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2021-01-12 澎湃新聞
1月10日,央視第三季《國家寶藏》走進西安碑林。「豐碑如林,青石不朽」,這一期的國寶守護人、演員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分別介紹了三件碑林國寶:《開成石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

有學者認為,掩去碑林名碑,幾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而我國的名碑,則大部分住在同一個地方——西安碑林。每一方石碑都有講不完的故事,而碑刻又有不同於其他文物的特殊意義:絕大多數的文物被遊客在感嘆流連之餘,只能像過眼雲煙一般單純作為一種美的印象,而碑刻的拓片則是被無數習字的人反覆摩挲,《玄秘塔碑》《顏勤禮碑》在練習書法者的手中早就不再單純被作為一篇銘刻於石頭上的文章被欣賞,而是被拆解為一個一個的字來進行小心地體會與臨摹。或許我們也可以跳出書法的支配,去了解被「一筆一划」消解與遮蔽了的歷史信息和精神氣韻。

《石臺孝經》:玄宗筆下腴麗的盛唐

《國家寶藏》節目介紹的第一件文物、也是提起碑林必須要談到的一件碑刻就是《石臺孝經》。

時間要撥回到904年,千年帝都長安的上空陰雲密布,朱溫挾持唐昭宗把首都搬到了洛陽,接著對長安城進行了全面的拆毀。當時留下來的一個節度使叫韓建,他主持縮建長安城,並準備將已經被棄於城外的原唐朝國子監裡的《開成石經》《石臺孝經》以及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等重要碑刻搬回城裡。韓建的繼任者劉鄩在謀士尹玉羽的勸說下將《開成石經》等碑石搬到了原來唐代尚書省的西隅,即今天西安鼓樓北、西華門以西一帶。

刻有經文的碑被認為意義重大,《國家寶藏》中也還原了歷史場景

近一百年間,《石臺孝經》等幾經跌宕,終於在嶽飛出生的那一年(1103年)搬到了現在西安碑林的位置。那時候,碑林就已經具備了收藏、陳列文物這樣現代博物館最重要的職能,所以西安碑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博物館。可能也正是有了《石臺孝經》的坐鎮,900多年間,名碑陸續入住碑林,而今碑林已收藏碑石、墓誌、造像等共達4000件,其中有「登堂入室」的上述珍貴碑刻,也有因為資格不夠、被懸掛於外牆的諸如乾隆的書法作品。

《國家寶藏》中介紹,《石臺孝經》是坐落在碑林的中軸線上最核心位置的碑刻,像是定海神針一樣穩穩矗立在碑林的中心。

1959年《石臺孝經》的老照片

每一件文物要在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常需要各種因緣際會,《石臺孝經》則是絕佳的例證,首先,它由歷史中最有名的皇帝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作序、註解並親自書丹,太子李亨篆額,以隸書所篆,書法豐腴;其次,唐玄宗書丹《石臺孝經》的745年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這一年初,大唐和回鶻聯手滅了突厥,而也是在這一年,楊玉環被封為楊貴妃,玄宗的盛唐似乎至此也達到恢弘鼎盛的高峰,傾注於書法中,《石臺孝經》也呈現出腴麗與華美。

《石臺孝經》局部

《石臺孝經》局部

陳根遠先生在《碑林的定海神針——〈石臺孝經〉》中寫道:《孝經》是十三經中,唯一一部有皇帝御注的經書,它將道德倫理和政治社會糅為一體,強調以孝治國,適應了以農業經濟和宗法家族為基礎的古代社會結構,因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尊崇和提倡,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古代的讀書人首先要讀《孝經》《論語》,然後才去讀其他經典,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娓娓道來的《孝經》也是儒家十三經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後世言孝之書少有能超出《孝經》的。時至今日,傳統孝道的內涵已發生了變化,但其以尊老敬老為核心,以穩定家庭和社會為目標的宗旨,經過兩千多年的提倡和傳播,已經沉澱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歷久彌新。

《國家寶藏》節目中,也解讀了《石臺孝經》的幾個隱藏的知識點:《石臺孝經》高高矗立,在我們看不到的頂部,有四座象徵著「四嶽」的仙山拱衛著「中嶽」,「中嶽」則是長安。《石臺孝經》的下部有三層基座,頂部的花紋則是靈芝雲紋簇擁、波瀾湧動,象徵「孝」立於天地之間、垂範後世。而對比我們最熟悉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可以發現,提倡設計「宗唐」的林徽因在涉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時,也參考了《石臺孝經》。

《石臺孝經》頂部呈現

《石臺孝經》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對比

熟悉碑林的陳根遠也談道《石臺孝經》的另一個有趣的點:2013年,有外地網友逛西安碑林博物館時,意外地在唐玄宗李隆基御碑《石臺孝經》序首列發現了「朕略萌」三個字。出於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之手的這麼有趣的三個字立即引起大家的關注。《石臺孝經》碑文中開頭其實是這樣三句話:「朕聞而這三句話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

首列間隔出現的「朕」「略」「萌」三個字

「朕略萌」集字被用作書籤

陳根遠也回憶,《石臺孝經》碑自從1103年移來現址,一站就站了將近900年。由於年久失修,地基局部下沉,碑身向西南傾斜。1973年整修時,竟然在碑身背面與中心石柱連接處及中心石柱的卯眼內發現女真文書殘頁、《懷仁集王義之書聖教序》碑拓、還有一張珍貴的《東方朔盜桃》的年畫,這些都是金正隆五年,河東、陝西發生地震後重新修整《石臺孝經》時特意放入的。其中,《懷仁集王義之書聖教序》是中國書法名碑中唯一的宋代整拓,極為珍貴。

1973年,藏在《石臺孝經》裡的宋(金)拓《懷仁集王義之書聖教序》整拓被發現。

《昭陵六駿》:鐵馬冰河的人生理想

《國家寶藏》推薦的第二件文物是昭陵六駿。這一部分的伊始,「國寶守護人」趙文卓去到了荒野中的昭陵。

陳根遠在《世界石雕史上的經典〈昭陵六駿〉》中對昭陵有如下介紹:在廣袤的關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橫亙東西的山脈,山巒起伏、岡峰橫截。這道山脈在醴泉縣境內兀而凸起,海拔高達1188米。它的周圍,均勻地分布著九道如龍的山梁,把它高高拱舉,因而得名九嵕山。昭陵就是依九嵕山而建的皇陵。……據《小方壺齋與地叢鈔》載:「九嵕山下陪葬諸王七、嬪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將軍以下六十有四。」154座的陪葬墓數目,是歷代帝王陵寢之冠。

峻岭中的昭陵

復原的在昭陵北司馬門內的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的故事由此以回溯的方式講起。不同於上文唐玄宗的文藝人生,唐太宗一生戎馬,也一生孤獨,只有少數幾位精英知己陪他醉臥沙場。新舊《唐書》中,關於太宗的記載多是馬背上打仗的事情。如果六駿只是作為豢養的寵物,或許會完全不值一提。它們之所以在歷史中留名,除了我們已知的、它們是由最有名的唐代美術家閻立本、閻立德設計,以「起位」這一充滿了飽滿的體積感的工藝技巧雕刻,更重要的則是它們象徵著中國歷史中一種最重要的人生理想:大丈夫從戎,一生鐵馬冰河,掙出來一個天下。唐太宗無疑是這種理想人生的典型範例,而這些跟他出生入死的馬也因而充滿了悲壯的色彩。

《國家寶藏》中以情景劇的形式呈現了太宗與丘行恭在宴席上的場景。丘行恭是唯一出現在《昭陵六駿》中的人物。武德四年,丘行恭跟隨唐太宗討伐王世充,與王世充軍在邙山決戰。戰中,因長堤所阻,唐太宗和眾騎兵走散,惟有丘行恭跟隨著李世民。敵軍幾名騎兵追上來,流箭射中唐太宗的戰馬。丘行恭調轉馬頭返回,射擊追趕的敵軍,箭無虛發,敵軍不敢向前。於是丘行恭下馬將唐太宗的戰馬所中之箭拔出,然後把自己的戰馬讓給唐太宗,自己在馬前步行,手執長刀,大聲呼喊,威震敵陣,並一連斬殺數名敵軍,保護唐太宗突出重圍。貞觀年間,唐太宗為表彰丘行恭的功績,詔令鐫刻丘行恭拔箭石雕,立於昭陵闕前,以昭示後世。這便是昭陵六駿之一的颯露紫。

《國家寶藏》中再現的宴席場景

1907年9月10日,《昭陵六駿》還在昭陵,當時法國著名漢學家埃瑪紐埃爾·愛德華·沙畹及攝影師還拍了照片,其中四匹馬可能在明嘉靖關中大地震時被震碎,只有兩匹比較完好。

羅振玉在其著作《石交錄》中記載: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將《昭陵六駿》運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體重大不方便,將「颯露紫」「拳毛弱」二石剖而運之。袁克文「怒估人之剖石也,斥不受」。此兩駿最終落到文物商盧芹齋手中,盧芹齋是清末民國有名的文物商人,文物史學界甚至認為,目前存在於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是經過盧芹齋的手售出。直到兩駿在海內外造成很大影響,迫於輿論壓力,政府當局於1920年將四駿也從昭陵卸下來,防止被盜。20世紀20年代,四駿被放置在西安藏寶樓(原陝西省圖書館),在抗戰時期為防止轟炸,曾和景雲銅鐘一起被秘密埋藏,勝利後被挖出。

1950年11月17日,四駿統一由陝西省圖書館移交到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前身),最開始是鑲嵌在室外走廊牆壁上。1963年10月1日石刻藝術室建成開館。同年,館內的工藝師謝大德依照拓本和圖片資料,複製了流失的兩駿,其餘四駿也經過拼合修補後一同在進正門的牆壁上展出,一直保存至今。

碑林裡的六駿

自近代以來,承載中華厚重歷史文化的文物以驚人的速度流失海外。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的218 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這其中不包括私人收藏,而據中國文物學會不完全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共有1000萬件左右。

被迫分割的昭陵六駿

顏書七碑與作為一部書法史的碑林

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發掘了一處唐代貴族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中發現一方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墓志銘。考古人員說,顏真卿書寫墓誌的年代是天寶五年,它是在顏真卿三十八歲的時候書寫的,這是目前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期書法真跡。

顏真卿最有名的書法有一半藏於碑林,陳根遠在《藏在碑林裡的國寶》中介紹,北宋崇寧二年,西安碑林建立,與唐代《石臺孝經》《開成石經》一同遷來的就有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爭座位帖》以及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和徐浩的《不空和尚碑》等。換言之,西安碑林的建立與顏真卿碑石的保護有密切關係。此後又有其他四方顏真卿碑石連續遷入碑林。顏書七碑,是碑林最重要的瑰寶。

陳根遠《藏在碑林裡的國寶》

《國家寶藏》中重點呈現了《顏氏家廟碑》。這是碑林所藏的碑中最晚的一件。此碑為顏真卿為父顏惟貞所立。顏真卿撰並書,李陽冰篆額。碑陽首行題下題記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碑石移入並重立於當時文廟的情況,據載此前碑已僕倒於郊野。它是移入西安碑林最早的碑石之一。此碑是顏真卿現存最晚作品。是時顏真卿年高筆老,風力遒厚,書藝已臻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之境。三年後,顏真卿為賊所害。

《國家寶藏》中演繹的晚年顏真卿

陳根遠介紹,《顏氏家廟碑》原立於顏真卿家族舊居,約現西安朱雀門外,朱雀路以西,含光路以東,友誼西路以北,環城西路以南之間。如今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家屬區還在這裡。1200多年,顏真卿不但為西安碑林奉獻了他苦心孤詣的7方名作,還護佑著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百個家庭,讓他們可以安居長安。

顏真卿《顏氏家廟碑》清拓本

碑林收藏的顏真卿最早的一件作品是其44歲書《多寶塔碑》。過去此碑一直是顏真卿存世最早的作品。2003年和1997年,洛陽才出土了顏真卿33歲與41歲分別書丹之《王琳墓誌》和《郭虛己墓誌》。但《多寶塔碑》至今還是顏真卿存世最早的碑石。其書點畫圓整,端莊勁秀,已有個人獨特面目。

《多寶塔碑》原石

清代乾嘉拓本《多寶塔碑》

顏真卿56歲書《爭座位帖》是顏真卿寫給右僕射郭英乂的一封書信手稿。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姿態飛動,似乎也顯示了他剛強耿直而樸實敦厚的性格。此帖與《祭侄稿》《祭伯文稿》並稱顏魯公「三稿」,是中國行書史上的傑作。

而對顏真卿行書心折不已的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更以《爭座位帖》為「世之顏行第一書」(米芾《寶章待訪錄》)。此帖為北宋長安安師文、安師孟兄弟收藏。後入內府。宋代《宣和書譜》曾有記載。大概在「靖康之難」中,原墨跡就佚失不存了。好在此前北宋熙寧五—八年(1072—1075)陝西老省長(永興軍知府)吳中復以真跡模勒刻石於當時京兆府孔廟,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現址。寫完《與郭僕射書》後7日(唐廣德二年十一月廿一日),顏真卿又為平定安史之亂、大敗吐蕃,對大唐有再造之功的郭子儀家廟碑撰文並書丹。

顏真卿《爭座位稿》清拓本局部

此外,顏真卿71歲書《顏勤禮碑》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顏勤禮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釐米,碑身寬92釐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兩面行38字,側行37字。未刻額。此為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書刻立之神道碑,立於唐大曆十四年。碑原在唐萬年縣寧安鄉鳳棲原上,五代後梁時,劉鄩守長安,將它及唐《開成石經》等大批碑石遷於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宋代以後埋入地下。直至1922年方重見天日。1948年移歸西安碑林。此碑雄沉剛健,元氣渾然。極好地保存了顏書原貌,彌足珍貴。

《顏勤禮碑》局部

陳根遠介紹,碑林還存有很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如陳列於碑林二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是基督教東漸華夏的第一塊碑石,號稱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其他如漢梵合文《陀羅尼真言經》經幢、《不空和尚碑》《米繼芬墓誌》《蘇涼妻馬氏墓誌》等對研究唐朝與南亞、中亞的交流都極其重要。

蔚為大觀的西安碑林,碑石年代從漢一直到近代,前後相跨一千八百餘年。中國書史上所有階段的代表作品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秦始皇橫掃六合後,命丞相李斯創立小篆,並在巡遊所至用小篆刻石記功。但兩千多年的風雨衝刷,當年的秦刻石几乎隻字不存了,這樣宋代重刻、世為冠蓋的小篆祖書《嶧山碑》,才使我們領略到森然規範下,李斯小篆細勁、莊和、典麗的風姿。明代出土的東漢《曹全碑》,秀韻飛動的風格在漢隸百碑中獨樹一幟。其以清麗婉暢、圓潤綽約不知傾倒了多少書家。陳列於碑林中的于右任先生捐獻的北朝墓誌,魏書氣象渾厚、筆法跳躍、意志奇逸,是北朝墓誌精華所在。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上世紀60年代初,西安碑林西側建立了「西安石刻藝術陳列室」,收集陳列了鹹陽沈家東漢雙獸、陝北東漢畫像石、唐代獻陵石犀、昭陵四駿、老子像等中國漢唐時期最為著名的一批石雕。這是中國古代雕塑室內大型專題陳列第一家。其中名品薈萃,最著名者如唐代獻陵石犀、昭陵六駿、老君像等等。

據介紹,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國寶級文物有十九件(組),分別是:  1、東漢《曹全碑》。 2、唐代歐陽詢書《皇甫誕碑》。 3、唐玄宗李隆基書《石臺孝經》。4、唐代《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5、唐代顏真卿書《多寶塔感應碑》。6、唐代顏真卿書《顏勤禮碑》。7、唐代呂秀巖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8、唐代柳公權書《玄秘塔碑》。9、唐代柳公權書《迴元觀鐘樓銘》。10、唐代《開成石經》。11、大夏石馬。12、唐代獻陵石犀。13、唐代李壽墓門、石槨、墓誌。14、昭陵六駿之特勤驃。15、昭陵六駿之青騅。16、昭陵六駿之什伐赤。17、昭陵六駿之白蹄烏。18、唐代景雲鍾。19、唐代老君像。

(文章部分內容參考陳根遠《藏在碑林裡的博物館》、《西安碑林裡的顏真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本周末再度進入「西安時間」「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場...
    繼第二期節目播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場」後,本周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再度進入「西安時間」——1月10日(本周日)20:30檔,《國家寶藏》第三季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第六期,迎來「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場」。
  • 碑林博物館登陸《國家寶藏》 講解員白雪松實力「圈粉」
    1月10日央視20:30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啟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場,石臺孝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3件國寶華彩亮相。「所謂林子大了,什麼碑都有」「謙虛點說,全宇宙已知範圍內收藏名碑墓誌第一多的地方」「有時候上班感覺像上朝」……在節目中,與著名演員李乃文一同守護石臺孝經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講解員白雪松金句頻出。
  • 930歲西安碑林博物館今晚登陸《國家寶藏》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西安市文物局重視加強對全市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解讀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積極推動實現西安作為陸上「一帶一路」起點、「國家中心城市」「絲路博物館之城」等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發揮西安獨特的文物資源優勢。
  • 來帥府欣賞55件西安碑林名碑拓片
    此次展覽由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與西安碑林博物館聯合主辦,薈萃了西安碑林博物館55件最具代表性的碑文、墓誌的拓片,這些拓片從漢代一直到近代,前後相跨一千八百餘年,件件皆為精品。廣大書法愛好者不要走寶啦!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遺產豐厚,文物古蹟眾多。
  • 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沿著西安永寧門東側的城牆漫步,行不多遠,便會遇見一座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築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是陝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源頭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
  • 七夕夜訪碑林 馬伯庸將揭秘《長安十二時辰》前世今生
    明朝天啟年間,1623年,有人在西安發現了一塊唐代的石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正面是漢文,旁邊還有古敘利亞文,記載了景教,也就是傳入中國最早的一支基督教聶斯託利派在中國的傳播過程。這一座立在碑林博物館的國寶石碑,引起了初到西安的年輕作家馬伯庸的注意,也為他後續創作小說《長安十二時辰》提供了諸多思源。
  • 《國家寶藏》第三季赤子歸來,你最期待哪個館?
    西安碑林是個已有九百三十歲的大寶庫,一千多塊從漢到清的各種碑石、墓誌,記錄著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諸多史實。還有顏真卿71歲時為其曾祖父所立的《顏勤禮碑》——顏真卿寫過的碑裡都題有自己當時的全部歷官職銜,惟有此碑僅題「曾孫魯郡開國公」七字。書法氣勢磅礴,蒼勁有力,加之因出土時間較晚,尚能保持原碑筆力的神採,是研究顏體書法最好的範本,也是顏氏書法藝術完全成熟的標誌。
  • 《國家寶藏》第三季,終於要來了!
    《國家寶藏》第三季在一片期盼聲中終於要來了等哭的寶粉們開始瘋狂打Call
  • 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央廣網西安7月20消息(記者雷愷)據7月17日總臺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讓我們在聲音裡一起踏上「尋寶之旅」。主持人蘇陽:今晚我們將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探訪的珍寶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今晚的探寶人是總臺央廣記者雷愷。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總臺央廣記者雷愷。
  • 國家寶藏: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
    國家 寶藏 承古人之創造 開時代之生面 「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體認,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伴隨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老師滿懷深情的「告白」,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於上個月正式開播。
  • 海報中的《國家寶藏》第三季:手繪遺珍 線描國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第三季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要跟億萬寶萌喜相會了。12月6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每周日晚八點半檔,《國家寶藏》第三季將與九座文博機構聯手,再度為寶萌們奉獻「精彩演出」。在節目播出倒計時之際,我們先從本季海報挖掘一番,看看其中都暗藏了哪些珍寶。
  • 朝氣蓬勃的盛唐之音———文苑——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尾聯「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乍看悲傷,實則「碑尚在」云云正暗合鄒湛答羊祜之語「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而今日「復登臨」的「我輩」正是同樣以「必與此山俱傳」自期。清人徐增評此詩說「『我輩』二字,浩然何等自負」,可謂道得作者心事。與此類似的,還有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海報中的《國家寶藏》第三季:手繪遺珍,線描國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12月6日起在央視綜藝頻道每周日晚8:30播出。日前,《國家寶藏》第三季海報發布,每幅海報都將一座歷史文化遺產的標識性文物融於渾圓之中,蘊含著圓滿的寓意。
  • 國家寶藏-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
    紫色百合香為您細數國家寶藏-法門寺地宮寶物,使您領略這些珍貴文物的同時能繼續傳承這些文物背後的深刻文化內涵。一、法門寺地宮-基本簡介法門寺是我國非常著名的佛教名剎,歷史悠久。法門寺地宮遺址是唐代法門寺塔基中心建築遺址。這座宏偉的地宮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地宮中藏有佛教聖物和盛唐時期的寶藏,十分神秘。
  • 三星堆這三件文物上《國家寶藏》!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大家翹首期盼的《國家寶藏》回來了!12月6日起,《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每周日晚20:30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12月4日發布的本季27件「國家寶藏」名單顯示,來自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金杖、青銅縱目面具和一號青銅神樹等三件文物將在節目中與觀眾見面。
  • 大秦景教碑-中新網
    大秦景教碑 2014-07-11 15:5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景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物證,是一塊在明朝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於長安(今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風雨1300年,見證中西文化交流
    現在我們國家有非常多的人都信奉基督教,甚至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很多教徒,充分說明我國基督教傳播之廣。但是關於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你是否清楚呢。去過西安碑林的朋友可能有注意到,裡面有一塊大大的石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稱為世界四大名碑之首。
  • 《國家寶藏》首推卡通吉祥物 「寶公子」萌翻網友
    被萌一臉」,紛紛期待這位「宣傳總監」亮出真身。《國家寶藏》吉祥物「寶公子」為滿足網友好奇心,我們就來為 「寶公子」做個詳細的基因鑑定吧!其實,《國家寶藏》這位卡通國寶代言人的1.0版本已經與觀眾見過面了。在疫情期間一則《湖北不怕,家在華夏!
  • 《國家寶藏》第三季下月開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近日舉行啟動儀式。九位歷史文化遺存負責人用簡短陳詞表達了參與節目願景,並揭開了第三季文博資源的神秘面紗——北京故宮、西安碑林、布達拉宮、莫高窟、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孔廟孔林孔府、殷墟、三星堆等,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