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2020-12-05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一段跨國戀情,沉醉於悲愴的歷史河流中。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馮驥才說,自己一直關心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在寫過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的那幾部小說《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後,就想寫這部《單筒望遠鏡》,這是一個文化反思的系列。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在最早的中西衝突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悲劇式的問題,有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主義,也有文化的衝突。

    《單筒望遠鏡》延續了馮驥才獨特的語言風格和精湛品質,也盡顯他描摹生活的紮實功底,對天津這一地域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群體人格進行了多角度全景式的直觀呈現,將前三部作品中所寫的中國文化的劣根性、中國文化的自我束縛、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進一步深化,並將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對人性國民性的反省推進到了更深處。他坦言:「我反對『文明衝突論』,所以我讓我的主人公在一些章節表現出交流與溝通的快樂。因為在東西文化之間,交流才是符合人性的。正因為這樣,才需要對殖民時代文化的歷史進行反思,對文明的悖論進行反思。」「歷史存在的意義是不斷把它拿來重新洞悉一番,從中獲得一點未來所需的文明的啟示。」

    馮驥才去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兩部作品,《漩渦裡》是他近20多年來投身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而《單筒望遠鏡》的出版則宣示著馮驥才再次回歸文學創作,「我太熱愛文學,我心裡有東西要寫,必須寫。不是我要寫小說,是小說要我寫。但是我不會放棄對文化遺產的關切,有一些重要的事必須去做,去年做了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和對傳承人定義的學術研討,今年還要舉行古村落空心化問題的研討和一些民間藝術的學術構建。我說過,我不會放棄我們這代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這不是一句話,是一種思想,是歷史責任」。

    「一個作家不會只寫一部小說,寫小說的時間不一定要太長,但放的時間一定要長。」他說,「時間長,人物才能活起來。20年來,文化遺產搶救雖然中止了我的文學創作,反過來對我卻是一種無形的積澱與充實。我虛構的人物一直在我心裡成長,加上對歷史的思考、對文化的認知,還有來自生活歲久年長的累積,因此我現在寫起來很有底氣。」

    「我只有一個問題,是我年齡大了。如果老天叫我多做事,就多給我一些時間。」馮驥才的話讓現場的讀者為之動容。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1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就整體精神而言,貫通於不同文化歷史階段的、無差別的本質是和合的民族精神;滲透在不同文化交流類型中的、無分殊的根據是和合的人類精神。它們都是和合人文精神的等價形式,彼此之間絕無優劣之分。和合人文精神是不同形態、不同類型文化系統的契合點。它至真無假,盡善盡美,不分優劣,無間小大,形成文化系統內部諸方面、諸階段之間的諸類型的渾沌對應關係。其實,精神就是最渾沌的範疇。
  • 上海新天地,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遊景點
    越過山川湖泊的大海,或是跳傘,鼓起勇氣的時候,就會有征服世界的力量,有了這種勇氣,就一定會在人生艱難的時候陪伴你,旅行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所有的風中之花和雪月,同樣是世界的盡頭嘗到過的美麗。那麼我們的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不再是那麼的重要,而是我們在旅行中生活可以很幽默!
  • 文化與政治衝突中的柏林形象
    集體與個人的衝突及對人群的恐懼都在他的《柏林紀事》中得到了刻骨的銘記。     不過,在專制主義、軍國主義不斷得以強化的同時,柏林在文化和藝術上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士兵王」的母親索菲婭·夏洛苔王后在其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她把萊布尼茨請到柏林,大力資助柏林藝術科學院和柏林科學研究院等學術機構。
  • 當代藝術家郭振昌轉化傳統藝術拼貼中西文化
    華夏經緯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以近10年的創作為選件範圍,從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到社會寫實、中西文化對照,臺灣當代藝術第一代的郭振昌,《之前之後》個展呈現高度的混合性,除了他的個人自覺與廣泛的實驗,也反映了臺灣作為混雜文化的特質。
  •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與中西法律文化的整合
    中國民法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整合,不是要復歸傳統文化,而是要攝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元素以完善新中國的現代法治;不是要拒絕外來的西方先進文化,而是要擇其精華並將其融入到我們的法治建設中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西方民法文化的兼容和整合是實現中國民法現代化的關鍵。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這期節目的熱播,不僅讓人了解到了中國的儒家文化,也加深了更多的青少年對儒家精神文化下——"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印象。只是,古今中外,這種理想人格,都是根植於本國的文化,在汲取營養後,才最終形成,並對後世民族性格的產生深遠影響的。所以這樣的現象,在中西雙方的文化精神中,都能找到最好的詮釋。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由此可見中西史學近代化過程中的一致性與中國史學近代化的內在動力。  近代以來,中西比較成為一種重要的史學研究視角。①這些比較或以歐洲中心論為背景,或在反歐洲中心論時仍不自覺地從歐洲文化模式出發,從而陷入用殖民者的模式反殖民的怪圈。後殖民主義啟發了一種新的中西比較模式,即將歐洲文化模式「地方化」。②由此,可將中國與西方作為兩個相對獨立區域加以比較。
  • 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也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雲岡石窟位於五洲山南麓,大同市以西約16公裡,它具有1500年的歷史,位於梧州河北岸,這些石窟是從山上挖來的,從東到西綿延約1公裡,它擁有45個主要石窟,252個大小不一的石窟,以及超過51,000個石像,是中國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和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被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 從《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看異質文化間互相理解是可能的嗎?
    那麼,文明有必要思考,在同一個地球上,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真正相互理解是可能的嗎?從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上看,人類對異域文化的誤讀是無可避免的。文化在自身地域內部會為自身的政治、經濟、宗教、歷史、軍事等等領域的合法性進行論證,並形成框架性的認識。
  • 「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
    概念、術語意涵的多元性因為辭典的編纂而隱去了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而「歷史文化語義學」就是要將概念、術語的意涵還原到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當中。事實上,在歷史文化的演進中,語詞不僅體現為靜態的語言結構,還包含了動態的語用實踐。
  • 納卡衝突的歷史經緯
    起先,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只是要求文化、經濟和語言自由,但到了1988年,他們轉而要求併入亞美尼亞。巴庫和蘇姆蓋特(Sumgait)爆發了針對亞美尼亞人的騷亂,數千名亞美尼亞人殞命。而在納卡地區也爆發了針對亞塞拜然人的攻擊,並擴散至亞美尼亞全境。為應對納卡衝突,蘇聯將納卡地區升格為直轄共和國,並嘗試以軍事手段恢復秩序,但未能阻止局勢的進一步升級。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新文科的本質是創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松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新文科之「新」,應當是研究問題、研究範式、研究內涵和拔尖人才培養深化之新,是哲學社科本質的進一步凸顯與學術視野拓展之新,是歷史傳承與時代使命融合創新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