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日在北京開幕
萬物並秀時節,交流互鑑盛會。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於北京隆重開幕。這場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大會,是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後,今年中國舉辦的又一場重要外交活動,世界矚目。
文明之約,應者雲集。多國領導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和亞洲47個國家以及近50個域外國家的各界代表將齊聚北京,聚焦共同命運,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智慧。
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5年前的春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向世界深刻闡釋中國的文明觀,勾勒出各國文明兼容並蓄、和諧共生的美好藍圖。
40多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2000多種語言、近百種宗教……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亞洲,是世界多彩文明的匯聚之地。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的眾多古老文明,彼此相得益彰,在人類文明星空中熠熠生輝。
同時,面對各種地區問題與風險挑戰,如何汲取歷史經驗、實現新時代多種文明和諧共生,是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從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到奉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從秉持正確義利觀,到不斷拓展全球夥伴關係,再到堅持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不同於一些零和博弈的思維和搞國際關係「小圈子」的做法,中國引領的一條國與國相處新路正在鋪就。
博鰲亞洲論壇、亞信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東協系列會議、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放眼亞洲,經濟、政治、安全等領域對話機制不斷發展,一場關於「文明」的討論呼之欲出。
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這是中國領導人深邃思考的要義所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出土自寮國的史前銅鼓、公元前4千紀的沙特石雕人像……13日,「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觀看。
來自亞洲各國以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的400餘件組珍貴文物,從一個側面展示出不同文明繁榮發展的「密碼」。
文明交流互鑑,正是各國互利發展的精神底蘊。
如今,源自中國、惠及全球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建成一條文明之路,匯聚起各國共謀發展的時代動力。
這是一個個融通合作的現代「奇蹟」——內陸國家哈薩克斯坦有了出海通道,白俄羅斯創建起轎車製造業,馬爾地夫架起第一座跨海大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1萬列……
文明之光,照亮前路,啟迪未來。
今天的亞洲,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興引擎,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合作潛力和發展空間。
沿著文明進步的足跡,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正同亞洲各國一道,在相互交融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新視角、新方案。
5月的北京街頭,形似盛開牡丹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標誌分外醒目。
這朵「文明之花」用六個花瓣將亞洲地理位置的六個分區包羅,瓣瓣互動、手手相牽,寓意亞洲不同文明間交流對話,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
作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本身就有著多元文明。通過對話促進融通互鑑,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的亞洲將更加多彩多姿,這是中國對亞洲乃至全人類作出的貢獻。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文明交流互鑑主張,引發全球共鳴,產生深遠影響。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正是中國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
據主辦方介紹,除會議成果文件外,此次大會還將在媒體、智庫、旅遊、影視、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籤署一系列多邊雙邊倡議、協議,發布一批重大項目成果和研究報告並出臺具體務實措施。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阿姆斯特朗看來,中國倡導多元文化和不同制度間和平共存,已成為歐亞及更廣區域內文明互通的推動力量。
我們期待,這次高起點、高層次、高水平的文明盛會,將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世界和合共生、交融發展注入新時代精神動力。
(據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