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氏鰉9萬個孩子,回家了

2021-01-18 環京津網

29日,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在黑龍江遜克江段舉辦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活動中9萬尾達氏鰉幼魚放歸黑龍江。這些達氏鰉幼魚是一條長2.9米長、體重約300斤、已生長30年左右的達氏鰉的後代。這條達氏鰉在一個月前因受傷被漁民誤捕,經遜克瀕危魚類救護基地救助後,對其進行人工催產輔助產卵培育了9萬尾魚苗。

今年6月10日,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捕撈作業時誤捕一尾達氏鰉。接到報告後,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立即啟動鱘鰉魚救治救護應急預案,並迅速採取有效措施。既保住了這條雌性達氏鰉魚體活力,又通過人工催產採集了魚卵。經過10天救治,恢復健康的達氏鰉被放歸黑龍江。一個多月後,經過近30天的精心培育,它的9萬尾後代也回歸江河。

據悉,這已是今年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進行的第六次增殖放流活動,活動共增殖放流鱘鰉魚幼魚49萬尾。增殖放流對涵養水生生物資源,維護黑龍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養護黑龍江瀕危水生動物,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誤捕達氏鰉放歸黑龍江

2020年6月10日,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長發村網灘作業點進行捕撈作業時誤捕一尾達氏鰉。接到漁政部門通知後,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迅速反應,立即啟動鱘鰉魚救治救護應急預案,第一時間通過電話指導現場漁政人員用雲南白藥塗在魚鰓部止血,紅黴素軟膏塗抹表皮傷口消炎,用浸泡水的被子覆蓋魚體,擔架抬魚,帶水運輸到最近的救治救護地暫養池暫養。隨後派出兩名技術專家攜帶救治救護器材、藥品等迅速趕赴現場。

經現場勘驗,這條被誤捕的達氏鰉為雌性,體長2.9米,胸圍1.17米,體重約300斤,推算該魚已經生長30年左右。鑑於魚腮部有出血現象,背部有劃傷,尾部有陳舊傷,該中心2名技術專家就近在黑河市愛輝區暫養地進行救護,每小時觀察魚活動狀態,暫養池每天換水,保持溶氧充足,水質清新,並在魚的背鰭尾端打上標記以便今後跟蹤識別。經過近10天的精心救護,受傷的達氏鰉身體狀況恢復較好,活動正常,體表光滑無異常,具備放流條件,可以放歸自然。

經中心技術專家檢查,該魚魚卵已成熟,專家組研究決定對其進行人工催產後再進行放流。經過兩次人工催產,6月19日下午14時,親魚開始排卵。晚上20時,進行活體擠壓腹部人工輔助排卵,成功獲得受精卵40萬粒,分別送到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基地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基地進行人工孵化,培育苗種,待培育達到放流規格時,再進行人工增殖放流。6月20日下午16時,經中心技術專家檢查確認,親魚產後體質恢復良好,具備野外生存能力,於是將這尾歷經10天救治救護的達氏鰉放歸黑龍江。

對體重達300斤的達氏鰉成功救治救護並進行人工催產在我省尚屬首次,為今後救治救護達氏鰉等大型瀕危魚類提供了成功經驗。

王軼韜記者黃春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漁民誤捕300斤達氏鰉,已放歸黑龍江
    近日,我省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捕撈作業時,誤捕一尾達氏鰉,重300斤。這條受傷的達氏鰉,經過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專家救治救護10餘天,並在其產卵後,健康地放歸黑龍江。此為我省目前救治救護最大的一尾達氏鰉。
  •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8月18日上午10時,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主辦,中共黑河市愛輝區委員會、黑河市愛輝區人民政府承辦的以「鰉魚寶寶回家 助力旅發大會」為主題的2020年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在秀美的黑龍江畔舉行。
  • 黑河市愛輝區現300斤達氏鰉 堪稱「水中活化石」
    據該中隊負責人介紹,這條魚是6月10日9時30分許,幸福鄉漁民在黑龍江長發村段的網灘作業點進行最後一網作業時,誤捕上來的一條巨型雌性達氏鰉,魚齡在60歲以上,現場勘察發現魚的背鰭有劃傷,腮腺出血,尾部還有陳舊傷,所以愛輝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漁政中隊第一時間決定將該魚接收到具備條件的產所進行檢查
  • 黑河一漁民誤捕一條大鰉魚,重約300斤,長約3米的達氏鰉!
    近日在黑龍江省黑河市,有位漁民在黑龍江河流上正常作業時,誤捕一條大鰉魚,重約300斤,長約3米的達氏鰉,立即通知漁政局,漁政局也迅速選派專家趕赴黑河,對達氏鰉的救治進行指導。據介紹:達氏鰉是黑龍江水域的特產魚類,是黑龍江流域才有的珍貴魚種,這條被誤捕的達氏鰉是一條雌性的野生達氏鰉,體長290釐米、體重約300斤,據估算年齡在60至70歲,是一條非常稀有品種的達氏鰉。
  • 黑龍江撫遠漁民誤捕一條待產的20歲野生達氏鰉!幸虧民警及時救助
    龍頭新聞訊(記者 孫海穎)5月27日,黑龍江佳木斯邊境管理支隊沿江邊境派出所接到灘地警務室民警反饋,在黑龍江72公裡處有漁民誤捕一條達氏鰉,該條魚在捕撈過程中受傷,急需救助。民警立即到達現場,並同時聯繫了當地的漁業部門,在漁船上經技術人員鑑定,這條鱘鰉魚為雌性達氏鰉,捕撈過程中魚尾和背部受了傷,但不嚴重,需要送往撫遠市鱘鰉魚放流站進行救治。隨後,民警與技術人員用布包裹鱘鰉魚,將它送到救治站水池內。經檢查測量,這條達氏鰉體重88斤,年齡在20歲以上,雌性,腹內有籽,正在待產期。
  • 60歲的達氏鰉魚現身黑龍江!「身高」2米9,觀察後將放歸自然
    經現場勘驗,這條魚為達氏鰉,雌性,體長 2.9 米,體重約 300 斤,推算已經生長 60 年以上。達氏鰉的背鰭有劃傷,腮部出血,尾部還有陳舊傷。經精心救治,這條達氏鰉已經可以自由活動,達到放歸自然的標準,但為確保萬無一失,魚類保護人員決定繼續觀察幾天後再放歸自然。目前,每天有專人 24 小時看護它,並按時換水、測水溫,做好記錄。
  • 鰉 魚
    鰉魚屬鱘科,是鱘魚的一種,學名為達氏鰉,主產於黑龍江水域,故鄉為黑龍江,身軀龐大,一般體重50~100公斤,大者可達1000公斤以上,為大型食肉性魚類。以其壽命長,身體大,食量多,力量強而著稱,被譽為「水中活化石」、「水中熊貓」,有淡水魚王的美稱。在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黑龍江從上遊至下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遊均有分布。屬世界瀕危滅絕物種二類保護動物。
  • 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幹流
    生活報8月12日訊 近日,記者從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獲悉,我省在蘿北縣肇興鎮舉行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蘿北段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據了解,此次增殖放流的鱘鰉魚分別是體長16釐米以上施氏鱘幼魚4萬尾、體長7.8釐米以上達氏鰉幼魚6萬尾。其中,增殖放流的達氏鰉幼魚,「母親」是今年6月10日黑河市愛輝區漁民誤捕的一尾體長2.9米、體重約300斤的雌性達氏鰉,這條「母魚」經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專家救治救護,並進行人工輔助催產、孵化、培育成功繁衍,此次放流的是其後代的一部分。
  • 現實中的歐鰉,不僅壽命極長,還是能產「黑色黃金」的淡水魚之王
    但歐皇們也不甘示弱,用「歐鰉壽命極長,非鰍壽命極短」來反擊那些非酋。那自然界中的歐鰉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歐鰉也就是歐洲鰉,是全世界僅有的兩種鰉魚之一,另一種就是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達氏鰉(達烏爾鰉)。
  • 體長2米9,重300斤,這是什麼魚?"!體長2米9,重300斤,這是什麼魚?
    2020年6月10日,黑龍江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黑龍江長發村的網灘作業點進行捕撈時,捕獲了一條體長2.9米,體重達150千克的巨型達氏鰉,專家稱這條魚至少已經有60歲了,是黑龍江流域極其珍稀的魚類,堪稱「水中大熊貓」!
  •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時間:2017-05-11 18:50   來源: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中新網消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公安邊防支隊10日發布消息,當日12時許,黑龍江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撫遠市境內)捕魚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 據了解,10日中午當地邊防派出所接到漁民周某、張某報警稱   原標題:漁民捕獲罕見鱘鰉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 一受傷300斤野生鰉魚獲救後產卵 32萬尾魚苗被放流
    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馬勇 攝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現場。馬勇 攝中新網黑河8月18日電 (張思洋 記者 王琳)18日,中俄界江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在黑龍江畔舉行。被放流的魚苗產自當地救助的一條受傷的野生達氏鰉魚,此前放流25萬尾,今日放流7萬尾,目前這條鰉魚孵化的32萬尾魚苗全部放流完畢。
  • 一受傷300斤野生鰉魚獲救後產卵 32萬尾魚苗被放流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 黑龍江添新生命 放流10萬尾施氏鱘幼魚800萬尾鰱魚幼魚
    ZAKER 哈爾濱記者 王辛娜近日,黑龍江裡添了成群的幼魚——以 「 保護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促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 」 為主題的 2020 年中俄邊境水域鱘科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同江市舉行,10 萬尾施氏鱘幼魚
  • 黑龍江漁民捕千斤大鰉魚 重達1028斤價值20萬元
    據悉,這條大鰉魚被撫遠水產研究所收購,價格20萬左右。說到鰉魚,必須先要說鱘魚,因為,所有的鰉魚在生物分類中都屬於鱘魚科,鱘魚科有兩個分支,一個是鱘魚,一個是鰉魚。鱘魚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中華鱘,生長在長江流域,是我國的國家級保護物種,中華鱘通過人工培育後,再進行養殖後,可以在市場上銷售。
  • 黑龍江:用8年明顯恢復野生魚類資源,施氏鱘達氏鰉等增三成
    新增魚類增殖放流站8個,年放流苗種2億尾以上,重要經濟魚類資源量增長40%,珍貴瀕危物種施氏鱘、達氏鰉資源量增長30%,野生魚類資源數量得到明顯恢復。到2035年,全省漁業自然水域生態環境實現全面好轉,形成完善的野生魚類資源保護政策制度體系、野生魚類資源養護體系和可持續利用機制,力爭野生魚類資源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水平,重點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
  • 那條體長3.59米,重達1028斤的大鰉魚,最後怎麼了?
    這次捕獲的大魚學名叫達氏鰉,達氏鰉為鱘科鰉屬的魚類,是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有水中活化石之稱,數量極為稀少,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其認定為瀕危物種。達氏鰉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和當地的政策保護,當地水產局也已經成功破解鰉魚繁殖難關,幾乎每年都會組織達氏鰉增殖放流,目前來看滅絕的風險相當之小,完全不必擔心,但是與之相比,我國的另外一種鱘型目大魚可就慘得多了。
  • 萬氏家族傳說
    銅城夜話  欄目主持人:萬全琳  在會寧縣郭城驛居住著一個萬氏家族,雖然人口較少,但在當地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個家族崇文重教、樂善好施、扶困救危,深得當地民眾的敬重。現將其家族傳說數則編輯如下,以饗讀者。
  • 這種魚一條賣20多萬英鎊,破金氏世界紀錄,已經存活了兩億年
    歐洲鰉又稱歐鰉,是全世界僅有的兩種鰉魚之一,另一種就是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達氏鰉(達烏爾鰉)。歐鰉屬於鱘形目魚類,鱘形目是存在了兩億年的古老魚類群體,是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現存僅兩科二十餘種,分布在北半球,大多數都是洄遊性魚類,可以在淡水和海水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