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9月23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中華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大會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論壇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文化學院院長嚴雋琪開幕致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嚴雋琪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原部長、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蔡武,以及來自中、德、意、加等國的10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並發言。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邵鴻,以及部分在京教育科研機構、各地中華文化學院負責人和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的部分學員500餘人參加。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主持開幕式。
專家學者認真聆聽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鑑,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潘嶽主持開幕式
本次論壇聚焦「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倡導以文化共存反對文化霸權、以文化交流打通文化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推動形成當代世界真正的共同價值。
在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與互通、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吸納與創新、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機遇與挑戰、中西文明對話與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 等四個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學者們形成了三點基本共識:
1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延續至今的偉大文明,崇尚孝悌、尊奉民本、注重和諧、追求大同,對於當今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和當代價值,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套明顯區別於西方價值的文化資源,為構建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了獨特的東方智慧。
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融互鑑的歷史現實充分說明,多樣性與差異性是不同文明互補共融的基礎。
中華民族是開放包容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善於學習創新的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互鑑互融的重要動力,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淬鍊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支撐。
3
中華文明完全可以為新的全球化時代注入更為積極進步的文明內涵,中國應當也必須在保持深沉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努力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經驗,為優化全球治理秩序、塑造人類美好未來探索更好的共贏之路。
嚴雋琪 在致辭中指出,中華文明始終尊崇不同文明間發展機會的均等和發展方向的自主,對促進人類文明的包容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她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中華文化學院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研究、傳播和復興中華文化為職志,強化文化共識、增進文化認同,努力建成愛國人士的培養基地、中華文化的傳播窗口、文明互鑑的交流平臺。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
許嘉璐 在論壇主旨發言中指出,21世紀的世界文明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與殖民、戰爭、壓迫相伴而生的西方現代化走向了歷史的反面。
「中華民族是吞食苦澀甚多而甦醒過來最快的民族之一」,中國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各國只有立足於本國的民族文化,保持本國的民族特色,才可能藉助獨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認識自己,從而走向世界。
當前,我們要努力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語講清楚中華文化, 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文化部原部長蔡武
蔡武 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根植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借鑑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契合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共同訴求。
這一理念的實質在於「以人為本」 與「合作共贏」 ,體現了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創造全人類美好生活的責任擔當,為應對當前全球性挑戰指明了方向。中華文明理應對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
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 認為,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要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關係,就要堅持「做自己」 ,注重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也要堅持「在一起」 ,注重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共通性。
中國與世界應當在多元中求共識、在差異中求會通,在尋求統一中包容差異、在尊重多樣中確立一體,成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著名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東亞系教授
沃爾夫岡顧彬
著名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東亞系教授沃爾夫岡顧彬 認為,中國是歐洲文明的「福分」,中華文化一直為西方文化提供滋養,但長期以來,西方人並不了解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對話歷史,更不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如果說20世紀的德國哲學是「我者」與「他者」的對話,那麼今天的世界就是「我者」與「夥伴」的交流,開放對話為當今世界不同文化間互融互鑑、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開了大門。
加拿大籍著名漢學家、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貝淡寧
加拿大籍著名漢學家、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貝淡寧 針對全球治理體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民主選舉制並不是衡量政治進步的唯一標準,在中國長期政治實踐中形成的「賢能政治」同樣是重要的判斷標準。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歷史傳統決定了賢能政治比民主政治更適合中國的國情、歷史和文化。
陽光媒體集團主席楊瀾主持論壇
據悉,中華文化學院為紀念成立20周年,9月以來已相繼舉辦「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 等高端論壇,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並進行了深入交流對話。
攝影:曲勝良
本文系獨家原創,媒介轉載須註明來自「中央社院(zhongyangsheyuan)」,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