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古代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

2021-01-09 澎湃新聞

何為「帝國」?這一概念的內涵在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為此,上海大學世界史學科於近日舉辦圓桌會議,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餘位知名學者就古代世界的「帝國」以及由此而來的「帝國治理」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此次會議分為四個議題,分別由《光明日報》報社編輯周曉菲、《史林》雜誌社編輯徐濤、《社會科學戰線》編輯劉莉和中西書局編輯王宇海主持。在第一個議題「古典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相關問題中,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魏鳳蓮教授通過例舉公元前5世紀期末雅典帝國政治鬥爭中的宗教事件,如赫耳墨斯神像被毀、亞西比德保護下的厄留斯密儀式遊行,以及阿吉紐斯戰後將領的判決等,分析宗教禮儀制度作為雅典城邦的政治基石在希臘人民中的重要作用,闡釋了宗教禮儀制度與雅典城邦的關係;南京大學世界歷史系的祝宏俊教授認為,由於斯巴達公民人數銳減、公民內部分裂、公民道德水平下滑以及公民內部政治派別鬥爭,斯巴達帝國的公民隊伍逐漸解體,加之監察管制的取消,晚期斯巴達帝國日漸衰頹,治理模式也隨之變得特殊化;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王忠孝博士提出,「愷撒」一詞具有多義性,並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愷撒」名號在羅馬元首制時期的演變:「愷撒」一詞先是作為私人名被屋大維及其後繼者繼承;後來又為克勞狄家族繼承,以宣揚和愷撒家族的關係;最後演變為了統治名,成為皇儲的身份標識,並成為後世歐洲大陸君主的標準稱謂之一;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的宋立宏教授通過分析羅馬公民權利的下放、羅馬總督的權力與制約以及羅馬在被徵服地區推行的統治政策,認為羅馬帝國在鼎盛期形成了「大帝國小政府」的模式,軍隊成為保護帝國運轉的重要力量,公元3世紀後,「大帝國小政府」的模式逐漸解體,並最終被官僚體系所取代;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晏紹祥教授對古代帝國的治理模式和各古代帝國治理的比較研究提出了新觀點。對於當前古代帝國治理的相關研究,晏紹祥教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看法:首先,不僅要關注帝國的「開疆拓土」,也不能忽視帝國的「守成治理」;其次,考慮到古代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地方自治或許也是帝國治理的有效模式;第三,古代帝國治理的比較研究、古代帝國治理模式的古為今用等方向都值得當前學界進行深入發掘。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柴彬教授從「中間人」這一概念入手,認為這一群體的出現迎合了帝國統治邊遠地區的需求,承擔著行政管理、徵收賦稅、組織軍隊、傳教等職能,對帝國的統治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這一群體也不可避免具有消極性,例如割裂了統治者和底層之間的聯繫、滋生腐敗以及權力過大危及帝國的中央集權。柴彬教授將帝國治理「中間人」和殖民地宗主國的代理人進行對比,認為這兩者均是帝國無力對廣大地區進行直接統治而不得不進行間接統治的產物,但「中間人」與帝國高層的聯繫並不緊密,具有較強的離心性。此次會議的第二議題是「古代近東的『帝國』和『帝國治理』」相關問題。在這一議題中,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歐陽曉莉教授認為,根據泥板文獻可知,信徒會向神廟敬獻供奉物,而國王舒勒吉的十項改革使得神廟財產收歸國有,因此,在烏爾第三王朝,神廟不僅是崇拜場所,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儲備場所;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王獻華教授提出以「人」本身為視角看待兩河流域的種族問題。王獻華教授認為,要在發生學的背景和變動的語境中談論民族和認同,而圖像學可以作為研究的指標,指示具有身份認同的某個民族是如何在族群流動中強化自己的身份意識;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李海峰教授以經濟文獻為主要依據材料,認為古巴比倫時期實行的是一種公平合理的借貸利率,甚至出現了較多的無息利率,這種借貸利率反映出了古巴比倫帝國建立公平正義、保護弱勢群體的治國理念;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劉健研究員認為波斯帝國皇帝納布尼德的懦弱名聲或許並非屬實,而是居魯士大帝用來宣傳的一種手段,劉健研究員認為,納布尼德時期的文獻與傳世文獻中對納布尼德的描述和評價明顯相反,後者的記載或許受到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宣傳性敘述的影響,這種一正一反的鮮明反差反映了古代兩河流域王權觀念的一致性和傳承性;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王歡副教授通過分析託勒密時期的王室敕令、紙草檔案、神廟遺址以及同時期其他地區的歷史記載,認為託勒密時期的巴勒斯坦地區具有人口規模大、人口流動性強、多族群共生的特點,而埃及曾對這一地區保持著一段時期的持續有效的軍事和經濟控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郭子林研究員認為,古埃及的宗教儀式的最終目的在於展現國家的治理能力,因此宗教儀式不僅具有表達王權神聖性的宗教意義,更體現了新王國時期靜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動態的國家治理活動;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王三義教授以分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垂直管理地方事務的優勢和困境。王三義教授認為,垂直管理的優勢在於上傳下達的便利,但軍事奴隸制使得垂直管理存在消極的一面,這也是奧斯曼帝國官僚機制本身具有的缺陷。

除了對古代希臘羅馬和古代近東的「帝國」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外,學者們還就目前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即中西文明異同和互鑑進行了比較研究。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黃洋教授圍繞古代希臘、羅馬和中國的族群認同展開論述,他認為,儘管中國的先秦文獻大多以「禽獸」一類的字眼代指外族人,但蠻夷和華夏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身份轉換的界定標準就是行為是否符合儒家之禮,然而古希臘人則是以血緣而非行為來界定身份。此外,黃洋教授還談及族群與政治的關係,他認為中國的族群認同體現在文化觀念上,其「帝國」觀念具有包容性,因此能夠將蠻夷納入華夏;羅馬的族群認同則是體現在法律層面上,其包容性和中國相似;希臘因其政治具有排他性,因此外族群體不能被本群體接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徐曉旭教授考察了希臘化時代東西方之間的交通和交往。通過分析公元1世紀《紅海周航記》地理路線中最早提到「秦」的記錄,以及《後漢書·西域傳》中甘英通往「大秦」的道路,徐曉旭教授認為在印度洋貿易網中,各國更傾向於通過海上絲路運載貨物,因此某種意義上海陸交通比單一的陸路交通更加重要。此外,徐曉旭教授還對「塞壬」進行重新解讀,認為這一詞表達的是「忘憂」之情,而非「令人悲傷」,這種變化體現了意義的跨文化飄移;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劉招靜博士從心理學和性別角度對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形象進行解讀。劉招靜博士認為,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語境下,女性應當取悅於男性,因此當時的歐洲將性別等級植入到中國形象之中,將中國男女描繪為「陰盛陽衰」,以服務於歐洲基督教。這種塑造體現了中世紀歐洲人的集體心理訴求,即塑造符合歐洲讀者期望的中國形象。

此次圓桌會議學者們討論的最為深入的一個議題是古代帝國的中心和邊緣問題。為此,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金壽福教授以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行省為例,探討羅馬帝國的衰落。金壽福教授認為,羅馬帝國對其行省埃及的剝削促進了羅馬地區基督教的興起,例如埃及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苦修」派,也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落;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黃薇博士認為,邊緣地區對帝國中心的身份認同是有限度的,猶大地區對帝國的認同和族群記憶基本依賴於希臘化早期的先知作品,並在反覆閱讀中不斷重新詮釋和逐漸強化,亞述和巴比倫在猶大地區的歷史記憶很大程度上是由猶大群體自己塑造的;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郭丹彤教授以努比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為例,分析了新王國時期埃及對周邊地區的不同治理模式。郭丹彤教授認為,新王國時期的埃及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以及追求建立國家和個人榮耀的思想支配下走上了帝國之路。在努比亞,埃及建立起殖民地,並將其生活習慣和行政管理體系移植到這一地區;在西亞地區,埃及通過該地區各國向其宣誓效忠的方式確立起宗主國的地位。

此外,郭長剛教授認為,當前的學術研究既要看到帝國對治理和秩序的需求與族群身份認同之間的矛盾,也要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例如「阿拉伯之春」事件,考慮到帝國治理的優勢,進行新的敘事和解讀。上海師範大學的陳恆教授對當下世界史學科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世界史的研究需要中國眼光,要結合中國史研究;其次,世界史的研究要具有中國特色,創造自己的研究路徑;第三,世界史研究要結合實際、服務當下;最後,世界史研究要走向國際化。

最後,與會學者普遍認為,「帝國」應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內部文化和民族組成是多元的,並通過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影響其他國家。他們還認為,從廣義上講,只要是統治的地域足夠廣闊,並在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就可以稱為帝國。儘管古代世界的帝國已經消亡,但古代帝國的治理模式仍值得後世研究、借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菅志翔:同是「帝國」,中西方的「帝國」有何不同?
    《世界帝國史:權力與差異政治》這本書從羅馬講起,目的是要告訴讀者:民族國家並非是取代帝國的必然歷史發展趨勢,也不是當前人類處境在政治體制方面的唯一現實。古往今來,文明世界的權力結構一直是帝國式的,只不過到了近現代,在帝國的中心,行使權力的是一套代議制機構,其宣稱獲得了將其選舉出來的全體國民的授權。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羅馬是「古代文明史裡最先墮落的帝國」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的徵服後波斯帝國衰弱的威脅。中國歷史上的威脅主要來自文明、道統,漢朝對外徵伐也強化了這個道統,崇尚武力。羅馬帝國因為神權將神權抹殺,政治得不到控制,政治的集權效率低下,文化上也被壓制,所以羅馬是「古代文明史裡最先墮落的帝國」回到過去一切故事的起因都來自於讀者的閱讀能力。
  • 兩河流域的帝國,常備軍先驅,阿爾貢與他的阿卡德帝國
    換句話說,這就是 「古代文明的躺米流油之地」 。誰是基什城的城主,誰就是蘇美爾文明之王。薩爾貢,與他所創建的阿卡德帝國的就由此城而始。 2.薩爾貢與阿卡德帝國的建立 薩爾貢,又名薩爾貢一世,也叫薩爾貢大帝,阿卡德帝國的創立者。
  • 基本處於同時期的安息帝國和貴霜帝國,為什麼沒有羅馬帝國出名?
    在古代世界歷史上的歐亞大陸有四大帝國: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大漢王朝。這四個大帝國基本平分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領土。剩下的就是一些小國家。都是依附在這些大帝國之下生存。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貴霜、安息和羅馬帝國。
  • 考古學家在底格裡斯河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古代帝國的宏偉宮殿遺址
    考古學家在底格裡斯河岸邊發現了一座可追溯到青銅時代的宮殿遺址,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轟動」的發現,它可能會揭示神秘的米塔尼帝國(Mittani)的新細節。儘管米塔尼人在公元前1500年至1300年間統治了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和敘利亞的大片地區,但我們對他們知之甚少。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有特點,在中國人心中,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都很強大,但若要評比誰最強,在國人眼裡唐朝比較強大。但在外國人眼裡,古代十大帝國卻是另一種角度,唐朝並沒上榜。近日,美國網友對古代帝國強弱進行了排名,中國竟然只有漢朝入選,而且還沒進前三名,著實讓人不理解。
  • 間諜衛星揭示阿富汗古代失落的帝國
    新的研究顯示,間諜衛星圖像揭示了失去的絲綢之路前哨和在阿富汗荒蕪地區失蹤的帝國的痕跡。「 科學」雜誌報導說,新的考古學見解來源於商業和間諜衛星和無人機收集的數十年的圖像。在這些發現中,有大型的商隊,或者絲路旅行者使用的前哨站,以及被沙漠掩埋的地下運河。
  • 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及帝國版圖的面積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各文明在何時進入帝國時代。1、中東——兩河文明和古埃及兩河地區和古埃及的文明遙遠的猶如人類的上一次文明。首先進入帝國時期的是埃及帝國,特指古埃及第18王朝——圖特摩斯王朝(公元前1575年-約前1308年),由圖特摩斯一世奠基,至圖特摩斯三世帝國版圖達到頂峰,面積104萬平方公裡。
  • 古代歐洲三大帝國,一個存在千年,一個分裂成法德意三國
    在古代歐洲,歷史上那也是擁有一番風起雲湧的激昂歷史,各種帝國、王國、公國風起雲湧。下面就跟大家講講古代西方的三大帝國。在這些帝國的分分合合中,誕生了西方燦爛的古代人類文明。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下滅亡;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破君士坦丁堡,存在1058年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 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令邱吉爾比蔣介石還失落的雅爾達會議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迎來最後的勝利。2月4日到11日,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的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聚在了蘇聯克裡米亞海濱的雅爾達。勝利還沒到手,但勝利已經不遙遠了。這場勝利者的聚會,將要討論的,是未來新的世界秩序和對失敗者的安排。
  • 諾諾來自異世界水晶能源帝國解析 斯圖法斯特帝國攻略
    斯圖法斯特帝國,作為第一個開始大範圍、大規模使用水晶能源的國家,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了能源、運輸、軍事實力,漸漸打破了原來三大國互相掣肘的局面。關於斯圖法斯特帝國主要的常規能源與軍事力量均為水晶科技產物。
  • 遊戲論·書評丨「帝國」理論與遊戲帝國:全球資本與電子遊戲
    創意與商業之間的張力也直接反映出遊戲帝國對其控制的不斷演變,也就是說,遊戲產業形成了全球化的生產裝置,這種裝置控制著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非物質勞動力和體力勞動者。在下一章裡,作者以遊戲發行巨頭美國藝電公司(EA)為例,闡釋了遊戲產業如何反映出認知資本主義的諸多特質。知識在認知資本主義裡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工人的主體性在新的權力關係下進行了重組。
  • 「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湘博開幕
    華聲在線9月2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歐蓉 李葉)9月25日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秘魯駐華大使路易斯·克薩達致辭。本次展覽由湖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優想文化有限公司聯合策劃,是近年來國內高規格、系統展示秘魯古代文明的大型展覽。
  • 「帝國」概念的獨特標本:奇怪的奧斯曼帝國
    對奧斯曼帝國的兩個誤解奧斯曼帝國是眾多史學家青睞的研究標本,因為它擁有「帝國」相關問題所有的要素,同時,人們對於這個不甚古老的龐大帝國所知有限。在世界各地,由於文化的隔閡和對於西方的過於關注,大多數歷史學家對這個影響深遠的帝國總是過於輕視,彷彿只是世界史中可有可無的配角。
  • 【歷史】為什麼埃及在古代沒有建立起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大帝國?
    有著尼羅河的埃及,直到近代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區之一,這條大河的可預測性,讓埃及擁有巨大的農業生產潛力。對於歷史上的許多帝國來說,這個地區也是一個「關鍵」的省份,尤其是對羅馬,尼羅河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糧食供應、稅收以及通往印度的貿易路線,使帝國得以維持。
  • 地球歷史上的十大超級帝國有哪些呢?帝國何止十個呢?
    就好像古代皇帝要辦某位權臣,都會絞盡腦汁羅列出「十大罪狀」、「二十款罪名」等。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被埋入故紙堆的超級帝國又何曾只有十個。中國從秦朝開始,但凡大一統時代,哪個不是超級帝國?這裡的超級帝國指的不只是以皇帝為最高首腦的國家,而是專制集權的政權,即整個帝國只有一個統治核心,區分於聯邦制政權。
  • 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
    沒有文字的印加帝國是如何創造他們獨有的密碼來傳遞訊息?中國和秘魯相距萬裡,在文化深處又有著怎樣奇妙的緣分呢?想揭曉這一切的謎團,就來由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經視攜手帶來的「秘魯古代文明」展觀展吧!透過本次展覽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一道去尋找那令人激情澎湃的印加帝國!展覽預告:「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即將開展文末有小彩蛋哦!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一些學者曾嘗試著對這些帝國進行歸納性研究,試圖尋找其中的相似之處或共同的模式和規律。其實,如果將「帝國」當作西方世界中的一個文化因素來考察,其文化淵源無一例外必須追溯到古代羅馬。正如西方史學家所稱的「偉大歸於羅馬」,從中世紀到近現代西方的帝國無不以羅馬帝國為榜樣。
  • 晚期美索不達米亞帝國:亞述帝國、尼布甲尼撒和新巴比倫帝國
    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崩潰後,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出現了很多謀求拓展實力和提升自身地位的國家,亞述只是其中之一。不過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之後,亞述的勢力逐漸擴張到西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他們利用新近引入的鐵製武器來提高作戰能力,向四面八方進行殘酷無情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