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城夜話
欄目主持人:萬全琳
在會寧縣郭城驛居住著一個萬氏家族,雖然人口較少,但在當地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個家族崇文重教、樂善好施、扶困救危,深得當地民眾的敬重。現將其家族傳說數則編輯如下,以饗讀者。
黃馬救主
還是萬氏先祖們在湖北居住的時候,有一個先祖(佚名)自幼學藝,武功超群。這一年,安祿山、史思明興兵反唐,河東太守顏真卿奮起抵抗,這個先祖投奔顏太守麾下殺敵保國。每次出戰,這個先祖總是衝鋒陷陣,英勇殺敵,使安、史重兵不得西進。先祖的英勇善戰,使叛軍聞風喪膽,稱其為「萬人敵」。於是,先祖成了叛軍的肉中刺、眼中釘。他們商量對策,決定採用誘敵深入、暗箭射殺的策略將其除掉。第二天會陣,叛軍一將出陣,戰不數合,便率軍敗走,先祖在後緊緊追趕,眼看叛軍進入山口,先祖單騎仍然緊追不捨,這時,埋伏於山頭的叛軍弓箭手瞄準一箭,可憐「萬人敵」不曾提防,立時落馬殞命。
先祖陣亡後,坐騎黃馬從山西一直跑到了漢陽家中。家人一見馬歸人未回,便知大事不妙。這時,黃馬用口扯著先祖兒子的衣襟,拉出了院門外,少主若有所悟,於是騎上黃馬,向外奔馳而去。一路上馬不停蹄,來到了先祖陣亡的地方,少主下馬,撫著父親的遺體大放哀聲,只聽得黃馬一聲嘶鳴,便倒地氣絕,原來黃馬數日水草未沾唇,加上長途跋涉,勞累過度而亡。少主含著悲哀埋葬了父親及義馬,便回歸故鄉。
戰火蔓延到了湖北境地,漢陽岌岌可危,先祖們收拾細軟,隨同逃難的人們乘船逆江而上,後來落戶到了四川萬縣。為了旌表義馬馱子葬父之功,萬氏家族便畫了黃馬圖騰供奉於家祠,以示世代不忘。
父子郡馬
明代嘉靖二十年,韓定王朱融燧帶著王府人馬上崆峒山行圍打獵。剛到山腳下,就和韃靼兵遭遇,雙方大開殺戒,交手激戰,眼看韓王寡不敵眾,危在眉睫。這時候,從山上下來了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夥子,一看外夷入侵,正在和官府人馬交戰,便闖入陣中,拔劍相助。他那精湛的崆峒劍術,如入無人之境,殺得韃靼兵馬血流成河,死傷遍地,剩餘的料不能敵,便落荒逃遁而去。韓王好不高興,急忙下馬感謝救命之恩,問及姓名籍貫,才知是靜寧州陲川人氏,姓萬名裡,正在崆峒山上學藝,今日是奉師命下山去平涼送信。於是,韓王將部下一坐騎讓於萬裡,一路寒暄,同歸平涼。是日,韓王硬是挽留,萬裡只得從命,二人夜論書、晨談劍,相處甚是投機。經過觀察,萬裡知書達禮,武功超群,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韓王心中有意將郡主許配於萬裡。一日相敘,韓王挑明了此話,萬裡思襯再三便說:「深感王爺看重在下,怎奈師命難違,小人還要告知於家父母,倘若父母、師尊同意,小人便來王府完婚,不知王爺意下如何?」韓王一聽言之有理,便送萬裡歸山。後來,萬裡學藝成功,奉父母之命前來完婚,韓王便留萬裡住在王府,總理王府內外諸事,小兩口恩恩愛愛,相依為命,深討韓王喜愛。
時光飛逝,不覺萬裡的三個兒子已長大成人,長子時顯,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習武常年不輟,真是有文才者必有武備,有其父者必有其子。二子時貴,三子時光俱入學就讀,聰慧伶俐,終非久居人下之輩。
一日,通渭王朱謨埫過府向叔王問安,萬裡率三子入拜通渭王,王爺看見萬裡長子時顯長相英俊,且知書達禮,小小年紀便練得一身好武功。他心想自己只有一子,尚且年幼,不若將郡主許與時顯,一則親上加親,二則也是自己的一個幫手。通渭王說出了自己的心事,萬裡當面允婚,韓王為證婚人,擇日結親不在話下,這便是萬氏家族兩代郡馬的來由。
生子得銀
清朝同治年間,陝甘發生了大規模的回亂,靖遠、會寧的老百姓,因城破而到處逃難。戰亂波及郭城驛,萬文蔚老兩口也隨眾外逃。
當時,萬文蔚的老婆正懷著孩子,馬上就要臨產。亂兵就要逼近郭城驛了,為了免遭凌辱,他們便捲入難民群中逃難。
他倆出了城,在往山上跑的途中,來到祖厲河邊的閆家莊子時,大肚子的女人實在跑不動了,萬文蔚見有破窯一眼,窯中有一方冷炕,只好在這個破窯中安身。時逢寒冬,老婆子上了冷炕,凍得通身發抖。萬老漢看見炕中還有些殘餘柴草,便拿出身帶的火鐮(打火工具),點著了火,燒炕取暖。當天夜間便生下一個男孩,因沒有布頭包裹,便掏炕灰烘暖孩子。誰知掏灰時竟掏出一個牛犢皮胎,打開一看,是40個大元寶,老兩口喜出望外,便將銀子藏了起來。因這個孩子出生時沒有布頭包裹,是用灰羼幹身子的,故老兩口就給起了個乳名叫「灰羼」。
戰亂平息後,老兩口帶著孩子回到了郭城驛,又把銀子從埋藏處挖出來,背回家中使用。他們蓋房置地,經營商業,日子也逐漸好過起來。
後來,生在破窯中的這個孩子取名寶成,以紀念得寶之事。寶成到了學齡,文蔚老漢便供他上學。由於寶成聰明過人,學業日進,竟考中清朝最後一科——甲辰科進士。由此萬氏家族便名聲大振,成了一方大戶望族。
聞聲辨銀
萬克昌在老弟兄中排行老大,為人精明心細,經商有道,把「萬盛成」商號經營得紅紅火火。「萬盛成」的掌柜叫萬寶榮,排行老五。雖說老弟兄各開門另搭鍋,但萬克昌還是對商號的大小事務十分負責。就連商號內的帳房先生、小夥計們,偷懶作弊都不躲五老爺,而躲著大老爺。萬寶榮對大哥呢,更是一百個放心,凡是商號內的一應事務都由萬克昌全權處理。別人有求到他面前的事,總是說:「我大哥說行就行」。老弟兄們相敬如賓,一時在鄉裡傳為美談。後來,寶榮和二哥寶成商量,給克昌耗資2400兩白銀修蓋了一座四合頭的院落和七間店鋪,以謝其多年經營「萬盛成」商號的忠厚仁義之舉。
萬克昌做生意固然精明,然而還有一手絕活是善辨銀子的真假。所以從不上當賠錢,生意總是賺錢。據說「萬盛成」的鋪柜上釘著一層牛皮,他人在退鋪裡間炕上躺著,只憑來客在鋪柜上一放銀子的聲音就能辨出成色真假,你說這絕不絕?
話說清朝末年,來了一個條城的小夥子,到郭城驛糴麥子。看上了「萬盛成」的麥子貨真價實,便和當地的徐天乙一同來到鋪子中商談生意。來人將銀囊往鋪柜上一放,便喊道:「掌柜的,裝一車麥子。」萬克昌在退鋪中回話道:「這兒的麥子不給裝。」說著來到了柜上。徐天乙道:「大爸,人家看上了你的麥子成色好,反正你的麥子是賣的,就裝給吧!」萬克昌道:「他看上我麥子的成色,我看不上他銀子的成色。」一句話說得條城的小夥子火了起來,又是跳又是叫,非讓當場驗證不可。萬克昌和氣地說:「娃娃,這銀子尚有六成,到別處還可過關,你拿上到別處裝糧去吧!」來客硬是不服,說道:「你沒看我的銀子,怎能說有假,今天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一時鬧得不可開交,萬克昌說:「小夥子,你會後悔的。假若中間有假,後果你自負。」當場將銀子鍘開,果然中間一塊大錫包。小夥子一看傻了眼,一時大汗淋漓,無話可說。此後,萬克昌聞聲辨銀的事兒傳遍周圍數縣,而且越傳越神。
定襄從政
清光緒三十年,萬寶成考中甲辰科進士後,同年授山西定襄知縣。他帶著妹夫莊子厚、師爺孫鴻齋及夫人、子女等前往定襄上任。到任碰到的第一件事便十分棘手,當地的幾個刁民夥同外國傳教士,無視王法,橫行鄉裡。萬寶成不畏洋人,不怕權勢,將這些洋教士和民族敗類收押在監,使社會秩序安定,深得當地民眾讚許。年底,地方縉紳及庫吏一同來到縣衙,給萬知縣送銀。因當時朝廷錢糧收齊後。給地方官有一定比例的回扣。萬寶成對他們說:「我不要這筆錢。我有俸銀,生活蠻過得去。眼下不是在興辦學堂嗎?你們就用這筆錢辦一所小學堂吧。」第二年,他們又將銀子送來,萬寶成還是沒有收。一幹縉紳告辭出內府,孫師爺在前面大廳攔住了他們,並說:「大人乃富戶出身,不要銀子完全可以生活,而我們一幹下人拉家帶口,生活甚是艱難。銀子嘛,老爺不要我們要!」縉紳們聽他說得可憐,便將銀子給了孫師爺,讓其分與衙門人等。
光緒三十二年,朝廷函調萬寶成進京赴日留學。由於他為官清廉,憂國愛民,定襄民眾給他送了一頂萬民傘,以頌其德政,於是萬寶成打發一干人等回歸故裡,自己一人進京。
回鄉的一行人,走塞北、過黃河,經十餘日方到寧夏府。萬夫人在驛館檢點銀子,已經所剩無幾,便問同行的幾個人有無私房銀子,借用一些路途花銷,到家後即還。眾人都說沒有。無奈,只得打發妹夫去馬府借銀。馬福祥聽後,便對莊子厚說:「萬年兄寶眷回郭城驛一路費用,馬府一概承擔,何言借字。」便將300兩銀子交給了莊子厚。
一路無話,來到寧夏甘肅交界地。一日經過黃家屲,拉行李的馬驚車翻,將孫師爺的箱子摔破,大元寶滾了一地。萬夫人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只說了一聲「人心不古吶」。
匾退國軍
那是在民國時期,話說有一年,國民軍老七師換防陝西,擇日從靖遠開拔,第一站便住了郭城驛。打前站號房地來到了萬家舊院,看見院落建設富華,房屋寬暢整潔,便將一紙寫有「師部」的紙條貼在了大門上。一會兒師長來城中,負責前哨的小軍官引著師長來到下榻的地方。一看大門上「進士第」的匾額,師長便說:「這還是個書香門第呢!」進了院子,來到二門,只見門楣上掛著範振緒題寫的「循聲在晉」匾額,師長讚不絕口地說,「範進士不愧隴上名士,筆力老道,寫得出神入化。這家主人還在山西當過官,而且還是個清官。」他們來到裡面,是一個四合小院,上房門正中掛著一塊大匾,中間是「德壽雙高」四個大字,上款為「玉田大人七十大壽誌慶」,下款為「八戰區司令長官兼甘肅省政府主席朱紹良題」。師長一見面露敬佩之意,便對部下說:「這戶人家與司令長官必有深交,不能在這兒打擾,咱們另找地方吧!」說著便同部下出了院子。師長又安排道:「這兒把崗派上,免得兵士和盜賊趁火打劫,咱們在司令長官面前不好交代。」第二天,國軍開拔向南而去,當地人便有了「名人字畫能看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