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伊拉克,探索兩河文明①:烏爾,人類史上首批城市遺址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去伊拉克之前,我的腦海中時常迴蕩著對兩河文明的想像:在潺潺流動的幼發拉底河邊,土色的房子圍繞著巴別塔整齊排列,茂盛的椰棗樹點綴著富饒的城邦。商旅隊伍從波斯灣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帶來新奇的商品,人們在泥板上用楔形文字書寫契約,做著買賣。

當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人類還屋不避雨、食不果腹時,人類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已經出現在了兩河流域。

蘇美爾人在這片寬廣、肥沃的平原上,建立起了烏魯克(Uruk)、烏爾(Ur)、尼普爾(Nippur)、拉格什(Lagash)、埃利都(Eridu)這些等級鮮明的城市文明。

如今,這些遺址四散在伊拉克的荒漠裡,無人問津。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美國入侵……近現代史的硝煙瀰漫、千瘡百孔,讓伊拉克人無暇再去關注文明遺蹟的千年浮沉。

在伊拉克旅行了10天後,我終於坐上了從納傑夫(Najaf)駛向納西裡耶(Nasiriyah)的共乘計程車,滿心歡喜地期待著與古巴比倫的前身、迄今發現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遺址——烏爾(Ur)——相見。

曾經的人類文明遺蹟掩藏在荒漠之中 本文圖除註明外均為 姚璐 攝

一波三折進入納西裡耶

去往烏爾的旅途並不順利,車子開出納傑夫後不久,大片沙漠出現在路的兩旁,熱氣從四面八方襲來,大地的最後一點水分似乎要被蒸乾殆盡。而更糟糕的是,晴朗的天氣沒持續多久,沙塵暴就來了。

我曾幻想站在人類建造的第一批城市上一眼萬年,如今卻連前方車輛的雙閃燈也看不清。

司機對沙塵暴司空見慣,用手勢跟我比劃著「這很正常」、「無須擔心」。果然,在經過了一段黃沙漫天的路程後,豔陽重新高照,我們到達了烏爾遺址所在的城市——納西裡耶(Nasiriyah)的檢查站。

帶槍士兵照例拿著我的護照左看右看,再拿去哨崗進行登記。在伊拉克旅行的這些天,我早已對城市內部、城市與城市之間密布的檢查站司空見慣,畢竟這個國家才剛剛開始從連年戰爭中恢復,這些必要的安全措施當然無可厚非。

但士兵神色凝重地向我們的共乘計程車走來,告訴我:「你的籤證過期了。」這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我的伊拉克籤證有效期是一個月,而我只逗留了10天而已。不過來伊拉克前,我就聽說,由於伊拉克長期沒有外國遊客,許多政府工作人員根本看不懂護照和籤證,於是,我耐心地指出籤證上用阿拉伯語寫的日期,向他表明我的籤證還在有效期之內。

他又回崗哨一番確認之後,示意我拿著包下車、坐在崗哨裡等待他們請示上級。就在我還沒搞清楚發生了什麼時,共乘計程車就載著其他乘客離開了。雖然無奈,但我也沒轍,只好坐下來等待。

幾個士兵一會拿著我的護照打電話,一會交頭接耳,一會給我送瓶水來。差不多等了一個半小時之後,士兵終於把護照還給了我,並用蹩腳的英語遺憾地告訴我,他們不能放我進城,除非我可以獲得本地人的擔保。

之前的10天裡,我已經遊覽了伊拉克的三座城市,並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但好在我之前聯繫過一位本地人,於是趕緊給他打電話。這位叫穆罕默德的男生在與士兵通話了解情況後,非常熱情地告訴我,他會馬上開車來檢查站接我,不用擔心。

大約半小時後,穆罕默德帶著他的一個曾經給美國軍隊做過翻譯的朋友,一起開車來到了檢查站。一番交涉後,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身份證為我做了擔保,至此,我才終於進入了納西裡耶,這個坐落在幼發拉底河岸的城市。

納西裡耶

烏爾壯觀的月神廟

從納西裡耶市中心開車到烏爾只需要十幾分鐘。我去的那天正值開齋節假期,遺址並不對外開放。

但伊拉克是一個人情社會,沒有那麼多嚴苛的規矩,穆罕默德告訴管理員我是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後,這位會說英語的管理員就毫不猶豫地為我們開了門,並且拿上一串鑰匙、跟我們一起進去了。

蘇美爾的每個政治實體都有一個主供神靈,烏爾是月亮和智慧之神南娜(Nanna)的家。從入口處,我就可以望見烏爾著名的月神廟。這座大約建於公元前22世紀的塔廟(Ziggurat),底層長64米,寬46米,是烏爾第三王朝第一位國王烏爾納木所建造的。這位國王,還頒布了目前發現的最早法典《烏爾納木法典》,後來的古巴比倫正是沿襲了蘇美爾的文明,頒布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集大成的完整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

本是三層塔廟的建築,如今只剩下巨大的基層。據估計,當年的1500名勞工,花上5年時間,才能僅僅建好地基。塔廟的牆體向內傾斜,像分層的金字塔,結構穩固,看上去非常莊重。據說,當時方圓20公裡內的農民,都可以遙望到高聳的月神廟。

神廟是烏爾的宗教中心,供奉著庇護神,是舉行祭祀、做禱告、舉行儀式和慶典活動、制定政治經濟政策的地方。蘇美爾人相信,城邦的主神從天而降,首先會蒞臨神廟頂層的小神堂。

烏爾宏偉的月神廟,正面兩邊有用來排水的小洞登上月神廟,泥磚灑落一地月神廟復原圖 資料圖

管理員帶我來到神廟的正面,指著一些分布規則的小洞告訴我:「這些洞的作用在於讓建築內部的水分蒸發。」他又帶我來到神廟的側面,指著泥磚上一些不規則的小洞說:「這是科威特戰爭時留下的彈孔,但還好,它們沒有影響整個建築的完整性。」看得出來,管理員對烏爾有著非同一般的迷戀,畢竟5000年前,當西歐還處於石器時代時,烏爾已經居住著3萬4千多的居民。

月神廟側面的彈孔

「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把人類從史前無盡的黑暗中解放出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法典、文字、契約、學校、圖書館、車輪,都起源於這個地區。」

我從書本和紀錄片看到過無數次這樣的描述,但站在巨大的月神廟下,親手撫摸著這些被烈陽曬得發燙的磚塊,再去咀嚼那些文字,就不再覺得只是冷冰冰的介紹了。

正面巨大的坡道,通向月神廟的高臺。拾級而上,泥磚四散一地。我獨自站在平臺上,望著乾旱的土地,吹著沙漠的熱風,想到斯坦因考察西域時曾寫下的一段話:「在那遼闊無垠的平原裡,我仿佛是在注視著地底下一個巨大城市的萬家燈火,這難道會是沒有生命又沒有人類存在的可怕沙漠嗎?我知道,我以後將永遠也不能再看到這壯麗迷人的景色了。」

而此刻在我眼前的,又何嘗不是這樣一番景象?從這裡望去,民居、小神廟、廣場的斷痕殘壁屹立在沙漠之上,所有的建築圍繞著神廟星羅棋布。借著這些僅存的遺蹟,我仿佛也能如斯坦因一樣,看到埋葬在大地之下和歷史塵埃之中的迷人往事。

遠古時期,兩河流域還是一片無人居住的沼澤窪地。蘇美爾人到來,在這裡定居,用集體的力量挖掘溝渠、引水灌田、種植農作物,漸漸把村莊發展成城市,建起學校、神廟和王朝,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建起一個河道密布、綠樹成蔭、人頭攢動的文明搖籃。

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Leonard Woolley繪製了一幅烏爾的景象:「4000公頃的穀物田,環繞著這座廣袤無垠的城市,來自波斯灣的商人源源不斷地駛到這裡、帶來貨物,再將這裡的食品出口到阿拉伯半島。」

管理員指著一些表面附著著黑色瀝青的磚塊,興奮地告訴我,5000年前的蘇美爾人,已經開始用黏土做成磚塊,並使用瀝青來粘合磚塊、為建築和船隻防水了。

「防水」對於如今寸草不生的沙漠來說完全是天方夜譚,但蘇美爾人在泥板上書寫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記錄了一場大洪水,情節酷似諾亞方舟,學者們普遍認為,蘇美爾人的記載,是《聖經》中大洪水故事的起源。

附著著黑色瀝青的磚

我的到來,被正在納西裡耶拍攝節目的伊拉克國家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注意到,他們邀請我在月神廟做了個簡短的採訪。在主持人看來,一個來自中國的遊客,居然可以知道烏爾,著實令人感到驚訝,因為「伊拉克大部分本地人並不知道兩河文明,更不會專程到訪烏爾。」對此,我也只能哭笑不得。

蘇美爾的陵墓與藝術

下了月神廟後,管理員帶我來到一個小廟宇,指著小拱頂向我著重介紹:「你看,當時的蘇美爾人已經掌握了弧拱技術」。不同於古埃及神廟使用大型柱子進行支撐,在缺乏石料和木材的兩河流域,用大柱進行支撐的結構並不適合蘇美爾人的土坯建築,所以蘇美爾的建築中沒有出現如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那般的柱式藝術。

但蘇美爾人因地制宜,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建築方式。

Dub-lal-Makh遺蹟中的弧拱

我們繼續沿著木棧道來到一處民居區域。房屋同樣用泥磚建成,沒有窗戶,靠天井來採光。如今,這些房屋只剩下殘存的底座,用於粘合的黑色瀝青從磚塊的縫隙間湧出。

黑色的部分是瀝青

管理員用鑰匙打開一扇鐵門,帶我穿過一個坡道,進入地下的王室墓穴。蘇美爾文化中,王家的陵墓、乃至平民的陵墓,都建在城內。陵墓內有一個穹窿頂地下墓室,還有幾個用石頭或磚建造的側室。

地下墓室

如今的陵墓當然早已被挖掘一空,但毫無疑問,蘇美爾文明曾留下了藝術性非常高的珍品。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的烏爾王軍旗,即出土自烏爾的王室墓穴。軍旗上的戰車形象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發明了「輪子「。

這個用貝殼、天青石與石灰石在木板上鑲嵌出來的馬賽克藝術品,正反面分別繪製了戰爭與和平的壯觀景象,被公認為兩河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大英博物館藏烏爾軍旗 圖 Wikipedia

在位於巴格達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有一個蘇美爾展廳。這裡的鎮館之寶,是一尊被譽為「蘇美爾的蒙娜麗莎」的女性大理石雕像。

這尊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類面部雕塑之一,雖然眼睛部分已被挖空,但我們還是能藉助它完美的面部線條和細膩的雕刻手法,想像這個作品曾經的奪目光彩。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期間,這尊雕像連同其他許多珍貴文物一起被盜,所幸後來被重新找回。

藏於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蘇美爾的蒙娜麗莎」

為了遍覽蘇美爾人傑出的藝術作品,在完成伊拉克之行後,我專程去了羅浮宮的東方古文物展廳。這裡展出的雪花石膏雕像《瑪利城總督艾比伊勒》,再次向我展示了蘇美爾人的雕刻藝術造詣。雕像最奪人眼球的,莫過於從阿富汗進口的青金石鑲嵌的眼睛,以及雕刻得極其細膩的 「高那克斯(Kaunakes)」——一種系綁穗子的6褶羊毛裙。

藏於羅浮宮的《瑪利城總督艾比伊勒》

這些精緻、細膩的藝術品,或許比遺址的斷痕殘壁,更能讓我們切身體會到兩河文明曾經的輝煌。

烏爾的消亡

即使先後被阿卡德、巴比倫等王朝徵服,烏爾依然長期是兩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業中心。但隨著經年累月的灌溉,水分不斷蒸發,地下深層的鹽分慢慢到了地表。最後,被鹽覆蓋的地面在陽光的照射下逐漸變硬,土壤變得鹽鹼化、毫無養分。地面開裂,穀物無法再生長。

再加上幼發拉底河的改道、氣候變化、土地沙漠化,蘇美爾人終於退出了人類歷史的舞臺。

在幾乎完全沒有旅遊業的伊拉克南部,遊客要探訪遺蹟非常困難,不僅要花費高昂的包車費用,甚至大部分本地人也根本不知道這些遺蹟的具體位置,著實令人頭疼。相對來說,距離納西裡耶只有十幾分鐘車程的烏爾古城,毫無疑問是最容易造訪的遺蹟,保存得也相對最好。

幼發拉底河這條西亞最長的河流,曾孕育了烏魯克、烏爾、巴比倫等許多偉大的城邦。但千年時光,也不過轉瞬之間。開天闢地的文明,早已被歷史的洪流淹沒。她曾經可以強大到四處徵戰,所向披靡,也可以脆弱到毀於旦夕,沒於塵土。

如今,幼發拉底河沿岸的城鎮和鄉村,大多蕭瑟寡淡、死氣沉沉。

一天清晨,我去幼發拉底河的一座橋上拍攝日出,才站了5分鐘,一輛警車就停在身邊,三個警察下車檢查我的護照和籤證後,全程監督著我拍照。我本想趁著清晨寂靜,吹著幼發拉底河的微風,與五千年前的文明默默對話,誰料卻被監督得緊張兮兮,只好匆匆拍完,就此離開。

幼發拉底河日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6000年前的烏爾古城: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嗎
    人類文明的歷史已經有7000年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就是兩河文明,也叫做蘇美爾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一片位於伊拉克底格裡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衝積平原,早在6000年前,蘇美爾人就在這裡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烏爾古城,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嗎?
  • 巴比倫尼亞,兩河流域的文明起源
    「美索不達米亞」是個源自古希臘語的名稱,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兩河,一個指的是底格裡斯河,一個指的是幼發拉底河。這兩條河都是源自亞美尼亞地區的高山之中,和中國的黃河、長江類似,它們也是由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
  • 起源於兩河流域,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巴比倫文明因何消失
    古巴比倫文明起源於美麗的美索不達米亞。這個地方位於兩條著名的河流之間,即幼發拉底河還有底格裡斯河。因為有了這兩條河流的滋養,此地才演誕生出了繁榮的文明,正因為這種文明誕生在兩河之間,因此,次的的文明也被稱為兩河文明。
  • 失落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文明)|西行文化
    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這個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帶,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 「復活」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人,竟然是業餘的
    文字、學校、史詩、圖書館、法典、數學、天文、建築……兩河流域文明,有如漫天繁星,璀璨奪目。它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至今未完待續,這一工作在今天被統稱為西亞考古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西亞考古學,是從中世紀歐洲旅行家探索東方的活動發展而來的。
  •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超越時代局限的蘇美爾文明
    相對於久遠又老邁的地球來說,人類的出現顯得太過遲緩了,直到距今4萬年前,人類才以"智人"的身份登上地球的舞臺,之後又是幾萬年的時間,學習製作工具,直到人類跌跌撞撞走到公元前四千年時,世界才出現第一縷文明的曙光,目前國際公認的四大文明,分別是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文明,但這四個未必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更早的一個便是誕生於6000多年前——古巴比倫的前身
  • 最早文明——蘇美爾文明(一)
    蘇美爾文明為已知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希臘語「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流之間的土地,這一地區主體位於現今的伊拉克境內。一、蘇美爾人的來源蘇美爾人是一支非本地塞姆語的外來民族遷移到這裡生息繁衍,開創了兩河流域文明,他們被本地說塞姆語的阿卡德人成為「蘇美爾人」,又稱為「黑頭人」,就是說他們是長著黑頭髮的人,也有不少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蘇美爾人是黃種人,而從發掘出來的蘇美爾人的雕像等物來看,他們很可能屬於黃種人。既不是印歐語系的一支,又不是閃-含語系的一支。
  • 驀的世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驀的世界歷史愛好者地理位置美索不達米亞是古代希臘人對「兩河流域」的稱謂。美索不達米亞地圖就在如此並不優越的土地條件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被創造出來,這裡成為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同時也是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文明的搖籃。
  • 歷史乾貨:比夏朝還早的兩河流域文明,到底有多恐怖?
    上一篇我們講到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2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三皇五帝們開創的中華文明,那麼同時期在中東地區的兩河流域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伊拉克的南部,寂靜的沙丘之上,氣溫達到零上50攝氏度左右,數千年來,這裡的氣候從未變化。然而有一部分人類曾經在此居住。
  • 烏爾的金山羊像: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豐碑,蘇美爾文明的見證者
    公元前3千紀,兩河流域古國蘇美爾的城邦烏爾,曾是今日伊拉克境內最大的文明中心之一。烏爾在它的全盛時代曾人口稠密,擁有富麗堂皇的寺院、宮殿、廣場、公共建築,市民們,無論男女,都喜歡用珠寶首飾裝扮自己。20世紀20年代,這裡開始考古發掘工作。
  • 推薦 兩河文明被遮蔽的真相——從《人類簡史》到《地球編年史》(北京)
    1前言兩河文明
  • 巴比倫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的人類文明
    兩河流域在古代的文明史中,曾長期分為兩個部分,有各自的成長路徑。北部是亞述文明,南部是巴比倫尼亞文明。巴比倫尼亞又可分為兩部:北部是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據考證,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已經出現了人類文明的蹤跡。這些最早出現在兩河地區的人被稱為「歐貝德人」。第二批來到這裡定居的是蘇美爾人,第三批則是阿卡德人。最後來到兩河流域的,是亞述和其他族群。
  • 早期人類文明為何會出現遷徙現象?定居文明的孤島效應
    此後兩河流域的新月沃土帶(兩河平原西北、北部和東北山脈宛若一個迴旋鏢地勢,其內側的肥沃土地因此得名)先後出現了哈拉夫文化、薩邁拉文化和歐貝德文化,並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現了蘇美爾城市定居文明。蘇美爾人是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並以此發展出定居城市的兩河「早期高度文明」,並且已經擁有文字,即楔形文字。
  •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淺析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的兩河流域,由蘇美爾人創造。處於兩條河流之間,美索不達米亞土地區地肥沃,有足夠的水資源,為農耕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地利基礎。這個也基本符合人類早期文明的發展條件,縱觀世界上最早的5個文明,都離不開水(基本都在河流流域)。大約在6000年前,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進入兩河流域。
  • 蘇美爾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為何會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
    在現今伊拉克境內,曾有過人類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也就是兩河流域文明,而文明發祥地處於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的平原之上,這個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孕育了許多的文明代表,其中有蘇美爾文明,除此之外還有阿卡德、巴比倫、亞述、新巴比倫這些文明的代表,最後走向衰敗,這個文明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的,但所經歷的這些文明階段,都是人類歷史的結晶
  • 人類最早的成文法典,鐫刻在美索不達米亞數千年前泥土上的奇蹟!
    大家可能對《漢謨拉比法典》有所耳聞,但其實它並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它只是在考古史上挖掘出來保存得比較好的成文法典。而現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是烏爾第三王朝的創立者烏爾納木頒布的《烏爾納木法典》,它以楔形文字被記載在黏土上,其制定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
  • 失落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亞歷山大徵服了國土,卻未徵服的文化
    在第一期中,我給大家梳理了古埃及文明的歷史,本期就來講講兩河文明。 相比於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構成更為複雜,古埃及的歷史難在時間跨度長,王朝多,但是相對容易理解一點的是,整個古埃及都是在這塊土地進行的歷史演變,而兩河流域文明就相當複雜了。
  • 蘇美爾文明與中華文明為何驚人的相似?專家表示超出你想像
    蘇美爾文明和中華文明相似。哪兒相似了。蘇美爾有龍文化,他們有玉文化,他們有祖先崇拜,還還是文化的載體,文字相似啦! 唯一相似的是黑頭人,蘇美爾人自稱他們是黑頭人,長的黑頭髮的人就一定是中國人了?非洲人還黑頭髮呢。棕色人也是黑髮!
  •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意為「(兩條)河流之間的地方」,這兩條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在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產生和發展的古文明稱為兩河文明或美索不達米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