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國家有非常多的人都信奉基督教,甚至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很多教徒,充分說明我國基督教傳播之廣。但是關於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你是否清楚呢。去過西安碑林的朋友可能有注意到,裡面有一塊大大的石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稱為世界四大名碑之首。它高2.79米,寬0.99米,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價值,是我們研究古代基督教最不可缺少的重要考據,是基督教進入中國的見證。
稍熟悉一點歷史的都知道,唐太宗時期的大唐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鼎盛的一個時期,當時政治經濟都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他有雄才大略,招賢納士對人才不問出身,在他的領導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強盛。
正是有了這樣的皇帝,基督教才得以傳入中國。當時唐朝剛剛建立不久,也就是貞觀之治的第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流入中國。只是當時並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直接稱為基督教,而是叫「景教」。景教是基督教裡最最重要的一個派別。開明的唐太宗對中國的宗教實行兼容並蓄的原則,因此允許這批基督教徒在中國進行傳教,還允許他們建立教堂,翻譯一些經書。可以說沒有唐太宗就沒有今天的基督教。
自太宗之後的唐王朝歷代君主都對景教寬容以待,因此,景教在中國唐朝就存在了兩百多年。在公元781年,當時的傳教士景淨撰寫了碑文,由呂洞賓書寫。上面有楷書32行,行書62個字,還刻有很多個敘利亞文字,上面詳細記錄了景教傳入中國的歷史以及它當時在唐朝發展的狀況。
到唐武宗即位時,他沒有延續他前朝幾代人那樣優待基督教,而是採用滅佛政策,因而景教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從此便無聲無息。如果不是有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也許就真的消失在歷史當中了。直到明朝天啟年間,這石碑出土。
石碑出土之時,西方國家很多傳教士聽說了此事,都爭相到中國來在碑上拓片,然後把碑文內容翻譯出來寄回歐洲等國。當地人擔心太多人來拓片會破壞了碑文,還擔心有人偷走石碑,於是悄悄地把碑運到附近不遠的一個寺廟,讓寺裡的僧人代為保管。石碑這才得以保存下來。
到了清朝鹹豐年間重造了碑亭,但沒多久因戰事被焚毀,碑石也流落野外。覬覦良久的西方人趁機提出把石碑到歐洲國家保管。1891年有某公使向清朝申請要想辦法保護這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於是當時的政府部門撥款100兩銀子,用於保護石碑。可是一路上被貪汙之人層層搜刮,100兩銀子到了陝西只有5兩,於是只能隨便蓋了一個小小的蓬子來遮蓋它。
20世紀之初,丹麥有一個人出三千金想買下石碑,準備運到倫敦。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石碑,清政府得知此事才開始重視起來,立即命人阻止。於是陝西巡撫派人與丹麥人協商,廢除了購買合同。但同時丹麥人提出要複製一個大小一模一樣的石碑帶回倫敦。準許復刻的石碑非常逼真,如果沒見過真碑的人會誤以為那就是真的。
1907年,陝西巡撫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藏到西安碑林。丹麥人將前次復刻的石碑送回倫敦後,又跑到中國來再次復刻了一批,並將復刻的石碑分派到各國的大學存放。
自1907年到現在,石碑一直存放於西安碑林。風雨1300年,石碑見證了唐王朝對基督教的寬容,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