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
黑政辦規〔2018〕15號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戰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生態強省」的總體要求,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保持我省水生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完整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經省政府同意,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結合全面實施河湖長制,加快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利」的野生魚類資源保護長效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完善管理制度,強化保護措施,加強科技支撐,實施自然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野生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工程、依法治漁工程,儘快恢復野生魚類種群數量,維繫水生生物多樣性,維護我省兩大水系、六大流域水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基本原則。
——整體規劃、保護優先。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養護工作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整體規劃產業布局、資源開發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工作。合理規划水利水電工程,科學調度水資源,保障基本生態用水。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區域聯動、統籌推進,以野生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保護區建設、水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水域汙染防治及工程建設與生態補償為重點,突出珍貴瀕危魚類、重要經濟魚類種群保護和資源恢復,兼顧河湖、溼地等典型水生生物棲息地和物種的全面保護。
——政策引導、全民參與。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體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為野生魚類資源保護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良好氛圍。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得到基本治理和恢復。建立較為完善的野生魚類資源增殖、保護、監控和評估體系。新增魚類增殖放流站8個,年放流苗種2億尾以上,重要經濟魚類資源量增長40%,珍貴瀕危物種施氏鱘、達氏鰉資源量增長30%,野生魚類資源數量得到明顯恢復。
到2035年,全省漁業自然水域生態環境實現全面好轉,形成完善的野生魚類資源保護政策制度體系、野生魚類資源養護體系和可持續利用機制,力爭野生魚類資源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水平,重點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自然水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
1.加強魚類重要棲息地保護。將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重要野生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作為野生魚類重要棲息地加以重點保護。通過拆除與江河湖泊相通的彎汊阻隔、對非法開墾耕地因地制宜退耕還漁、鋪設人工魚巢和遷建產卵場等措施,使棲息地功能得到有效恢復。(省環保廳、農委分別負責,省財政廳、交通運輸廳、林業廳、水利廳、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配合)
2.完善涉漁工程生態補償機制。對港口、碼頭、橋梁、航道、水電、航電、水利等開發建設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時,涉及可能對水生生物資源及其生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應將水生生物影響評價內容和有關結論作為審查重點之一。涉及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在報批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前,需徵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對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建設單位要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制定補償方案或採取補救措施,落實補償項目和資金。(省環保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農委、水利廳分別負責)
3.保障漁業用水安全。科學配置生產、生活用水,加強水利工程設計,在設計中保證魚類生存繁衍所需基本水量和保障自然水域適宜生態流量。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大力實施「三減」(減農藥、化肥、除草劑)行動,規範畜禽養殖場(小區)糞便汙水處理,積極推廣水產健康養殖和節能減排技術,防控水產養殖汙染。(省農委、水利廳、畜牧獸醫局、環保廳分別負責,省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配合)
(二)實施野生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工程。
1.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野生魚類增殖放流體系,增加放流品種和數量。區別不同保護魚類和不同水域,對現有增殖放流站進行改(擴)建,並重點在興凱湖新建翹嘴鮊,在烏蘇里江虎林段和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新建冷水性魚類,在黑龍江愛輝段和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新建鱖、魴,在松花江肇源段和嫩江嫩江縣段新建黑龍江野鯉,在綏芬河新建灘頭魚等增殖放流站。加強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基地建設,規範增殖放流物種、規格、規模及水域範圍。制定增殖放流技術標準、規程和統計指標體系,完善增殖計劃申報審批、增殖苗種檢驗檢疫和放流過程監控制度,引導社會各界規範開展增殖放流、放生活動。(省農委牽頭,省發改委、財政廳配合)
2.逐步調減捕撈強度。根據捕撈量低於資源增長量的原則,對各地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實行總量控制,嚴格執行老舊漁船報廢制度,制定明確不同水域的標準化船型,禁止隨意更改漁船大小、漁船主機功率。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加強捕撈許可證管理,逐年壓減捕撈漁船數量。探索開展流域幹流延長禁漁期試點和常年禁漁試點工作,強化流域系統保護。(省農委牽頭,省財政廳配合)
3.積極推進捕撈漁民轉產轉業。鼓勵各地制定相關轉產轉業優先安置和扶持政策,引導捕撈漁民減船轉產、退捕上岸、向二三產業轉移。各地應建立健全轉產轉業漁民服務機制,加強對轉產轉業漁民的專業技能培訓,為其提供相關的技術和信息服務,對因實施漁業資源保護措施造成生活困難漁民,可以採取適當方式給予救助。(省農委牽頭,省民政廳、財政廳配合)
(三)實施依法治漁工程。
1.強化漁政隊伍建設。結合漁政執法工作實際情況,配齊配強執法人員,充實執法力量,保障執法管理經費。強化漁業法律法規宣傳,加大培訓力度,規範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能力,嚴格執法。落實漁業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強化資格管理。(省農委牽頭,省編辦、人社廳配合)
2.加強漁政執法裝備建設。改善必要的漁政執法裝備條件,提高配備標準,根據需要配備必要的執法車輛、船隻和快艇。探索配備應用無人機巡航等先進管理方式,提升精準監管能力。在中俄邊境地形複雜、環境隱蔽、不便於通行車船的地區,按規定安裝雷達設備,監控我國境內邊境水域漁船捕撈情況。對邊境水域從事捕撈作業的漁船,要普及安裝衛星定位裝置,實時掌握捕撈漁船動態。(省農委牽頭,省發改委、財政廳配合)
3.依法規範漁業捕撈行為。修訂完善漁具準用目錄、最小網目尺寸、最小可捕標準和幼魚比例標準,堅決取締張網、梁子、冰槽子、箔等對漁業資源和環境破壞性大的作業網具。加強船網工具指標、漁船檢驗、漁船登記、捕撈許可、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管理,嚴格實行禁漁期科研捕撈報審制度。嚴厲打擊涉漁「三無」船舶、「絕戶網」、電毒炸魚、越界捕撈、禁漁期捕撈、禁漁區捕撈、暴力抗法、非法捕捉施氏鱘、達氏鰉珍貴瀕危魚類等各類違法行為。(省農委牽頭,省公安廳、外辦、工商局、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黑龍江海事局、省軍區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建立自然水域野生魚類資源保護工作的議事協調製度,落實市(地)、縣(市)政府(行署)屬地管理主體責任,省級相關部門要做好督導推進。各地要將野生魚類資源保護工作作為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全力推進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各市(地)政府(行署)定期對本意見實施情況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省級相關部門、市〔地〕、縣〔市、區〕政府〔行署〕分別負責)
(二)加大支持力度,落實項目資金。把全省漁業資源調查、水域環境修復工程、漁政執法裝備、野生魚類保護區及增殖放流站建設等納入相關專項規劃。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加大對苗種供應基地建設、自然水域增殖放流、捕撈漁民轉產轉業補償和漁政執法工作經費等支持力度。(省農委、財政廳分別負責,省發改委配合)
(三)加大改革力度,理順管理體制。加強保護區管理,健全相應工作機構,完善配套管理設施,保障運營經費,促進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對跨行政區域或同一區域多頭管理的自然水域和自然保護區,結合行政管理體制和綜合執法改革,探索建立對自然水域、自然保護區、漁政船舶、捕撈許可證發放、捕撈船舶檢驗等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體制,理順各方面關係。重點解決興凱湖和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多頭管理、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省農委牽頭,省編辦、財政廳、林業廳、農墾總局、森工總局配合)
(四)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加大對自然水域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相關知識、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引導全社會增強保護野生魚類資源的意識,提高社會各界的關注度、認知度和參與度,營造珍惜野生魚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省政府新聞辦牽頭,省農委配合)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