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雍古氏家廟碑,出將入相的趙世延家族

2020-12-06 每日甘肅網

來源:蘭州晨報  作者:  2010-04-15 17:08  編輯:王睿君

  雍古氏家廟碑

  禮縣城關鎮南關村

  《雍古氏家廟碑》(局部)

  書友收藏的《御服碑》拓片

  俗語云「進村找廟,進廟讀碑」,近日,記者就在禮縣當地學者的陪同下,在城關鎮南關村的田間籬舍,去尋找一通名為《敕賜雍古氏家廟碑》的碑刻。

  它由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所書,對研究趙體書法有著重要價值,如此巨幅趙孟頫楷書,為全國罕見,同時對研究元史人物傳記及元代官至、地理提供了珍貴資料。早在1981年就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關村鄰近公路,早已城鎮化了,似乎缺少鄉村的詩意。我們所找的那通石碑就藏在錯落的屋宇之間。

  很快,記者就看到了一座村人自建的袖珍碑亭,亭中便是大名鼎鼎的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敕賜雍古氏家廟碑》,俗稱趙世延家廟碑。該碑由碑首、碑身、碑座構成。碑通高4.3米,寬1.3米,厚0.42米。碑首高1.3米,拱形頂,上覆六龍盤踞,威武壯觀,正面篆《敕賜雍古氏家廟碑》,背面書《大元敕賜之碑》。碑身正面四周陰刻串枝蓮紋,正文楷書,自右向左共1200多字,除個別字殘損外,基本完好。碑座為石龜,前後長2米,左右寬1.5米,高0.8米。碑文記載了按竺邇、趙國寶、趙世延祖孫三代為元朝立下的豐功偉績。

  雍古氏大有來歷。據《元史》一書記載,雍古是金元時期陰山以北部族。或譯王孤、甕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拉施都丁《史集》解釋說:金朝皇帝為了防禦蒙古、克烈、乃蠻等部,修築了一道大牆,蒙古語叫unkuh,交給該部守衛,因此得名雍古。雍古部處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間,許多人通曉多種語言文字、文化水平較高,甚至有人專以充當通譯人為業。

  按竺邇,本姓術要甲,音訛為趙家,子孫遂以趙為姓。在內蒙古境內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雍古部落之中,至今仍有趙姓家族的分支。

  蒙古大軍的鐵騎當時無人能擋,在倏忽之間摧毀了與南宋長期對峙的西夏和金政權,兵鋒直指隴上。公元1236年,戰功卓著的蒙古徵行元帥按竺邇破宕昌,殘文州,轉而攻西和,定成州,所向披靡,攻佔隴南,在禮縣設置禮店元帥府,率領5個蒙古千戶統領的一支蒙古勁旅「南戍勉州之石門,西戍階州之兩水」,鎮守在隴南地區。按竺邇及其子孫以隴南為基地,按照蒙元整個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變化,徵戰在西北和西南戰場上,為元朝的統一和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不但圓滿實現了設置這個元帥府攻取南宋川蜀地區以控制長江上遊、阻止甘青川吐蕃勢力向東擴展、加強對隴南和漢中地區的控制的政治目的,也保證了隴南地區的相對穩定。

  按竺邇率兵平定隴南後,在禮縣開設元帥府,鎮戍隴南,將士均入籍禮縣。按竺邇的子孫們繼承祖業,從軍從政,各自建功立業,成為元代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

  趙國寶更是了得,他是元軍進攻四川的先鋒軍統帥。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趙國寶統率元軍的先鋒部隊直攻四川境內的重鎮重慶,經過幾十天的激戰,迫使重慶的南宋守將張實投降。趙國寶因功被授三品印,並授為蒙古軍漢軍的元帥,並同時被賜文州吐番萬戶府達魯花赤(蒙古語,意思是徵服者和統治者)。達魯花赤的頭銜只有蒙古的貴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說從趙國寶開始,雍古趙姓已成為蒙古國及此後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國的貴族。

  趙國寶之子趙世延也是蒙古族雍古部之中的佼佼者。

  史料記載,趙世延自幼精心鑽研儒學,成年後世祖召入樞密院御史臺肄習官政。至元二十一年(1284)授承事郎、雲南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後升監察御史,公平審決平陽郡監也先忽都貪汙巨款案和左司郎中董仲威殺人案。至元二十九年(1292)轉任奉議大夫,出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兼訪司事。興辦學校,設立義倉,修澧陽縣壞堤,嚴禁掠賣良田,使境內安定。任安西路總管時,將積案剖決殆盡。陝西遇災,省臺向朝廷請求賑濟,朝議未決,趙世延即先發倉糧救民,如不獲準,寧願傾家償還。任四川肅政兼訪使時,有軍官把良家民眾收為奴隸,趙世延力除其弊,嚴治其罪。又修疏都江堰,民眾得享其利。任御史中丞時,上奏權臣太師、右丞相帖木迭兒罪惡13條,皇帝下詔罷右丞相官。任四川省平章政事時,在重慶路屯田,每年打糧萬石。至順元年(1330)奉命與虞集等纂修《皇朝經世大典》,封魯國公。

  趙世延曆經九朝,為官50餘年,軍國利弊,生民休戚,知無不言。在他身上,寬容多於權謀,正直壓倒權術,具有悲天憫人、心念蒼生的博大胸襟,被譽為元代名相。

  趙國寶在元代還是與馬祖常齊名的大文豪,可惜流傳至今的作品不多。《元詩選》收其詩七首,其他傳誦下來的作品則多為序、碑之類,如《南唐書序》、茅山志序》、《東嶽廟照得殿碑》、《讀書巖記》等。元代的學者、蜀人虞曾這樣讚美趙世延的文章:「涼國公勳業聞望著於天下,我國家之蓍龜也。年七十餘,閒居金陵,又以文章學問為吾道砥柱。其得於天而裕於人者,何其盛哉!」

  由冠絕一時的大書法家趙孟頫書丹按竺邇、趙國寶、趙世延祖孫三代的功績應當是眾望所歸。眾所周知元代的碑刻,當以才華橫溢和有元一代書法公認的領袖趙孟頫居多。

  自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鐘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其實趙世延生前,在書文上,他和趙孟頫就有意氣相投的連璧之作。公認是趙孟頫書法代表作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就是由趙世延撰文的,今存陝西戶縣重陽宮。

  趙世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少數民族書法家。趙世延的書法作品以《跋仕度寺碑》為代表,後世評論其書風頗受蘇東坡影響,但又棄粗熟而取雅拙,用筆略取法於顏真卿,筆畫豐腴活潑,有怡然自得之趣。

  趙世延生有五子,長子野峻臺書法亦有名。他書寫過四通碑,分別是《大元崖石鎮東嶽廟之記》、《觀音聖境之碑》、《東山長生觀碑記》、《黑池德聖忠惠威顯廣濟王神通碑記》,這四通石刻筆法遒勁,融柳顏為一體,而又參悟自我,可以看出野峻臺深厚的儒學功底,亦可見趙世延家族對儒學的重視。

  《雍古氏家廟碑》上墨跡斑斑,那是書法愛好者製作完拓片後留下的痕跡。這通碑上的「趙體」用筆圓潤,骨力內藏,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當然會引得書家紛至沓來。

  手指拂過碑石,一絲涼意順著指尖一點一點地浸潤,傳遞著深邃、厚重、久遠的信息,使我們陡生敬意。

  文/圖本報記者劉小雷

相關焦點

  • 江西寧都孫氏家廟,孫中山先生祖祠,曾公勘擇主發貴
    鳥瞰孫氏家廟據孫氏家譜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孫誗為孫中山先生第三十五代先祖。孫誗後裔一支孫友松遷居廣東,孫中山先生,系孫友松之後。家廟後方來龍此次筆者考察的是孫氏家廟,主發貴,也是曾公所作。傳說曾公在建造孫氏家廟期間,孫家老婆招待十分周到,並且準備了雞腿給曾公回家路上當乾糧,曾公在路上吃著雞腿很感動,就返回孫家再做門樓,貴就貴在門樓。
  • 【古祠】家廟巍峨萬世芳——記石湖村湯氏家廟
    湯氏家廟位於炭步鎮石湖村。石湖村因村前一河湧伴大湖,湖底全為大石,故定村名為石湖村,河湧名為石湖湧。湯氏家廟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距今已經有140餘年歷史,是大石湖三村共有的古文化瑰寶。石湖村湯氏家廟同治年間,忠孝兩全、滿腹經綸的坎頭社湯金銘,得中拔貢生。為弘揚祖德,發起了建祖祠設想和號召,組織了籌建組,村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金銘公四處奔走,聯繫祖祠事務。
  • 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之李靖 以前總以為他是個神話
    這是因為李靖戰功彪炳,死以後被封為衛國公,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弄個廟把他拜下來,這是中國人的習慣,喜歡哪個人就弄個廟把他拜起來了。而且太宗也把李靖畫下來,變成二十八名重要的開國功臣擺在凌煙閣裡面,每天去觀賞。 歷史上對李靖的評價,第一,是才兼文武;第二,出將入相。這是王珪對他的評語,他的才華文武全才,而且滿腹經綸。出將入相,出可以為將,入可以為相,文武皆通。
  • 木氏源流
    百濟國大臣八姓中有木氏,見《唐書》(11,24,60)。 民族 相傳古藏族有六大氏族,後又發展為十八個支系,六氏族是:色氏、木姓、董氏、東氏、惹氏、朱氏,以氏族名為姓(499)。 明清時雲南尋甸及麗江府的納西族土司均有木姓(253)。
  • 越南地理「極點」標誌碑
    3143米番西邦峰標誌碑。今天,大象君介紹探險愛好者絕不能錯過的5塊地理標誌碑雙角 Mũi Đôi ——越南最東端雙角是越南的最東端,也是越南S型國土上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地方。雙角位於越南慶和省萬寧縣萬青鄉(xã Vạn Thạnh, huyện Vạn Ninh, tỉnh Khánh Hòa),是許多遊客進行超越自我之旅的選擇。
  • 揭秘一千多年前金陵香爐廟慘案虢國皇太子遇害真實經過
    ,立下族人應盡義務,族人必須保證,更好的保護宗廟,不得擅自破壞,所以,皇帝趙氏對金陵南城門外香爐廟,比較重視,為了長期保護,皇帝趙氏除了,動用皇家風範,鼎立協助建造外,有幸的族人,必須像葛洪父親葛氏一樣,真心誠意拿出自家祖傳兩件以上傳家寶珍貴文物,無償捐獻香爐廟,交給皇帝趙氏親自處置,並由皇帝按照宮廷禮儀,主持儀式妥善安撫在香爐廟供奉。
  • 萬氏家族傳說
    銅城夜話  欄目主持人:萬全琳  在會寧縣郭城驛居住著一個萬氏家族,雖然人口較少,但在當地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個家族崇文重教、樂善好施、扶困救危,深得當地民眾的敬重。現將其家族傳說數則編輯如下,以饗讀者。
  • 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豐碑如林,青石不朽」,這一期的國寶守護人、演員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分別介紹了三件碑林國寶:《開成石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有學者認為,掩去碑林名碑,幾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而我國的名碑,則大部分住在同一個地方——西安碑林。
  • 出將入相 凌煙之最
    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長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最。據《舊唐書》和《新修菏澤縣誌》載,徐世勣出身高平徐氏北祖上房,隋末遷居滑州衛南縣。父親舒國公徐蓋,樂善好施,濟貧救苦,不間親疏。徐世勣17歲,天下大亂,隨翟讓造反,投身瓦崗,隋將張須陀率兩萬人來伐,徐世勣統兵誘敵深入,全殲隋軍,張須陀戰死,軍威大振。大業十三年(617年),徐世勣勸翟讓奉李密為主,被授右武侯大將軍。
  • 【乾溝古鎮文化系列】於八家族興衰史
    (建昌縣誌記載),于氏五子登科,在東南鄉傳為佳話。 尚永是於八第三代祖先,第四代於躍雲,第五代是於八袓父於法祖,第六代是於八父親於洙,第七代便是於八,第八代為於八之子於祝華。于氏先祖們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王朝,六代人艱辛創業,家族興盛,勢力擴大,為於八繼承祖業、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
  • 美國西部荒漠發現神秘金屬方碑,是外星文明留下的嗎?
    美國西部荒漠發現神秘金屬方碑(Juan Troop/視頻截圖)在這部經典影片中,來自外星的生物在月球豎立了一塊黑色方碑,外星人用這種方式將自己的力量盡顯無疑,讓人類感到了無法形容的差距,而在現實中,這一幕似乎也上演了。據法新社洛杉磯消息稱,美國西部偏遠荒漠中發現一座神秘的金屬方碑,讓世界各地的UFO觀察者、陰謀論者以及導演庫布裡克的粉絲倍感興奮。
  • 通家山上女兒碑 — 遂寧新聞網
    通家山,距射洪縣青崗鎮約2.5公裡。它是清代射洪烈女陳滿姑的故鄉。  順水泥路而上,綠樹掩映中的通家山寺廟群便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線前。門前兩株古榕綠意正濃。一對石獅玲瓏精緻,山門上「通家山」三字遒勁有力。山門左右建有鐘鼓二樓。入得山門,前殿的西方三聖乃漢白玉雕成,高達2米,重1噸半;中殿塑有陳滿姑及父母像。餘塑各殿三世大佛、千手觀音、四大天王、韋陀、彌勒佛等。
  • 他們或許是四川唯一羋氏家族 成都羋姓秘史(組圖)
    (原標題:他們或許是四川唯一羋氏家族 成都羋姓秘史(組圖))
  • 關東大大名:承前啟後的北條氏綱與「關東管領」北條家
    另外,在此期間北條家與曾經的盟友今川家分道揚鑣了。北條氏綱的父親伊勢盛時(北條早雲)曾經是今川家的家臣,又是今川家前家督今川氏親的舅舅,兩家的關係非比尋常。然而,在今川氏親、今川氏輝父子相繼去世以後,今川家也陷入了爭奪家督之位的內亂之中(花藏之亂)。北條氏綱在這一次內亂中支持壽桂尼一方的花藏殿玄廣惠探,反過來另外一位栴嶽承芳則與宿敵甲斐武田家結盟,成功地奪取了家督之位。
  • 北魏「遊氏三傑」 使天下遊氏歸廣平
    馮翊遊氏遊殷:提前託付兒子遊楚  東漢末期,終於有司隸左馮翊府(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頻陽縣(故址在今陝西富平縣美原鎮古城村一帶)人遊殷、遊楚父子出現在了史冊中。  這也表明,在漢朝時,已有遊姓人進入陝西。  馮翊遊氏因出了多個名人,後世把馮翊作為遊姓的郡望之一,與廣平遊氏齊名。
  • 探尋: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墓地在哪裡
    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相信大家比較熟悉。如果要問燧人氏墓地在哪裡?相信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燧人氏,燧明國(河南商丘)人,舊石器中期的氏族首領。他引導先民「鑽木取火、以化腥臊」的故事,被歷代華夏族人所傳頌。
  • 碑上4個大字,引人深思……
    據了解,該石碑為殘碑,長和寬都接近60釐米,厚度十幾釐米。碑上刻著「張弓匹馬」四個大字,為隸書,沒有留下落款,也沒有註明年代,甚至還有大量的留白。一名施工人員介紹,近日,他們清理泉山石刻時,無意中發現了該石碑。據悉,今年,施工人員在泉山石刻「一曲」附近找到了「天泉池」石刻,在專家建議下,施工方在該石刻下方尋找泉眼。
  • 外媒:美國西部荒漠發現神秘金屬碑,酷似《2001太空漫遊》場景
    據法新社洛杉磯消息,美國西部偏遠荒漠中發現一座神秘的金屬尖碑,讓世界各地的UFO觀察者、陰謀論者以及電影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粉絲倍感興奮。當地官員上周三在從空中清點大角羊時發現了這座金屬碑。猶他州公共安全部門在本周一的新聞稿中幽默地說:「未經授權在聯邦管理的公共土地上安裝建築結構或藝術作品是違法行為,無論你來自哪個星球。」據報導,相關新聞很快在網絡上瘋傳,很多人指出這個物體像極了庫布裡克經典科幻電影《2001天空漫遊》中的外星巨石。在電影中,這塊巨石推動人類文明取得巨大進步。
  • 外媒:美國西部荒漠發現神秘金屬碑,酷似《2001太空漫遊》場景
    據法新社洛杉磯消息,美國西部偏遠荒漠中發現一座神秘的金屬尖碑,讓世界各地的UFO觀察者、陰謀論者以及電影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粉絲倍感興奮。報導稱,這座閃閃發亮的三角形柱狀體矗立在猶他州南部的紅色巖土上,高12英尺(約合3.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