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貝塔妮·休斯 苗苗
2020-05-18 09:38 來源:澎湃新聞
演員苗苗朗讀《伊斯坦堡三城記》片段
絲綢貿易告訴我們許多君士坦丁堡的國際經驗,特別是她早期與中國的接觸。在中國稱為拂菻的君士坦丁堡顯然是遠東流傳的各種故事的主角。這些故事當中,有的怪誕(提到在拜佔庭,土地裡長出羊羔,必須善加照顧才能有收穫),有的精確(君士坦丁堡統治的各個城市都經過測量,城市間彼此相連的道路長度也是如此)。君士坦丁堡於是以真實和想像的雙重樣貌進入中國。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看看10世紀中葉在中國北方寫下的這段文字,這是唐朝滅亡後編纂的文獻,內容形同一部全球歷史百科全書:
(君士坦丁堡)其殿以瑟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梁。其俗無瓦,搗白石為末,羅之塗屋上,其堅密光潤,還如玉石。至於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遍於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
6世紀仿製的拜佔庭錢幣,出土於中國新疆還有一些個人的證據顯示,雄心勃勃的中國人希望與他們所知的「幸運之城」有所聯繫。4世紀到8世紀,在中國顯貴墓裡發現了黃金打造的拜佔庭蘇勒德斯由君士坦丁大帝首次鑄造的仿製品,文字記錄的墓葬清單也清楚羅列了這些錢幣。即使墓主無法獲得真正的錢幣,他生前仍強烈希望死後能擁有拜佔庭錢幣。同樣顯露出對希臘文化喜愛的還有7世紀中葉的統治者李顯,他的陪葬品中有一隻上面畫著特洛伊陷落故事的花瓶。工匠與技藝雙向流通:在伊斯坦堡,人們使用中國的大淺盤;盤子上頗有特色的藍白圖案讓我們聯想起中國,然而這種圖案其實源自阿拉伯半島南部,被中國工匠採用之後再次沿著絲路回傳。
貿易顯然是偉大的驅動者,眾多途經絲綢之路的旅程是由布商發起的,特別是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基督徒。482年,君士坦丁堡的聶斯託利派先後離開城市遷往波斯,隨後又前往印度與中國。基督教群體原本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東,行事相當低調;而拜佔庭的勢力卻給予這些身處大草原與印度、缺乏經驗的布道團一劑強心針。例如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吐魯番的高昌就有描繪聶斯託利派教徒的畫像。所以,當我們想到中國北方這片遙遠而低洼的地貌時,我們應該想像這裡散布著新的事物:幾塊小小的基督教傳布地。
基督教的傳教布道可謂「輕裝上陣」:沒有神龕,沒有非帶不可的聖像,只有信息。已知的基督教改信者從葉門分布到了斯裡蘭卡。635年,首次有官方記錄「聶斯託利派」傳教士前往遠東;我們手頭有一件令人驚奇的證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聶斯託利派石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聶斯託利派石碑)建於781年左右,豎立在中國西安附近。這幅版畫是1887年一名英國來訪者製作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塊高約2.8米的銘文石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在斑駁的光線下,每天早晨接受破曉時鳥鳴的禮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於781年1月7日建於高原重疊之地,巖石立面仿佛從稻田中拔地而起。碑文描述一個半世紀以來基督教在中國傳布的歷史。我們閱讀碑文,上面提到傳教士阿羅本於635年從「羅馬之地」來到中國,他帶來了神聖經典與聖像;經典以敘利亞文寫成,之後翻譯成中文。而景教經典也在之後被發現。唐朝皇帝歡迎基督教,稱其為「景教」,認為它是神秘、美好、平靜的根源。710年,君士坦丁堡派使者前來中國,使者帶來《聖經》、聖像與其他「聖物」。洛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今日洛陽老城區的市場小販依舊在販賣含在冒泡牡蠣裡的珍珠,牡蠣旁還擺了特大號的毛筆(老年人會用這種毛筆蘸水在街上寫字,算是一種藝術療法)。
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朗讀書籍】BBC最會講故事的歷史學家貝塔妮·休斯,用紀錄片的手法穿越八千年時空歲月,帶你漫遊神秘的伊斯坦堡。不論你生活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都能從本書窺到自己與這座城市的巧妙聯繫。歷史風雲變幻,而人們則在其中共享同樣的際遇,分享共同的情感。了解伊斯坦堡,就能了解四海一家的意義。伊斯坦堡居民的故事,就是這個時代「世界公民」的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伊斯坦堡三城記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