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2020-07-30 小祥愛生活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

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

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如果項目成功,它將為人類獲取無限量、無浪費、無汙染的能源鋪平道路,有助於解決地球面臨的氣候危機。

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和孵化,如今,ITER項目終於來到了「裡程碑式」節點——為期近五年的組裝階段。一旦組裝順利完成,地球上將誕生首個工業規模的核聚變裝置。

核聚變:「能量的聖杯」

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能量來源。核聚變概念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此後科學家們一直在這一領域不斷深入探索。

目前的傳統核能獲取依賴於裂變,即重原子核被分解產生較輕的原子核。而核聚變則是將兩種輕原子核結合為一種重原子核,在此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相比於核裂變,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輻射廢料,放射性極低。

核聚變如此誘人的一個原因是,反應所需的燃料是一種極為容易獲取且豐富的資源——氫元素。這種元素無處不在,可以從海水和鋰中提取出來,足以為人類提供數百萬年的無限量能源。一個菠蘿大小的氫元素相當於10000噸煤,足以為2300個家庭提供一年的電力。

視頻來源:新華網

由於核聚變的燃料現成、豐富,不存在熔解的物理可能性,輸出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核聚變又被稱為地球「能量的聖杯」。當世界迫切需要替代能源來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時,它可以幫助生產零排放的能源。

然而迄今為止,核聚變在地球上作為一種發電方式,很大程度上仍處於理論階段。儘管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實現了核聚變,但僅限於很短的時間,所產生的能量從未達到核聚變實際發生所需的能量。這是因為,產生可行的聚變能源仍然沒能被攻克。

要實現核聚變,等離子體——一種由帶電粒子(比如北極光)組成的氣態物質——必須被加熱到1.5億攝氏度的極高溫度,這比太陽核心的溫度還要高十倍。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反應堆能夠做到這一點。

多國合力託起「人造太陽」,核聚變研究迎來裡程碑

據新華網報導,正因如此,為了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1985年ITER計劃倡議提出,工程設計於2001年完成。2006年,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及美國七方共30多個國家正式啟動了ITER計劃,建造「人造太陽」託卡馬克型聚變實驗堆,為以後核聚變發電站的可行性進行驗證。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託卡馬克裝置模型 圖據央視新聞

經過35年的集思廣益、規劃和前期生產,ITER終於來到了為期近5年的組裝階段。昨日(28日),ITER項目最核心部分託卡馬克裝置的安裝工程正式啟動,核聚變領域迎來了一個重要裡程碑。

託卡馬克裝置於20世紀60年代在蘇聯誕生,又被稱為「人造太陽」。這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受控核聚變的目的。時至今日,託卡馬克仍是工業規模核聚變的首選,也是ITER的核心。

據美國CBS報導,為了這一裡程碑式的時刻,ITER的全球各國研發團隊及承包商已耗費了數年的時間,從零開始製造數以百萬計的部件。ITER託卡馬克重達23000噸,直徑超30米,由數百萬個獨立部件組成,許多部件由各國團隊在本國進行製造和部分組裝,然後運輸至位於法國南部的ITER總部。

「一點點地建造這個機器就像在一個複雜的時間軸上組裝3D拼圖,項目管理、系統工程、風險管理和機械裝配物流的每一個方面都必須像打造瑞士手錶一樣精確。」ITER組織總幹事貝爾納·比戈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託卡馬克裝置杜瓦底座的吊裝工作,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在今年5月28日完成 圖據《大眾機械師》雜誌

《大眾機械師》雜誌形容道,ITER組裝階段更像是一個極具「突破性」的儀式,這個宏偉計劃終於開始以物理形式聚集在一起了。為此,各國為ITER量身定製了一切必需條件,包括位於法國普羅旺斯的總部建築,以及從最近的水域通往工廠的道路。

今年5月28日,託卡馬克的第一個組件、最外層的杜瓦底座就已成功安放完成。據央視新聞報導,這項工作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團隊完成。2019年9月,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團隊正式與ITER組織籤訂了託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工程合同。這是託卡馬克主機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安裝工程,裝配部件數以萬計,且精度要求高、標準嚴苛。

不僅如此,中國科研機構還為實驗堆研製了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等關鍵設備。據紅星新聞此前報導,中國承擔了9%的研發任務,覆蓋了ITER的部分核心部件研發。目前,中國的採購包不管是研發的進度還是完成的質量,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ITER組織表示,該組織在人力和物力方面,一直以來都得到中方強有力的支持。中方不但輸送了大批優秀技術人才,在託卡馬克的組件供應方面,中方也一直以嚴謹的態度兌現承諾。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託卡馬克裝置杜瓦底座 央視新聞報導截圖

ITER組織總幹事貝爾納·比戈在7月28日的啟動儀式發布會上說,中國以快速的工程反應和科研進步,成為各合作方中兌現國際承諾的典範。

可望「改變遊戲規則」,商業化仍是馬拉松

ITER的實驗能證明實現可行核聚變的能力,並在此過程中為科學家們提供技術訣竅,幫助他們在世界各地加快商業核聚變工廠的建設。

根據ITER此前發表的公報,通過對項目進展的評估,託卡馬克裝置有望在2025年12月獲得第一束等離子體。在那之後,ITER將有幾年時間進行微調,並在2030年達成完全產生等離子體的目標。

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麥可·莫埃爾稱ITER組裝的開始是「國際科學的一個裡程碑,也是通過共享資源、專業知識和對豐富、清潔能源未來的願景而可能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展示。」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正在組裝的設備 圖據ITER官網

「ITER將會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實驗,因為它建造得足夠大,可以像發電廠那樣釋放核聚變能量,而且它是第一個釋放核聚變能量超過注入核聚變能量的實驗。」莫埃爾教授說道。

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的執行長伊恩·查普曼教授向BBC新聞表示:「使用核聚變是為了改變世界——在為子孫後代提供清潔能源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我們都知道我們需要ITER來取得成功。它是核聚變商業化道路的一個裡程碑。」

ITER團隊表示,在未來,商業核聚變工廠將設計一個更大的等離子室,可提供10到15倍的電力。例如,一個2000兆瓦的核聚變發電廠將為200萬家庭提供電力。而建造和運營一個商業核聚變工廠的成本,預計將與傳統核電站成本相近,但不再有成本巨大且長期遺留的核廢物處理問題。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第一束等離子體」插圖 圖據ITER官網

莫埃爾教授則指出,即便ITER實驗進展順利,聚變能源普及也可能仍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即使有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入局,以及強有力的國際支持,聚變能源商業化的競賽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

ITER實驗將如何進行?

在安裝調試工作順利結束後,ITER將如何為人類提供「無汙染、無碳、安全、實際上不產生廢料的能源」?

據美國CBS報導,產生聚變能的過程既極其複雜,又簡單。首先,將幾克氘(重氫)和氚(超重氫)氣體注入託卡馬克巨大的環狀腔體中。然後將氫加熱,直到它變成雲狀的電離等離子體。10000噸的超導磁體對等離子體的流動及其形狀進行控制。

當等離子體達到1.5億攝氏度時,聚變就發生了。在聚變反應中,極少量的質量被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因為超高能量的中子從磁籠中逃逸出來,以熱的形式傳遞能量。熱能被在託卡馬克壁上的循環水吸收,形成蒸汽。在商業工廠裡,蒸汽渦輪機將產生電力。

在大約四年半的組裝後,ITER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希望在2025年12月發射「第一束等離子體」。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ITER的工廠將產生大約500兆瓦的熱能。如果ITER持續運行並與電網相連,將能夠產生約200兆瓦的電力,足夠20萬戶家庭使用。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徐緩

來源:紅星深度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碼字不易,喜歡我的內容的請給我點個關注哦,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它到底能幹啥?
    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如果項目成功,它將為人類獲取無限量、無浪費、無汙染的能源鋪平道路,有助於解決地球面臨的氣候危機。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和孵化,如今,ITER項目終於來到了「裡程碑式」節點——為期近五年的組裝階段。一旦組裝順利完成,地球上將誕生首個工業規模的核聚變裝置。
  • 法國開始組裝史上最大「人造太陽」,預計2035年向全球供電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絕對無法離開各種各樣的自然資源,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也開始認識到能源的重要性,因為很多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能源,像石油和煤炭,這些東西一旦消耗殆盡,需要上億年時間才可以再次生成。「人造太陽」即將問世據外媒報導,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經進入組裝階段。這座反應堆的基座已經被ITER計劃及其成員國組裝完成。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籌備,才正式啟動了核反應堆程序,該項目的成功無疑成為自主研發維持核聚變領域的領頭羊。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也開始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因為許多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例如石油和煤炭。一旦這些東西被消耗掉,它就會耗盡,並且需要數億年的時間才能再生。在這方面,各國還把能源短缺作為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希望在這些能源幾乎用盡之前找到替代方法。
  •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歐洲科學家開始提出建設「人造太陽」的計劃。終於,人類第一個多國共同合作的「人造太陽」項目進入組裝階段。根據報導,在最後一批組件運送到法國南部後,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
  • 「人造太陽」組裝開始,建成後電力提升15倍,惠及200萬戶人
    審核-小文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接下來它還會繼續燃燒50億年左右,是什麼使得太陽可以持續不斷地燃燒呢?早期的科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才發現答案是核聚變反應。既然核聚變反應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能量,那麼人類是否可以研發一個「人造太陽」來產生能量呢?答案是可以的,人類第一個「人造太陽」的組裝工作已經開啟了。
  • 新能源技術再次突破,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人造太陽」或將問世
    據了解,在近段期間新能源技術再次取得突破,全球最大的核聚變設備開始組裝,而「人造太陽」也或將問世。所以現在就有這麼一個設備那就是「人造太陽」。而人造太陽技術的項目也是在1989年的時候開始啟動,但經過35年不斷的努力之下,也是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中國航空報訊: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組裝,這也標誌著新能源時代的開始。35個合作國家的領導人通過視頻遠程參加了慶典。
  • 「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三十多個國家共同努力
    引子: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人造太陽」計劃,對於這個計劃從最當初的設想再到現在其實有了很大階段性的提升,而且對於人造太陽最近也是宣布正式開始組裝,對於這次的成功一定是人類發明歷史上面最有意義的一步。但對於這個所謂的人造太陽通過這麼多年以來也是有著很多的難題,但是對於科學家們也是一次次的迎刃而解再次開啟到現在的關鍵時刻。
  • 「人造太陽」背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最大「人造太陽」在法國組裝,它的出現,將意味著化石能源被淘汰
    如今的地球之所以有欣欣向榮的場景,是因為距離地球大約1個天文單位的地方有一顆恆星在持之以恆地對外輻射能量,沒錯它就是太陽。只要對太陽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就應該知道,太陽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也正是這種物理反應使它能在50億年的時間裡發光發熱。
  • 35國曆時14年,「人造太陽」即將問世,加熱溫度比太陽還高10倍
    近日,全球最大的核反應堆開始組裝,這意味著「人造太陽」即將誕生,一起來看看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當地時間7月28日,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開始組裝了,這項科學計劃由35個國家共同合作,包括歐盟(包括英國和瑞士)、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從2006年七方籤訂協議開始實施該計劃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4年,如今,終於啟動了組裝程序。據悉,這個組裝過程要耗時5年時間,意味著到2025年,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合肥高新區企業參與研製
    據悉,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該項目由 35 個國家合作完成,集成了當今國際上受控磁約束核聚變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是人類受控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
  • 法國啟動最大人造太陽組裝,核時代將來臨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是最幸運的一顆,不僅是因為太陽系的中心存在著一顆一直對外輸送能量的太陽,還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如今的太陽已經有50億歲了,這50億年來它孜孜不倦地發光發熱,為地球孕育生命和維持生態系統穩定默默奉獻出力量。
  • 「人造太陽」開啟組裝,我國3年前已成功實驗,創下10億度高溫
    人類對太陽的崇拜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作為天上唯一的穩定光源,每天從東邊升起,然後在西邊落下,不僅給地球帶來了白天的光明,還為地球上的生物帶去了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能量。人類在對自然事物進行觀察後,發現太陽一直都能夠持續燃燒。地球上尚未有事物能夠像太陽那樣持續燃燒幾十億年,後來經過科學家的研究才發現原來太陽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核聚變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