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機械在古代歐洲和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3 光明數字報

    歐洲:水力機械主要用來加工糧食

    在人們的生產和經濟活動中,水力機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歐洲,利用水力驅動磨石加工穀物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一世紀的古希臘時期;而在中國,對水力利用最早的記載則是在公元紀年前後的漢代。從時間上講,目前我們能見到的關於水力機械的記載,中國比歐洲稍晚,但時間上的差距並不明顯。究竟水力機械是在中國還是歐洲最先起源?是歐洲的水力機械傳播到中國,還是中國的水力機械傳播到歐洲?兩者之間有無互相影響或傳承關係?這些問題尚未有一個公認的結論。

    歐洲:水力機械主要用來加工糧食

    對於歐洲文明來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水力機械作為一種最主要的動力機械系統,被廣泛應用在農業經濟為特徵的歐洲土地上,成為當時主要的糧食加工機械。人們在河流旁邊設置水輪,建立磨

    坊,進行糧食加工,逐漸將其發展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行業。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有公元4世紀羅馬人修建的大型水磨坊,整套裝置的糧食加工能力每天可達28噸,足夠供應居住在阿爾勒地區的1萬多居民。到10世紀之後,水力機械在歐洲取得了較大發展,水磨坊的數量穩步增長。公元1086年,威廉一世時期編寫的《輿地誌》列出當時的英國有5000座水磨坊,整個英國人口中,平均約400人就有一座這樣的水磨坊。在法國奧布,11世紀時有14座磨坊,到12世紀發展到60座,而到13世紀早期接近200座。在中世紀的歐洲,這樣的糧食加工業對於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一些地方甚至屬於支柱產業。這一時期,水力機械也在漂染布料、冶煉鼓風和鋸木等方面得到應用。

    按照西方學者的觀點,自10世紀開始的兩三百年間,是歐洲水力機械發展迅速、在生產勞動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時期。然而,許多人特別是許多西方人並不知

    道,就是在這一時期,在遙遠的中國,水力機械的發展水平一點都不比歐洲遜色,甚至取得了許多遠遠超越歐洲的成就。

    中國:水力機械應用普及,管理規範

    10-14世紀是中國的宋、元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水力機械被廣泛應用於農業、金屬冶煉、紡織以及天文儀器製造

    等方面。按照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這一時期的農業水力機械有用於灌溉的水車,有用於糧食加工的水磨、水碾、水碓,還有組合巧妙、可以實現多種功能的「水輪三事」,以及用1個水輪帶動9盤水磨、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九轉連磨」。成書於公元1313年的《王禎農書》,不僅介紹了這些水力機械的名稱、功能和工作

    原理,而且繪製了機械圖,使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這些古代水力機械的形制和工作狀況。據文獻記載,北宋時期曾專門設置水力機械的管理機構———水磨務。公元970年,首都汴京的水磨務有兩名監官、205名工匠;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有人還制訂過在汴河上設置水磨百盤的計劃,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水力機械不僅普及,而且管理規範。

    應用於金屬冶煉鼓風的水排,巧妙地把旋轉運動轉變為往復運動,被西方學者看作是曲柄連杆機構的最早發明。應用於紡織業的水轉大紡車,效率比400多年後的英國水力紡織機械高出數倍。更加值得稱道的是建成於公元1089年的水運儀象臺,根據宋代文獻《新儀象法要》的記載,這座大型水力天文機

    械不僅實現了天文觀測、天象演示和計時報時等多種功能,在精密傳動機構、自動控制機構等方面具有領先於世的發明創造,代表了當時機械設計和製造的最高水平。

    水力機械在中、歐的不同走向

    宋元時期被科學史研究者認為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中國古代水力機械同樣在這一時期取得了許多輝煌成就,但遺憾的是,這些成就沒能延續下去。蘊含了古代中國人傑出智慧的水運儀象臺、水轉大紡車等偉大的水力機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靜靜地消失了,只留下歷史文獻中的一些記載。

    與之不同的是,中世紀歐洲水力機械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帶動了歐洲其他類型機械的發展,產生了被稱為「現代意義的機械師」的機械修理工匠和專業行會,

    形成了機械發明創造和推廣應用的傳統。這一傳統在歐洲孕育和傳承,使得機械這一生產工具在18世紀後期開始的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工業革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紡紗機、蒸汽機、火車和輪船等在生產中發明出來並得到不斷改進的新型機械,推動著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英、法、德、美等西方國家的生產能力提升了幾十倍、上百倍,迅速超越了曾經領先的中國。而曾經輝煌的水力機械則被更加適合工業化生產的新型動力機械———蒸汽機所取代,成功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鑑,比較一下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水力機械的發展、應用和影響,其中的道理髮人深思。

相關焦點

  • 水力機械專家匯聚大連理工大學研討發展戰略
    此次會議是我國水力機械領域最高水平的盛會,多位水力機械及其系統研究領域的資深教授、資深工程師等專家學者,多家企事業單位以及高校的270餘位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中國動力工程學會水輪機專業委員會、中國水利學會泵與泵站專業委員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工程分會泵專業委員會、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流體機械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排灌機械分會、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水力機械專業委員會主辦,大連理工大學、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古代兩河流域對世界的認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古代兩河流域對世界的認識大致可以歸結為宇宙世界誕生、宇宙世界構成和宇宙秩序建立幾個方面,這些認識散見於神話故事、史詩等作品中。其中,人類的誕生是宇宙秩序建立的重要主題。    與全世界的創世神話相似,古代兩河流域人認為神創造了宇宙世界,但不同時代、不同族群的神話略有不同。巴比倫人編纂的創世神話《埃努瑪埃裡什》如此描述神創造世界和人類的過程。
  • 光明日報:中國古代氣象智慧及其書寫
    宋元乃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氣象知識和研究隨之日益勃興,蔚為大觀。較之以往,宋元氣象學的科學化趨勢更加鮮明,不僅解釋了梅雨、龍捲風、季風、雷陣雨等特殊性、區域性氣候現象,首創了雨量、雪量等觀測技術,而且對大氣光象、雷電霜霧等氣候現象的認知更為科學、合理,對天氣的預報方法也更加多樣、準確。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古代在天文曆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資料顯示,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中國佔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了的、豐富多彩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周和周日的歷史演進-光明日報-光明網
    歷史上,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曾有以八日、十日為一個周期的時間單位,也有以四日、五日或六日為一個周期。所有這些時間長度不一的「周」,大多與生產、市場和生活節奏相關,比如古代羅馬,曾以八日為一周,羅馬人在地裡幹活七天,到第八天就進城,把他們的產品賣到集市上,然後又開始新的生活周期。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夏鼐主攻埃及考古學,師從埃及學權威伽丁內爾(A.H.Gardiner)教授,學習古埃及象形文字;在格蘭維爾(S.Glanville)教授指導下,對古代埃及的各種串飾進行系統的類型學研究,成為中國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家,1946年他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學位論文《古代埃及的串飾》,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近年已正式出版(中譯本不久也將出版)。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紅太陽從這裡升起-光明日報-光明網
    開啟革命光輝起點     跨進大門,來到古田會議會場,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的紅布會標映入眼帘「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冒險主義」標語隨處可見,還有中國共產黨黨旗高高懸掛著,主席臺、黑板和數十張木桌木椅如昔日般整齊排放著
  • 古代水力利機械同一個原理,不同一樣的功能,真令人佩服
    在古代和現代多數是以水力作為主要動力,古代人對水的研究比我們現代的人研究得深入,因為古代以水為主要動力。他們沒有我們現在的煤炭,而我們現在對煤炭的使用過度依賴,所以國家也大力發展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等的綠色沒有汙染的能源。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是社會責任,研究人員和研究必須為社會謀福利。二是仁慈,研究人員應以研究參與者的利益為目標,爭取研究的利益大於風險。三是利益衝突規避,研究人員應儘量減少財務和其他因素對研究和研究參與者的可能使研究結果產生偏差的影響。
  • 伊茲密爾國際博覽會 中國科技產品受青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以夥伴國身份亮相本屆博覽會,參展企業62家,展出內容涵蓋基礎設施、能源、電子、智能穿戴設備、醫療設備、文化等,受到土耳其民眾的歡迎。    伊茲密爾國際博覽會是土耳其歷史最長的綜合性博覽會,最早於1927年舉辦。在本屆博覽會上,中國展區分為國家形象、企業和地方合作三個部分。
  • 40位科學家和1個團隊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明日報北京11月8日電(記者金振婭、盧璐)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大會8日在京舉行。我國核動力專家彭士祿院士獲得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特別貢獻獎,蔣莊德等39位科學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的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一年後,潘建偉便與同事一起在《自然》上發表了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學術論文,這個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被美國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和《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進展,併入選《自然》「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此後,潘建偉又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檢驗,量子糾纏純化等重要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