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2021-01-08 暢明軒

今天分享的是在北京出土的明成化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氏家族,這名聽著就霸氣,莫不是要流芳「萬世」?可這萬氏家族是哪個家族?一時半會還真想不起來。但要說那流傳了近700年,上過電視的皇家姐弟戀。八卦泛濫的人估計能有點印象了。沒錯,這姐弟戀的女主萬貴妃(萬貞兒)就是萬氏家族的掌上明珠。男主是誰?都貴妃了,男主肯定是皇上啊,就是那個小她17歲的明憲宗朱見深啊。

萬貞兒是明憲宗的寵妃,後世多稱萬貴妃,史載其「機警,善迎帝意」,「帝每遊幸,妃戎服前驅」。萬貴妃16歲進宮照顧2歲的朱見深,英宗土木堡之變後被困瓦剌,朱見深的叔父趁機搶去皇位,同時罷免了他的太子職位。

從此,朱見深便跟隨萬貴妃住在後宮,直到英宗捲土重來。在這段最艱難的日子裡,朱見深和萬貴妃相濡以沫,在他最落魄的時候,萬貴妃一直守護在他身邊,於是,萬貴妃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多角色的朦朧的定位。甚至為萬貴妃廢了皇后。

萬貴妃於明成化二十三年春(1487年),因鞭打一宮女,氣急敗壞,抱病而卒,終年58歲。深愛他的明憲宗在哀嘆:「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後,為之輟朝七天,於同年駕崩。萬貴妃因深得明憲宗寵愛,死後破例在帝陵區域內為她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墳園。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萬貞兒的父親萬貴因此從山東諸城縣衙裡的一名小吏而得到了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官位。她的兄弟萬通也加官晉爵。

萬貴去世時,「上悼惜賜寶鏹貳萬緡齋糧布為喪葬資,命禮部諭祭,工部營墳域」,地位可謂榮顯。蘇天鈞在《北京考古集成》中有專文論述萬貴與萬通,文中對憲宗在位二十三年,朝政由萬貴妃操縱而導致的宮廷要案如憲宗皇后被廢黜案、淑妃之死案等一一進行了剖析,並認為萬氏家族在宮廷中並非僅左右一般事務,整個朝廷權柄幾乎都掌握在萬氏家族手中,而其搜斂的財物更是不計其數。

1957年北京東莊農業社社員挖菜窖時發現了萬貴及其妻王氏的墓。萬貴墓誌長、寬均為65釐米,底、蓋通高64釐米。蓋篆「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之墓」,志文首題「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墓志銘」。

萬貴墓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掘,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金器有執壺、「海水江崖」金盞託、「太白醉酒」八方金杯、荷葉金洗、金嵌寶石頭花等;銀器有壺、盤、盒、銀錠等。金銀器物總重量達2500餘克。

在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隻雙螭耳白玉杯,也是墓中唯一出土的玉器。這件明代玉器精品,置於死者胸前,應是「慈寧宮」的宮廷製品,由皇帝賞賜給萬貴。從出土位置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應該十分喜愛這隻玉杯。所以死後不僅用它陪葬,還讓人們把它放在自己的胸前。

這件玉杯的裝飾也很特別,兩螭相對稱作為杯耳,剔雕得非常精細,額頭上帶有「王」字的小螭,面部近似方形,前爪把著杯的口沿,昂首聳身,嘴巴正處於杯沿,好奇地探望著杯中裝著何種瓊漿玉液,似乎正要飲用,神態頑皮而又專注,尾巴分叉,十分有力地盤繞於杯壁,後足向前蹬,形成支點,平衡得恰到好處,仿佛再稍一用力就會躍入杯中,頗有元代遺風。

有專家認為「王」字可能與虎有關,古代工匠將虎與螭的造型相結合,又稱為螭虎。這種異獸圓頭圓腦,看上去非龍非虎,因為老虎是百獸之王,所以螭虎額頭上刻有「王」字。不僅如此,螭虎還是皇權的象徵。同款玉耳杯有出土自蘭州晏家坪明肅藩系延長王墓的青玉雙螭耳杯,還有故宮博物院與天津博物館收藏的螭耳玉杯和螭柄玉杯。

萬通為萬貴之子、憲宗皇帝朱見深最為寵愛的女人萬貴妃之弟,生於明英宗正統四年,卒於明憲宗成化十八年。

明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太監黃賜傳奉聖旨,升錦衣衛正千戶萬通為指揮僉事,副千戶萬達軍人,邵宗、王敏為正千戶,俱世襲。

通、達,皇貴妃之弟,宗,宸妃之弟,敏,順妃之弟也。萬貴生前經常告誡自己的兒子萬通,在外要低調,不能有恃無恐。但萬通沒有聽從父親的話,他依靠姐姐的特殊地位,橫行霸道。萬貴妃和憲宗去世後不久,萬通就被罷官,還差點兒丟了性命,後經考古人員發掘其墓,那也是金玉輝映,當得是寶物連連。

該件帶飾一般稱作提攜,背面有一扁穿,用於系在腰間革帶上,下部有一隨形之環,用於懸掛墜飾與工具。古人想像力很豐富,提攜本有牽扶,攜帶;照顧,扶持;提拔;攜手,合作;帶小孩之意,便為腰帶上的掛扣起了這麼雅致的名字。

正面內飾龍紋,滿身陰刻鱗片,四周飾連珠紋飾。此類飾件宋遼金元明均有使用,形制多樣,有長方形、橢圓形、花形、荷葉形等多種。所用材質也頗為廣泛,有金銀銅鐵玉等。

帶鉤是我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收藏市場的一個重要品種。有金銀銅玉及似玉材質等。從考古發現看,玉帶鉤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是帶鉤的雛形。至春秋時期,玉帶鉤的形制趨於成熟。戰國和漢代是玉帶鉤的興盛期,數量和類型都極其豐富。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玉帶鉤數量銳減,造型單調,進入了衰落期。隋唐以後,玉帶鉤成為玩賞品。明代玉帶鉤的使用,受到了傳統玉器的影響,玉帶鉤主要與絛繩配套,所以飾有帶板的玉帶一般不用玉鉤。

玉帶鉤的使用一是與鉤環相配,成組使用,絛繩的一端繫於鉤,另一端繫於環。二是單一的帶鉤與絛繩相配使用。絛繩的一端繫於鉤紐,另一端編成繩套,套於鉤頭上,絛帶繞於人身。元明清三代,玉帶鉤重又興盛,最多見的就是鉤首雕龍首、腹部雕螭紋的「蒼龍教子」帶鉤。

萬通墓出土的青白玉龍首螭紋帶鉤,其紋飾叫作「蒼龍教子」,一條老龍在與一隻子螭對話,蒼龍沉穩厚重,小螭則頑皮活潑,陰刻的細毛髮向後飄拂,帶出了一點毛毛躁躁的感覺,工匠對於角色的把握真是到位。此件帶鉤青白玉質,帶土沁,龍首為鉤,圓紐上附一金別子。

跑了幾回首博,搜集了這些萬氏家族的文物遺存,雖不盡全,僅能一窺,但足以見墓誌與史料記載所言不虛,如此多的精美陪葬品,有些甚至不輸於十三陵的文物。可見生前斂財之道當是「圓潤貫通」。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哦。

相關焦點

  • 九江星子發現罕見明代高僧壁畫墓 出土一高三尺六寸龜趺
    6月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去年5月至今,該所考古專家在星子縣秀峰景區發掘了一座明代塔院,清理高僧墓葬3座,發現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一批珍貴青花瓷器和白釉瓷器,以及大量與塔院建築有關的石構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此次發掘為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及其僧人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經論講堂: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鑑賞
    因此,甘肅出土的文物大多反映著各個文明在此交匯碰撞融合的特徵。汪世顯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陶器、銅器、金銀器、絲織品與漆木器,是研究元代隴西地區歷史的珍貴史料。 元代中後期時,軍戶制度瓦解,大量軍戶破產逃亡,汪世顯家族勢力被削弱,因此晚期紅巾軍起義時,汪氏家族已無力反抗。明代以後,汪氏家族開始走下坡,到明洪武年間,他們投降明朝,受到明太祖嘉獎,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 郴州發現北宋"夫妻墓" 出土銅錢、瓷碗等文物
    本報4月9日訊(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陳鵬 羅勝強)記者今天從郴州市文物處獲悉,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清理,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座宋代墓葬,出土了銅錢、陶牛角壇、堆塑罐、瓷碗等10多件文物。    3月下旬,郴州市文物處接到市民舉報,桂陽縣仁義鎮旺山一農民建房工地上,發現一座古墓。
  • 南京鐵心橋荒山現無頭龜趺 系守衛明代太監墓
    近日,有讀者在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高家庫社區的一座荒山上發現一個明代龜趺。這個龜趺有怎樣的身世?記者查詢資料、採訪專家後得知,原來這個龜趺守衛的是一座明代太監的墓。石頭烏龜已經斷成兩半上周,記者報導了高家庫社區楊家墳發現了一座六朝墓葬。文物愛好者黃先生看到報導,也到現場探訪。
  • 關廂出土小墓,專家在無名墓主胸口發現國寶玉杯,說:這怎麼可能
    「曹操墓文物將首次全面亮相」,官方發出消息後,該話題立即登上熱搜。在封建社會時期,古人事死如事生,他們認為在陰間也會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正因如此,他們會在陵墓內放入大量的陪葬品。考古工作者曾在關廂發現一座小墓,並在墓主的胸口發現玉杯,考古專家,都說不可能。更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工作人員竟要徹查墓主的身份,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四川成都發現西漢大墓,出土4臺提花機,填補了我國紡織考古空白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在成都市區發現的老官山 漢墓,出土4臺蜀錦提花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絲綢考古的空白。2012年夏天,成都地鐵三號線的軍區總醫院站正在修建,然而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墓葬,工地負責人隨即上報了當地文物部門。當地文物部門聞訊趕到了現場,在施工範圍內進行勘探作搶救性發掘,最終確認有4座漢代古墓,並用當地的俗稱地名為其命名為「老官山漢墓」。
  • 山東濟寧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曾出土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後經驗證這是明鹿王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魯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於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於同年四月初七日冊封為魯王。朱檀自幼好詩書禮儀,禮賢下士,博學多識,甚得朱元璋喜愛。後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餌金石藥,毒發傷目」,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薨,時年二十歲。
  • 河北宣化發現遼代大墓,墓中驚現十二星座,還出土千年飯局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出土的文物可謂是不計其數,但是有很多文物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倍感意外。像杭州半山發現的戰國水晶杯、三星堆青銅立人、商青銅鴞卣等等,發現之初無不讓考古專家驚訝。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發現於河北宣化的一座遼代大墓。
  • 三百文物呈現古芮國「周風遺韻」,國博展陝西劉家窪考古發現
    勘查發現長達數百米的夯土牆與壕溝設施,合圍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總面積10餘萬平方米,其內發現有高等級建築、鑄銅與制陶手工業遺存。劉家窪墓地已發現規模不等的墓葬200餘座,其中包括兩座「中」字型的高等級國君大墓,各墓規模因墓主身份差異而大小有別,隨葬品規格與豐儉程度不同,應是包括最高統治者在內的一處貴族公共墓地,是周代社會家國政治的直觀表現。
  • 萬氏家族傳說
    銅城夜話  欄目主持人:萬全琳  在會寧縣郭城驛居住著一個萬氏家族,雖然人口較少,但在當地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個家族崇文重教、樂善好施、扶困救危,深得當地民眾的敬重。現將其家族傳說數則編輯如下,以饗讀者。
  • 仙遊挖出明代縣官墓葬群 古墓保存完好為合葬墓(圖)
    根據墓志銘顯示,該墓葬為明代廣東肇慶府高要縣丞鄭必寅及家人的合葬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昨日,記者在烏石村見到了從墓葬中出土的銅鏡、髮簪、剪刀等陪葬品,讓人驚嘆的是,由於該古墓保存較完好,出土的墓主人屍骨、服飾完好,甚至連毛髮都清晰可見。
  • 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
    出版《廣陵遺珍—揚州出土文物選粹》既是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次工作匯報、展現近年的工作成果,又是讓大家在欣賞精美文物的同時,激發熱愛家鄉的自豪感,進一步提高全民的保護文物意識。由於是建所以來的第一本圖錄,經驗不足,水平能力有限,書中不足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正。
  • 王莽墓出土一特別文物,技術領先世界千年,眾人感慨:果然穿越了
    ——桑坦亞那」 前言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出土過數不勝數的文物,每一件文物的出現,都代表了一段時期的歷史。或許普通人看過去的歷史變遷,覺得普普通通毫無變化,但實際上,這些出土的文物在當時都代表了最高的科技建築水準。
  • 血渭一號墓出土大量文物 專家:非「九層妖塔」原型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參與的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彩繪人形木牌、鑲綠松石的黃金飾品、金胡瓶、馬具金飾件、圖案豐富的絲織物……2018血渭一號墓出土了大量精美遺物,部分遺物工藝與裝飾圖案帶有濃鬱的西亞薩珊波斯和中亞粟特等民族風格。
  • 唐墓出土「外星人頭骨」,修復後震撼世界,專家:哪來的高科技?
    這隻水晶杯現在就收藏在杭州博物館中,它是我國早期最大的水晶器物,由一塊完整的水晶雕琢而成。它是我國最珍貴的文物之一,禁止出國展覽。▲戰國水晶杯011992年,在揚州市邗江縣甘泉鄉的一座東漢早期磚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銅卡尺
  • 土山屯大墓中出土一件神秘文物,破解了失傳千年「溫明」的秘密!
    華夏歷史,浩瀚五千年,可以說古人在幽深的地下陵墓中,為我們留下了千千萬萬的文物,可是有一樣,不是出現了陵墓坍塌,或者發生被盜的險情,我文物工作者一般是不會主動去發掘地下文物的。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17年3月,青島的黃島區土山屯要修一條鐵路,這條鐵路要經過土山屯的漢魏墓葬保護區,為了配合這條鐵路的修建,青島的文物部門,對墓葬保護區的74座古墓,進行了一次保護性的發掘……這次發掘,成果是喜人的,不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還在一座古墓中,找到了實體的「溫明」,要知道,溫明作為一種古代的葬俗,只是在歷史典籍中出現過,這次溫明的出土,確實是破解了一件千古之謎
  • 墓中出土的五大文物:其中一件是手機模型,具備穿越的特點!
    墓中出土的五大文物:其中一件是手機模型,具備穿越的特點!穿越就是本是這個時代的物件卻出現在另一個時代,所以我們稱之為穿越,而在出土的幾件文物中就具備這樣的特點,這是個水晶杯,然而這卻不是現代的水晶杯,它出現在遼景宗的孫女墓穴之中,而這件文物的存在讓考古學家難以解釋。
  • 文物史上最珍貴的玉杯,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卻因此成為驚豔國寶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經驗的工人便立即報告了文物部門。果不其然,地基下正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考古隊立即對其展開了搶救性挖掘。經過專家鑑定確認,這座漢墓的主人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越王,地宮內出土了大量頗具南越特色的文物,而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卻是一件不起眼的玉杯。
  • 明代的壽星崇拜及相關民俗——用文物解讀《西遊記》系列
    可見明代時的壽星形象已常與這幾種象徵長壽的動物相組合了。在實物遺存中也可以印證這種組合現象,如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組朔州市出土的琺華塑壽星與八仙人物像,其中壽星像的兩側分別刻畫有白鶴與黃鹿(圖1);又如江蘇省蘇州博物館藏有一組明代王錫爵墓出土的銀鎏金壽星像(圖2),天津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明代白玉雕壽星像(圖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