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州晨報 2010-04-15 17:08 編輯:王睿君
雍古氏家廟碑
禮縣城關鎮南關村
《雍古氏家廟碑》(局部)
書友收藏的《御服碑》拓片
俗語云「進村找廟,進廟讀碑」,近日,記者就在禮縣當地學者的陪同下,在城關鎮南關村的田間籬舍,去尋找一通名為《敕賜雍古氏家廟碑》的碑刻。
它由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所書,對研究趙體書法有著重要價值,如此巨幅趙孟頫楷書,為全國罕見,同時對研究元史人物傳記及元代官至、地理提供了珍貴資料。早在1981年就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關村鄰近公路,早已城鎮化了,似乎缺少鄉村的詩意。我們所找的那通石碑就藏在錯落的屋宇之間。
很快,記者就看到了一座村人自建的袖珍碑亭,亭中便是大名鼎鼎的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敕賜雍古氏家廟碑》,俗稱趙世延家廟碑。該碑由碑首、碑身、碑座構成。碑通高4.3米,寬1.3米,厚0.42米。碑首高1.3米,拱形頂,上覆六龍盤踞,威武壯觀,正面篆《敕賜雍古氏家廟碑》,背面書《大元敕賜之碑》。碑身正面四周陰刻串枝蓮紋,正文楷書,自右向左共1200多字,除個別字殘損外,基本完好。碑座為石龜,前後長2米,左右寬1.5米,高0.8米。碑文記載了按竺邇、趙國寶、趙世延祖孫三代為元朝立下的豐功偉績。
雍古氏大有來歷。據《元史》一書記載,雍古是金元時期陰山以北部族。或譯王孤、甕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拉施都丁《史集》解釋說:金朝皇帝為了防禦蒙古、克烈、乃蠻等部,修築了一道大牆,蒙古語叫unkuh,交給該部守衛,因此得名雍古。雍古部處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間,許多人通曉多種語言文字、文化水平較高,甚至有人專以充當通譯人為業。
按竺邇,本姓術要甲,音訛為趙家,子孫遂以趙為姓。在內蒙古境內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雍古部落之中,至今仍有趙姓家族的分支。
蒙古大軍的鐵騎當時無人能擋,在倏忽之間摧毀了與南宋長期對峙的西夏和金政權,兵鋒直指隴上。公元1236年,戰功卓著的蒙古徵行元帥按竺邇破宕昌,殘文州,轉而攻西和,定成州,所向披靡,攻佔隴南,在禮縣設置禮店元帥府,率領5個蒙古千戶統領的一支蒙古勁旅「南戍勉州之石門,西戍階州之兩水」,鎮守在隴南地區。按竺邇及其子孫以隴南為基地,按照蒙元整個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變化,徵戰在西北和西南戰場上,為元朝的統一和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不但圓滿實現了設置這個元帥府攻取南宋川蜀地區以控制長江上遊、阻止甘青川吐蕃勢力向東擴展、加強對隴南和漢中地區的控制的政治目的,也保證了隴南地區的相對穩定。
按竺邇率兵平定隴南後,在禮縣開設元帥府,鎮戍隴南,將士均入籍禮縣。按竺邇的子孫們繼承祖業,從軍從政,各自建功立業,成為元代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
趙國寶更是了得,他是元軍進攻四川的先鋒軍統帥。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趙國寶統率元軍的先鋒部隊直攻四川境內的重鎮重慶,經過幾十天的激戰,迫使重慶的南宋守將張實投降。趙國寶因功被授三品印,並授為蒙古軍漢軍的元帥,並同時被賜文州吐番萬戶府達魯花赤(蒙古語,意思是徵服者和統治者)。達魯花赤的頭銜只有蒙古的貴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說從趙國寶開始,雍古趙姓已成為蒙古國及此後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國的貴族。
趙國寶之子趙世延也是蒙古族雍古部之中的佼佼者。
史料記載,趙世延自幼精心鑽研儒學,成年後世祖召入樞密院御史臺肄習官政。至元二十一年(1284)授承事郎、雲南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後升監察御史,公平審決平陽郡監也先忽都貪汙巨款案和左司郎中董仲威殺人案。至元二十九年(1292)轉任奉議大夫,出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兼訪司事。興辦學校,設立義倉,修澧陽縣壞堤,嚴禁掠賣良田,使境內安定。任安西路總管時,將積案剖決殆盡。陝西遇災,省臺向朝廷請求賑濟,朝議未決,趙世延即先發倉糧救民,如不獲準,寧願傾家償還。任四川肅政兼訪使時,有軍官把良家民眾收為奴隸,趙世延力除其弊,嚴治其罪。又修疏都江堰,民眾得享其利。任御史中丞時,上奏權臣太師、右丞相帖木迭兒罪惡13條,皇帝下詔罷右丞相官。任四川省平章政事時,在重慶路屯田,每年打糧萬石。至順元年(1330)奉命與虞集等纂修《皇朝經世大典》,封魯國公。
趙世延曆經九朝,為官50餘年,軍國利弊,生民休戚,知無不言。在他身上,寬容多於權謀,正直壓倒權術,具有悲天憫人、心念蒼生的博大胸襟,被譽為元代名相。
趙國寶在元代還是與馬祖常齊名的大文豪,可惜流傳至今的作品不多。《元詩選》收其詩七首,其他傳誦下來的作品則多為序、碑之類,如《南唐書序》、茅山志序》、《東嶽廟照得殿碑》、《讀書巖記》等。元代的學者、蜀人虞曾這樣讚美趙世延的文章:「涼國公勳業聞望著於天下,我國家之蓍龜也。年七十餘,閒居金陵,又以文章學問為吾道砥柱。其得於天而裕於人者,何其盛哉!」
由冠絕一時的大書法家趙孟頫書丹按竺邇、趙國寶、趙世延祖孫三代的功績應當是眾望所歸。眾所周知元代的碑刻,當以才華橫溢和有元一代書法公認的領袖趙孟頫居多。
自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鐘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其實趙世延生前,在書文上,他和趙孟頫就有意氣相投的連璧之作。公認是趙孟頫書法代表作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就是由趙世延撰文的,今存陝西戶縣重陽宮。
趙世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少數民族書法家。趙世延的書法作品以《跋仕度寺碑》為代表,後世評論其書風頗受蘇東坡影響,但又棄粗熟而取雅拙,用筆略取法於顏真卿,筆畫豐腴活潑,有怡然自得之趣。
趙世延生有五子,長子野峻臺書法亦有名。他書寫過四通碑,分別是《大元崖石鎮東嶽廟之記》、《觀音聖境之碑》、《東山長生觀碑記》、《黑池德聖忠惠威顯廣濟王神通碑記》,這四通石刻筆法遒勁,融柳顏為一體,而又參悟自我,可以看出野峻臺深厚的儒學功底,亦可見趙世延家族對儒學的重視。
《雍古氏家廟碑》上墨跡斑斑,那是書法愛好者製作完拓片後留下的痕跡。這通碑上的「趙體」用筆圓潤,骨力內藏,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當然會引得書家紛至沓來。
手指拂過碑石,一絲涼意順著指尖一點一點地浸潤,傳遞著深邃、厚重、久遠的信息,使我們陡生敬意。
文/圖本報記者劉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