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版聚焦!國際領先,全球唯一,湖北院士團隊20年研製"人造太陽"

2020-12-23 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招生

前不久,參與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的情侶劉林子、佟瑞海的合影,"刷屏"了華中科技大學師生的朋友圈。作為華中大人,這對90後情侶見證了"人造太陽"的誕生,而在喻家山下,追夢、造夢的華中大人其實已在這條路上奮進了20年。12月22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了這群華中大人的奮鬥歷程,譜寫了新時代"夸父逐日"的故事。

近年,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不管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新興起的各種新能源,實際上都無法滿足人類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於是,持續發光發熱的太陽就成了科學家們在能源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機制,升起一輪能自主掌控的"人造太陽"嗎?

面對核聚變研究這一大型研究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應運而生。此項研究由我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六方一同參與,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為人類提供"無汙染、無碳、安全、實際上不產生廢料的能源"。華中科技大學潘垣院士團隊就活躍在這項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中。

2001年,建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裝置TEXT(後升級為TEXT-U)面臨著報廢或拆遷的選擇,潘垣敏銳意識到這是我國低成本直接介入磁約束聚變研究前沿,參與國際合作研究的絕好機會。2003年,TEXT-U漂洋過海,落戶武漢喻家山腳下。依託這一裝置,華中大不僅發展了等離子體物理及核聚變等學科,還依託其大型脈衝發電機組,建成了教育部部屬高校和湖北省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

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開展,團隊也日益壯大,從當初的六七人發展到如今有研究人員27人,技術人員14人,研究生超過100人。先後承擔了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數十項,發表SCI論文近200篇。更為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團隊就以ITER計劃中最重要的問題——磁流體不穩定性及其導致的等離子體大破裂為主攻方向,積極準備著在ITER上開展實驗,與世界各國同臺競技。

潘垣認為,科學研究既要不等不靠,也離不開強強聯手。通過國際合作,結合全人類的智慧將能更快地實現跨越式的突破。等離子體大破裂對實驗裝置穩定運行帶來的巨大危害,多年來始終困擾著研究者。2008年,聚變所丁永華教授團隊在對比研究了過去普遍使用的經典研究思路後,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來解決這一問題。而為了驗證這一思路是否可靠有效,就用了將近10年。

在"等離子體破裂"這一研究領域,團隊的等離子體不穩定性控制和破裂危害緩解技術位居全球領先地位。同時也是全球唯一能做到破裂逃逸電子完全抑制的科研團隊,在實驗中得到的逃逸電流耗散速率曾創下世界第一的紀錄。今年10月,團隊的J-TEXT實驗裝置也被ITER國際科技顧問委員會列為四大SPI破裂緩解技術研究裝置之一,進一步確立其研究在國際領先方陣的地位

圍繞J-TEXT的研究,華中大、聚變所為我國聚變領域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不斷提高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國內兩大聚變院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陳偉、季小全,亞太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大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王璐,"青年科學家獎(U30)"獲得者郭偉欣以及現任ITER工程司副司長武松濤,都是從華中大走出的該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2020年11月,一份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建言獻策的報告牽動著黨中央與潘垣院士團隊的心。這份報告以詳盡的數據和科學的論證,重點匯報了改善我國能源結構、解決能源環境問題的相關途徑與方法。潘垣團隊作為報告起草人,20年來以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為目標,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主動貢獻"中國方案"。

在全人類的能源研究問題上,潘垣院士團隊做出了"中國貢獻",在國內的能源領域也同樣有著"華中大貢獻"。

為解決用電束縛的問題,潘垣團隊用11年攻堅克難,於2018年9月,在南方電網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大容量短路電流開斷裝置研發及工程應用"支持下研發的220kV系統用大容量短路電流開斷裝置,在西安國家高壓電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功通過100kA級短路電流開斷試驗,使我國220kV系統用高壓斷路器的開斷容量指標達到國際最高水平。該試驗的成功為我國佔領"大容量短路電流開斷裝置"領域國際制高點和工程化應用打下了基礎,為我國電力系統大容量短路電流開斷的難題提供了更為有效經濟的解決方向

20年來,中國人升起自己的"人造太陽"的信念不曾動搖,人類追求聚變的夢想也不會止步。華中大聚變人在升起這輪全球矚目"紅日"的徵程中,還將不斷燃燒,釋放更多的光與熱。


關注"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官微、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20年
    聊點科技【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20年】近年來,不斷發光散熱的太陽成了科學家在能源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機制,升起一輪能自主掌控的「人造太陽」嗎? 核聚變,正是太陽能量秘密之所在。
  • 光明日報頭版重磅報導:點讚濰坊高新區濰柴、歌爾、天瑞等企業和園區
    光明日報頭版重磅報導:點讚濰坊高新區濰柴、歌爾、天瑞等企業和園區 2020-01-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一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全球開放
    中國科學家獨立設計建造的世界首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向世界全面開放、共享。在開發核聚變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的路上,中國已從「追趕者」「並跑者」,成長為具備強大國際輸出能力的「領跑者」。科學家們數十年艱辛「逐日」,就是盼望核聚變能點亮的第一盞燈在中國。
  • 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
    於是,不斷發光散熱的太陽就成了科學家在能源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機制,升起一輪能自主掌控的「人造太陽」嗎?此項研究由我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六方一同參與,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為人類提供「無汙染、無碳、安全、實際上不產生廢料的能源」。  潘垣團隊就活躍在這項國際大科學工程中。
  • 中國向全世界宣布:新「人造太陽」研製成功!美媒:領先美國!
    這些年中國的科技發展有目共睹,不僅僅是各種大型製造業,還有諸如半導體、軟體、計算機行業,都在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在如今這個多變的時代,唯獨有自己掌握絕對的產業優勢,才能夠掌握全面的話語權。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許多人沒有聽說過的科技。
  • 近20萬次實驗,他帶領團隊研製"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
    幾十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琢磨著在地球上建一個像太陽一樣產生能量的裝置。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全世界幾代科學家一直在奮鬥,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核動力專業82屆校友李建剛就是其中一位。長期從事磁約束聚變研究,參與主持完成了EAST裝置工程設計和建設,主持EAST輔助加熱系統項目,攻克了一系列技術瓶頸,建成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程實驗系統。負責開展高性能穩態託卡馬克實驗,解決許多重要科學技術問題,使我國高參數長脈衝等離子體的物理研究走在國際前列。積極倡議和推進我國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負責等離子體所主要採購包重大工程的實施,為國際聚變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 中國十大領先世界科技:人造角膜研製成功,全球千萬失明患者得救
    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景、無院士頭銜,她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創製的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很多發展中國家人的生命。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上世紀1983年就成功研製出第一臺超級計算機「銀河一號」,這在很多發達國家中都是少有的。如今,我國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已經位居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的第三位,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位居第四位。
  • 聚焦!四川82歲老教授,當選中美"雙院士",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崛起!
    8月17日,光明日報頭版以《張興棟:讓中國生物材料學科打個翻身仗》為題,報導了光明日報記者對四川大學張興棟院士的專訪內容。周洪雙攝/光明圖片張興棟,1938年4月生,四川南充人,現任四川大學教授。196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本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等。
  • 聚焦| 《光明日報》聚焦武大生命科學學院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宋保亮感慨地說,多年來,為破解人體內更多的奧秘,團隊成員始終堅持做到「兩個執著」,即無論是實驗數據指標,還是課題完成指標,都執著於把數據做得更準確,都執著於把課題挖得更深入。2020年3月20日,國際權威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發表王琰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首次發現直接調節血液膽固醇水平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
  • 主導國際合作交流 共同託起「人造太陽」——李建剛院士引薦義大利...
    2018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李建剛院士與義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研究院聚變所所長阿爾多·皮茲託、研究院研究員弗拉維奧·克裡斯安蒂,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經剛來銀考察,就白銀有色長通電線電纜有限公司與義大利聚變所開展聚變實驗裝置DTT項目合作進行了洽談。
  • 人造的「太陽」來了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聚焦發力五個思政推進湖北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創新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湖北省教育廳從強化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塑造、加強教師黨建和師德師風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育人功能、強化思政學科建設、淨化政治生態和校園文化環境等方面,聚焦發力「學生思政、教師思政、課程思政、學科思政、環境思政」,推進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創新。 【實施過程】聚焦發力「學生思政」。
  • 揭秘「人造太陽」
    當世界多國在秘密開展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同時,中國「人造太陽」的建設也沒有掉隊。早在1955年,錢三強和剛留美歸來的李正武等科學家便提議開展中國的「可控熱核反應」研究,這與國際社會關注核聚變幾乎同步。ITER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合作項目之一,也是中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最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中國的加入促進了ITER計劃更好地實施,同時得益於參加ITER計劃,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研發和技術水平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 中國成為核聚變能開發領跑者 打造首個人造太陽
    中科院專家指出,我國自21世紀初正式參加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計劃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核聚變科研能力、重要部件製造工藝能力、工程建造能力、大科學工程管理能力等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建設自主產權聚變工程實驗堆的能力。  在開發核聚變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的路上,中國已從「追趕者」、「並跑者」,成長為具備強大國際輸出能力的「領跑者」。
  • 科技日報頭版點讚!
    12月16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專題文章《太湖灣科創帶 創新驅動新格局——無錫打造蘇南模式「升級版」主題報導(上)》,並發表《時代重任 勇於擔當》評論文章,點讚無錫太湖灣科創帶建設。此次報導是近30年來,科技日報再次以最大力度宣傳無錫科技創新工作,上次如此大力度的宣傳報導還要追溯到90年代末,連續發布鄉鎮工業發展系列報導。太湖灣科創帶 創新驅動新格局——無錫打造蘇南模式「升級版」主題報導(上)蘇湖熟,天下足。
  • 「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近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自主研製的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運抵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裝現場。據悉,該線圈總重超400噸,是實驗堆主機最重要構件之一,也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研製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 made in China!
    「超導是一種在特殊條件下電阻為零的材料,利用這一特性可以避免導體發熱,實現『人造太陽』的長時間運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說,當年中國啟動研製「人造太陽」的時候,超導技術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向國外購買超導材料,有的出爾反爾不賣,有的開價高,還只賣三流產品。「當時國家的工業基礎薄弱,科研經費也不寬裕,遇到材料『卡脖子』,我們決定自己做。」
  • 人造太陽韓國破了中國紀錄,攝氏1億度維持20秒
    全球人造太陽核融合裝置競賽火熱展開,中國今年4月創出的攝氏1億度近10秒紀錄,如今據報被韓國打破了這項記錄;韓國核融合研究所(KFE)研發的核融合裝置KSTAR,成功讓攝氏1億度的高溫電漿體維持20秒,創下新的裡程碑。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