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設計!第一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全球開放

2020-11-23 驅動之家

中法核聚變合作周本周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正式開啟。中國科學家獨立設計建造的世界首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向世界全面開放、共享。

在開發核聚變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的路上,中國已從「追趕者」「並跑者」,成長為具備強大國際輸出能力的「領跑者」。科學家們數十年艱辛「逐日」,就是盼望核聚變能點亮的第一盞燈在中國。

起步「逐日」

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最終將會枯竭,使人類未來的命運聚焦在尋找更加持久的清潔能源上。海水中大量蘊藏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聚變成一個氦原子的過程中,能夠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和太陽產生光和熱的過程相似。

如果人類掌握了核聚變能源,將擁有可使用上十億年的清潔能源。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被人們稱之為「人造太陽」,是地球尋找能源出路的希望。

「中國擁有的第一個半超導核聚變裝置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從國外引進後加以改造發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回憶「逐日」之旅的起步,心中依然飽含感慨。

起步階段,中國只能遙望著引領者的腳步,通過跟隨和模仿艱難向前。為了研究這一裝置,中國科學家拆下了它所有的部件,研究構造和技術,再改造發展。

「中國要有自主建造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不是為了科學家寫幾個報告,而是為了真正解決我們一百年、兩百年後的能源問題。」中國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呼聲。一個要為國家和人類命運擔當的科學家團隊站了出來,這個200多人的團隊當時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

披荊斬棘追成「並跑」

「當中國宣稱要用2000萬美元建造全超導核聚變裝置,國際學界沒有人相信。」李建剛說。

1998年,等離子體所成立團隊,目標是建設世界首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裝置EAST,它的中文名字「東方超環」寄予著中國科學界的巨大期望。

等離子體所成立12個研究室,兩個技術支撐中心,攻克一個個難關。絕緣子是核心部件,這種只有原子筆大小的部件需要幾百個,國外報價一個上千美元。科學家們咬咬牙:「太貴了,不信這個東西我們自己做不成!」

於是,潘皖江博士帶領一個小組,歷時3年,終於將絕緣子研製成功。

然而導體研製、水冷系統、精密加工……一個個難關,一次次失敗卻接踵而至。

有的科學家在國外求解技術難點時,為了節約經費,寧願每天在冰天雪地裡走40多分鐘。年近古稀的老科學家高溫中暈倒在實驗室,醒來第一句話就是問工作怎樣了……

2006年9月,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EAST建成,並完成了首次成功放電,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與國際同類實驗裝置相比,它在當時獲得四項世界「第一」,即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運行後獲得等離子放電最快。

由美、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的、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的ITER計劃也正是在這時才將中國吸納為七方合作成員之一。

現在每年上千人次的國外科學家來我們所開展國際合作,而10年以前,都是我們遠赴國外跟人家學習。」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常務副所長宋雲濤說。

領跑世界渴望用核聚變能點亮第一盞燈

核聚變實驗堆的設計和建設是一件十分複雜、艱巨的工程。宋雲濤說,EAST的建成讓中國在超導技術上走在世界前列,但要為ITER計劃貢獻中國力量,為中國未來建造自己的核聚變商用實驗堆奠定基礎,「關鍵技術和部件一定要100%國產化!」

他介紹說,中國科學家開始破題很多世界級難題。比如,未來核聚變實驗堆的等離子體中心溫度必須達到1億度,這就需要高功率輔助加熱設備,它相當於全世界最大的微波爐,功率是平常家用微波爐的幾萬倍。這個中國科學家2015年自主做成了。

「我們花了將近十年不斷完善EAST,現在這個裝置裡幾乎每一個部件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李建剛說,「2016年1月,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達到5千萬度時,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五千萬度什麼概念?比太陽中心部的溫度還要高近三倍。」

宋雲濤介紹說,等離子體所還承擔了ITER計劃9%採購包任務。截至目前,中國科學家攻克了採購包任務中遇到的所有技術難關。

我國交付ITER計劃的採購包部件實現了100%國產化,而且全部一次性100%合格,並按期交付。ITER組織兩任總幹事對中方的評價是「中國在採購包的研發、生產方面領先於各方」。

「我這一輩子,做了將近二十萬次『人造太陽』的實驗,有將近四萬次失敗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儘管一百秒放電離一千秒、一萬秒,離無限量商用還很遠,但是我們會一直往下走。」55歲的李建剛院士說,「我的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有一盞燈泡被核聚變能點亮,這一盞燈泡一定要在中國!」

相關焦點

  • 我將建造世界第1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實驗裝置
    我將建造世界第1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實驗裝置     新華網合肥10月12日電(記者代群)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利用熱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朝這一理想加快前進步伐。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渴望點亮核聚變的第一盞燈:EAST核聚變實驗的世界主流是強磁場約束託卡馬克聚變,其代表就是中國「東方超環」EAST,EAST 是世界首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2006 年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調試,2007
  • 中國的人造太陽到底多厲害?
    中國的人造太陽到底多厲害?中國的「人造太陽」,是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太陽」。中國的「人造太陽」,全稱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它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假如人造太陽一旦真的投入應用,意味著社會將會進入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全新狀態及水平,人類生活方式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中國在到太陽領域已經處於遙遙領先的水平。未來中國也會在人造太陽製造方面創造奇蹟,在全球擁有更高的話語權。
  • ...託卡馬克|超導託卡馬克|人造太陽|聚變|east|iter|法國|阿齊莫...
    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參與方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這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組圖:實拍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訪問安徽,首站便是來到位於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參觀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到底真容如何?讓我們跟隨媒體的鏡頭一探究竟。
  • 合肥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
    目前,合肥已經建成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本文小編將帶您了解三個大科學裝置之一的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說起全超導託卡馬克,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人造小太陽」,應該有很多人都聽過。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又稱「東方超環」或「人造小太陽」。它坐落於合肥西北部董鋪水庫上面的科學島。
  • ...人造太陽,核聚變,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 ——快科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今天宣布,國家大科學裝置——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再傳捷報,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深瞳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ITER官網供圖 圖為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然而,在探索過程中,越來越多國家的科研人員認識到,「人造太陽」科學裝置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高,任何一個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都無法解決所有難題,必須「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1985年,美蘇首腦為此提出了ITER計劃。 但在2001年之前,這個強國俱樂部一直將中國拒之門外。當時除了意識形態上的排斥,更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科研水平還不高。
  • 中國人造太陽託卡馬克EAST領先全世界。
    更重要的是,這些能源燃燒後會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裡,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清潔能源迫在眉睫。2006年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原名HT-7U)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首次完成了工程調試。
  • 2020中國」人造太陽「投入運營將獲得無限量的清潔能源石油淘汰嗎
    最新消息顯示,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3日報導稱,中國正在努力製造「人造太陽」,該外媒援引科學家們的分析稱,它的溫度將是真正太陽的13倍,並將產生與行星中心相似的能量,如果「人造太陽」的創造者們能遏制住熱核聚變的能量,那麼地球上可能會出現幾乎無限量的清潔能源,俄媒稱,預計該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並投入運營,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在能源領域或將取得重大突破
  • 深瞳|「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ITER官網供圖圖為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然而,在探索過程中,越來越多國家的科研人員認識到,「人造太陽」科學裝置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高,任何一個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都無法解決所有難題,必須「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1985年,美蘇首腦為此提出了ITER計劃。但在2001年之前,這個強國俱樂部一直將中國拒之門外。當時除了意識形態上的排斥,更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科研水平還不高。
  • 「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ITER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旨在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並實現可控利用,俗稱「人造太陽」。該項目有望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人類合力「造太陽」    ITER計劃2006年應運而生,由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7方參與,計劃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共同建造一個電站規模的聚變反應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
  •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加入百億「入門會費」的俱樂部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如果能夠製造一個「人造太陽」用來發電,人類就能夠徹底實現能源自由。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用什麼容器來承載核聚變?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人類離「造太陽」還有多遠?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將噴薄而出
    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利用熱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朝這一理想加快前進步伐。能夠穩定輸出安全能源的「人造太陽」將在中國冉冉升起。  目前,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設計製造的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大部件已安裝完畢,進入抽真空降溫試驗階段。
  • 「人造太陽」獲突破 超導概念受追捧(附股)
    8月16日,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總部官員的現場監造下,765米CB超導電纜導體在白銀有色長通公司下線。據悉,這條導體是ITER裝置中運行的最大長度超導纜,意味著「人造太陽」再次獲得突破。
  • 讓「人造太陽」從東方升起(砥礪奮進的5年·中國溫度)
    中國「人造太陽」核心部件示意圖  讓5000萬攝氏度等離子體穩定持續燃燒100.12秒。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即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縮寫為EAST,也被稱為「東方超環」)是在真空室內加入少量氫的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使其產生等離子體,然後提高其密度、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能量。其原理在本質上與太陽核聚變相似,因而,「東方超環」也被譽為中國的「人造太陽」。
  • 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有沒有可能在地球上造出一個「人造太陽」,它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