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國際博物館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了解一下

2021-01-11 澎湃新聞
開卷有益|國際博物館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了解一下

【英】貝塔妮·休斯 苗苗

2020-05-18 09:38 來源:澎湃新聞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演員苗苗朗讀《伊斯坦堡三城記》片段

【編者按】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我們邀請演員苗苗,為大家朗讀《伊斯坦堡三城記》中「蠶的旅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你會了解到建於781年左右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聶斯託利派石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苗苗,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電影《芳華》《六月的秘密》《749局》《不止不休》,電視劇《我是餘歡水》

絲綢貿易告訴我們許多君士坦丁堡的國際經驗,特別是她早期與中國的接觸。在中國稱為拂菻的君士坦丁堡顯然是遠東流傳的各種故事的主角。這些故事當中,有的怪誕(提到在拜佔庭,土地裡長出羊羔,必須善加照顧才能有收穫),有的精確(君士坦丁堡統治的各個城市都經過測量,城市間彼此相連的道路長度也是如此)。君士坦丁堡於是以真實和想像的雙重樣貌進入中國。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看看10世紀中葉在中國北方寫下的這段文字,這是唐朝滅亡後編纂的文獻,內容形同一部全球歷史百科全書:

(君士坦丁堡)其殿以瑟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梁。其俗無瓦,搗白石為末,羅之塗屋上,其堅密光潤,還如玉石。至於盛暑之節,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遍於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觀者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激氣成涼風,其巧妙如此。

6世紀仿製的拜佔庭錢幣,出土於中國新疆

還有一些個人的證據顯示,雄心勃勃的中國人希望與他們所知的「幸運之城」有所聯繫。4世紀到8世紀,在中國顯貴墓裡發現了黃金打造的拜佔庭蘇勒德斯由君士坦丁大帝首次鑄造的仿製品,文字記錄的墓葬清單也清楚羅列了這些錢幣。即使墓主無法獲得真正的錢幣,他生前仍強烈希望死後能擁有拜佔庭錢幣。同樣顯露出對希臘文化喜愛的還有7世紀中葉的統治者李顯,他的陪葬品中有一隻上面畫著特洛伊陷落故事的花瓶。工匠與技藝雙向流通:在伊斯坦堡,人們使用中國的大淺盤;盤子上頗有特色的藍白圖案讓我們聯想起中國,然而這種圖案其實源自阿拉伯半島南部,被中國工匠採用之後再次沿著絲路回傳。

貿易顯然是偉大的驅動者,眾多途經絲綢之路的旅程是由布商發起的,特別是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基督徒。482年,君士坦丁堡的聶斯託利派先後離開城市遷往波斯,隨後又前往印度與中國。基督教群體原本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東,行事相當低調;而拜佔庭的勢力卻給予這些身處大草原與印度、缺乏經驗的布道團一劑強心針。例如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吐魯番的高昌就有描繪聶斯託利派教徒的畫像。所以,當我們想到中國北方這片遙遠而低洼的地貌時,我們應該想像這裡散布著新的事物:幾塊小小的基督教傳布地。

基督教的傳教布道可謂「輕裝上陣」:沒有神龕,沒有非帶不可的聖像,只有信息。已知的基督教改信者從葉門分布到了斯裡蘭卡。635年,首次有官方記錄「聶斯託利派」傳教士前往遠東;我們手頭有一件令人驚奇的證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聶斯託利派石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聶斯託利派石碑)建於781年左右,豎立在中國西安附近。這幅版畫是1887年一名英國來訪者製作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塊高約2.8米的銘文石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在斑駁的光線下,每天早晨接受破曉時鳥鳴的禮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於781年1月7日建於高原重疊之地,巖石立面仿佛從稻田中拔地而起。碑文描述一個半世紀以來基督教在中國傳布的歷史。我們閱讀碑文,上面提到傳教士阿羅本於635年從「羅馬之地」來到中國,他帶來了神聖經典與聖像;經典以敘利亞文寫成,之後翻譯成中文。而景教經典也在之後被發現。唐朝皇帝歡迎基督教,稱其為「景教」,認為它是神秘、美好、平靜的根源。710年,君士坦丁堡派使者前來中國,使者帶來《聖經》、聖像與其他「聖物」。洛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今日洛陽老城區的市場小販依舊在販賣含在冒泡牡蠣裡的珍珠,牡蠣旁還擺了特大號的毛筆(老年人會用這種毛筆蘸水在街上寫字,算是一種藝術療法)。

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朗讀書籍】

《伊斯坦堡三城記》

【英】貝塔妮·休斯/著 黃煜文/譯,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19年10月版

BBC最會講故事的歷史學家貝塔妮·休斯,用紀錄片的手法穿越八千年時空歲月,帶你漫遊神秘的伊斯坦堡。不論你生活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都能從本書窺到自己與這座城市的巧妙聯繫。歷史風雲變幻,而人們則在其中共享同樣的際遇,分享共同的情感。了解伊斯坦堡,就能了解四海一家的意義。伊斯坦堡居民的故事,就是這個時代「世界公民」的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伊斯坦堡三城記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秦景教碑-中新網
    大秦景教碑 2014-07-11 15:5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景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物證,是一塊在明朝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於長安(今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央廣網西安7月20消息(記者雷愷)據7月17日總臺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讓我們在聲音裡一起踏上「尋寶之旅」。主持人蘇陽:今晚我們將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探訪的珍寶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今晚的探寶人是總臺央廣記者雷愷。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總臺央廣記者雷愷。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風雨1300年,見證中西文化交流
    但是關於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你是否清楚呢。去過西安碑林的朋友可能有注意到,裡面有一塊大大的石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稱為世界四大名碑之首。它高2.79米,寬0.99米,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價值,是我們研究古代基督教最不可缺少的重要考據,是基督教進入中國的見證。稍熟悉一點歷史的都知道,唐太宗時期的大唐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鼎盛的一個時期,當時政治經濟都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 來帥府欣賞55件西安碑林名碑拓片
    以西安碑林和文廟為基礎而建立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歷史悠久,藏品宏富,名碑薈萃,犖犖大觀,名冠海內。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經過歷朝歷代的蒐集,終形成碑石如林的規模,至明代始有「碑林」之稱。
  • 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西安碑林博物館講解員白雪松介紹,中國目前有195件珍貴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就有3件,景雲鍾便是其中一件。景雲鍾重約6噸,高247釐米,口徑呈別致的六角弧形,從上到下分成3層18格,格內分別雕刻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等精美紋飾。鐘頂端飾有一隻蹲獸「蒲牢」,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喜愛音樂、善於嘶鳴。
  • 930歲西安碑林博物館今晚登陸《國家寶藏》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西安市文物局重視加強對全市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解讀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積極推動實現西安作為陸上「一帶一路」起點、「國家中心城市」「絲路博物館之城」等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發揮西安獨特的文物資源優勢。
  • 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1月10日,央視第三季《國家寶藏》走進西安碑林。「豐碑如林,青石不朽」,這一期的國寶守護人、演員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分別介紹了三件碑林國寶:《開成石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有學者認為,掩去碑林名碑,幾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而我國的名碑,則大部分住在同一個地方——西安碑林。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揭秘古埃及密碼,這才是真正的象形字!
    問題來了,被法軍發現的羅塞塔石碑,為何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呢? 英軍也不是吃素的,說法國人背信棄義啊,9月份籤了亞歷山卓協議,這碑歸英國,法國人不佔理又沒打過,最後還是沒給它搶來,只能認栽。不過法國人也力爭來了一個權利:把碑給拓下來。喏,你拿正主兒,我拓個碑,總沒問題了。
  • 從「賽裡斯」到「桃花石」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在安身於西安碑林第二室,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國寶級文物。此碑是唐建中二年( 781年)來自中亞的吐火羅人景淨撰,呂秀巖(呂洞賓)書並題額。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 「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公元五世紀創始於敘利亞聶思脫裡,又稱「聶思脫裡派」。唐太宗貞觀年間傳入長安。碑額上楷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額上三角處、蓮花座上刻十字架圖案。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全書分為《交流卷》《民族卷》《藝術卷》《宗教卷》《胡俑卷》,集中探討漢唐時期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尤其是外來文明如何伴隨胡人進入中原逐漸影響漢地的思想、文化、藝術、風俗,體現了當代中國學者在相關領域的前沿關注和研究水準。新書分享會現場7月10日,絲綢之路學術出版座談會暨《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新書分享會,在北京中國出版集團室舉行。
  • 美國博物館所藏八稜碑 記述唐朝著名的石堡城收復戰
    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罕為人知眾所周知,美國許多博物館藏有大批中國文物,如華盛頓弗利爾與賽克勒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近年由福格美術館、賽克勒博物館、布希雷辛格博物館三館合併而成)、堪薩斯城納爾遜·阿金斯藝術博物館,但是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藏中國文物卻罕為人知
  • 直播預告|世界博物館日 一起探秘重慶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8日6時訊(記者 王瑋)今(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作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重慶擁有著悠悠歷史長河中,各個博物館中的文物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故事?華龍網將聯合「1+41」重慶客戶端集群聯盟推出「穿越千年 感知重慶」探秘博物館聯動直播,帶你一起探秘重慶多個博物館,走近有著千年歷史的館藏文物。
  • 黃景教:用生命詮釋初心和使命
    6月10日,「決戰決勝走基層、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第二組記者來到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拉烈鎮地平村,在黃景教生前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採訪,聆聽曾經得到黃景教幫助過脫貧戶講述一個普普通通共產黨員,履行駐村第一書記職責的故事。黃景教生前夜訪貧困戶家庭。
  • 走進國際博物館日 盤點不可錯過的四類奇妙博物館
    中國日報網5月18日電(信蓮)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博物館,怎樣從中挑出最有特色的呢?(圖片來源:國際神秘動物學博物館官網)  國際神秘動物學博物館(International Cryptozoology Museum)  坐落在美國緬因州的國際神秘動物博物館是世界上唯一關於神秘動物的博物館。
  • 12月21日≠世界末日 大秦鐵路全線開通
    【卡車之家 原創】12月21日,有啥特殊意義?瑪雅文化中預言的世界末日,阿拉木圖宣言標誌前蘇聯解體,當然這些和我們卡友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歷史上,有2件大事在12月21日發生,對交通運輸產生了長期深遠的意義。
  • 國際博物館日 喜馬拉雅聯合多家博物館打造「雲逛」文博大餐
    國際博物館日 喜馬拉雅聯合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打造系列「雲逛」文博大餐中新網上海5月18日電 (記者 於俊)正值「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知名的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18日聯合國內外多家博物館以館長發刊、明星講解、新館入駐等形式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