於南海、印度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等三十餘國,高張了我中華的國威,推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珍貴明代地圖南京居江南中心 找不到上海無錫
    金陵晚報記者 段仁虎 攝  □金陵晚報記者 於峰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著名的《鄭和航海圖》也是繪製於南京。然而,留存至今的明代航海圖並不多。日前,鄭和下西洋歷史研究者、鄭和後裔鄭自海先生給記者「曬」了一幅不多見的「明朝中葉彩繪航海圖」。他說,這幅珍貴的航海圖上也有南京,而且,南京和其他周邊城市的對比關係頗為有趣。
  •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像,「千年未解之謎」,結果被兩老農一鋤頭解開
    武則天死後葬於乾陵,此地是風水大師推算出來的風水寶地講究繁多,但是武則天墓前有61個無頭石像,這又代表著什麼?與武則天又有什麼關係?讓人看後紛紛議論。經後人查閱歷史,也沒能找到關於這61個無頭石像的秘密。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直到後來被兩位農民發現了這石像其中的秘密。下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海底墓是明代的嗎,棺槨裡面究竟是什麼,吳邪能否找到主墓
    海底墓是明代的嗎,棺槨裡面究竟是什麼,吳邪能否找到主墓小編接下來繼續為大家講解。當時聽老輩人講我家的旁邊有一棟破房子,那個破房子裡面沒到半夜就會發出嚎叫聲,自使我每次半夜回家都會經過那裡想起爺爺說的話我就非常害怕, 怎麼還沒有出來這都那麼長時間了,難道時間久了機關出現了問題,會不會和這些瓷器有什麼關係畢竟這些東西都是明代的,這時吳邪起身就往前面走突然一隻怪物從水裡竄了出來嚇得吳邪頭都沒回就往前跑,就要在被怪物追到的時候還好吳邪及時跑到一扇門裡把門關上
  • 南京白馬公園明代「巨石陣」 是「梳妝檯」還是假山洞
    白馬公園現奇怪建築,是梳妝檯還是假山洞? 最近,文物愛好者孫先生給「老南京」版發來一組照片,拍攝的是一組奇怪的石砌建築。孫先生說,這組建築在白馬石刻公園內進行展示,現場的文字說這可能是「馬娘娘梳妝檯」。記者採訪有關研究者後得知,這個石砌建築的確是在明故宮(明代初年的皇宮)遺址上發現的,但不太可能是所謂的「梳妝檯」,其真實身份存在兩種說法,很可能是明代皇家園林遺蹟。
  • 明代這裡是內官監所在地,鄭和在此「辦公」,如今仍有明代遺蹟
    這條胡同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是明代內官監所在地,內官監是明代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職掌土木瓦石、油漆、婚禮、火藥等諸作坊,業務十分繁雜。清初,這裡始名內官監胡同,光緒末年訛為內宮監胡同。1911年後定名為恭儉胡同。因為明代時這一帶聚齊了內官監相關的作坊,這些作坊也演化成胡同名,比如「油漆作胡同」、「大石作胡同」、「米糧庫胡同」等。
  • 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門 結構獨一無二 600年城磚竟完好如新!
    這個被形容為「門栓朝外插」的城門,指的就是位於中央門立交橋東南角的神策門,現名「和平門」,它也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城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根據明史記載,神策門由宰相劉伯溫親自勘察籌劃建造,是南京十三座明代城門中,唯一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平時只開一扇門,只有在軍情緊急時才打開另一扇門。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徐琦攝他,一生七下西洋; 他,提升了南京的國際地位; 他,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一大壯舉; 他就是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一生七次帶領船隊自南京龍江港起航,到訪南洋諸島、波斯灣、紅海,乃至赤道以南的非洲東部近40個國家和地區,一路進行文化交流,增進友好關係,深得當地人民的敬重。南京始終是這一偉大航海活動的決策中心和起點城市。
  • 南京發掘王安石父親墓,專家剛開挖,王安石後人拿族譜趕來:住手
    當時有專家在南京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年代鑑定後,確定是一千年前的北宋古墓。當時這個古墓有些部分已經遭到了破壞,可能在這一千多年裡遭到了盜墓賊的發掘。 為了保護古墓守衛墓中文物,專家開始對古墓進行保護性的發掘。
  • 山東濟寧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曾出土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1970年春至1971年,山東省博物館、濟寧市和鄒縣(現鄒城市)考古工作者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對這個墓道地宮進行了發掘,專家們是越挖越心驚,這一挖不僅挖出山東省發現最大的地下宮殿,而且是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宮殿。後經驗證這是明鹿王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魯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於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於同年四月初七日冊封為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