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進入新時代,既是中國發展的新歷史定位,也意味著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站上了新的起點。當前,世界面臨新舊格局轉換、新舊秩序更迭、新舊體系更替的大變局,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具有全球影響力大國的全新世界觀,是中國為解決當前全球治理困境貢獻的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包含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在文化層面,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天下大同」超越「文明衝突」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的「和合」文化一脈相承。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無疑是對其最經典的註解。從古至今,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特性一以貫之,倡導世界各國守護各自的文化特性,尊重他國文化理念,豐富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
中國倡導的文明交流、互鑑和共存展示出了對世界文明多樣性極強的包容性,堅信文明多樣帶來交流,交流促進融合,融合推動進步。這種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觀,是幫助世界打破「文明衝突」自我實現預言的法寶。
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超越文明衝突,需要摒棄文明之間的高低之別、優劣之分,需要各國加深對彼此文明的理解和認同,因此,跨文化交流對話在國家間交往與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近五年來,人文交流在中國外交整體布局中所佔權重顯著提升,同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共同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支柱,中俄、中美、中歐、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相繼建立,有力地拓展、深化了我國與上述國家和地區雙邊、多邊關係。
相較於政府高層互動往來以及國際安全、經貿等領域合作,人文交流能夠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潤物無聲,直抵人心,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人文交流涉及教育、旅遊、語言、藝術等方方面面,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民眾對外交往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也更容易拉近不同國家人民心與心的距離,消解疏離、隔閡感。
對中國而言,提升人文交流水平,需要進一步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提高文化對外傳播能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容易被簡單抽象成若干僵硬的文化符號,觸及不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更遑論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在思想層面的延續。因此,進入新時代,中國需要重新發掘自身文化內涵,深入思考古代文化傳統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以及當今國家乃至全球治理理念的深遠影響,在國際人文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
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鑑,青年大有可為
隨著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成功的發展道路和經驗對世界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國家展示出強烈意願,同中國加強在教育、科技、創新等領域交流合作。這為中國廣大青年深度參與跨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在教育領域,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立後,2012-2016年間中國政府提供了3 萬個獎學金名額,資助中國學生赴歐盟、歐盟學生來中國留學;雙方設立了「中歐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對中歐高校合作辦學的支持,增設了多個領域的聯合培養項目。在創業創新領域,根據中美人文交流行動計劃,中美兩國計劃每年舉辦「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並新設若干青年創客交流中心,鼓勵兩國青年建立可持續的夥伴關係,參與具體合作項目,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加強交流合作。中歐、中俄、中非等青年交流機制中也有相應類似安排。
新時代為人文交流層次的提升、領域的拓展帶來了新機遇。中國作為一個站在世界地圖前思考未來發展方向的大國,肩負著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不同文明和諧共存的使命和責任。這就需要中國在整體外交中更好地運用人文交流機制,一方面繼續保持謙遜開放的心態,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為解決全球性問題、促進世界共同繁榮提供思想、理念層面的優質公共產品。(姚樂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