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用8年明顯恢復野生魚類資源,施氏鱘達氏鰉等增三成

2021-01-18 澎湃新聞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

黑政辦規〔2018〕15號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戰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生態強省」的總體要求,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保持我省水生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完整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經省政府同意,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結合全面實施河湖長制,加快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利」的野生魚類資源保護長效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完善管理制度,強化保護措施,加強科技支撐,實施自然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野生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工程、依法治漁工程,儘快恢復野生魚類種群數量,維繫水生生物多樣性,維護我省兩大水系、六大流域水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基本原則。

——整體規劃、保護優先。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養護工作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整體規劃產業布局、資源開發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工作。合理規划水利水電工程,科學調度水資源,保障基本生態用水。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區域聯動、統籌推進,以野生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保護區建設、水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水域汙染防治及工程建設與生態補償為重點,突出珍貴瀕危魚類、重要經濟魚類種群保護和資源恢復,兼顧河湖、溼地等典型水生生物棲息地和物種的全面保護。

——政策引導、全民參與。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體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為野生魚類資源保護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良好氛圍。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得到基本治理和恢復。建立較為完善的野生魚類資源增殖、保護、監控和評估體系。新增魚類增殖放流站8個,年放流苗種2億尾以上,重要經濟魚類資源量增長40%,珍貴瀕危物種施氏鱘、達氏鰉資源量增長30%,野生魚類資源數量得到明顯恢復。

到2035年,全省漁業自然水域生態環境實現全面好轉,形成完善的野生魚類資源保護政策制度體系、野生魚類資源養護體系和可持續利用機制,力爭野生魚類資源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水平,重點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自然水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

1.加強魚類重要棲息地保護。將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重要野生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作為野生魚類重要棲息地加以重點保護。通過拆除與江河湖泊相通的彎汊阻隔、對非法開墾耕地因地制宜退耕還漁、鋪設人工魚巢和遷建產卵場等措施,使棲息地功能得到有效恢復。(省環保廳、農委分別負責,省財政廳、交通運輸廳、林業廳、水利廳、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配合)

2.完善涉漁工程生態補償機制。對港口、碼頭、橋梁、航道、水電、航電、水利等開發建設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時,涉及可能對水生生物資源及其生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應將水生生物影響評價內容和有關結論作為審查重點之一。涉及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在報批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前,需徵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對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建設單位要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制定補償方案或採取補救措施,落實補償項目和資金。(省環保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農委、水利廳分別負責)

3.保障漁業用水安全。科學配置生產、生活用水,加強水利工程設計,在設計中保證魚類生存繁衍所需基本水量和保障自然水域適宜生態流量。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大力實施「三減」(減農藥、化肥、除草劑)行動,規範畜禽養殖場(小區)糞便汙水處理,積極推廣水產健康養殖和節能減排技術,防控水產養殖汙染。(省農委、水利廳、畜牧獸醫局、環保廳分別負責,省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配合)

(二)實施野生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工程。

1.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野生魚類增殖放流體系,增加放流品種和數量。區別不同保護魚類和不同水域,對現有增殖放流站進行改(擴)建,並重點在興凱湖新建翹嘴鮊,在烏蘇里江虎林段和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新建冷水性魚類,在黑龍江愛輝段和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新建鱖、魴,在松花江肇源段和嫩江嫩江縣段新建黑龍江野鯉,在綏芬河新建灘頭魚等增殖放流站。加強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基地建設,規範增殖放流物種、規格、規模及水域範圍。制定增殖放流技術標準、規程和統計指標體系,完善增殖計劃申報審批、增殖苗種檢驗檢疫和放流過程監控制度,引導社會各界規範開展增殖放流、放生活動。(省農委牽頭,省發改委、財政廳配合)

2.逐步調減捕撈強度。根據捕撈量低於資源增長量的原則,對各地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實行總量控制,嚴格執行老舊漁船報廢制度,制定明確不同水域的標準化船型,禁止隨意更改漁船大小、漁船主機功率。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加強捕撈許可證管理,逐年壓減捕撈漁船數量。探索開展流域幹流延長禁漁期試點和常年禁漁試點工作,強化流域系統保護。(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配合)

3.積極推進捕撈漁民轉產轉業。鼓勵各地制定相關轉產轉業優先安置和扶持政策,引導捕撈漁民減船轉產、退捕上岸、向二三產業轉移。各地應建立健全轉產轉業漁民服務機制,加強對轉產轉業漁民的專業技能培訓,為其提供相關的技術和信息服務,對因實施漁業資源保護措施造成生活困難漁民,可以採取適當方式給予救助。(省農委牽頭,省民政廳、財政廳配合)

(三)實施依法治漁工程。

1.強化漁政隊伍建設。結合漁政執法工作實際情況,配齊配強執法人員,充實執法力量,保障執法管理經費。強化漁業法律法規宣傳,加大培訓力度,規範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能力,嚴格執法。落實漁業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強化資格管理。(省農委牽頭,省編辦、人社廳配合)

2.加強漁政執法裝備建設。改善必要的漁政執法裝備條件,提高配備標準,根據需要配備必要的執法車輛、船隻和快艇。探索配備應用無人機巡航等先進管理方式,提升精準監管能力。在中俄邊境地形複雜、環境隱蔽、不便於通行車船的地區,按規定安裝雷達設備,監控我國境內邊境水域漁船捕撈情況。對邊境水域從事捕撈作業的漁船,要普及安裝衛星定位裝置,實時掌握捕撈漁船動態。(省農委牽頭,省發改委、財政廳配合)

3.依法規範漁業捕撈行為。修訂完善漁具準用目錄、最小網目尺寸、最小可捕標準和幼魚比例標準,堅決取締張網、梁子、冰槽子、箔等對漁業資源和環境破壞性大的作業網具。加強船網工具指標、漁船檢驗、漁船登記、捕撈許可、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管理,嚴格實行禁漁期科研捕撈報審制度。嚴厲打擊涉漁「三無」船舶、「絕戶網」、電毒炸魚、越界捕撈、禁漁期捕撈、禁漁區捕撈、暴力抗法、非法捕捉施氏鱘、達氏鰉珍貴瀕危魚類等各類違法行為。(省農委牽頭,省公安廳、外辦、工商局、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黑龍江海事局、省軍區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建立自然水域野生魚類資源保護工作的議事協調製度,落實市(地)、縣(市)政府(行署)屬地管理主體責任,省級相關部門要做好督導推進。各地要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工作作為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全力推進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各市(地)政府(行署)定期對本意見實施情況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省級相關部門、市〔地〕、縣〔市、區〕政府〔行署〕分別負責)

(二)加大支持力度,落實項目資金。把全省漁業資源調查、水域環境修復工程、漁政執法裝備、野生魚類保護區及增殖放流站建設等納入相關專項規劃。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加大對苗種供應基地建設、自然水域增殖放流、捕撈漁民轉產轉業補償和漁政執法工作經費等支持力度。(省農委、財政廳分別負責,省發改委配合)

(三)加大改革力度,理順管理體制。加強保護區管理,健全相應工作機構,完善配套管理設施,保障運營經費,促進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對跨行政區域或同一區域多頭管理的自然水域和自然保護區,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和綜合執法改革,探索建立對自然水域、自然保護區、漁政船舶、捕撈許可證發放、捕撈船舶檢驗等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體制,理順各方面關係。重點解決興凱湖和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多頭管理、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省農委牽頭,省編辦、財政廳、林業廳、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配合)

(四)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加大對自然水域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相關知識、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引導全社會增強保護野生魚類資源的意識,提高社會各界的關注度、認知度和參與度,營造珍惜野生魚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省政府新聞辦牽頭,省農委配合)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3月5日

相關焦點

  • 漁民誤捕300斤達氏鰉,已放歸黑龍江
    這條受傷的達氏鰉,經過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專家救治救護10餘天,並在其產卵後,健康地放歸黑龍江。此為我省目前救治救護最大的一尾達氏鰉。資料片6月10日,接到漁政部門通知「有達氏鰉受傷」後, 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立即啟動鱘鰉魚救治救護應急預案,第一時間通過電話指導現場漁政人員用雲南白藥塗在魚鰓部止血、紅黴素軟膏塗抹表皮傷口消炎,並用浸泡水的被子覆蓋魚體,擔架抬魚,帶水運輸到最近的救治救護地暫養池暫養。
  • 達氏鰉9萬個孩子,回家了
    29日,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在黑龍江遜克江段舉辦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活動中9萬尾達氏鰉幼魚放歸黑龍江。這些達氏鰉幼魚是一條長2.9米長、體重約300斤、已生長30年左右的達氏鰉的後代。這條達氏鰉在一個月前因受傷被漁民誤捕,經遜克瀕危魚類救護基地救助後,對其進行人工催產輔助產卵培育了9萬尾魚苗。
  • 鰉 魚
    鰉魚屬鱘科,是鱘魚的一種,學名為達氏鰉,主產於黑龍江水域,故鄉為黑龍江,身軀龐大,一般體重50~100公斤,大者可達1000公斤以上,為大型食肉性魚類。以其壽命長,身體大,食量多,力量強而著稱,被譽為「水中活化石」、「水中熊貓」,有淡水魚王的美稱。在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黑龍江從上遊至下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遊均有分布。屬世界瀕危滅絕物種二類保護動物。
  • 60歲的達氏鰉魚現身黑龍江!「身高」2米9,觀察後將放歸自然
    10 日,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黑龍江正常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被稱為 " 水中熊貓 " 珍貴魚種——大鰉魚。記者從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了解,近年來,我省流域水質明顯提升,許多與大鰉魚一樣的水生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回歸。
  • 黑龍江撫遠漁民誤捕一條待產的20歲野生達氏鰉!幸虧民警及時救助
    龍頭新聞訊(記者 孫海穎)5月27日,黑龍江佳木斯邊境管理支隊沿江邊境派出所接到灘地警務室民警反饋,在黑龍江72公裡處有漁民誤捕一條達氏鰉,該條魚在捕撈過程中受傷,急需救助。民警立即到達現場,並同時聯繫了當地的漁業部門,在漁船上經技術人員鑑定,這條鱘鰉魚為雌性達氏鰉,捕撈過程中魚尾和背部受了傷,但不嚴重,需要送往撫遠市鱘鰉魚放流站進行救治。隨後,民警與技術人員用布包裹鱘鰉魚,將它送到救治站水池內。經檢查測量,這條達氏鰉體重88斤,年齡在20歲以上,雌性,腹內有籽,正在待產期。
  • 黑龍江添新生命 放流10萬尾施氏鱘幼魚800萬尾鰱魚幼魚
    ZAKER 哈爾濱記者 王辛娜近日,黑龍江裡添了成群的幼魚——以 「 保護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促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 」 為主題的 2020年中俄邊境水域鱘科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同江市舉行,10 萬尾施氏鱘幼魚、800 萬尾鰱魚幼魚放流至中俄邊境水域黑龍江。
  • 西伯利亞鱘、施氏鱘及其雜交種的形態差異分析
    然而, 由於環境變化及過度捕撈等因素[5, 6], 致使全球野生鱘資源量大幅下降, 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 鱘的人工養殖開始興起, 彌補了野生鱘資源下降給市場帶來的影響。我國的鱘養殖始於1990年, 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2013年產量已佔世界養殖總產量的85.3%,成為了世界第一鱘養殖大國[7], 且近年產量一直保持著穩中有升。
  • 黑河一漁民誤捕一條大鰉魚,重約300斤,長約3米的達氏鰉!
    近日在黑龍江省黑河市,有位漁民在黑龍江河流上正常作業時,誤捕一條大鰉魚,重約300斤,長約3米的達氏鰉,立即通知漁政局,漁政局也迅速選派專家趕赴黑河,對達氏鰉的救治進行指導。據介紹:達氏鰉是黑龍江水域的特產魚類,是黑龍江流域才有的珍貴魚種,這條被誤捕的達氏鰉是一條雌性的野生達氏鰉,體長290釐米、體重約300斤,據估算年齡在60至70歲,是一條非常稀有品種的達氏鰉。
  • 黑河市愛輝區現300斤達氏鰉 堪稱「水中活化石」
    近日,一條體長兩米九,體重約三百斤的巨型受傷鰉魚,在黑河市愛輝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漁政中隊的護送下抵達黑河鱘魚養殖中心臨時救護點進行暫養救治。
  • 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幹流
    生活報8月12日訊 近日,記者從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獲悉,我省在蘿北縣肇興鎮舉行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蘿北段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據了解,此次增殖放流的鱘鰉魚分別是體長16釐米以上施氏鱘幼魚4萬尾、體長7.8釐米以上達氏鰉幼魚6萬尾。其中,增殖放流的達氏鰉幼魚,「母親」是今年6月10日黑河市愛輝區漁民誤捕的一尾體長2.9米、體重約300斤的雌性達氏鰉,這條「母魚」經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專家救治救護,並進行人工輔助催產、孵化、培育成功繁衍,此次放流的是其後代的一部分。
  • 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的一種江魚——黑龍江鰉魚
    黑龍江鰉魚學名為達氏鰉,俗稱;鰉魚、東亞鰉魚、牛魚(古名),是鱘魚的一種。黑龍江裡有兩種鱘魚:施氏鱘和達氏鰉魚,故現黑龍江本地魚民統稱為鱘鰉魚。達氏鰉魚是一種大型的不洄遊入海的魚類,是我國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的魚類.
  •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8月18日上午10時,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主辦,中共黑河市愛輝區委員會、黑河市愛輝區人民政府承辦的以「鰉魚寶寶回家 助力旅發大會」為主題的2020年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在秀美的黑龍江畔舉行。
  • 黑龍江漁民捕到巨型魚!體長2米9!專家:至少60歲,價值七萬
    6月10日上午九點多,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黑龍江長發村的網灘作業點進行捕撈時,捕上來一條巨型達氏鰉。黑河市愛輝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漁政中隊長 周焱霞經現場勘驗,該魚為達氏鰉,雌性,體長兩米九,體重約三百斤。
  • 僅黑龍江才有,是最大淡水魚,因魚籽太出名,被瘋狂捕撈接近滅絕
    達氏鰉也叫鰉魚、黑龍江鰉、鱘鰉魚,是鱘科鰉屬軟骨魚類,其外形是頭尖、尾歪、體長,顏色黃褐,身上無鱗。從其別名就可以看出,其的分布地區,那就是黑龍江,確切地說,目前達氏鰉也僅在我國黑龍江才有,本來在國外部分地區也是有的,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它們已經滅絕了。
  • 現實中的歐鰉,不僅壽命極長,還是能產「黑色黃金」的淡水魚之王
    但歐皇們也不甘示弱,用「歐鰉壽命極長,非鰍壽命極短」來反擊那些非酋。那自然界中的歐鰉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歐鰉也就是歐洲鰉,是全世界僅有的兩種鰉魚之一,另一種就是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達氏鰉(達烏爾鰉)。
  • 黑龍江漁民捕千斤大鰉魚 重達1028斤價值20萬元
    《看龍江》消息,5月19日下午,黑龍江三位漁民合力捕獲一條大鰉魚,先是用800斤的磅秤稱重,沒稱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可能過千斤。換了更大的秤,一量,竟然重達1028斤。據在現場的同江市江魚一商店葛星延、許宏晨介紹,漁民馬先生等三人,今天下午在黑龍江灘頭用了一個多小時,捕獲了這條大鰉魚。上岸後,這條大腹便便的母鰉魚引來近百人圍觀。這是同江、撫遠十幾年來捕獲的最大的一條大鰉魚,去年,黑龍江裡捕獲過一條九百多斤重大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