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一種食物,畢竟相比於豬肉、牛肉、羊肉等肉類食物來說,魚肉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而且魚肉本身的營養價值、口感等也不比豬肉、牛肉差,這就使得魚在我國十分受到重視。
但是很多魚類也因為太好吃,或者有特殊用途,被人們無節制的捕撈,導致它們瀕臨滅絕。前幾日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了一種叫做「青海湖裸鯉」的魚類,讓大家了解了它,也知道了該如何去保護它,其實除了這種魚類之外,還有很多魚類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一種魚類,它僅在我國黑龍江才有,是最大淡水魚,因魚籽太出名,被瘋狂捕撈接近滅絕。
魚籽相信很多朋友都吃過,春夏季去農村野外的河流裡中釣魚或撈魚的時候,很容易就弄到有魚籽的鯉魚、鯽魚等,但這些魚的魚籽太普通了,也值不了多少錢,不過並非所有魚的魚籽都值錢,比如達氏鰉。
達氏鰉也叫鰉魚、黑龍江鰉、鱘鰉魚,是鱘科鰉屬軟骨魚類,其外形是頭尖、尾歪、體長,顏色黃褐,身上無鱗。從其別名就可以看出,其的分布地區,那就是黑龍江,確切地說,目前達氏鰉也僅在我國黑龍江才有,本來在國外部分地區也是有的,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它們已經滅絕了。
達氏鰉算是我國最為古老的魚類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恐龍時期,據資料記載,達氏鰉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其原始古樸的外形1億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因此也有著「活化石」之稱。
除了生活年代久遠,達氏鰉還因體大、壽命長、食量大、力量強,是淡水魚中最大的一種魚類,所以素有「淡水魚王」之稱。有資料記載,我國捕到過最大的達氏鰉接近2000公斤,其壽命有50多歲了。
此外,達氏鰉還有一點讓它非常出名,那就是它的魚籽特別好吃,早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其魚籽製成的「魚子醬」就被列為上等佳餚,在現代還被譽為「黑色黃金」。
然而,達氏鰉卻因這些「光環」遭遇了滅頂之災。達氏鰉的捕撈從我國清代就已經開始了,持續達200多年,但那個時候由於技術不足,捕撈量並不大,對其種群數量的影響並不是非常大。
可到了近代,尤其是近幾十年,達氏鰉可沒那麼幸運了,隨著捕撈技術越來越發達,以及人們對高檔魚子醬的需求越來越大,不管是黑龍江本地人,還是外來務工人員,都加入了大規模捕撈達氏鰉的隊伍中,這使得達氏鰉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隨著數量減少,使得達氏鰉的價格進一步攀升,在多年前,網上還曾爆出一條500斤重的達氏鰉賣出十幾萬的價格。
這麼高的價格自然又促使了人們更進一步的瘋狂捕撈,從而造成了達氏鰉成為了接近滅絕的極危物種。
要知道,達氏鰉可是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長的魚類,其雌魚初始成熟年齡為16到20年,雄體為12年以上,那樣過度的捕撈肯定會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在2010年的時候,達氏鰉被列入了我國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禁止捕撈、販賣,在2019年的時候,我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二批)》,也將達氏鰉列入其中。
好在人們及時認識到了錯誤,將其保護了起來,而且由於達氏鰉是黑龍江流域特有的大型名貴經濟魚類,因此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雜交鱘鰉魚養殖,給野生達氏鰉的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幫助。不過時至今日,漁民的誤捕和為了魚籽而進行的盜獵,依然在威脅著這種古老大魚的生存,希望大家能及時阻止這種行為,不要讓長江的悲劇不要再發生在黑龍江上,讓我們的子孫也能有機會一睹大魚的風採吧。
各位朋友,你們見過達氏鰉(鰉魚)嗎?歡迎留言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