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西班牙女人在中國一待四十年,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

2020-11-28 澎湃新聞

易瑪·孔薩雷斯·布依很小就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發生了興趣。在西班牙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的年代,她窮盡所能地搜羅有關中國的一切,歷史、小說,甚至是武術。沒有教授中文的機構,她就去中餐館跟老闆學。

上大學,她選擇了拉丁美洲史專業,原因是老師跟她說將來會將亞洲、非洲納入,變成一個亞非拉大系。結果畢業時也沒能學到中文。所以在1979年,她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外國留學生,來到北京語言學院開始系統學習中文,開始了她四十年的中國生活。

1983年,易瑪成為西班牙駐華使館文化專員,2006年開始擔任塞萬提斯學院北京分院院長。四十餘年裡,她成為中西兩國的文化使者,不僅把西班牙文化推廣到中國,也還做了很多向西班牙搬運中國文化的事,比如策劃組織了「從東方之國:中國的藝術先鋒」和「盛宴,儀式,慶典:上海博物館古銅器」兩次大展。

此外,她也撰寫了關於西班牙語在中國的發展、兩國關係間文化和教育的不同方面數不勝數的文章,多年來,獲得了中國以及西語國家的機構頒發的無數獎項。今年,她卸任了北京分院院長的職務,開始到上海擔任米蓋爾·德·塞萬提斯圖書館的負責人。日前,因其傑出的工作,西班牙政府授予她國民成就十字勳章,並在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舉行了授勳儀式。

在易瑪看來,四十年中國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但是八十年代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在八十年代中後期,她為樂隊辦演出,為藝術家在西班牙辦展覽,是興趣所在,也是想給這些很有才華的音樂人、藝術家提供幫助。

對於西班牙語和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她覺得有進展,但也有不滿足的地方,「西班牙語怎麼會是小語種呢?」在未來,她希望能扭轉中國社會對此的誤解。

西班牙駐華大使拉斐爾·德斯卡亞(Rafael Dezcallar)為易瑪頒發勳章。本文部分圖片由易瑪提供

【對話】

搞演出、辦展覽,覺得好玩,也想幫助中國藝術家

澎湃新聞:

你是什麼時候來的中國?

易瑪:

1979年,我開始在北京語言學院上學,後來(20世紀)80年代初考上了西班牙駐華使館,就一直在中國了。

澎湃新聞:

怎麼會對中文和中國發生興趣的?

易瑪:

這是個很奇妙的事情,我在十幾歲時接觸到一些關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書,比如賽珍珠的小說,還有林語堂的作品,就覺得哇,這個國家太不得了了,我必須到那個國家去生活,體驗一下。

所以我就開始學中文。但是那時候在西班牙,很難找到學中文的地方,沒有大學教中文,沒有這個專業,也沒有孔子學院。完全是自學,跟中國飯館的老闆學。

澎湃新聞:

那你到中國後,發現跟想像的一樣嗎?

易瑪:

剛剛改革開放,大家都很謹慎,小心翼翼的。而且那時中國的經濟也沒有那麼發達,社交起來就比較困難,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所以很難有跟中國人正常溝通交流的機會,只能跟其他留學生玩,但這樣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易瑪

澎湃新聞:

從什麼時候情況發生改變的?

易瑪:

大概在1987年、1988年就開始不一樣了,文化藝術活動逐漸多了起來,各種音樂會、畫展,大家都在爆發很多新的想法。藝術家都從外地跑到北京,覺得那裡有很多機會,而且就會在外國人的公寓搞一些藝術活動,比如「洋沙龍」。

澎湃新聞:

很多人都在回憶80年代文化的繁榮景象,你是真正見證了這段時光的,而且是作為一個他者的視角。

易瑪:

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段美好時光。

澎湃新聞:

你好像也組織過類似的活動,好像有一次還在日壇公園給崔健的樂隊搞了個專場?

易瑪:

不是一次,是很多次,1986、1987、1988年也有,幾乎是每個周末。夏天的日壇公園有個舞臺,我們就把它包下來,搞樂隊專場,然後賣票,十塊錢一張,賣的錢都給樂隊。

澎湃新聞:

那時候十塊錢可不便宜。

易瑪:

很多人買,主要是老外,也有些中國人願意花錢看,走後門的也不少。我們冬天就在馬克西姆餐廳搞,票比這個貴。夏天就在日壇公園。

澎湃新聞:

你一個外國人,為什麼會想到要給中國樂隊辦活動呢?

易瑪:

和洋沙龍的道理一樣。那時候不管是北京還是上海,都沒什麼畫廊、音樂酒吧,藝術家也好,有想法的人也好,沒有地方去發揮,去表現。所以我們就想給他們提供一些機會和平臺,我們自己也覺得好玩,很興奮。

澎湃新聞:

跟崔健的樂隊是怎麼認識的?

易瑪:

就冬天的時候去馬克西姆玩,就認識了。我老公不是搞音樂嘛!

澎湃新聞:

劉效松先生,中國最知名的鼓手之一。

易瑪:

對,今天他也來了。他以前從來不參與我的活動,但是今天我說你務必要來。

澎湃新聞:

你們是在日壇公園活動之前就認識吧。

易瑪:

對,大概1984年就認識了,談戀愛。其實這個不該我來說,你一會可以去問他,就是後來我幫助他去西班牙留學,學了兩年拉丁打擊樂和架子鼓。回來後,就認識了崔健、劉元,大家就都認識了,其實這個圈子很小。

澎湃新聞:

作為戀人,你幫他去留學這很好理解,但是你後來,1995年,還策劃了一場中國藝術家的展覽,在巴塞隆納展出。這個又是怎麼回事?

易瑪:

哈哈你還真做了不少研究。這個是很奇妙的事情。本身我對這個(藝術)就很喜歡,我覺得很多中國藝術家是非常有才的。那時西班牙人對中國真的是很不了解,沒什麼機會。有一次是巴塞隆納一個官員到北京,我就跟他聊應該做一個展覽,他就很激動,我就給他做了一個方案,一共邀請了35位藝術家,徐冰、曾梵志、方立鈞、張曉剛等等,反正現在數得著的當代藝術家都在裡面。

澎湃新聞:

把這些人聚在一起,還是在巴塞隆納搞一個展,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你做這個事是出於什麼想法呢?

易瑪:

一方面很多人都是朋友,我想幫助他們。就像之前說的,儘管已經是1995年了,有些人也辦過個展,香港很多畫廊也都來過,但是這個過程裡面也有很多不愉快,有的畫廊拿了畫走也就沒下文了。內地畫廊又很少很少,幾乎看不到。所以當時對這些還比較年輕的藝術家來說,其實還是很需要展出的平臺的。另一方面,我也想讓西班牙人有更多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機會。

澎湃新聞:

你還翻譯了樣板戲《紅燈記》?

易瑪:

那個就是玩,也沒出版。

澎湃新聞:

雖然沒出版,但還是能看出你對這個的興趣。我很好奇,你為什麼選了這個文本?

易瑪:

哦是這樣,那時西班牙人對中國的興趣和了解已經不是我小時候那樣了。在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納達有一批漢學家,想搞一個和中國有關的活動,就做了一個戲劇節,表演京劇啊什麼的。他們就請我翻譯一個,我說那就選一個樣板戲吧,因為一來有其他人翻譯了各個時代的,明清的,《牡丹亭》啊,二來這個《紅燈記》翻起來難度比較小。

西班牙語不是小語種,諾貝爾獎在西語世界也有很大爭議

易瑪

澎湃新聞:

為什麼選擇了塞萬提斯作為學院名,他是西班牙文化中最重要的符號嗎?

易瑪:

塞萬提斯的名作《堂吉訶德》是全世界非常重要的作品,被譽為第一本現代小說,所以我們的創始人在1991年成立學院時,就定了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學院。當然西班牙文化裡還有很多重要的符號,比如畢卡索,但是跟語言相關的,可能最大的就是塞萬提斯了。

澎湃新聞:

其他非西班牙籍的西語作家呢,比如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略薩,你們怎麼看?會把他們作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嗎?

易瑪:

非常密切,畢竟我們是同一種語言,雖然不同國家會略有不同。拉美作家有很多都在西班牙出版社出版作品,而且像馬克爾斯、略薩都在巴薩羅那、在西班牙生活過,交流非常密切。

澎湃新聞:

所以他們獲得一些成就,比如諾貝爾文學獎,你們也會很開心吧。

易瑪:

那當然了,而且你看我們塞萬提斯圖書館,都是這些作家的作品,尤其是獲得過塞萬提斯獎的。你也知道,塞萬提斯獎是西語文學的最高獎。

澎湃新聞:

你或許也看到了,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有著非常大的熱情。西班牙人如何看待諾貝爾文學獎?

易瑪:

有很多爭論。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等待,很重視,但有的人就完全是否定,覺得非常不公平,像博爾赫斯這種大作家都沒得過,就很憤怒,不理解諾貝爾獎的標準到底在哪裡。

但是西班牙的出版社和大眾,其實和中國一樣。一個作家一旦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出版社就會蜂擁而至,大眾也會立馬去買,比如莫言。不過我聽說,莫言的作品在西班牙是一家小小的出版社代理的,真的很有眼光,而且莫言也很好,沒有像有些作家立馬就換大出版社,還是繼續交給他們。

澎湃新聞:

除了莫言,還有其他作家在西班牙受歡迎嗎?

易瑪:

有啊,比如說閻連科,不停地出書,每年都出。裘小龍、餘華、麥家,都很受歡迎。

澎湃新聞:

所以說現在兩國之間的了解,已經大大不同於你剛剛接觸中國文化時了。

易瑪:

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很多大學都開了漢學專業,古代文學、當代文學都有很多很好的譯者。

澎湃新聞:

那從你擔任塞萬提斯北京分院院長以來,你覺得中國人對西班牙的了解變化大嗎?

易瑪:

我覺得是有很大的進展,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為我現在還是能經常聽到很多人說,西班牙語是小語種。我的媽呀,有超過4億人將西班牙語作為母語,23個國家和地區作為官方語言,怎麼會是小語種呢?但是社會上還是有這個誤解,包括你看很多培訓機構的廣告,還在說小語種。所以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把這個誤解打破。

現在好的一點是,中國出版社每年都在很努力地引進西語作家的作品,很多最新的作品,年輕的作家,都能看到。但是電影、藝術等方面就相對要差不少。這也是我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這裡是中國!——2018絲綢之路品牌萬裡行探訪西班牙
    根據協議,該節目將於2019年中國春節期間在巴塞隆納電視臺開播,屆時,西班牙民眾以及20萬西班牙華人華僑將欣賞到更多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  西班牙巴塞隆納電視臺是巴塞隆納市政府所屬的地方電視臺。作為當地最具影響的主流媒體,自1994年開播以來,一直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
  • 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航向中國
    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2009年6月連續三天在《全球主義者》網絡雜誌撰寫文章,講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和西班牙。路易斯·蒙特斯想說的是,16世紀,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兩個政治和經濟實體,中國與西班牙曾共同引領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之後,兩國從巔峰步入衰微;而今,兩國是否能在新的全球化機遇下攜手再創輝煌?
  • 西班牙為何被稱為是歐洲的「異類」?
    擁有著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的西班牙,在建築、繪畫、文學等方面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卡索、達利、胡安·米羅都是西班牙藝術家。歷經130多年仍未完工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聖家族大教堂,怪誕獨特的米拉之家等,都是西班牙建築師高迪的作品;西班牙文化遺產數量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和義大利。
  • 西班牙與中國間空中客運直飛航線正式開通(圖)
    西班牙政府旅遊國務秘書梅西亞和西班牙駐中國大使艾力賽為中西直飛航線開通剪彩。  人民網北京5月23日訊 記者張金江攝影報導:西班牙歐洲航空公司的一架空中巴士A340—200飛機今天上午順利飛抵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這標誌著西班牙與中國之間的空中客運直飛航線正式開通,人們乘飛機往來於中國和西班牙之間不再需要中途轉機了。
  • 這場會議上,多個西班牙城市代表來分享
    會場內,一面屏幕連接起中國和西班牙兩國主要城市代表,圍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展開交流與討論。當天,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西班牙中國理事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西班牙論壇地方合作線上特別會議召開。中國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西安市和西班牙馬德裡市、巴塞隆納市、瓦倫西亞市共7個城市代表出席會議並圍繞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建設等議題發言。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9歲時,張之香隨家人移居美國,1964年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在美國國會擔任議員助手。1981年,張之香被裡根總統任命為美國國際開發署助理署長。1989年,老布希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尼泊爾大使。退休後,張之香發起成立了中美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中美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
  • 「短短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別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      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共同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中日經貿合作」研討會日前在東京經團聯會館舉行。中日兩國各界人士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和成就,並就中國今後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中日經濟合作新方向展開探討。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在主旨演講中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既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 文化中國-中俄青少年星光盛典於莫斯科隆重舉行
    2013年是俄羅斯-中國旅遊年,為促進中國和俄羅斯兩國的文化交流,廣泛傳播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通過國際舞臺展示中俄兩國青少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藝術素養,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基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星光基金資助,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
  • 張國剛:古印歐人的遷徙與文明的匯流——三千年中西交流史
    追根溯源,人類的先祖大約在二百五十萬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星球上;而這一划時代的事件本身又是大自然億萬斯年生物進化的結果。早期的人類先祖,雖然能夠直立行走,但是腦容量還比較小,他們的肢體還帶有猿的特徵,所以被稱為猿人——像猿的人。
  • 沙特科研與知識交流中心中國學系主任:深化互利合作 促進人文交流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深化互利合作 促進人文交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中國經濟顯示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韌性,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重要動力與信心。」沙烏地阿拉伯科研與知識交流中心中國學系主任海瑟姆·薩伊德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中國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將為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提供更廣闊市場。薩伊德表示,新冠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各國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取得勝利。沙特與中國守望相助、攜手抗疫,進一步深化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
  • 女人四十,誰的眼裡一枝花?
    過去,有一句很流行的俗語: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但那已經是老皇曆了。現在的男人,四十歲才剛成熟起來,含苞待放,而女人卻如盛開的花朵,嬌豔無比。所以,現在有了一句更流行的說法:女人四十一枝花。無論在職場裡、大街上、生活中,四十歲的女人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 韓國光州文化藝術代表團到訪雲南民族大學交流文化藝術
    中國高校之窗8月15日上午,由韓國光州廣城市南區政府區長崔榮鎬,韓國光州歌劇團團長林海哲率領的光州文化藝術代表團一行來訪雲南民族大學雨花校區,雙方就兩地間民族文化交流等事宜進行會談,旨在促進光州南區和中國的合作交流。
  • 2016美麗英倫攝影大賽啟動 加深中英兩國人民交流
    美麗英倫對照美麗中國據悉,大賽旨在通過雙向拍攝視角以及包括展覽、深度參訪、圖書出版等系列交流活動,促進民間中英文化交流,加深中英人民之間的互相理解與友誼。大賽組委會特別與中國國家旅遊局英國辦事處聯合主辦了非競賽單元「英國攝影師鏡頭中的美麗中國」,與英國旅遊局推出的官方項目「Home of Amazing Moments」結合推廣。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金旭在致辭時高度肯定了「美麗英倫」攝影大賽的意義和價值,「讓中國人民更深入地了解英國、認識英國文化,不論對中英民間文化交流還是深入的經貿往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專家談】超越「文明衝突」: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存
    在文化層面,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這期節目的熱播,不僅讓人了解到了中國的儒家文化,也加深了更多的青少年對儒家精神文化下——"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印象。只是,古今中外,這種理想人格,都是根植於本國的文化,在汲取營養後,才最終形成,並對後世民族性格的產生深遠影響的。所以這樣的現象,在中西雙方的文化精神中,都能找到最好的詮釋。
  • 於丹用三個關鍵詞概括文藝界改革開放四十年:尋根、多元、創新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用四十年走過了其它國家上百年要走的道路,實現了跨越式進步。」談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當代知名文化學者、北師大教授於丹在接受中國日報網採訪時感慨道。
  • 「中國館」亮相法屬玻里尼西亞 促進兩國交流合作
    為慶祝「2019年中國-太平洋島國旅遊年」,本屆論壇將中國作為主賓國,專門設立了「中國館」,介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同法波的交流合作。法屬玻里尼西亞政府主席愛德華·弗裡奇、旅遊和勞動部長布託、行政現代化部長弗羅吉耶、經社環文理事會主席阿辛、第一副議長普荷蒂尼、南太平洋旅遊組織執行長柯克爾等社會各界代表近200人出席開幕式。
  • 中法文化交流
    中法兩國設有政府文化混合委員會。2002年11月,雙方籤署了兩國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協定,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同月在法揭牌,2004年10月法國文化中心也在北京正式揭牌。近年來,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日益活躍。2003年至2005年中法舉行互辦文化年活動。中國文化年於2003年10月在法國開幕,2004年7月閉幕。
  • 西班牙阿爾卡拉學聯舉辦中國節日文化活動
    西班牙阿爾卡拉學聯舉辦中國節日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