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用四十年走過了其它國家上百年要走的道路,實現了跨越式進步。」談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當代知名文化學者、北師大教授於丹在接受中國日報網採訪時感慨道。
文藝界四十年:尋根、多元、創新
於丹用三個詞概括了文化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經歷的變化:
尋根。於丹說,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文化經歷了一場復興,同時也是一次集體的尋根之旅——從古人那裡找到當今時代的基因,找到了這種基因就找到了藥方。正因為我們要面向未來,我們才更需要建立尋根的理性。
多元。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文化仿佛從沙漠中解放出來。人們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各種營養。於丹說:「那時候,還是學生的我既念著舒婷、北島、顧城,也念著李白杜甫白居易,還在讀著雪萊、拜倫、屠格涅夫;我們那時,一邊學唱京劇,一邊聽著崑曲,一邊也在聽著爵士,一邊也在聽著崔健的搖滾。」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渴望通過文學藝術來認識人性、了解世界。而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年輕人帶來了文化的春天。
於丹認為,應該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激活中國的古典文化,在多元的路徑上去呈現傳統文化。有自信的文化,是應該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多元。
創新。如果說尋根是連接歷史,多元是呈現當下,那麼真正關於未來的,就是創新。真正的創新,是一種建立在價值規律上,所做的一種有規則的創新。於丹一直主張:思想無禁忌,創新有規則——創新應該是有理性的。
講好中國故事 本乎人性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中國的文化自信不斷提升,「文化走出去」也作為戰略目標被提出。
於丹的著作《論語心得》目前已經被譯成3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覆蓋了全球大部分地區。《論語心得》在全球的成功發行,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範,於丹說,「要文化走出去就要講好中國故事,而講好中國故事,本乎人性。只要心平氣和、不要帶著唯我獨尊去徵服的心態去交流就是一定會成功的。」
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承認我們的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需要在各個層面將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做比較。而中西文化交流,不能抱著一種誰優誰劣的功利性態度,這樣的文化交流才順暢。
抱著這樣的理念,於丹正在和她的團隊建立跨文化傳播案例庫,將諸如春節與聖誕節、故宮與羅浮宮、鄭和與哥倫布、茶與咖啡等案例進行對比。在比
較中,承認差異——這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是抱著友善的態度、理性的態度去完成比較。然後去凝聚他們共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