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磅!中外知名學者聚集「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01-09 環球網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9月23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中華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大會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論壇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文化學院院長嚴雋琪開幕致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嚴雋琪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原部長、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蔡武,以及來自中、德、意、加等國的10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並發言。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邵鴻,以及部分在京教育科研機構、各地中華文化學院負責人和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的部分學員500餘人參加。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主持開幕式。

專家學者認真聆聽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鑑,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潘嶽主持開幕式

本次論壇聚焦「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倡導以文化共存反對文化霸權、以文化交流打通文化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推動形成當代世界真正的共同價值。

在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與互通、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吸納與創新、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機遇與挑戰、中西文明對話與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 等四個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學者們形成了三點基本共識:

1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延續至今的偉大文明,崇尚孝悌、尊奉民本、注重和諧、追求大同,對於當今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和當代價值,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套明顯區別於西方價值的文化資源,為構建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了獨特的東方智慧。

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融互鑑的歷史現實充分說明,多樣性與差異性是不同文明互補共融的基礎。

中華民族是開放包容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善於學習創新的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互鑑互融的重要動力,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淬鍊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支撐。

3

中華文明完全可以為新的全球化時代注入更為積極進步的文明內涵,中國應當也必須在保持深沉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努力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經驗,為優化全球治理秩序、塑造人類美好未來探索更好的共贏之路。

嚴雋琪 在致辭中指出,中華文明始終尊崇不同文明間發展機會的均等和發展方向的自主,對促進人類文明的包容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她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中華文化學院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研究、傳播和復興中華文化為職志,強化文化共識、增進文化認同,努力建成愛國人士的培養基地、中華文化的傳播窗口、文明互鑑的交流平臺。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

許嘉璐 在論壇主旨發言中指出,21世紀的世界文明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與殖民、戰爭、壓迫相伴而生的西方現代化走向了歷史的反面。

「中華民族是吞食苦澀甚多而甦醒過來最快的民族之一」,中國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各國只有立足於本國的民族文化,保持本國的民族特色,才可能藉助獨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認識自己,從而走向世界。

當前,我們要努力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語講清楚中華文化, 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文化部原部長蔡武

蔡武 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根植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借鑑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契合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共同訴求。

這一理念的實質在於「以人為本」 與「合作共贏」 ,體現了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創造全人類美好生活的責任擔當,為應對當前全球性挑戰指明了方向。中華文明理應對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

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 認為,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要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關係,就要堅持「做自己」 ,注重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也要堅持「在一起」 ,注重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共通性。

中國與世界應當在多元中求共識、在差異中求會通,在尋求統一中包容差異、在尊重多樣中確立一體,成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著名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東亞系教授

沃爾夫岡顧彬

著名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東亞系教授沃爾夫岡顧彬 認為,中國是歐洲文明的「福分」,中華文化一直為西方文化提供滋養,但長期以來,西方人並不了解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對話歷史,更不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如果說20世紀的德國哲學是「我者」與「他者」的對話,那麼今天的世界就是「我者」與「夥伴」的交流,開放對話為當今世界不同文化間互融互鑑、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開了大門。

加拿大籍著名漢學家、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貝淡寧

加拿大籍著名漢學家、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貝淡寧 針對全球治理體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民主選舉制並不是衡量政治進步的唯一標準,在中國長期政治實踐中形成的「賢能政治」同樣是重要的判斷標準。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歷史傳統決定了賢能政治比民主政治更適合中國的國情、歷史和文化。

陽光媒體集團主席楊瀾主持論壇

據悉,中華文化學院為紀念成立20周年,9月以來已相繼舉辦「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 等高端論壇,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並進行了深入交流對話。

攝影:曲勝良

本文系獨家原創,媒介轉載須註明來自「中央社院(zhongyangsheyuan)」,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尚和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將匯聚大眾的意願而成和平的潮流,將妙凝百姓的呼聲而成合作的春雷。它喚醒了昏昏沉沉的天地萬物,也敲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美美與共的鐘聲。 一、人類認識自己的歷程 人是什麼?人自從誕生以來,就沒有停止過自我反思,思則得知人與人既具差分的殊相,又具融合的共相。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
    在這個意義上,基於上述全球觀和文明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也將被史無前例的媒介化和數位化文明間傳播所影響,也許我們可以稱之為媒介化或數位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將在下文中詳細分析這一文化間性視角的重要性,及其對於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文化間性敘述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當然,由於學者的歷史原因,上述文獻並沒有全面延伸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下,對於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或者籠統地說,各類數位技術及其參與建構的新的文明交流互鑑形態,尚需要與時俱進的理論梳理。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摘要】國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知與評價集中圍繞生成動機、發展前景、邏輯理路三個維度展開。總體而言,國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研究視域和範圍不斷拓展,但也存在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研究立場呈現二元對立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這為我們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研究動態提供了重要參考。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文學關心人,關懷人的命運和處境,從根本上說,就是關懷整個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今天的「人」,不僅同「類」,而且同「村」。所以,文學在關懷單個人的時候,歸根結底是在關懷整個人類。現今世界,高科技把所有人不分民族、不分膚色、不分區域地都「互聯」到一起,人類的命運也就更加密切地融為一體。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得「文學是人學」的命題更加深刻和豐富,成為新時代文學創作的重要指導方針。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要在實踐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明確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何要構建以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1.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共同體都是由於某種能夠把人們聯繫起來的紐帶而形成的。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世界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針對一些近視者、逆潮流而動者、看不到人類未來命運燦爛前景者,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化解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憂患。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緊密方式聯繫在一起,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發展必須引入全新的思維方式,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合作開放、互利共贏,凝聚起攜手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挑戰的全球共識。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八大學...
    新華社巴黎5月25日電 專訪:新冠疫情凸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卡爾新華社記者唐霽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埃爾·皮卡爾24日在巴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維護人類和平與福祉所提出的重要倡議。
  • 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下)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一些與會專家學者就此發表了見解。  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順應人類發展趨勢提出的。安德烈·卡託內指出:「將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性質從一個超出國家範圍的更廣泛共同體(例如亞洲或歐洲共同體)轉變為一個針對全人類的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的功勞。」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礎與內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入《憲法》。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我們將從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張四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主題。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這段話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鑄劍為犁、永不再戰」,說明這是一個和平安全的命運共同體;二是「發展繁榮、公平正義」,也就是強調國際社會不能有霸凌主義、強權主義。
  • 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憲法。那麼,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哪些具體實踐?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創新成果,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和諧發展的價值指引。黨的十九大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其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
  • 【人民日報】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全球抗疫合作——外國政黨...
    合作抗擊疫情進一步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大意義。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外國政黨政要、智庫學者通過不同方式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表示,中國積極推動抗疫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大國責任與擔當。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