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趺已經斷為兩截
一座石頭烏龜,靜靜地臥在草叢中,它在為誰守墓?近日,有讀者在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高家庫社區的一座荒山上發現一個明代龜趺。這個龜趺有怎樣的身世?記者查詢資料、採訪專家後得知,原來這個龜趺守衛的是一座明代太監的墓。
石頭烏龜已經斷成兩半
上周,記者報導了高家庫社區楊家墳發現了一座六朝墓葬。文物愛好者黃先生看到報導,也到現場探訪。在六朝墓考古工地的西邊不遠處,黃先生有了新發現,「荒野樹叢裡有一個石頭烏龜,不知道是個什麼來歷?」他將這個情況通報了「老南京」版記者。
記者聞訊後,前往現場查看。果然,在楊家墳荒山朝西的一面,記者找到了黃先生所說的龜趺。石頭烏龜已斷裂成兩半,頭部缺失,有較典型的明代風格。烏龜地處一片樹林之中,地點非常荒僻。
在距離石烏龜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水泥牌,上面文字模糊,可以模糊辨出「碑亭軼名墓」等五個字。
龜趺,又稱為「贔屓」,是傳說中的「龍九子」之一,常用來作為馱碑的碑座,在墓葬和古建築附近常見。「碑亭軼名墓」水泥牌,證明了這龜趺和一座無法考證墓主的古墓有關。
墓主叫鄭強曾被誤認為是鄭和
「其實,這個龜趺不能算是新發現,它曾是雨花臺區的文物保護單位,只是鮮為人知罷了!」一位文物專家告訴記者。
《雨花臺區文物志》對「碑亭軼名墓」的記載是:此墓僅存龜趺等文物,視其風格、規制,應是明代之墓,但民間傳說,碑亭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兩通神道碑分別毀於抗戰和「文革」時期,只剩下琉璃瓦殘片、墓磚、無頭龜趺等。1984年,「碑亭軼名墓」被列為雨花臺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和研究專家、鄭和後裔鄭自海告訴記者,「碑亭軼名墓」的墓主其實能夠考證出來,他就是明代弘治時期的司禮監太監、南京守備鄭強。上世紀70年代,位於高家庫小龍山的鄭強墓曾遭到盜掘。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考古工作人員隨即對古墓進行了清理,出土了墓誌一方,證明墓主正是鄭強。鄭強墓誌、墓中出土的玉帶等物,現藏南京市博物館。
明代周暉《金陵瑣事》一書也明確提到鄭強墓在牛首山附近:「白雲寺,一名永寧寺,在鳳臺門外與牛首山相近。太監鄭強葬地,墳旁多名花異卉」。此前,有研究者撰文認為,「碑亭軼名墓」才是真正的鄭和墓,對此鄭自海表示,這個說法沒有可信度,「碑亭軼名墓」已經被考古發掘所證明,墓主確係鄭強無疑。
朱偰曾為鄭強墓留下珍貴照片
民間文保組織「主題南京」負責人邵世海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學者朱偰在尋訪南京文物古蹟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個石頭烏龜,同時也根據殘留碑刻上的文字,考證出這裡是鄭強墓。「不同的是,當時這裡除了這個石烏龜,還有其他文物。」
據朱偰所著的《金陵古蹟圖考》記載,當時,鄭強墓位於「京秣公路」旁邊。墓前由遠及近,分別是一座石牌坊、兩根華表、兩塊神道碑。左邊的神道碑位於碑亭內,當地人稱之為御碑亭。右邊的碑已缺失,只剩下馱碑的龜趺。鄭強的墓冢則在碑亭後不遠處的山坡上,外面有圍牆。
在朱偰《金陵古蹟名勝影集》中,收錄有其拍攝的三張鄭強墓珍貴老照片,一張為墓地全景照片,神道入口處的牌坊只剩下四根石柱,再往裡是一對石柱(華表),石柱後面是碑亭,最裡面是墓冢;第二張為碑亭圖,亭子為重簷四角方亭,頂上長滿了雜樹雜草,四面闢門;第三章為碑亭內景,可以看到馱碑的龜趺,烏龜的頭已經缺失。
牛首山是太監墓集中地
「如果算上『碑亭軼名墓』,也就是鄭強墓,那麼,牛首山地區的太監墓應該有十餘座之多!」鄭自海告訴記者,從鄭和歸葬牛首山開始,明朝太監埋葬在牛首山成為風尚,鄭和墓附近有許多內官太監墳,形成眾星捧月之勢。
據了解,截至目前,通過考古發掘等手段,可以確定的牛首山、祖堂山一帶的南京太監墓有:內官監太監羅智葬於牛首山大定坊附近靜明寺;內官監太監楊學雲葬於牛首山北尹西村;司禮監太監金英葬於西善橋英臺寺;司禮監太監懷忠葬於牛首山西天堡橋;司禮監太監鄭強葬於鐵心橋永寧寺;內官監太監餘俊葬於賈東村祝禧寺;司禮監太監吳經葬於牛首山北馬家山;御用監太監王瑾葬於弘覺寺外五裡承恩寺;都知監太監楊慶葬於牛首山東側正德學院內;都知監太監洪保葬於祖堂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