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2021-01-11 央廣網

央廣網西安7月20消息(記者雷愷)據7月17日總臺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讓我們在聲音裡一起踏上「尋寶之旅」。

主持人蘇陽:今晚我們將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探訪的珍寶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今晚的探寶人是總臺央廣記者雷愷。

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總臺央廣記者雷愷。今天咱們去的地方是被譽為「書法淵藪、經史寶庫」的中國最大的石質博物館西安碑林,它本身就是國保單位,而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我們要探訪的這件國寶是一通唐代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踏入西安碑林的大門禮門、經過檢票口所在的欞星門、邁進它的第三道門儀門,中軸線左右兩邊就各有一件國寶級文物,右邊的是唐代景雲鍾,是首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國寶級文物,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它撰書銘文。景雲鍾對面是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是目前唯一一件有赫連勃勃創立的大夏國記年的文物。

沿著中軸線道路往前走,迎面就是御碑亭,亭子上「碑林」兩個字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所書,碑亭內收藏的是又一件國寶級文物《石臺孝經》,由唐玄宗、唐肅宗兩位皇帝共同書寫。

《石臺孝經》的後面就是西安碑林的第一展室,收藏著最重、最大的石質圖書、國寶級文物《開成石經》,共114 件碑刻,是中國歷史上七次刻經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一次看了這麼多國寶級文物,大家是不是有些審美疲勞了?我趕快給大家隆重推出今天的主角、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就在《開成石經》後面的第二展室,現在就請我身邊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講解員陳利峰給大家介紹一下:

(出錄音):「走進碑林的第二展廳,我們看到的左手邊第一方碑就是國寶名碑、世界級宗教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這個展廳還有我們最熟悉的集王聖教序、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和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是整個碑林一個國寶的展廳。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定是我們眼前這通2米8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唐代對古羅馬的稱呼,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土耳其一帶;景教就是唐代對當年來自於大秦的聶斯託利派,基督教分支的稱呼,中文名『景教』。碑石刻於唐建中二年 781年,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在碑首上方,有龍的兒子蟠螭託火球;碑額上面有九個大字、楷書大字,都比較好認,我們可以從右邊從上到下去讀一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幾個字當中,『景』字的寫法跟現在不一樣,是『口』在上面『日』在下面,現在是把『日』放到上面,顛倒了位置順序,『流』字的右上角沒有一小點,『碑』字也沒有上面一小撇,古代的書寫方式跟咱們現在還是有些區別。碑石正文寫基督教從大唐貞觀九年期間140多年在唐朝傳播的歷史,還有一些關於大秦國的山川河流、特產的介紹。碑文一開頭就講到了『景教』這麼一個稱呼,為什麼叫景教呢?我們來可以看這句話,在碑石的右邊上角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教』,『景』就是正大光明之意。」

兩千多字的碑文中,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六位帝王的身影在景教歷史中輪番登場,房玄齡、高力士、郭子儀等一代代大唐名相名將也都和景教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交集。從西方遠來的景教已經成為東方大唐帝國歷史的一部分。陳利峰告訴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刻印和安史之亂還有著很大關係:

(出錄音):「為什麼這樣一個外來宗教有這麼多皇帝支持它、甚至還給它刻碑?我們知道古代刻碑是件大事情,必須有官方認定才能進行。碑文記載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來,有基督教的教徒們,利用傳教的機會到敵佔區獲取了敵人的一些情報,交給了碑文上的郭子儀大將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他們做出了突出貢獻,碑文有句話叫『為公爪牙,作軍耳目』,現在用間諜一詞來形容他們。皇帝特別感激他們在平叛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所以賞賜碑文。」

唐會昌五年,也就是景教碑刻好的60多年後,唐武宗滅佛,景教也被殃及,並從此一蹶不振,在中國銷聲匿跡,大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景教徒埋入地下,這一埋就是將近800年,直到明代天啟年間才在挖土建房的時候偶然出土,並就近移入了西安城西金勝寺當中,在這裡一放就是300多年。到了清朝末年,金勝寺衰敗,景教碑無法得到有效保護,丹麥記者何樂謨趁機偷梁換柱、陰謀把景教碑偷偷運到國外去,這件國寶差點流失海外:

(出錄音):「丹麥的探險家何樂謨來了,既然你不保護我做一個複製的把真的換走。期間消息走漏,當局出面將原碑保存下來,讓何樂謨帶走了複製碑。今天我們去梵蒂岡的羅馬教廷,能看到一件大秦景教碑複製碑石,我們碑林博物館所展出的是唯一的原件碑石。」

以這次盜碑事件為契機,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移至西安碑林進行保管,直到今天。

(出錄音):「我們知道景教碑是在明朝末年出土,出土以來碑文就被翻譯成了英語、拉丁文、法文等不同的文字,尤其宗教人士的關注重視。所以在民國黃河大決堤之後,下遊百姓受到了生命的威脅,于右任就倡議拓景教碑300份,到歐洲市場進行募捐,募捐的錢全部用於賑災。為什麼不能拓太多?因為拓多對碑石損傷極大,所以只拓限量的300份。

(這方碑在什麼地方都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對,您說這一點也非常正確。在碑額的上方、在『教』字正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蓮花映託的十字架,一般如果刻基督教碑的話,僅十字架的標誌就可以了,對吧?我們可以看到在十字架的下面出現蓮花和飛雲的一些標誌,什麼意思?我們知道蓮花代表純淨,代表了佛教的意思,而飛雲代表了道教的色彩,所以在道教和佛教之上又刻一個十字架。另外,其中最獨特的是在碑文的左右,還有下面他們一些獨特的文字,我們走近看會發現類似於阿拉伯文字,但其實不是,專家鑑定為是古老的敘利亞文字,因為景教認同的官方文字就是敘利亞文。今天解讀出來是有關77位大主教的名字,還有一些漢語,比如可以看到像這邊名字就有『僧靈』,它的翻譯其實帶有佛教的色彩,碑文的寫法也帶有道教色彩,有佛有道來夾在其中、通過佛道來闡釋自己教義,是非常獨特的。」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說,景教碑記載的是人類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話:

(出錄音:)「在唐貞觀九年基督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長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從貞觀九年一直到公元781年140多年基督教在中國流傳的歷史,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在早期沿著絲綢之路跟西方有很多的交流,不但是物質上的還有思想文化上的。它是我們碑林的19件組國寶之一,在110多年前,丹麥人何樂謨就說它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這就是它非凡的歷史價值。因為早期基督教在中國的流傳,過去我們從來都不知道。這也是在400年前景教碑一出土立即引起了西方轟動的原因,它是記載了人類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話,也記載了我們祖先開放包容的這種氣度。我們的文化正是因為有這樣包容開放的心態才日益成長、日益強大,我想這就是今天景教碑給我們的一點啟迪。」

主持人:也許收聽我們節目的聽眾有很多人,可能對這碑刻不是很熟悉。那麼我提一句,去年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你可能還有印象,那裡面就有在唐玄宗時期景教在長安城的一個縮影,還有一些細節描寫,專家們認為是比較精當的。剛才在採訪當中,我們初步了解了景教碑的特性,接下來我們再一次接通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著名碑刻專家陳根遠先生的電話。陳教授晚上好!打擾您休息了,謝謝您支持我們的節目。這個景教碑在西安碑林19組134件國寶級文物當中,是最為獨特的。去看過的普通觀眾也有這個感覺,但是要讓我們說到底獨特在哪裡,好像不是十分清楚。今天晚上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它到底獨特在什麼地方?

陳根遠:中國的碑刻數以萬計,可以說難以計數,有很多我們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但是走出世界,在全球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於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就是記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話。梳理幾乎所有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它是首先重點要談到的碑刻。比如說20世紀80年代初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的三卷本的中國古代史,就有這個碑的很模糊的照片,當時印刷水平低!我前面給大家介紹過,絲綢之路不光是一個物質交流的通道,更是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而景教的傳入正是絲綢之路這個偉大作用的一個側影。因為過去我們東方可以說是自成一體的,而這個碑實實在在地記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這麼一個盛世,在西方很容易引起共鳴。所以當400年前,景教碑重新出土了以後,很快翻譯成了各種的西方文字,拉丁文、葡萄牙文,連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都參與過景教碑的討論,可見西方對遙遠東方在那麼古老的時候就接納了基督教,有那麼大的好奇心,東西方找到了共同的語言,所以它非常獨特。碑石研究往往是特別中國化的事情,我們在中間找到了我們的祖先曾經如此的對外來文化持一個寬容歡迎的態度,這也是在我們改革開放的今天依然要發揚和提取的精神,所以它特別有名,特別引起東西方各類人士的關注。

主持人:您是著名的碑刻專家,有一些觀眾的角度可能比較特別一些,比如說就是唐代的一通碑刻,它的材質是什麼?它的雕刻手法是什麼?在地下埋藏那麼多年,明代天啟年間出土以後,依然能夠留存至今。說明除了它負載的文化意義之外,碑刻本身也是一件精品,也是一件無法複製的國寶能不能這麼說呢?

陳根遠:可以這麼說,碑正如您所說,它記載的史實非常之重要。公元635年貞觀9年景教來到了長安,當時李世民派了中國最有名的宰相房玄齡到西郊親自把異域的傳教士及其文化引導進長安,展現了我們祖先寬宏的這種氣度。又過了三年,碑上記載,李世民給基督教批了一塊地,讓他們建了中國最早的教堂,還給他們批了20多個國家事業編制!到了玄宗的時候,教堂有活動的時候,高力士來給教堂送的絲帛,唐玄宗親自給基督教的教堂提了匾額,李隆基是特別有名的書法家,特別擅長隸書;到了唐文宗的時候,過聖誕節的時候,皇帝還給基督教的教徒都發點心了,這些事我們過去都不知道。我們祖先是非常非常寬宏、特別悅納世界各民族文化。當然您所說這個碑還是一個雕刻的精品,因為碑的大施主曾經是郭子儀的副手,也是一個基督教的信徒,他還把皇帝賞賜給他的玻璃碗都捐獻給教堂,還通過給大家看病來傳教,這個都是很有意思。所以它非常受重視,當時是用的上好的富平的青石來雕刻。富平的青石在古代非常質地均勻,沒有什麼孔洞,跟墨玉一樣,摸著就跟玉一樣,石材極好。這也是您說的,地底下埋了可以說800年出來的時候幾乎完好無損。記載的史實極為重要、雕刻極為精美,所以它是國寶裡的國寶。

主持人:可能即便是有一些去過西安碑林的朋友,可能也不知道,您這麼一說就第一次知道了。咱們西安碑林規模非常大,有一些大家也是比較熟知的,那麼能不能再說一兩通?有可能大家不是那麼熟悉,但很重要的珍寶級的碑刻?

陳根遠:比如西安碑林第二展室,那是中國碑刻單位面積含金量最大的地方,裡頭有柳公權、顏真卿的碑,我們博物館光顏真卿柳公權的碑就有10個。剛才您還提到了一個懷仁集王聖教序,這個碑特別獨特,這個碑是有1900字,記錄了唐太宗當時的太子李治給玄奘的譯經寫的記,還有玄奘翻譯的260字的心經,總共1900字,關鍵是碑1900字都從王羲之的真跡中取下來拼成的。因為拼的和尚叫懷人,是一個書法造詣很深的人,他拼的渾然無跡。而今天我們看到的王羲之的字,沒有一個字是王羲之本人寫的,那麼碑的重要性就非常大了。因為在過去雖然內府皇宮裡有一點王羲之的字,但是你一般人根本看不到,而這個是從王羲之真跡上取下來,對王羲之書法的傳播,那是不可想像、絕對是不可以取代的,它的價值非常高。因為我們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真跡,沒有一個字是王羲之本人寫的,而碑文上的字當年都是王羲之的真跡,就王羲之的真跡有多貴呢?咱們大概2010年在北京拍賣過一個王羲之《平安帖》,王羲之寫的不到30字的一封簡訊,而實際上這封簡訊是南宋的摹本,什麼概念?王羲之寫了以後,這封信傳了800年,傳到南宋人臨摹了,這個原本已經都丟失了!南宋人的臨摹本,又傳800年傳到2010年,光臨摹本就賣了3億人民幣,我所以我就說懷仁集王聖教序有多珍貴!當然碑林的國寶就太多了,你比如漢隸這種優美一路的中國第一號作品叫曹全碑也在碑林。實在是太多,所以我總是說碑林是一部立體的中國書法史,是我們需要用一生去品讀、去欣賞的一部大書,特別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到西安碑林看一看。

主持人:今天晚上時間確實是太有限了,以後咱們一定找時間再多介紹一下碑林。非常感謝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研究員、著名碑刻專家陳根遠先生,謝謝您,有機會咱們再連線。

相關焦點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風雨1300年,見證中西文化交流
    現在我們國家有非常多的人都信奉基督教,甚至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很多教徒,充分說明我國基督教傳播之廣。但是關於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你是否清楚呢。去過西安碑林的朋友可能有注意到,裡面有一塊大大的石碑,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稱為世界四大名碑之首。
  • 大秦景教碑-中新網
    景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物證,是一塊在明朝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於長安(今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指昔日的東羅馬帝國,「景教」是東正教一個支派,傳入中國後才改此名,含有光明宗教的意思。這塊石碑刻於唐朝建中二年(七八一年),高近三米,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碑文已成為中國基督教史的重要文獻。
  • 開卷有益|國際博物館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了解一下
    在這個故事裡,你會了解到建於781年左右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聶斯託利派石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苗苗,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電影《芳華》《六月的秘密》《749局》《不止不休》,電視劇《我是餘歡水》絲綢貿易告訴我們許多君士坦丁堡的國際經驗,特別是她早期與中國的接觸。在中國稱為拂菻的君士坦丁堡顯然是遠東流傳的各種故事的主角。
  • 來帥府欣賞55件西安碑林名碑拓片
    其中,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主持、以隸書書寫的「熹平石經」,存世僅有數片,價值極高,此次展出了兩件殘碑拓片;隋代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碑,至今仍是書法愛好者臨摹的經典;唐代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柳公權玄秘塔碑,更是聞名遐邇;基督教在華傳播史上赫赫有名的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也在展出之列;草書的傑出代表,「顛張狂素」的作品亦有展出,即張旭肚痛帖、懷素和尚的東陵聖母帖。
  • 從「賽裡斯」到「桃花石」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自從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之門被打開了,中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頻繁。溝通交流,最起碼先要解決稱呼的問題。現在,就來扒一扒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 6大玄而又玄的世界未解之謎,你見過像蜘蛛一樣的人嗎?
    「無頭公雞」之謎無頭雞麥克(1945年4月-1947年3月),是美國一隻被斬掉頭部後,依然生存了18個月的公雞。起初,許多人認為這不過是騙局,因此其主人把它帶到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大學檢查並證實這並非騙局。
  • 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碑陽首行題下題記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碑石移入並重立於當時文廟的情況,據載此前碑已僕倒於郊野。它是移入西安碑林最早的碑石之一。此碑是顏真卿現存最晚作品。是時顏真卿年高筆老,風力遒厚,書藝已臻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之境。三年後,顏真卿為賊所害。
  • 417年前被偷走,你卻認為他是「外國神」
    可能會有很多人回覆你一聲:阿門!在中國問上帝是誰?估計90%以上的人都會回答:不就是,基督教的神嗎。但你知道嗎上帝在417年前還是一個「中國人」。上帝是個「中國人」翻開中國歷史發現基督教的最高神:上帝竟然是個「中國人」。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而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介紹說書法界向來對現存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追慕不已,「很多人的喜歡只是流於表面,對碑的字型有所了解罷了。『流行中國碑』為什麼會在那個時代產生?二十年前老葛在給書法編輯和書法愛好者們授課時就提到過,此次在《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宗教卷》中有更系統的論述。」
  • 鄭衛之音:中國最早的流行音樂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記錄著當時流傳於民間、為廣大百姓傳唱的歌謠——十五國風,其中尤以《鄭風》篇數為最。這些自然率真、膾炙人口的情思歌唱,被譽為中國最早的流行音樂。珍藏於鄭州博物館的一批聲樂文物,如先人有意散落在這片大地上的遺珠,為後人追尋先人浪漫生活提供了媒介。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揭秘古埃及密碼,這才是真正的象形字!
    問題來了,被法軍發現的羅塞塔石碑,為何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呢? 英軍也不是吃素的,說法國人背信棄義啊,9月份籤了亞歷山卓協議,這碑歸英國,法國人不佔理又沒打過,最後還是沒給它搶來,只能認栽。不過法國人也力爭來了一個權利:把碑給拓下來。喏,你拿正主兒,我拓個碑,總沒問題了。
  • 基督教在中國為什麼很難生存?兩百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證明了
    傳教士們引用儒學典籍,將「天父」一詞翻譯成「上帝」,將西方的造物主生搬硬套的融入中國文化,讓中國人認為「上帝信仰」的由來是有依據的。最主要的是傳教士們巧妙地讓基督教與中國的封建專制建立聯繫:中國的皇帝都以「九五之尊」自居,稱自己為「天子」。 什麼是「天子」呢? 就是上帝之子。
  • 從張伯苓的歸信和社會活動看基督教青年會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1895年10月5日,北美協會派遣生長在中國、並為學生海外傳教運動工作過5年的來會理到中國,成為第一名青年會幹事。這一年也成為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創建的年份。基督教青年會剛剛在中國落地,其早期領導者就將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會訓定為:「非以役人,乃役於人」。這句話取自新約聖經·馬可福音 10:45「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 從未知國到異託邦:17-20世紀西方在中國的植物獵取①
    07傳教士在華的早期活動左: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德宗建中二年太蔟月七日(781年2月4日)由波斯傳教士伊斯(Yazdhozid)立於大秦寺,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右:卜彌格《中國植物志》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插圖阿羅本(Alopen Abraham)是有歷史記載的最早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他原是敘利亞人,歸屬於東方基督教會的聶斯託利派(Nestorians)。阿羅本成年後到了波斯,在那裡接受神學教育,並領受聖職為「大德」 (主教)。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 他奉派率團並攜基督教經像到中國傳教。
  • 他比鄭和早700年到達非洲,卻被中國歷史遺忘
    在尼羅河沿岸,他見證了「大秦法」(基督教)和「大食法」(伊斯蘭教)的激烈爭鬥,還見到了本土黑人奇特的原始自然崇拜。除了宗教,他還詳盡地考察了阿拉伯人的科學情況,當時埃及是阿拉伯的醫學中心,因此杜環接觸到了大量的阿拉伯醫術。這其中尤以阿拉伯人的「開腦出蟲術」最讓杜環讚嘆,「開腦出蟲術」又叫「穿顱術」,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開顱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