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用三個關鍵詞概括文藝界改革開放四十年:尋根、多元、創新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用四十年走過了其它國家上百年要走的道路,實現了跨越式進步。」談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當代知名文化學者、北師大教授於丹在接受中國日報網採訪時感慨道。

文藝界四十年:尋根、多元、創新

於丹用三個詞概括了文化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經歷的變化:

尋根。於丹說,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文化經歷了一場復興,同時也是一次集體的尋根之旅——從古人那裡找到當今時代的基因,找到了這種基因就找到了藥方。正因為我們要面向未來,我們才更需要建立尋根的理性。

多元。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文化仿佛從沙漠中解放出來。人們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各種營養。於丹說:「那時候,還是學生的我既念著舒婷、北島、顧城,也念著李白杜甫白居易,還在讀著雪萊、拜倫、屠格涅夫;我們那時,一邊學唱京劇,一邊聽著崑曲,一邊也在聽著爵士,一邊也在聽著崔健的搖滾。」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渴望通過文學藝術來認識人性、了解世界。而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年輕人帶來了文化的春天。

於丹認為,應該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激活中國的古典文化,在多元的路徑上去呈現傳統文化。有自信的文化,是應該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多元。

創新。如果說尋根是連接歷史,多元是呈現當下,那麼真正關於未來的,就是創新。真正的創新,是一種建立在價值規律上,所做的一種有規則的創新。於丹一直主張:思想無禁忌,創新有規則——創新應該是有理性的。

講好中國故事 本乎人性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中國的文化自信不斷提升,「文化走出去」也作為戰略目標被提出。

於丹的著作《論語心得》目前已經被譯成3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覆蓋了全球大部分地區。《論語心得》在全球的成功發行,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範,於丹說,「要文化走出去就要講好中國故事,而講好中國故事,本乎人性。只要心平氣和、不要帶著唯我獨尊去徵服的心態去交流就是一定會成功的。」

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承認我們的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需要在各個層面將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做比較。而中西文化交流,不能抱著一種誰優誰劣的功利性態度,這樣的文化交流才順暢。

抱著這樣的理念,於丹正在和她的團隊建立跨文化傳播案例庫,將諸如春節與聖誕節、故宮與羅浮宮、鄭和與哥倫布、茶與咖啡等案例進行對比。在比

較中,承認差異——這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是抱著友善的態度、理性的態度去完成比較。然後去凝聚他們共同的價值。

相關焦點

  • 上海社科院研討「改革開放四十年: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是與世界緊密聯繫的。世界深刻影響了中國,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沒有世界歷史意義、是否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新貢獻?中國的發展是否對其他國家具有參照性意義?四十年來,中國離不開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今天的成績,受益於整個世界文明。
  • 【光明網專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也進入了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這種劃分,更有利於顯示改革啟動和目標探索的分野,顯示「體制完善」的複雜性和長期性,顯示改革開放進入了新時代。  二、改革開放的經驗啟示  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的論述,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高度重視:(1)關於「主題」。
  • 改革開放四十年 | 浦東28年成長記
    ▲ 不同時期的浦東圖景浦東開發的三個階段28年來,因改革開放而生浦東28年開發開放的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90年到2000年,浦東率先開放、快速發展,城市面貌「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經濟規模迅速擴大。
  •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旨在打破封鎖的被動型自主創新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自主創新的實踐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實踐歷程 建國以來,特別是從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來看,我國科技創新所採取的主要方式有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兩種。廣義看,也可以理解為是強調利用企業內外資源來開展科技創新。1.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主要體現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技術創新是以開放創新為主的,這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探索形成的與發展中國家、趕超型經濟發展定位相匹配的一種高效創新的實踐模式。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實踐中,我國的開放創新經歷著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科技的開放創新以技術引進為主。
  • 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題: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新華社記者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裡,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抗擊疫情、經濟穩定復甦提供強勁動力。「未來,中國將如何繼續穩步前進?」世界各國都在關注。
  • 四十年說|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九條經濟學智慧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實際GDP擴大了34倍,年均增速達到9.5%,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1.8%上升到15.2%;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經濟結構日趨豐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建設突飛猛進。
  •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內容概括 主要講了什麼
    這次載入史冊的重要會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徵程,進行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經過40年砥礪奮進,覺醒的中國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了新徵程。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勇於創造新的歷史。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2019年09月18日 09:13 來源:《學術月刊》2019年第3期 作者:黃少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是指對既有經濟學理論產生重大衝擊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少校)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50多位專家圍繞近四十年來中國法治的成就經驗及改革方向展開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編輯部承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對中國刑事立法四十年發展歷程作總結回顧。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近日在東視劇場唱響。《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牧羊曲》《大海啊,故鄉》《我愛你中國》《不忘初心》《新的天地》……一曲曲烙印著不同時代印記,風格多彩的歌曲陸續登臺,來自全國各地的歌唱藝術家以歌聲致敬歷史,用心聲唱響未來。熟悉的旋律,勾起人們對於崢嶸歲月的深切回憶。
  • 李忠夏:改革開放四十年仍需大力發展憲法的比較研究
    7月18日,「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研討會在武漢舉行。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忠夏在「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理論創新」分議題討論中,以「改革開放四十年:憲法比較研究的新起點」為題發言。李忠夏介紹,改革開放四十年之後,中國憲法學走過了一條「本土化-移植-借鑑基礎上的本土化構造」的發展路程。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座談會現場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一書出版座談會,9月6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圖書展示本書作者、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高尚全1985年5月起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後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高級顧問等職。
  • 陳友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原標題: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歷史、結構與動力  作者簡介:陳友力,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規劃與質量保障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
  • 「僑」這四十年:改革開放刷新的中國印象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廣大海外僑胞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來華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是中國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中,華僑華人功不可沒。  「『僑』這四十年」主題徵文活動啟動後,海內外投稿紛至沓來。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將陸續刊出,展現華僑華人與中國同行的四十年。
  •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改革開放到現在發生了哪些大事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  編者按: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 李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外交的變革與成就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產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外交理念領域取得的最為重大的創新性成果。自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外交發生深刻變革並取得偉大成就。從挑戰者到參與者的轉變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主動成為國際體系與秩序的跟進者、參與者、貢獻者,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完成的一項重要的歷史性變革。
  • 【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動畫短片《行進中國》第08期:河長制
    「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津雲新媒體特別策劃推出改革開放40年系列動新聞《行進中國》,通過一個一個熱詞展現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勾勒出老百姓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與改革開放同頻 與創新發展共振
    自1979年《地方組織法》賦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地方立法權後,1980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上海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時至今日,上海地方立法已走過了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四十年歲月流轉,上海地方立法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始終與上海的改革開放同頻、創新發展共振。
  • 大慶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推選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慶舊貌換新顏。得益於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政策,建市以來,大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經濟轉型穩步推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幸福感獲得感實實在在。
  •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新華社記者 劉方強攝新華社合肥1月24日電(記者劉方強、汪海月)1月23日下午,香港特區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安徽合肥開幕。展覽主題為「飛躍四十載 同發展·共繁榮」,回顧香港過去四十年在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貢獻和受益,並展望香港未來如何發揮所長,服務國家。「過去四十年,香港一直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分享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香港特區駐滬辦主任鄧仲敏說,「展望未來,香港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