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兩河流域對世界的認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2 光明數字報

    提要: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是世界文明發端地之一,被稱作「文明的搖籃」。美國學者克雷默曾用「有記錄的歷史上的39個第一」來概括蘇美爾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如第一批學校、第一個史學家等。古代兩河流域對世界的認識大致可以歸結為宇宙世界誕生、宇宙世界構成和宇宙秩序建立幾個方面,這些認識散見於神話故事、史詩等作品中。其中,人類的誕生是宇宙秩序建立的重要主題。

    與全世界的創世神話相似,古代兩河流域人認為神創造了宇宙世界,但不同時代、不同族群的神話略有不同。巴比倫人編纂的創世神話《埃努瑪埃裡什》如此描述神創造世界和人類的過程。在宇宙誕生之前,世界一片混沌,「在上,天非天,在下,地非地」,這是開篇的第一句話。在一片混沌的水中,嫫姆是第一個有生命力的水域,眾神在其間誕生。第一對異性神是拉赫穆和拉哈穆,其次是安薩爾和基薩爾。巴比倫神話中該部分的描述基本來自蘇美爾神話。之後,創造宇宙的造物主登場。

    在蘇美爾神話傳統中,安薩爾和基薩爾生育天神安。天神安分離天地,創造了掌管宇宙萬物的眾神,所以天神安是宇宙的創造者。而在巴比倫創世神話中,天神安與地神基生育眾神,分別掌管各種宇宙事務,馬杜克是其中之一。以馬杜克為代表的新生代神祇戰勝象徵老一輩勢力的鹹水之神提阿瑪特,將她的身體一分為二,上部為天,下部為地,胸部為高山,雙眼為兩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唾液為空中的雲朵。亞述人的創世神話基本沿襲自巴比倫神話,只是用亞述人的主神阿舒爾取代了馬杜克神的位置,因此可以推測亞述人的宇宙起源觀念與巴比倫人相似,只是在少數文獻描述中將阿舒爾等同為天神安。無論是蘇美爾神話傳統還是巴比倫和亞述傳統,天地分離都是宇宙誕生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劃分宇宙區域,規定宇宙秩序。

    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都認為宇宙世界由天和地組成,天是眾神的居所,地是人類的住處。蘇美爾人「地」的概念中包含人類生活的人間和死者生活的陰間。巴比倫人則更加清晰地劃分了天地界限,宇宙世界中包含天、地、地下河和陰間。天分為三層,第一層最靠近大地,是星辰聚集之地;第二層是中間層,是眾天神所居之地;第三層即宇宙最頂端,是天神安的居所。而「地」專指人類居住的人間;人間之下是地下河,東西兩端有通道相連,是太陽神每日東升西落的通道;陰間在最底層,是死者居住的世界。

    天地分離和星辰等的創造,僅僅完成了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後世的希臘神話一樣,還有眾多與人類有關的秩序需要規定,其中《恩基與世界秩序》較多地反映了蘇美爾人的世界秩序觀念。這是一篇讚美智慧神恩基創建宇宙秩序的詩歌,其中涉及神創造時間、制定曆法;分派部分神祇掌管極遠之地、大海等區域;部分掌管風雨雷電、動植物等自然事務;部分掌管農業、建築、食品、紡織、生育、手工製造等生產技能;還有部分掌管祭祀、交通、度量、書寫等文化技能。巴比倫人的世界秩序觀念與蘇美爾人基本相同。只是蘇美爾的各位神祇相對獨立,擁有其他神所不能及的特殊屬性;巴比倫神祇則完全由馬杜克神指派,馬杜克擁有所有神祇的特殊屬性,是至高無上的主神。這種差別與古代兩河流域國家統治日益走向專制化有所關聯。但是,在神所創造的宇宙世界中,人類才是核心。因此,人類的起源和人類世界才是古代兩河流域人世界觀念的核心。

    神為什麼創造人類?古代兩河流域的回答是:宇宙秩序建立後,眾神各司其職,但很快就對繁雜的工作怨聲載道。於是決定製造一批奴僕從事基本勞動,使眾神脫離勞動,享受安逸生活。

    人類生活在天、地、地下河和陰間四層中間的「地」層。那麼,「地」是什麼形狀?蘇美爾人認為大地是方形的,有四角;阿卡德王稱「天下四方之王」,其中的「四方」應對應此「四角」;巴比倫人則認為大地是圓盤形的;新巴比倫時期繪製的世界地圖泥板中,地為圓形,周圍是大海,大海之外有8個區域。新巴比倫世界地圖反映了古代兩河流域的世界區域觀念:在同心圓內側,是古代兩河流域人所認知的人類生活的世界,外圈是海洋,最外側的8個區域是遙不可及的地方。海洋將人類世界與未知世界區分開。這樣,古代兩河流域所認知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由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組成的二元世界。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古代兩河流域人的活動範圍囊括了今天西亞、北非、南亞和中亞的多數區域,西北的安納託利亞高原大部,東南的海灣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東部的扎格羅斯山脈、伊朗高原直至中亞的阿富汗山區,西南的埃及尼羅河三角洲以及地中海上的賽普勒斯、克裡特島以及希臘半島等都有古代兩河流域人活動的足跡。在這個廣泛的區域內,古代兩河流域人不斷擴大著已知世界的範圍。從早王朝時期的城邦界限,到阿卡德王國建立以後逐漸形成的領土界限,再到納拉姆辛提出「天下四方之王」的王銜,古代兩河流域人的世界觀念不斷擴大。

    (作者:劉健,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復活」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人,竟然是業餘的
    消失的兩河流域文明 不同於今天的戰亂之地,摩蘇爾從前是古亞述王朝的中心,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來源於希臘語,意為「河流之間的土地」, 是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對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流域地區的稱呼。
  • 巴比倫尼亞,兩河流域的文明起源
    「美索不達米亞」是個源自古希臘語的名稱,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兩河,一個指的是底格裡斯河,一個指的是幼發拉底河。這兩條河都是源自亞美尼亞地區的高山之中,和中國的黃河、長江類似,它們也是由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
  • 當成都平原遇上兩河流域,青銅文明會展開怎樣的對話?
    「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開展儀式。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1日訊(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北緯30°的緯線,似一根會變魔法的紅繩,連接著世界幾大文明的發源地。「成都平原和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現場。 10月21日下午,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平原與兩河流域青銅文明對話展」正式開展,從開展日到2018年11月21日期間開放給遊客免費參觀。此次展覽將成都平原與兩河流域文物精品匯聚一堂,為觀眾理解三星堆文化提供新的視角。
  • 兩河流域的帝國,常備軍先驅,阿爾貢與他的阿卡德帝國
    古代的政治家,和現代的政治家有一個本質的區別。現代的政治家再怎麼樣,大多數還是有很強的自控能力。但換做古代的這些國王大帝們可就沒啥自控能力了。 吉爾伽美什史詩石板 比如說今天講的兩河流域,有一個著名的史詩叫《
  •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超越時代局限的蘇美爾文明
    蘇美爾身為兩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它究竟有著怎麼樣的神奇故事呢?兩千年前,古代文明如西方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漢朝發展起來,在現代中東,帕提亞帝國統治者古代波斯及其周邊地區,並以泰西封為首都,這些文明對於我們而言,是非常的古老的,但對於它們來說,是否也同樣古老呢?
  • 《吉爾伽美什》:兩河流域古代英雄畫像,充滿戰鬥精神的傳奇史詩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正是有這些人前僕後繼的努力,我們才能在4000多年後重溫這部偉大的經典,一窺4800年前兩河流域英雄人物的風採,了解彼時社會中對於英雄人物的判定標準,並從中追溯到塑造不同民族特性的最初普世價值觀。本文將從史詩故事,表現手法,反抗精神與兩河流域文化特性對比四個方面來欣賞這部偉大壯麗的詩史。
  • 成都平原遇上兩河流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雖然同處北緯30°,但卻遠隔千裡,三星堆青銅頭像與兩河流域統治者頭像面對面,竟也毫不違和。青銅時代的成都平原作為早期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與中原和荊楚互通有無,卻又以鮮明的個性卓然獨顯,與舊大陸世界的其它文明相互應和。
  • 兩河流域「法律文明」丨法律制度維護「人權」,促進傳統工藝發展
    兩河流域雖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但兩河流域始終還是處於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中「人權」是最可貴的,在兩河流域中的中,特別強調了「人權」。人權發展是對兩河流域中的人民最大的尊重,《漢謨拉比法典》中有一條是關於收養制度的,收養制度是為了使那些沒有父母的孩子,可以有一個溫暖的家。
  • 起源於兩河流域,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巴比倫文明因何消失
    兩河流域從地圖上看,兩河流域就位於今天的西亞地區。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的共同衝擊之下,這裡形成了一片面積廣大的衝積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隨後,他們建立起了兩河流域最早的國家,並且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的建立影響了後世數千年。在統一了兩河流域之後,蘇美爾人沒有停下腳步,他們繼續向北進攻,一路打到了如今的土耳其境內,建立起了疆域遼闊的帝國。
  • 周和周日的歷史演進-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期主持:俞金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本期主題:時間的歷史主持人語    時間存在於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所有這些時間長度不一的「周」,大多與生產、市場和生活節奏相關,比如古代羅馬,曾以八日為一周,羅馬人在地裡幹活七天,到第八天就進城,把他們的產品賣到集市上,然後又開始新的生活周期。古代猶太人的周則與上帝創世的故事有關,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他們的周由七天組成,造物主在前六天創造了宇宙萬物,第七日休息,稱為「安息日」。
  • 失落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文明)|西行文化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為世界發明了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徵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典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所頒《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
  • 推薦 兩河文明被遮蔽的真相——從《人類簡史》到《地球編年史》(北京)
    1前言兩河文明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看5張衛星地圖,「欣賞」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果然是風水寶地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即「兩條河流中間的地方」,而這兩條河就是中東有名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都發源於土耳其東部的山脈和高地,隨後幾乎平行向南流入波斯灣,沿兩岸形成的衝積平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
  • 水力機械在古代歐洲和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按照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這一時期的農業水力機械有用於灌溉的水車,有用於糧食加工的水磨、水碾、水碓,還有組合巧妙、可以實現多種功能的「水輪三事」,以及用1個水輪帶動9盤水磨、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九轉連磨」。成書於公元1313年的《王禎農書》,不僅介紹了這些水力機械的名稱、功能和工作    原理,而且繪製了機械圖,使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這些古代水力機械的形制和工作狀況。
  • 光明日報:中國古代氣象智慧及其書寫
    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互動中,日漸適應了四時交替,陰陽變化;辨明了雨雪晴靄,風雲雷電;見證了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並逐漸探索出氣象變化的一般規律,形成觀天察氣、看雲識天的氣象學識,留下世界上記錄最早、傳承最久、內涵最廣的氣象資料,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獨特文化資源。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會議︱古代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
    這一概念的內涵在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為此,上海大學世界史學科於近日舉辦圓桌會議,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餘位知名學者就古代世界的「帝國」以及由此而來的「帝國治理」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