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灘涂 連接了中國與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8月14日,凌晨4點。

    太陽還沒有從黃海上升起,北京林業大學的三名師生已經穿著膠鞋,在泥灘上深一腳淺一腳,摸著黑走向遠方的潮溝。他們要趕在漲潮前,儘快佔據有利位置,觀察灘涂上的候鳥。

    他們所佇立的這片灘涂,是江蘇省鹽城市東臺條子泥溼地保護小區。它與毗鄰的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子泥市級溼地公園、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溼地保護小區共同組成了總面積2686.99平方公裡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2019年7月,這片溼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時萬眾矚目。沒有細膩的沙灘、沒有碧藍的海水,這片泥濘的、甚至有些不起眼的灘涂,憑什麼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因為這片灘涂,連接了過去與未來。

    早在200萬年前的更新世,亞洲大陸東部有數條像黃河、長江這樣的大河流。它們奔湧不息,蜿蜒數千公裡,源源不斷地將遠至青藏高原、中亞荒漠的泥沙與營養物質輸送到這片海域。在歷史洪荒的不斷衝擊下,誕生了富饒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形成了肥沃的黃渤海岸線。它們滋養著眾多物種的族群,點燃了文明的星火。

    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之久的麋鹿,曾廣布於我國東部的溼地與海岸。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擴張,沼澤溼地不斷消失,這一物種一度絕跡。20世紀80年代,隨著麋鹿人工種群的壯大與鹽城沿海溼地的保護,這群歷經磨難的動物再度回到了世代棲息的故鄉。

    因為這片灘涂,連接了中國與世界。

    在世界九大候鳥遷飛區中,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是其中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條遷徙通道。它從美國阿拉斯加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向南途經日本、韓國、中國東部,繼而向東南亞延伸,直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覆蓋了22個國家,最長距離達12000公裡。

    中國鹽城的這塊世界自然遺產地,正處於這條遷徙通道的心臟位置。每年有20萬到3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300多萬隻候鳥在此過境停歇。它就像一座獨一無二的加油站,為飛行了數天數夜的鳥兒們提供了安全的停歇地與覓食場,讓它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在這些候鳥中,有全球野生遷徙種群數量僅1000餘只的丹頂鶴,有數量僅200餘對的極度瀕危物種勺嘴鷸,有黑臉琵鷺、東方白鸛、小青腳鷸、大濱鷸等全球受脅物種,有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黑嘴鷗……

    它們每一個個體,都承擔著族群復興的沉重使命。它們的種群能否延續,取決於黃渤海的灘涂是否肥沃,魚蝦是否豐美,水草是否茂盛。

    因此,保護好這片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的不僅是一時一地的生態環境。從俄羅斯楚科齊半島的苔原,到緬甸莫塔馬灣的灘涂,從黃海北部的鴨綠江口,到紐西蘭的米蘭達海灘,這些相距遙遠的地理單元被遷飛的候鳥連接了起來。生態環境發生的細微變化,將會在數千公裡外的溼地上得以呈現。

    凌晨5時21分,一輪紅日終於從遙遠的海平面上升起。它染紅了天空,照亮了灘涂上的四角蛤蜊,也照亮了覓食蛤蜊的候鳥。

    「綠旗,編號24。」一隻腿部佩戴著彩旗的勺嘴鷸出現在鏡頭中,這是一隻幼年在北極圈被科研人員環志的勺嘴鷸。今天,它來到了中國。

    (本報記者 周夢爽)

相關焦點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在中國建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   1987年,考入中國科大的潘建偉,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就為其中蘊含的種種神秘而著迷。本科畢業後,潘建偉繼續在校攻讀理論物理碩士,方向是量子基本理論。隨著研究的深入,潘建偉認識到,量子理論中的各種懸疑需要尖端實驗技術才能驗證,於是碩士畢業後他選擇了去代表世界研究水平的國外高校留學。  1996年,潘建偉來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第一次見面,導師塞林格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我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的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課本裡的中國】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車窗外,如大海一樣望不到邊的錯那湖在眼前不斷地向前延伸、延伸、再延伸。    當文成公主一行的車輪碾過青藏高原這片蒼茫的冰凍大地之後,長長的車轍印從此再也沒有消失。從當年的羊腸小道到青藏公路,及至青藏鐵路的建成,西藏已不再遙遠,曾經的「出國容易進藏難」早已成為歷史。    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到拉薩需要走兩年的漫長路程,如今僅需兩天就可抵達。乘火車到西藏,實現了數代中國人的夢想,使逛拉薩、看藏戲、登珠峰、觀大峽谷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8-08-03 光明日報 顏維琦 齊芳 黎子承 2010年,美國科學家J.Craig Venter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化學人工全合成的與天然序列幾乎相同的染色體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全世界轟動。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將真核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造為有功能的單條巨大染色體。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    2006年7月1日,一條穿越世界屋脊、將祖國溫暖送到高原邊疆的「天路」——青藏鐵路,終於全線通車了,這是一件讓祖國各民族人民歡欣鼓舞,讓世界嘆為觀止的壯舉。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果我們直接以此證明「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現在已經160多年了,隨著歷史的發展,日益深入人心,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這一結論,恐怕就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事件的時效性,二是論證的邏輯性。    首先,「千年思想家」評選在當年之所以具有轟動效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距離蘇東劇變不久,這一事件有力地回擊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歷史終結論。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編者按:這是兩篇帶有田野觀察手記性質的非虛構作品,寫鳥的遷徙,寫魚的旅途,「人」退居到觀察者的角度,大地上的物事成為舞臺的主角。大地之上,萬物有靈,草木榮枯,鳥翔魚潛,多少生命的細節和秘密蟄伏其中,演奏著生生不息的樂章。而這一切,為文學,提供了無盡的靈感和素材。
  • 深入把脈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動態 光明日報社聯合出版界代表召開座談會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陸先高致辭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表示,向世界說明新時代的中國、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是中國外文局近年來一直在致力做的工作。
  • 為世界工程界貢獻中國智慧和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11月23-24日,2019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全體大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正式就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任期兩年。這是該組織成立50年以來首次由中國科學家任主席。
  • 從開放末梢走向前沿-光明日報-光明網
    8月30日,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儀式在昆明、紅河、德宏3個片區同步舉行。雲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豪和省長阮成發為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昆明片區、紅河片區、德宏片區授牌,並為第一批落地企業頒發營業執照。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科研倫理受世界各地重大事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科學進步和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也會推動倫理規範發生變化,旁觀者風險、大數據、開放科學、公眾參與科學等新興議題引發關注。從執行監督層面看,還需要把遵守倫理規範的承諾轉化為內在機制,消除促使研究人員違反倫理原則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