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風雨1300年,見證中西文化交流

2021-01-11 開心的小白兔66

現在我們國家有非常多的人都信奉基督教,甚至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很多教徒,充分說明我國基督教傳播之廣。但是關於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你是否清楚呢。去過西安碑林的朋友可能有注意到,裡面有一塊大大的石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稱為世界四大名碑之首。它高2.79米,寬0.99米,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價值,是我們研究古代基督教最不可缺少的重要考據,是基督教進入中國的見證。

稍熟悉一點歷史的都知道,唐太宗時期的大唐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鼎盛的一個時期,當時政治經濟都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皇帝,他有雄才大略,招賢納士對人才不問出身,在他的領導下大唐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強盛。

正是有了這樣的皇帝,基督教才得以傳入中國。當時唐朝剛剛建立不久,也就是貞觀之治的第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流入中國。只是當時並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直接稱為基督教,而是叫「景教」。景教是基督教裡最最重要的一個派別。開明的唐太宗對中國的宗教實行兼容並蓄的原則,因此允許這批基督教徒在中國進行傳教,還允許他們建立教堂,翻譯一些經書。可以說沒有唐太宗就沒有今天的基督教。

自太宗之後的唐王朝歷代君主都對景教寬容以待,因此,景教在中國唐朝就存在了兩百多年。在公元781年,當時的傳教士景淨撰寫了碑文,由呂洞賓書寫。上面有楷書32行,行書62個字,還刻有很多個敘利亞文字,上面詳細記錄了景教傳入中國的歷史以及它當時在唐朝發展的狀況。

到唐武宗即位時,他沒有延續他前朝幾代人那樣優待基督教,而是採用滅佛政策,因而景教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從此便無聲無息。如果不是有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也許就真的消失在歷史當中了。直到明朝天啟年間,這石碑出土。

石碑出土之時,西方國家很多傳教士聽說了此事,都爭相到中國來在碑上拓片,然後把碑文內容翻譯出來寄回歐洲等國。當地人擔心太多人來拓片會破壞了碑文,還擔心有人偷走石碑,於是悄悄地把碑運到附近不遠的一個寺廟,讓寺裡的僧人代為保管。石碑這才得以保存下來。

到了清朝鹹豐年間重造了碑亭,但沒多久因戰事被焚毀,碑石也流落野外。覬覦良久的西方人趁機提出把石碑到歐洲國家保管。1891年有某公使向清朝申請要想辦法保護這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於是當時的政府部門撥款100兩銀子,用於保護石碑。可是一路上被貪汙之人層層搜刮,100兩銀子到了陝西只有5兩,於是只能隨便蓋了一個小小的蓬子來遮蓋它。

20世紀之初,丹麥有一個人出三千金想買下石碑,準備運到倫敦。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石碑,清政府得知此事才開始重視起來,立即命人阻止。於是陝西巡撫派人與丹麥人協商,廢除了購買合同。但同時丹麥人提出要複製一個大小一模一樣的石碑帶回倫敦。準許復刻的石碑非常逼真,如果沒見過真碑的人會誤以為那就是真的。

1907年,陝西巡撫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藏到西安碑林。丹麥人將前次復刻的石碑送回倫敦後,又跑到中國來再次復刻了一批,並將復刻的石碑分派到各國的大學存放。

自1907年到現在,石碑一直存放於西安碑林。風雨1300年,石碑見證了唐王朝對基督教的寬容,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我趕快給大家隆重推出今天的主角、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就在《開成石經》後面的第二展室,現在就請我身邊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講解員陳利峰給大家介紹一下:(出錄音):「走進碑林的第二展廳,我們看到的左手邊第一方碑就是國寶名碑、世界級宗教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大秦景教碑-中新網
    大秦景教碑 2014-07-11 15:5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景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物證,是一塊在明朝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於長安(今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開卷有益|國際博物館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了解一下
    開卷有益|國際博物館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了解一下 【英】貝塔妮·休斯 苗苗 2020-05-18 09:38 來源:澎湃新聞
  • 來帥府欣賞55件西安碑林名碑拓片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遺產豐厚,文物古蹟眾多。以西安碑林和文廟為基礎而建立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歷史悠久,藏品宏富,名碑薈萃,犖犖大觀,名冠海內。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經過歷朝歷代的蒐集,終形成碑石如林的規模,至明代始有「碑林」之稱。
  • 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豐碑如林,青石不朽」,這一期的國寶守護人、演員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分別介紹了三件碑林國寶:《開成石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有學者認為,掩去碑林名碑,幾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而我國的名碑,則大部分住在同一個地方——西安碑林。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全書分為《交流卷》《民族卷》《藝術卷》《宗教卷》《胡俑卷》,集中探討漢唐時期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尤其是外來文明如何伴隨胡人進入中原逐漸影響漢地的思想、文化、藝術、風俗,體現了當代中國學者在相關領域的前沿關注和研究水準。新書分享會現場7月10日,絲綢之路學術出版座談會暨《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新書分享會,在北京中國出版集團室舉行。
  • 從「賽裡斯」到「桃花石」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自從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之門被打開了,中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頻繁。溝通交流,最起碼先要解決稱呼的問題。現在,就來扒一扒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河隴陷於吐蕃,敦煌的漢文化傳統被截斷。從漢武帝到唐玄宗,一千年從未間斷的文化傳承,連接起來的是中華文明最繁盛的漢唐時代,漢唐文明的精華聚匯於此,漢唐文明的根深深扎入敦煌大地,才會造就出無比燦爛的敦煌文化,展現出來的就是石窟藝術的巧奪天工,文化文明的博大精深,還有藏經洞的神秘神奇。
  • 胡風、和風、西風各歸其位,《長安十二時辰》擺正了大國文化心態
    借築造大師晁分之口,《長安十二時辰》對中國影視劇流行的「和風」進行了撥亂反正,也就是說,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只是長安城的微縮仿版。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迅速強盛起來,逐漸成為東方在世界的代表。上個世紀,以黑澤明為代表的日本電影人,正式將東方文化推介給世界。在西方人眼中,日式美學就代表了東方美學,中國影視人在文化輸出時難免亦步亦趨。
  • 這個西班牙女人在中國一待四十年,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
    所以在1979年,她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外國留學生,來到北京語言學院開始系統學習中文,開始了她四十年的中國生活。1983年,易瑪成為西班牙駐華使館文化專員,2006年開始擔任塞萬提斯學院北京分院院長。四十餘年裡,她成為中西兩國的文化使者,不僅把西班牙文化推廣到中國,也還做了很多向西班牙搬運中國文化的事,比如策劃組織了「從東方之國:中國的藝術先鋒」和「盛宴,儀式,慶典:上海博物館古銅器」兩次大展。此外,她也撰寫了關於西班牙語在中國的發展、兩國關係間文化和教育的不同方面數不勝數的文章,多年來,獲得了中國以及西語國家的機構頒發的無數獎項。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
  • 西安古城內的小眾景點,中西結合建築風格,是300年前建的教堂
    五星街天主教堂是一座中西融合的雄偉建築,正面是純正的羅馬風格,後面堂體是中國傳統的古式磚木結構風格,教堂內也是中西合璧。整個教堂主體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最高處17.45米,算是比較恢宏的天主教堂。讓我們再追索一下天主教與中國的淵源,翻開浩瀚的中華文明史,自西漢以來,中國的國都長安開啟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文化交流,特別到了唐朝,由於中國國力的強盛,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佛教、基督教等國外宗教流派相繼傳入中國,長安也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中西文化交流之典範 2012年4月,時任國務委員的劉延東訪問比利時,贈送給南懷仁曾經學習過的魯汶大學一件特殊的禮品——河北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製作的《坤輿全圖》縮印品。 穿越300多年的歷史煙雲,因東西方文化交流而繪就的《坤輿全圖》,以嶄新的形式,再一次成為中西方友好交往的紐帶和見證。
  • 張國剛:古印歐人的遷徙與文明的匯流——三千年中西交流史
    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哈拉本文化(早於公元前二千年)、希臘愛琴海周邊的米諾斯文明(約前二八五〇年-前一四五〇年),在與中東上古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互鑑中,產生了變異與創新,逐漸成長為新穎別致的新文明形態。在遙遠的中國,則誕生了偉大的華夏文明。2019年,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歷史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事實。
  • MCR思想前沿 | 結晶化與現代化: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變遷
    他認為,漢學東方主義傾向以「中西社會逐漸趨同」為前提假設,繼承了殖民主義者的權力優勢觀念,不僅在西方流行媒介上主導著與中國有關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話語的生產,也反覆定義著與華人文化、意識形態與政治表徵相關的文化產品。本文在對上述理論與文獻進行思考的基礎上,試圖採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對1998年至2019年間的西方流行電影進行考察,依託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流行電影,梳理其間主要中國文化元素的變遷特徵與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