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前瞻
陳向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執行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於2019年5月中旬召開,大會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旨在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此次大會基於習近平主席的深刻思想與重要倡議,時機難得、意義重大。
首先,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鑑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大支柱之一,習近平主席兩次重要演講值得溫故知新。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強調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並就此提出三點原則:其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其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其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
2017年1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指出國際社會要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五個方面作出努力,其中第四項便是「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其次,當前文明間交流互鑑遭遇三大挑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極為必要。
一是國際反恐鬥爭雖已步入「後『伊斯蘭國』時代」,但近期國際恐怖主義明顯回潮,極端主義發酵逞兇。特別是,針對特定宗教信仰的重大恐怖襲擊接連發生,包括3月15日的紐西蘭、4月21日西方復活節的斯裡蘭卡,導致大量無辜平民傷亡,這兩次恐襲均帶有「文明衝突論」的陰影和宗教復仇主義的意味。加之,當前中東和平進程停擺,巴勒斯坦問題因為美國川普政府一味偏袒以色列而再度凸顯,西方與伊斯蘭之間文明隔閡加深、對立加重,極端伊斯蘭與白人至上主義兩股極端思潮互不相讓、競相作惡、禍害不已。
二是西方反全球化的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其民粹主義有向民族主義嬗變之勢。在此背景下,排外主義、自我中心、本國至上、對外零和思維與惡意競爭在個別西方大國大行其道,導致對全球治理的投入嚴重不足、治理赤字凸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挑戰更顯捉襟見肘。
三是「美國優先」催生唯我獨尊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美國對華政策的意識形態偏執與「西方中心」色彩愈發濃厚,值得警惕。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對中國實施全面圍堵,近來又企圖針對「非我族類」、醞釀所謂「文明間競爭」。美國媒體日前報導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團隊正以「與一個真正不同的文明較量」的想法為依據,制定對華策略,並指其為美國史上頭一遭。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管近期公開指出,當前美國與中國的較量與冷戰不同,是「很不同的文明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美國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其還露骨地聲稱,與中國的競爭是「美國第一次面對非白人種族的強勢競爭對手」,強調中國對美國構成所謂「獨特的挑戰」,原因只是中國並非「西方哲學與歷史的產物」。此言一出,輿論譁然,其被指將中美博弈擴大至文明與種族層面,蓬佩奧團隊準備以「與不同文明的鬥爭」作為依據、制定美國對華戰略,其以「文明衝突」定性中美博弈更是被批為「基於種族主義的評估」。究其實質則是,美國為遏制主要競爭對手而挖空心思地羅織罪名,炮製自欺欺人的「理論依據」,實乃倒打一耙、逆流而動。
第三,以文明對話化解文明衝突,以文明復興助推民族復興。
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將以主辦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契機,趨利避害、順勢而為、迎難而上、主動引領,其要有六:
一是大力振興以儒家儒學為核心、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中華文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為民族復興培根育魂。
二是在戰略文化(政治、外交、軍事思想)上返本開新,弘揚義利兼顧、德力俱足、剛柔並濟、兼善天下的「務實王道」,在與美國霸道的「新持久戰」中得道多助。
三是堅守不同文明應相互包容、尊重的正確立場和態度,反對文明歧視,以「多元共生」破解「唯我獨尊」。
四是推動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與互學互鑑,反對文明排斥,以「文明對話」破解「文明衝突」,以了解理解消除隔閡對立。與此同時強化反恐國際合作,有效推進「去極端化」工作,堅決打擊「三股惡勢力」。
五是以亞洲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對話。開展文明間對話,亞洲當之無愧、最有資格,因為當今世界幾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幾大文明(中華、印度、兩河流域、希伯來等)均發源於亞洲,並且中華文明及印度文明正在復興之中。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諸多表現,其中之一便是世界地緣經濟與政治重心的「東升西降」,亦即由中國、印度、東協等共同牽引的亞洲上升與東方文明復興。
六是以亞洲文明對話打造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文明支柱,進而以「亞洲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