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超越「文明衝突」: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存

2021-01-13 中國青年網

  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進入新時代,既是中國發展的新歷史定位,也意味著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站上了新的起點。當前,世界面臨新舊格局轉換、新舊秩序更迭、新舊體系更替的大變局,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具有全球影響力大國的全新世界觀,是中國為解決當前全球治理困境貢獻的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包含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在文化層面,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天下大同」超越「文明衝突」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的「和合」文化一脈相承。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無疑是對其最經典的註解。從古至今,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特性一以貫之,倡導世界各國守護各自的文化特性,尊重他國文化理念,豐富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

  中國倡導的文明交流、互鑑和共存展示出了對世界文明多樣性極強的包容性,堅信文明多樣帶來交流,交流促進融合,融合推動進步。這種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觀,是幫助世界打破「文明衝突」自我實現預言的法寶。

  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超越文明衝突,需要摒棄文明之間的高低之別、優劣之分,需要各國加深對彼此文明的理解和認同,因此,跨文化交流對話在國家間交往與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近五年來,人文交流在中國外交整體布局中所佔權重顯著提升,同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共同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支柱,中俄、中美、中歐、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相繼建立,有力地拓展、深化了我國與上述國家和地區雙邊、多邊關係。

  相較於政府高層互動往來以及國際安全、經貿等領域合作,人文交流能夠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潤物無聲,直抵人心,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人文交流涉及教育、旅遊、語言、藝術等方方面面,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民眾對外交往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也更容易拉近不同國家人民心與心的距離,消解疏離、隔閡感。

  對中國而言,提升人文交流水平,需要進一步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提高文化對外傳播能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容易被簡單抽象成若干僵硬的文化符號,觸及不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更遑論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在思想層面的延續。因此,進入新時代,中國需要重新發掘自身文化內涵,深入思考古代文化傳統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以及當今國家乃至全球治理理念的深遠影響,在國際人文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

  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鑑,青年大有可為

  隨著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成功的發展道路和經驗對世界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國家展示出強烈意願,同中國加強在教育、科技、創新等領域交流合作。這為中國廣大青年深度參與跨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在教育領域,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立後,2012-2016年間中國政府提供了3 萬個獎學金名額,資助中國學生赴歐盟、歐盟學生來中國留學;雙方設立了「中歐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對中歐高校合作辦學的支持,增設了多個領域的聯合培養項目。在創業創新領域,根據中美人文交流行動計劃,中美兩國計劃每年舉辦「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並新設若干青年創客交流中心,鼓勵兩國青年建立可持續的夥伴關係,參與具體合作項目,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加強交流合作。中歐、中俄、中非等青年交流機制中也有相應類似安排。

  新時代為人文交流層次的提升、領域的拓展帶來了新機遇。中國作為一個站在世界地圖前思考未來發展方向的大國,肩負著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不同文明和諧共存的使命和責任。這就需要中國在整體外交中更好地運用人文交流機制,一方面繼續保持謙遜開放的心態,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為解決全球性問題、促進世界共同繁榮提供思想、理念層面的優質公共產品。(姚樂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以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盛讚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並為推動各文明交流互鑑提出「中國主張」,獲得各國高度認可。
  • 思力網評:如何看待不同的文明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2019年5月15日,一場豐富多彩的文明盛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商文明發展之道,共話合作共贏大計,共繪人類美好未來。這次大會為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新平臺。
  • 要文明對話,不要「文明冷戰」
    作為2019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再次向世界發出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包容發展的時代強音,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所謂「文明衝突論」的又一次努力。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原標題: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鐘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⑥)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呼籲世界各國遵循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
    【摘要】交流互鑑是人類文明存在的根基,而演化的媒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傳播技術與文明秩序是匹配關係,與數字傳播技術相匹配的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尖上的文明交流」將成為文明對話的最靈動渠道和最有效機制。
  • 文明交流互鑑思想影響世界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智慧與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其中和而不同的天下觀念是中華文明的基本思想,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歷史證明: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主要傳承形態,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融互鑑而形成的人類文明成果。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關鍵詞:中華文明;人類文明;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鑑,既促進各自發展,又取得共同進步。這是一種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繁榮的秘訣所在。
  • 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共同話語研究
    —中東歐青年研修交流營5月中旬,在國家體育場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晚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8000多名演職人員獻上各具特色的歌舞表演。據俄新社報導,在嘉年華活動上演唱了《今夜無人入睡》的義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說,活動為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活動,他深深感受到文化間的交流和相互融合。他還認為,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它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導,沙烏地阿拉伯決定把漢語列入沙特學校和高等學府的教育課程,使沙特學生有機會接觸多元文化。
  • 「中國與蘇門答臘的人文交流」研討會在印尼棉蘭市舉行
    中國駐印尼棉蘭總領事孫昂作了《促進文化交流 發展友好關係》的 主題發言。他以歷史上中國與蘇門答臘文化交流的事實和保留至今的文化遺存為例,闡述了人文交流在中印尼兩國友好關係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圖為印尼華裔總會副總主席、執行主席黃印華作《「一帶一路」中蘇門答臘的多民族與多元文化》的交流。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鑑,既促進各自發展,又取得共同進步。這是一種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繁榮的秘訣所在。■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回應「時代之問」 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貢獻
    不同文明之間,是衝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這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中國倡導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共同發展的平臺,旨在繼承和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更好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彰顯了中國促進文明發展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
  • 文明對話扶正祛邪力推世界進步
    2017年1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指出國際社會要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五個方面作出努力,其中第四項便是「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今年6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的葛承雍《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正是相關重要學術成果的結集。
  • 海外網評:美美與共,演繹亞洲文明大合唱
    摘要:文明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普通百姓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相關活動,除了一場開幕式、六個分論壇,大部分都不是廟堂之上的「高談闊論」,而是促進各國人民文化交流、互學互鑑的生動實踐。
  •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雙語全文)
    亞洲先人們早就開始了文明交流互鑑。絲綢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絲綢、茶葉、陶瓷、香料、繪畫雕塑等風靡亞洲各國,記錄著亞洲先人們交往交流、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現在,「一帶一路」、「兩廊一圈」、「歐亞經濟聯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鑑的途徑,各國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領域的合作蓬勃開展,亞洲文明也在自身內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發展壯大。
  •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日在北京開幕   萬物並秀時節,交流互鑑盛會。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北京隆重開幕。
  • 鄭永年: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
    鄭永年(右)接受記者採訪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哲):東南亞著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15日在北京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後對記者表示,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旅遊對話文明:亞洲文明對話平行論壇專題報告
    旅遊對話文明——亞洲旅遊交流合作研究報告(實錄全文)如下:尊敬的雒樹剛部長,各國文化和旅遊界領導,各位嘉賓人文交流和文明對話離不開國家主導的正式制度,離不開教育、科學、文化領域的專業交流,離不開工商往來和服務貿易,更離不開人民跨越國境對異國他鄉生活方式的分享。亞洲擁有45億人口、32萬億美元GDP,以及由此而來的巨大旅遊需求。
  • 「中國館」亮相法屬玻里尼西亞 促進兩國交流合作
    為慶祝「2019年中國-太平洋島國旅遊年」,本屆論壇將中國作為主賓國,專門設立了「中國館」,介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同法波的交流合作。法屬玻里尼西亞政府主席愛德華·弗裡奇、旅遊和勞動部長布託、行政現代化部長弗羅吉耶、經社環文理事會主席阿辛、第一副議長普荷蒂尼、南太平洋旅遊組織執行長柯克爾等社會各界代表近200人出席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