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人類離「造太陽」還有多遠?

2020-11-27 北青網

↑起重機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杜瓦底座吊入託卡馬克基坑內。 (資料圖片)

↑中核集團建造的中國環流器二號。(中核集團供圖)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近日,位於法國的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迎來了重要裡程碑時刻,施工人員開始安裝反應堆託卡馬克的首個主要部件。此前,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按期開展了相關安裝底座——杜瓦底座的接收及吊裝準備工作,為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從「靠太陽」到「造太陽」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伴隨全球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然而,地球化石燃料的儲量有限,尋找未來能源成為當務之急。

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的能量,科學家們早已探明究竟: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研發可控核聚變技術,從而製造「太陽」呢?

專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僅可以,而且是必須。

「可控核聚變是目前人類認識到的,可以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與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表示。

從必要性來說,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有汙染,風能、水能不穩定,核裂變能原料有限、核廢料有放射性汙染,因此,需要尋找資源豐富、清潔高效的新能源——目前,最有可能擔當這一角色的只有可控核聚變能。而且,可控核聚變不排放有害氣體,有利於解決當前的環境汙染問題。

從可行性來說,核聚變的原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地球上含量極為豐富。「氘在海水中儲量極大,1公升海水裡提取出的氘,在完全聚變反應後,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段旭如說。

一字之差的困難

從核裂變到核聚變,從不可控到可控——僅一字之差,但技術難度差別太大了。「世界上首顆原子彈爆炸後不到10年,核裂變技術就實現了和平利用,建成了核電站。」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鍾武律說,因此,許多人曾樂觀地認為,用不了多久就能實現核聚變的和平利用——然而,經過全世界科學家超過半個世紀的努力,至今仍未成功。

鍾武律做了一個簡單比較。太陽能穩定核聚變,是因其內部不僅有1500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且約有3000億個大氣壓的超高氣壓。而地球上無法達到如此高的氣壓,只能在高溫上下功夫了,需要把溫度提高到上億攝氏度才行。「先不說如何產生這麼高的溫度,就算產生了,也找不到容器『盛放』它。」鍾武律說,地球上最耐高溫的金屬材料鎢在3000多攝氏度就會熔化。

不過,人類不會被困難嚇倒。20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經歷了一系列磁約束技術路線的探索,到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提出託卡馬克方案,效果驚人,備受關注。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目的。

「核聚變能是清潔安全的,但仍需科學普及。」段旭如表示,就聚變堆而言,燃燒等離子體被約束在真空室內,且所含聚變堆中的氘氚燃料含量低,不會爆炸,也不會導致洩漏,幾乎沒有放射性汙染。

勇擔重任的中國核電人

我國可控聚變研究始自上世紀50年代,幾乎與國際上聚變研究同步。

1965年,根據建設需要,我國建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聚變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也就是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

正是在這裡,中國核聚變領域第一座大科學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HL-1)託卡馬克裝置於1984年建成,成為我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的成功建造與運行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運行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核聚變工程技術及實驗運行人才隊伍,為我國發展更高參數的磁約束聚變大科學裝置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此,中國磁約束聚變一步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995年,中國第一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HT-7在合肥建成;2002年中國建成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2006年,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EAST)首次等離子體放電成功……

預計今年在四川成都投入運行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將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它可將我國現有裝置的最高等離子體電流從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離子溫度也將達到1億攝氏度以上。

人類的共同目標

正如太陽造福於整個地球,「人造太陽」的研製,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福祉。但其技術挑戰大,研發困難重重,因此需集全球之力共同來攻克。

基於此,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2006年應運而生,由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7方參與,計劃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共同建造一個電站規模的聚變反應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凝聚了國際聚變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以及國際聚變界的技術力量。

「該項目也是中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最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其中,中國承擔了約9%的採購包研發任務。」段旭如表示:「籤署這個計劃,正是希望集中全球科技力量,共同攻克難題。」

「這些年來,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進展得益於參加ITER計劃。」段旭如說,利用這一良好國際合作平臺,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核聚變研究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從過去的跟跑步入了並跑階段,部分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的積極參與也推動了ITER計劃的快速發展。鍾武律表示,參加ITER計劃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建設,承擔著諸多核心部件研發製造(採購包)任務。「目前,中國承擔的ITER採購包,不管是在研發進度還是在完成質量方面,均處於7方的前列,為ITER建設貢獻了中國力量與智慧。在國際聚變舞臺上,中國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除了承擔中方承諾的任務外,中方還積極爭取ITER其他關鍵任務。去年9月,中核集團牽頭拿下了ITER迄今金額最大的主機總裝1號合同。這個工程安裝的是ITER裝置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其重要性相當於核電站的反應堆、人體裡的心臟。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中標的最大核能工程項目合同。

「通過國際競標拿到了ITER項目最核心部分的安裝工程,證明我們的團隊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中核集團董事長餘劍鋒表示。

「從ITER計劃的進展以及國際核聚變發展進程看,我們有信心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可控的核聚變發電。」段旭如充滿信心。

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還有多遠?
    據悉,該線圈總重超400噸,是實驗堆主機最重要構件之一,也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研製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    ITER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旨在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並實現可控利用,俗稱「人造太陽」。該項目有望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問題來了: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難道我們真的要造一個太陽?網友開始各種腦洞大開——微博截圖說這麼多,到底啥叫「人造太陽」呢?簡單說,就是科學家想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裝置,模擬太陽發光發熱釋放能量,一勞永逸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除了儲量有限,化石能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汙染環境。風能、水能雖然乾淨,但供量有限,且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人類千方百計去解決能源不足問題,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像頭頂這顆太陽那樣無限供應能源且不帶來汙染。
  • 中國要造人造太陽?人類能夠登陸太陽的真正原因
    一直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要造人造太陽,其實並不是造太陽,而是在核聚變反應的地方,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我們地球就能感受到它的溫暖,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太陽是一個非常熱的球,按道理來說,離太陽越近的地方應該越來越熱,我們地球上離太陽更近的就是珠穆朗瑪峰,應該是最熱的地方,其實根本就不是,另外,一直圍繞太陽的轉的水星為什麼沒有烤化,並且水星兩極的溫度始終都是零下170度,這不就非常奇怪嗎?
  • 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7月28日,「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標誌著ITER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正式啟動。
  • 人造太陽是什麼?和太陽的差距在哪裡
    不管在古代還是現在,太陽對人類來說都極端重要,人類一刻也不能離開太陽,哪怕是陰天和雨天,太陽依舊存在,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而地球上的光明基本都來自太陽,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地球面向太陽的那一面始終處於太陽的直接照射下,而背對太陽的那一面也處在月球反射的太陽光之下。
  • 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是目前人類所認識到可以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的最好方式。 2. 人造太陽 中國人造太陽 實際上人造太陽並不是太陽,之所以叫人造太陽,是因為這個裝置產生能量的方式與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非常的類似,都是通過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的,當然還有我們最熟悉的氫彈也是核聚變
  •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口中了解到一個最新消息:中國造的「人造太陽」已經於本屆高交會開幕的當天進入總裝階段,預計將於2005年建成世界首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預示著核聚變能開發和利用的曙光已躍出地平線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日消息,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人造太陽
    「那麼,問題來了,天上有個太陽,為什麼還要造個太陽?」人造太陽「和太陽有什麼不同?它們的溫度哪個更高?人造太陽多了,會不會又被一個叫后羿或者前什麼的人給射下來?帶著許多的不明白,我去問了度娘。她說,人造太陽,只是一個俗稱,它真正的名字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ITER最大的能耐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從而向宇宙釋放大量的光和熱。
  • 「人造太陽」將噴薄而出
    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利用熱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中國的科學家們正朝這一理想加快前進步伐。能夠穩定輸出安全能源的「人造太陽」將在中國冉冉升起。  目前,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設計製造的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大部件已安裝完畢,進入抽真空降溫試驗階段。
  • 「人造太陽」離我們有多遠?中國核聚變裝置環流器二號明年運行
    太陽養育了地球上的萬物,沒有太陽給予的能量,也就沒有地球這些絢爛的生物。太陽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環保無汙染,人們一直探索怎麼利用太陽能,比如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太陽的能源是怎麼來的呢?太陽靠著內部不間斷的核聚變,源源不斷的向外輻射著能量。如果我們能模擬太陽,利用核聚變的原理在地球人造太陽,是不是就解決了困擾人類的能源問題?
  •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是如何製造的?
    近日,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下稱「東方電機」)為中國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製造的主機磁體線圈中心柱在成都成功交付,正式啟動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人造太陽」總體安裝,標誌著中國人朝著實現聚變清潔能源的夢想又前進一步。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成都配合安裝裝置的外圍部套。」東方電機項目經理李友偉說。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受到全球矚目,「人造太陽」為何如此重要
    2019年12月份,俄羅斯、美國等各國媒體都相繼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有望2020年投入使用。為何中國的「人造太陽」備受矚目?科幻片中的人造太陽能源的重要性及能源危機對現代人類本身而言,能源與生存息息相關。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電、沒有汽油、沒有天然氣、沒有自來水,現代人將如何生存呢?對國家而言,能源代表著經濟,代表著國力。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人造太陽」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2020 年 12 月 4 日 14 時 02 分,被稱為 「人造太陽」 的核聚變裝置 —— 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啟動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核電研究能力再次取得重大進步。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基於這個科學目標,可控核聚變的反應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要想將「人造太陽」運用到實際中,就必須突破保持中心超高溫和持續時間的技術,這是全世界科學家都想要解決的難度。我國在「人造太陽」方面的研究屢次打破世界紀錄,但大家被這方面消息刷屏的同時可能會感到疑惑,「人造太陽」究竟是一個,還是很多個?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總結一下,作為資源來講,它是無限的同時又是清潔的,所以長期以來被科學家認為是未來人類終極能源之一,可以大規模生產。未來可能有20%的可再生能源,但最大規模的一塊,即80%一定是靠聚變來維持的。這個太陽怎麼造?
  • 世界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安裝:人造太陽要來了?人類終於要開掛?
    文/三飯2020年7月28日,法國,35位國家領導人通過視頻的方式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祝賀。什麼是ITER?也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目前為止,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在2006年,我國正式籤署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除此之外,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多個國家也參與了這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