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太陽從這裡升起-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閩西古田是著名的老區,位於有「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之稱的國家級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名聞遐邇的古田會議會址就坐落在古田清清溪水畔,背靠逶迤莽莽的彩眉嶺。掩映在樹蔭下的「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字,數裡之外,清晰可見。

 

    開啟革命光輝起點

 

    跨進大門,來到古田會議會場,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的紅布會標映入眼帘「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冒險主義」標語隨處可見,還有中國共產黨黨旗高高懸掛著,主席臺、黑板和數十張木桌木椅如昔日般整齊排放著,地上有幾處炭黑印跡清晰可見。看著這些,聽著介紹,我們仿佛穿過時空隧道,回到1929年那曾經動人心魄的時刻。

 

    一位老將軍回憶說,古田會議之前,紅四軍中發生了一系列爭論,甚至提出了「留毛還是留朱」一類的怪問題,他和許多人一樣對此感到很憂慮。而當時共產黨和紅軍都處在強大敵人的包圍之下,許多人產生了困惑和迷惘「紅旗怎麼打?能打多久」。  1929年12月28日,古田會議召開。120多名紅四軍黨、士兵及地方幹部和婦女代表冒著紛飛的大雪參加了會議。毛澤東代表前委做《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中央九月來信」。代表們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決議確定了「黨指揮槍」的中國共產黨建軍綱領,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無產階級的新型人民軍隊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會議還決定取消紅四軍軍委,選舉毛澤東、朱德、陳毅、林彪、譚震林等11人為前委正式委員,毛澤東任書記。

 

    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光輝的裡程碑。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一條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成功之路,開啟了中國革命「成功從這裡開始、勝利從這裡開始」的光輝起點。

 

    朝著「生態古田」闊步前進

 

    今日古田,在古田會議精神的指引下,與時俱進,再鑄豐碑。

 

    勤勞勇敢的古田人民沒有沉湎於紅土地的綠蔭裡,沒有陶醉在歷史的璀璨中。當改革開放的大潮湧來時,他們化歷史優勢為創新奮進的優勢,由共產黨員帶頭,充分發揮當地水力資源和石灰石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水泥業、水電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形成了「十裡山溝百家廠」的壯觀場面。1991年,就在古田會議會址之高山之巔傳出捷報:古田鎮工農業總產值超億元,成為中國老區的第一個億元鄉鎮!古田老區在新的歷史時期迅速崛起。

 

    古田會議精神是古田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為了把革命先輩留下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古田將古田會議景區由單獨的古田會議會址擴展為古田會議舊址群。為還原歷史原貌,古田鎮從當地老百姓手中購回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舊址——協成店,並進行維修。對景區內原有的紅軍橋、紅軍井、紅軍標語牆等進行整理,並在各景點之間修了旅遊步道,使這些景點連成一體。目前,總投資1億元的紅軍長徵園項目也正在建設中。

 

    每年,一批又一批尋訪紅軍路、緬懷先輩業績的人們來到古田重溫歷史,尋找精神的共鳴。在這裡,黨員可以穿上粗布紅軍服,重溫一次入黨誓詞,重上一節黨課。遊客可以穿上草鞋、紅軍服,吃上紅米飯、南瓜湯,真正體驗一回紅軍長徵的艱辛。古田通過以「情景再現」的方式,讓舊居「活」起來,讓遊客「動」起來。面貌一新的古田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覽勝,去年共接待遊客45萬多人次。

 

    如今,古田鎮繼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朝著「生態古田」這個更高、更遠的目標闊步前進……(本報記者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馬水松)

 

相關焦點

  • 太陽照常升起
    特別是不開心、不順利的時候,人們常會用「太陽照常升起」來安慰自己或他人。隨之而出的是豐富的潛臺詞——一切煩惱都是暫時的,什麼都擋不住明天的太陽。何必想那麼多? 甭管太陽怎樣影響地球,只要它照常升起,就還是人類的強大依靠。那麼,50多億年之後,太陽是否還會照常升起呢?
  • 太陽升起
    我喜歡看著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燃起炙熱的火焰,我喜歡回味黎明初升時的眷戀,清晨冷冽的空氣混合著佛手柑和木質的氣息,開始新的一天去生命、去創造、去生成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它從南亞海島渡海結群而來,在這裡孵卵育雛。黑卷尾又名黑黎雞、烏秋,飛行時,在空中啄食夜蛾、蝽象、螞蟻、螻蛄、蝗蟲、蚱蜢。喜愛在大河邊或沼澤邊的高大樹木築巢,用枯草做成杯狀,裹幾圈蛛絲。它儼然是林中騎士,穿一身黑色晚禮服,優雅機敏,它吹起噓噓的口哨:嘁嘁唄嚓,嘁嘁唄嚓。把它口哨音譯過來,是:吃杯茶,吃杯茶。多麼盛情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地球找到了「堂兄弟」-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美國天文學家在《科學》雜誌上撰文宣布,通過克卜勒天文望遠鏡,他們發現了第一顆與地球體積近似、位於宜居帶中的行星,該行星與地球有很多共同特徵,但由於其繞轉的是顆M紅矮星而非太陽一樣的恆星,這顆行星只能是地球的「堂兄弟」,而非「孿生兄弟」,並將其命名為「克卜勒-186F」。
  • 光明日報頭版聚焦!國際領先,全球唯一,湖北院士團隊20年研製"人造太陽"
    前不久,參與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的情侶劉林子、佟瑞海的合影,"刷屏"了華中科技大學師生的朋友圈。作為華中大人,這對90後情侶見證了"人造太陽"的誕生,而在喻家山下,追夢、造夢的華中大人其實已在這條路上奮進了20年。12月22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了這群華中大人的奮鬥歷程,譜寫了新時代"夸父逐日"的故事。
  •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外媒記者點讚中非合作:太陽升起...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外媒記者點讚中非合作:太陽升起,就能感受到溫暖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04日 15:50 A-A+ 外媒記者積極點讚習主席的講話和中非關係,稱中非關係的未來發展,就像在隧道盡頭能看到的光明,必將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好,越來越密切。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條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崑崙山,將通過這裡,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這條長長的「鐵龍」就是青藏鐵路。2006年7月1日,橫貫青藏高原的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青藏鐵路東起青海西寧,西至西藏拉薩,全長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美麗•太陽升起的地方
    」,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每天清晨從海上升起的第一束朝陽便映射在太陽神頭上,太陽繞著廟宇旋轉一周,始終照在這三尊太陽神的身上。雖然人與車已分開兩截,但造型精美,氣勢懾人,旅客到這裡就可以感受到阿波羅神偉大之處。
  • 邊城滿洲裡 太陽照常升起
    王化勇 攝26日一早,凜冽的寒風中,太陽照常在中國邊城滿洲裡升起。頗具「異域風情」的滿洲裡,街頭銀裝素裹,昂首矗立的建築群,似乎在告訴外界,「這座英雄城市,正在加油,正在努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被外界譽為「東亞之窗」的滿洲裡,毗鄰俄蒙。過去6天中,這座城市正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第三次襲擊。
  • 新書快遞-光明日報-光明網
    朱洪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紅西路軍史》    該書全面回顧了紅西路軍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演進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最後結局,充分展現和客觀評價了紅西路軍創建的歷史功績和發揮的戰略作用,謳歌頌揚了紅西路軍的崇高革命精神並研究了有關紅西路軍的重大戰略形成及產生的影響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尊師重教,是風尚,也是傳統,是珍惜推動人類社會向著光明和未來的那一苗火,是疼愛老師以文許國的那一顆心。    把「提糖」用毛紙包起來,外邊包上一層粉紅紙,上面蓋一方印有「提糖」畫圖的灑金梅紅紙,「中秋月餅」四個字特別亮麗,很有富貴氣。用紙繩或麻繩紮起來,上面留個扣子,晚輩們手提扣子,翻山越嶺,涉河蹚水,在所不辭。
  • 電影《太陽升起的時刻》25日上映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黃岸) 電影《太陽升起的時刻》將於10月25日在全國上映。該片由廣東盛視文化影視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揚州廣播電視總臺、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
  • 這片灘涂 連接了中國與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太陽還沒有從黃海上升起,北京林業大學的三名師生已經穿著膠鞋,在泥灘上深一腳淺一腳,摸著黑走向遠方的潮溝。他們要趕在漲潮前,儘快佔據有利位置,觀察灘涂上的候鳥。    他們所佇立的這片灘涂,是江蘇省鹽城市東臺條子泥溼地保護小區。
  • 中國太陽最早升起的鎮:凌晨2點太陽升起,當地只有一戶三口人
    中國太陽最早升起的鎮:凌晨2點太陽升起,當地只有一戶三口人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文化博大精深,絢爛多彩,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體系,還有多彩的民俗文化。很多國人也許還不知道這個地方,當地是中國太陽最早升起的鎮:凌晨2點太陽升起,當地只有一戶三口人。講到這裡,你也許會深信不疑,這個鎮就是「烏蘇鎮」,它位於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的小島上,是中國疆域的最東端,對岸就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是,它還是世界上最小的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