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合肥高新區企業參與研製

2020-08-04 皖美視角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舉行。其中,中國提供了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及電源系統等重要部件。記者了解到,ITER極向場電源控制系統中核心層部分,合肥高新區天使基金投資企業中科海奧參與了研製。

據悉,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該項目由 35 個國家合作完成,集成了當今國際上受控磁約束核聚變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是人類受控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

從東方超環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早在2017年,中科海奧就憑藉著核聚變堆高功率電源配套技術,斬獲了安徽省「創響中國大賽」新能源組的一等獎。

中科海奧負責人陳滋健介紹說,「海奧」就是「海水發電的奧秘」,因為海水中存大量的氘和氚,是核聚變的基本原料。這家源自科學島的企業,一直在為核聚變裝置提供高功率電源與控制系統,主要客戶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

「例如東方超環EAST大科學工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島上的人造小太陽」,陳滋健舉了一個例子。東方超環EAST是由等離子體所自主設計、研製並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中科海奧參與了EAST相關配套電源的研製,並提供了部分電源設備。

極向場電源控制系統 「拴住」這顆人造太陽

核聚變產生能量的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我們知道,太陽源源不斷穩定地進行核聚變,靠的是其自身強大的重力場約束。如果重力不夠,太陽就會膨脹,「流浪地球」就會上演。而在地球上打造「人造太陽」,重力場遠遠不夠,必須通過磁場進行約束。因此,極向場線圈是磁約束核聚變的核心部件。

極向場線圈由全超導體構成,極向場電源系統則是為極向場超導磁體線圈供電的重要子系統。與EAST相比,ITER作為國際項目,體量更大,更具挑戰。中科海奧參與研製的是ITER極向場電源控制系統中核心層部分,即與功率半導體最為緊密的部分一一晶閘管驅動系統。

「我們採用高階諧波抑制同步技術確保高控制精度;採用高速DSP和FPGA作為全數字多通道脈衝形成及移相器確保高分辯率;採用光纖分路驅動確保高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採用實時作業系統確保電源系統高響應速度。」陳滋健介紹,憑藉在EAST託卡馬克裝置上多年的技術積累,中科海奧團隊一一攻克難題,研發產品以優異的性能指標通過國際評估,讓「中國設計」和「中國製造」應用於ITER國際大科學工程項目。

未來:中國將打造自己的聚變工程實驗堆

目前,中國也已提出了建造「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計劃。主要填補ITER和未來商業化運行的聚變堆之間的科學技術差距,實現連續大規模聚變能安全、穩定的工程可行性。

CFETR計劃第一階段就是「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主要是CFTER超導磁體等關鍵系統前期研討。中科海奧在高新區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安徽中科海奧核能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其中。

陳滋健表示,核聚變具有許多其它能源都無可比擬的突出優點,中科海奧將全力以赴,在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工程技術方面研發突破,為解決人類未來戰略新能源貢獻力量。(張彥君)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合肥高新區企業參與研製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校正場線圈「合肥造」
    合肥晚報訊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重要進展。9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送至法國ITER現場。
  • 法國開始組裝史上最大「人造太陽」,預計2035年向全球供電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全球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組裝 中國參與核心部件製造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南部舉行安裝啟動儀式,開始了為期5年的組裝工程,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我國也承擔了該項目多個方面的重要工作。
  •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歐洲科學家開始提出建設「人造太陽」的計劃。終於,人類第一個多國共同合作的「人造太陽」項目進入組裝階段。根據報導,在最後一批組件運送到法國南部後,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中國航空報訊: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組裝,這也標誌著新能源時代的開始。35個合作國家的領導人通過視頻遠程參加了慶典。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即將到來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進入組裝階段。該反應堆的底座由ITER項目及其成員國組裝而成。經過數十年的艱苦準備,核反應堆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的成功無疑成為維護核聚變的獨立研發的領導者。為了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該項目於1985年開始設計,國際原子能機構於2001年提出了一項可行的計劃。2006年,中國和其他30多個國家正式啟動了該項目。 ,組裝過程應至少持續5年,換句話說,要等到2025年才能產生第一批等離子體。
  • 「人造太陽」組裝開始,建成後電力提升15倍,惠及200萬戶人
    審核-小文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接下來它還會繼續燃燒50億年左右,是什麼使得太陽可以持續不斷地燃燒呢?早期的科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才發現答案是核聚變反應。既然核聚變反應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能量,那麼人類是否可以研發一個「人造太陽」來產生能量呢?答案是可以的,人類第一個「人造太陽」的組裝工作已經開啟了。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科學島參與採購包任務
    2017年7月,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iter計劃首個超導磁體系統部件——饋線(feeder)採購包pf4過渡饋線竣工(葉華龍 攝)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ITER計劃。
  • 新能源技術再次突破,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人造太陽」或將問世
    據了解,在近段期間新能源技術再次取得突破,全球最大的核聚變設備開始組裝,而「人造太陽」也或將問世。而人造太陽技術的項目也是在1989年的時候開始啟動,但經過35年不斷的努力之下,也是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據了解,在近段期間,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等35國一起研發的ITER計劃已經正式開始進入組裝階段,而這個項目的全稱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而被人們稱為「人造太陽」,經過35年的努力如今終於到了尾聲。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絕對無法離開各種各樣的自然資源,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也開始認識到能源的重要性,因為很多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能源,像石油和煤炭,這些東西一旦消耗殆盡,需要上億年時間才可以再次生成。「人造太陽」即將問世據外媒報導,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經進入組裝階段。這座反應堆的基座已經被ITER計劃及其成員國組裝完成。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籌備,才正式啟動了核反應堆程序,該項目的成功無疑成為自主研發維持核聚變領域的領頭羊。
  • 「人造太陽」 made in China!
    「超導是一種在特殊條件下電阻為零的材料,利用這一特性可以避免導體發熱,實現『人造太陽』的長時間運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說,當年中國啟動研製「人造太陽」的時候,超導技術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向國外購買超導材料,有的出爾反爾不賣,有的開價高,還只賣三流產品。「當時國家的工業基礎薄弱,科研經費也不寬裕,遇到材料『卡脖子』,我們決定自己做。」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背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安裝,受控核聚變研究走過了哪些路程?
    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參與方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這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本報特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國盛向讀者解答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