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開展儀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1日訊(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北緯30°的緯線,似一根會變魔法的紅繩,連接著世界幾大文明的發源地。而同樣纏繞於這神奇紅繩上、以四川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古蜀文明,與其他幾大文明發展有何關聯?
「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現場。
10月21日下午,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平原與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正式開展,從開展日到2018年11月21日期間開放給遊客免費參觀。此次展覽將成都平原與兩河流域文物精品匯聚一堂,為觀眾理解三星堆文化提供新的視角。
赤鐵礦滾筒印章展示的是一位女神高舉雙手坐在寶座上。它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大約公元前1900-1600年。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
本次展覽在四川省委支持下,由四川大學博物館主辦,聯合了以色列耶路撒冷聖地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巴比倫特藏、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四家單位的文物參展,獻禮第二屆全國考古大會。
石灰石印章,描繪的是關於兩場戰鬥的神話場景。這枚印章雕刻精緻,可追溯到古代阿卡德(Akkadian)時期(約公元前2350-2150年),屬於一位名叫盧丁吉拉(Lu-dingira)的抄寫員。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
銅戴冠縱目面具。 圖據四川大學堆博物館
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霍巍介紹,此次展出的珍貴文物包括:上世紀三十年代,西南地區首次科學考古發掘——四川大學博物館在廣漢三星堆發掘出土的一批文物以及發掘手稿;古蜀文明遺存的青銅人像、玉石器以及兩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泥版文書、寶石材質的滾筒印章等等。古蜀文明與兩河文明雖然在絕對年代和地理位置上都相隔甚遠,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諸多文化關聯和相似點,從青銅人像的鑄造、金面具和權杖的使用、神樹崇拜及其上的裝飾、眼狀器物的重視等等這些文物的對比參照,對解密古蜀文明的獨特文化現象,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銅爬龍柱形器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
四川大學副校長晏世經表示,作為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首次發掘單位和重要研究機構,四川大學博物館聯合世界著名高校和文博單位舉辦的這次「成都平原與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正是我們面向世界邁向新發展的一次嘗試。他相信,這場精彩的文化交流與碰撞,不僅會帶給大家許多啟迪、遐想和驚喜,更能促進各國考古與文博事業的交流與合作。
銅人頭像。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
「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大學博物館舉辦的古蜀文明主題跨國聯展。」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展覽,推動古蜀文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推動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部分圖片來自四川大學博物館)
銅眼形器。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
玉戈。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
這封寫在粘土上的書信,是由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Hammurabi)寫給行政長官阿瑪什哈奇爾(Amash-hazir)的。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
這件地基石板是拉格什(Laga)的國王古地亞(Gudea,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100年)為女神寧蘇布爾(Nin- ubur)建造神廟時所獻祭的。 圖據四川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