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鑑思想影響世界

2020-11-24 光明數字報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進入多層次、多元化問題交融階段,單一或局部簡單的方式無法解決世界面臨動態開放的複雜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總結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經驗,預測人類全球化共同未來,提出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014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被國際輿論稱為「新文明觀」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講,系統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鑑思想。同年,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關於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的演講,進一步闡釋了文明交流互鑑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世界文明歷史的三個階段

 

    什麼是文明交流互鑑?文明交流是指存在於那些對於社會文明發展能夠發生不同社會作用的不同社會主體,即不同社會文明群體之間平等、友好並以客觀公正態度來從事雙方主體或多方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過程。這是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主流。文明互鑑表現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相互借鑑與融合。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都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如果以時間與空間格局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將世界文明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公元1500年前後為界限,世界各地在分散中發展,在初步接觸中互相了解與學習;第二階段從公元1500年至2000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帝國主義國家對於其他地區的殖民,世界各地聯繫愈發緊密,衝突也進一步加劇。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不平衡發展與帝國主義侵略所導致的最嚴重狀況,給人類文明帶來巨大的傷害。聯合國的成立,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曙光。然而,冷戰的延續,南北差距的加大,使得「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並沒有受到普遍重視。21世紀是第三階段的開始,我們可以稱之為「文明共享的世紀」。這個階段的文明交流互鑑必將更為深入,文明成果也將不會被少數國家霸佔。

 

    中國是世界的舞臺,世界是中國的舞臺。這既宣示了我們開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懷,又宣示了我們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理想。因為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和多向的,其目的是交融和再生,當然也會有交鋒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結果必然是推動文化融合中的多樣化發展,推動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繁榮。人類歷史在追求共同價值中拓展伸延,當我們享受工業文明的成果而又不得不清理工業文明的精神雜質和生態後果時,我們已經進入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數字文明時代了。但未曾改變的還是文明交流互鑑的規律:文明是人類發展的成功路徑,文明是遙遠曲折的成長路程,文明的價值始終存在,不斷升華;人類文明的交流與展示、傳播與傳承、學習與互鑑就是世界的歷史記憶與生存反思、補偏救弊、和諧發展與進步創新的動力。

 

代表中國的精神狀態和文化特質

 

    在古代,中華民族是強調和睦、和諧、和平的中國,是以人為本、仁者愛人、寬容厚道的中國,是懷有天下觀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國,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君子之國。今天,中國人仍秉承「君子以天下為己任」這一傳統,始終堅持和平外交,並追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共享文明成果的夢想。我們自覺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就像河流,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河流需要不斷地前行而濾清雜質,最終匯入人類文明的大海。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智慧與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其中和而不同的天下觀念是中華文明的基本思想,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歷史證明: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主要傳承形態,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融互鑑而形成的人類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鑑是中國人天下觀念的現實內涵。自古以來,人類的發明與創造往往會突破民族或國家的界限,能夠在相互作用的交流過程中共同獲得加速度的發展。絲綢之路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東西方文化的多樣性與互補性。因而絲綢之路便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古代國際文化交流路線,被視為文明交流的典範和象徵。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面對世界發展大勢,面向世界開放學習,在探索實踐的風浪中學習融合、在創新中不斷成長,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世界發展趨勢的認識日趨成熟。進入21世紀,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再次凸顯了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共通性,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與文明交流互鑑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主題。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經濟呈現出一體化的今天,需要更多地關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其意義至少不亞於生物多樣性。維護和保持這種多樣性,有利於全人類的交流互鑑,有利於持續發展和共同進步。相對於那些已經滅絕或斷裂的文明,中華文明持續至今,必有其符合人性本質的共通價值存在,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存在著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與可持續基因。數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充分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在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當代,世界文明一體化的進程已經大大展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就是彰顯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就是要與世界各國一道,給世界提供最大的公共必需品——和平交往的政治空間和共同繁榮的價值目標、文明交流的安全模式與文明互鑑的發展平臺。

 

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就擁抱了經濟全球化的理念。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經濟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就在於它是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動,生產過程和服務所涉及的地域不斷向全世界擴展,從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增強的過程。這是數千年來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鑑中發展的必然結果。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將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治理中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將延續和增值以下這一組數字,這是中國近70年來對世界文明貢獻的實踐成果,值得珍視: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其中成套項目近3000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這些數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將文明交流互鑑思想放置在歷史與時代的背景中進行論述,無疑是對文明交流互鑑思想的進一步完善。他指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超越國家、民族、宗教和國際政治的時代命題,是對人類文明走向的理性判斷。它包括「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政治新道路,也包括「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經濟新前景;包括「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的安全新局面,也包括「並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氣象,是超越民族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的共同體、合作的共同體、可持續的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模式和目標,體現了和諧、和睦、和愛、共存、共生、共榮等重要理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讓國與國、民與民之間的距離愈發靠近、彼此依存,對命運共同體的呼喚也越來越強烈。中國有責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千百年來,經濟、教育、科學、文化是人類不同文明之間彼此交流的重要途徑和橋梁,沒有政治色彩、意識形態分歧的互通更為持久和穩定。但是冷戰結束20年來,一些在兩極格局下被掩蓋和壓制的問題逐漸凸顯,一些地區變得動蕩不安,而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越來越普遍化。面對著新的挑戰,中國堅定不移地在尊重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間開展對話交流創造條件,努力增進人類社會對正義、法治、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體現文化自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文明交流互鑑思想體現了文明範疇的完整性和深刻性,釐清了什麼是文明,其理論內涵和實踐外延是什麼?文明,civilization,源自於西方,原意是市民化或城邦化,近代開始廣泛使用,含義是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民國初年,civilization經由日本傳播至中國。這個詞彙被翻譯成文明,就是汲取於中國古籍,尤其是《易經》,意思是包括文化禮儀在內的人文精神照亮天下,比西方的原詞更強調人文精神。後來文明概念的使用基本上多在歷史哲學中,把世界歷史發展看成世界文明史,這就將歷史理解為總結和分析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研究和思想成果的普及,而不是帝王內鬥外戰史。

 

    現代思想史中,文明作為哲學或者社會科學的綜合範疇,已經形成如下含義:一是實體範疇,也就是較大地域上的多個民族在歷史和現實中所共同創造的輝煌成就,更多是指其擁有宏大而複雜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體系,這就有文明創世、文明共生、文明延續的觀念。二是價值範疇,指的是創造這種輝煌所要達到的行為原則和精神規範,比如相互尊重、有禮貌或外交上的平等禮儀等等,這就有文明傳播、文明特質、文明規範的觀念。三是文化整體評價範疇,也就是說文明是優秀的、進步的或可持續文化的集合體,這就有文明躍遷、文明融合、文明升華的觀念。四是社會發展的類型範疇,就是說人類發展的階段性和成果的差異,往往以生產方式為標誌,這就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這就有了文明交流、文明轉型、文明共享的觀念。五是社會文化的領域範疇,也就是社會發展領域從積極的方面劃分為政治文明、產業文明、商業文明、科技文明、生態文明等,這就有文明反思、文明互鑑、文明共榮的觀念。

 

    這就告訴我們,中國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態承擔起推動先進文化發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覺的行動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態度傳播國外優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重任,以中華文化品牌的推廣搭建起文明對話和文明交融的橋梁。「文明交流互鑑」思想,便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現。

 

    在此,我們繼續提出「看文明、知中國、走世界」的文化自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三部曲:

 

    第一、文化自立看文明:這就是文化自立的思想主體建構。看文明,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表現以五千年中華文明為底蘊的人類文明傳承的過程與本質;看文明,不僅僅只是看中華文明,更重要的是看世界文明,以此體現我們文化自立的姿態和基礎。這需要我們深刻認知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和合」「中和」精神特質,在受到西方文明衝擊百年之後,重新認識和反思我們自己的文明品質正是解決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發展失衡的重要途徑之一,達到文化自立的文明境界。

 

    第二、文化自覺知中國:這就是文化自覺的文明思想凝成。知中國,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解讀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及其在當今存在的困惑和問題;知中國的本質過程應當是知世界,在知世界的過程中知中國,以恢宏的國際視野、以學習和比較的精神了解自我,認知自我,實現中國人的文化自覺。這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揚長補短,自主適應,這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確立自己的位置,達到自覺。

 

    第三、文化自信走世界: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國際品牌創立。走世界,就是用思想和影像建構關於中國和世界共享的自然風物、人文哲理和精神體系。只有走向世界,才能達到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憑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底蘊,主動而自覺地學習、汲取、理解當今世界文明的大趨勢,形成自立自主走向國際的文化品牌,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揚人類文明共同價值中的和諧精神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因此,文明交流互鑑思想指引我們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塔,讓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讓先進文化、可持續文化和共同的精神價值凝聚中華兒女,和諧世界萬邦。文明交流互鑑思想,正引領我們腳踏實地地走在實現中國夢和世界夢的光明大道上!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以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盛讚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並為推動各文明交流互鑑提出「中國主張」,獲得各國高度認可。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這一來自新時代中國領導人的全球觀、文明觀和傳播觀將深刻影響未來的世界秩序,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觀讓合作共贏超越二十世紀至今的地緣對抗,重置了人類社會的終極追求,也表明了中國立場。
  • 思想之光照亮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之路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向世界深刻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文明觀,站在全人類高度深情描繪了一幅文明交流互鑑、人類命運與共的大同願景。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內涵不斷豐富,影響與日俱增,有力推動了人類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冀。
  • 【專家談】超越「文明衝突」: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包含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在文化層面,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 鄭永年: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
    鄭永年(右)接受記者採訪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哲):東南亞著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15日在北京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後對記者表示,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文明對話扶正祛邪力推世界進步
    此次大會基於習近平主席的深刻思想與重要倡議,時機難得、意義重大。首先,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鑑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大支柱之一,習近平主席兩次重要演講值得溫故知新。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強調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並就此提出三點原則:其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其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
  • 劉延東出席中歐學生學者對話活動 人民大學等高校師生倡議東西互鑑
    9月6日下午,以「東西文明交流互鑑」為主題的中歐學生學者文明擔當對話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方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歐方主席、歐盟委員會教育、文化、語言多樣性及青年事務委員安德魯拉·瓦西利烏出席活動。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正是由於具有鮮明特性和獨特價值,中華文明才能夠並善於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交流互鑑中不斷提高、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從而不斷續寫自己新的歷史輝煌。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深刻闡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 劃時代的思想火炬——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從當代中國、當今世界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時空方位中去把握時代背景   時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時代之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方位無疑是新時代,而這個新時代的基本指向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階段,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跨越,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進程。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
    2014「文明宣言」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鑑思想,也開啟了中國人從「文化自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中國夢,到「和諧萬邦、天下大同」的世界夢的追夢之旅。文明交流互鑑思想的歷史和現實基礎就是「和而不同」,沒有這種「和而不同」就沒有全球文明的今天。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在亞洲文明、世界文明的譜系中,中華文明具有鮮明特性和獨特價值,是在同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互鑑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明體系。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深刻闡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為了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提出四點重要主張。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_新聞...
    文明交流互鑑思想的歷史和現實基礎就是「和而不同」,沒有這種「和而不同」就沒有全球文明的今天。,第一次系統地闡釋了人類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思想,這也是擁有五千年連續文明發展史的中國領導人首次發表關於人類文明發展觀的正式演講,這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明宣言」。
  • 思力網評:如何看待不同的文明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2019年5月15日,一場豐富多彩的文明盛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商文明發展之道,共話合作共贏大計,共繪人類美好未來。這次大會為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新平臺。
  • 「文明互鑑 文明互譯」天外舉辦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
    天津北方網訊:10月19日上午,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辦第二屆「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學術交流季(以下簡稱「學術交流季」)啟動儀式暨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原標題: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鐘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⑥)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呼籲世界各國遵循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 回應「時代之問」 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貢獻
    中國作為亞洲文明古國,深刻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在五千年不間斷的歷史傳承中,形成了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秉持兼善天下的情懷。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來看,中華文明既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中不斷豐富發展的文明。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87萬人。
  • 劉文嘉: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作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華文明是華夏子孫必須繼承、守護、光大的瑰寶;作為具有悠久歷史且從未間斷的獨特文化傳統,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明多樣性、多元化的象徵。在歷史上,尤其是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曾發生過多次碰撞和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華文明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鑑,更是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課題、世界文明演進的重要推力。
  •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雙語全文)
    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鑑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
  •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聚焦共同命運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日在北京開幕   萬物並秀時節,交流互鑑盛會。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北京隆重開幕。
  • 理論丨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當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如何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是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全書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