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2020-12-06 中國航空新聞網

中國航空報訊: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組裝,這也標誌著新能源時代的開始。35個合作國家的領導人通過視頻遠程參加了慶典。

近幾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組件陸續抵達法國,使得ITER的組裝啟動成為可能。這表明共同參與ITER國際研究項目的35個國家願意以這種方式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向地球傳遞光和熱,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續。ITER就是通過模仿太陽的核聚變過程,以達到產生能量的目的。核聚變能夠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並且不產生碳排放。核聚變也是安全的,因為它只需要少量的燃料,並且物理上不存在因熔毀而發生洩漏事故的可能。

核聚變的燃料存在於海水和金屬鋰中,可以持續供應幾百萬年。一個菠蘿大小的核燃料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1萬噸煤燃燒釋放的能量。

建造和運營一座核聚變反應堆的成本與核裂變反應堆的成本相近,但它產生的廢棄物不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和漫長的時間進行處理。

一旦ITER項目完成,它將證明核聚變可以實現規模化商業運作,持續產生能量。

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

上世紀50年代,蘇聯科學家首次提出了託卡馬克的概念——磁約束聚變,此後核聚變能量研究一直是國際上廣泛合作的領域。ITER項目於2006年誕生,35個合作國家包括歐盟成員國(加上英國和瑞士)、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

這些國家總計擁有世界50%以上的人口,全球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匯集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使建造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工業規模的核聚變裝置成為可能。

法國是東道國。歐盟、英國和瑞士是東道主成員國,它們為ITER項目提供了45%的資金。其他成員國各出資9%,即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和韓國。

ITER成員國的貢獻約90%以實物形式提供,增加了這個多重機器的國際複雜性。這個機器被稱為託卡馬克(Tokamak),它來自俄語,意為「磁環」。完成後的託卡馬克將由100多萬個部件組成。

為了準備機器組裝,近幾個月來,這些前所未有的巨型部件已經陸續運抵法國。大部分的部件都重達幾百噸,長度超過15米。這些零件是世界各地工廠、大學和國家實驗室5年多來的技術結晶。

託卡馬克組件必須滿足非常嚴格的規範。它們還必須遵循一個複雜的時間表,按時到達法國。ITER總幹事Bernard Bigot博士說:「一部分一部分地組裝機器,就像在一個複雜的時間軸上組裝一個三維拼圖。」他說:「項目管理、系統工程、風險管理和機器裝配物流的每一個方面都必須協同配合,像瑞士手錶一樣精確。未來幾年,我們有一個複雜的流程需要遵循。」

組裝工作將於2025年12月結束。到那時,ITER項目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將進行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

託卡馬克將提供多少能量?

ITER項目的核電站將產生大約500兆瓦的熱能。如果持續運行並接入電網,產生的能量將轉化為大約200兆瓦的電能,足夠20萬戶家庭使用。

商業核聚變電站可能採用稍大一點的等離子體室,一座電站可以提供的電力相當於ITER的10 ~ 15倍。一座2000兆瓦的核聚變電站可以為200萬戶家庭供電。

並且,核聚變發電廠運行過程中沒有碳排放,也就是說不會釋放二氧化碳。但是核聚變技術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貢獻取決於核聚變反應堆建造的速度。目前,超過70%的碳排放來自於能源的使用,超過80%的能源消耗又來自於化石燃料。

Bigot預測說:「如果核聚變能夠投入廣泛使用,並成為可再生能源的補充,那麼電力的使用量將大大提升,由交通、建築和工業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減少。實現僅使用清潔能源將是我們這個星球的一個奇蹟。」

ITER都有哪些部件?低溫恆溫器由印度製造的低溫恆溫器(Cyrostat)是託卡馬克真空容器和限制超熱等離子體的超導磁體周圍的「保溫瓶」。它高30米,直徑30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不鏽鋼真空室。它包含四個主要部分:底座、下氣缸、上氣缸和上蓋。下筒體的尺寸與巨石陣相當。

低溫恆溫器的基座部分重1250噸,是ITER 最重的部件。它是第一個被安裝到託卡馬克坑的主要部件,於5月完成安裝,以不到3毫米的精度固定到位。

ITER磁體ITER使用三種緊密結合的磁體來容納、控制、塑造和脈衝出1.5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為了實現超導,磁體內部用-269℃的液氦進行冷卻,這相當於星際空間的溫度。

環向場線圈該組件由日本和歐洲製造,其部件來自中國、韓國和俄羅斯。超過40家公司參與了這18個環向場(TF)線圈的製造。TF線圈的作用是限制電離等離子體粒子。每一塊磁鐵都有四層樓高,重360噸。首批兩個TF線圈已於4月份從日本和義大利運抵ITER現場。

極向場線圈這些環形磁體由中國、歐洲和俄羅斯製造,將安裝於TF線圈系統之外。極向場(PF)線圈約束等離子體的形狀,並使其遠離壁面。共有6個PF線圈,直徑從10米到24米不等,重量高達400噸。第一個PF線圈5月份從中國運抵ITER。第二個由歐洲在裝配現場製造。

中心螺管中心螺管(Central Solenoid,CS)由美國製造,這是ITER磁體組件中最強大的一個。它有時被稱為ITER的「跳動的心臟」,因為它能夠在等離子體中以長脈衝的形式啟動一個強大的電流。中心螺管由六個模塊組成,組裝後將達到13米或18米高,並附帶支撐結構,重量將達到一千噸。它的磁力將足以吸起一艘航空母艦。

CS線圈組相互獨立運行,將產生巨大的電磁力,拉向不同的方向。支撐結構所要承受的力達到太空梭升空時推力的兩倍。第一個CS模塊將於2020年秋季抵達ITER所在地。

真空容器真空容器的部件來自韓國(4個部件)和歐洲(5個部件),突出的埠由俄羅斯提供。真空容器是一個密封的、甜甜圈形狀的不鏽鋼腔體。在其內部,等離子體粒子可以不接觸腔壁,不斷地旋轉。

真空容器的44個埠連接遠程操作、診斷、加熱和真空系統。容器內表面的包層模塊將屏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高能中子。ITER真空容器(體積)中心容納的等離子體體積是其他託卡馬克裝置的10倍。第一個真空容器部件於7月21日抵達法國,機器開始組裝。

建築和土木工程

整個ITER工地的建築和土木工程由歐洲建造,大約完成了75%。以下是三個示例。

託卡馬克廠房和裝配大廳已經完工,上方是一臺170米高的門式起重機,支撐著兩臺750噸重的起重機,用於運輸和定位部件。

世界上最大的集中式低溫設備,已經完成了60%。它提供液氮製造超低溫,使超導磁體得以運作。這些設備來自中國、印度、瑞典、捷克、芬蘭、義大利、日本和法國。超低溫管線(cryolines)主要來自印度。

磁體供能轉換廠房(Magnet Power Conversion buildings)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為ITER的磁體供能,其電壓和電流保持在精確的數值,內部設備由中國、印度、韓國和俄羅斯專門設計。

ITER中心組織負責整合來自世界各地的組件來組裝ITER,包括託卡馬克本身的組裝以及支持系統的並行安裝,支持系統包括射頻加熱、燃料循環、低溫、冷卻水、真空、控制和高壓電氣系統。

主要組裝活動將在託卡馬克大樓進行,ITER設備將安裝在部分嵌入的混凝土生物防護罩中。在裝配階段,這座建築將保持潔淨和恆溫,以避免最大型的部件出現哪怕最輕微的變形。組裝、支撐和定位託卡馬克組件將用到超過150個專用工具,其中一些重達800噸。

環形託卡馬克將分為9個子組件,在鄰近的裝配大廳內進行預裝配。每一個子組件的弧度為40度,其中包含一塊環形真空容器組件、一個保護性的鍍銀隔熱罩和兩個環形磁場線圈。

託卡馬克主要部件的尺寸、重量、微小的公差、製造商的多樣性以及緊湊的日程安排,使得ITER成為一個巨大的工程和物流挑戰。組裝ITER設備將花費4年半的時間。

核聚變反應堆的工作過程

雖然數百個託卡馬克已經被建造,但ITER項目中的託卡馬克將是第一個實現「燃燒」,或者說自加熱等離子體的裝置。在核聚變反應中,微小的質量可以轉化為巨大的能量,主要反應過程如下:

1.幾克氘和氚氣體被注入一個巨大的、環形狀的反應室,即託卡馬克;

2.加熱氣體,直到它變成雲狀的電離等離子體;

3.總重量達一萬噸的超導磁體製造並控制電離等離子體;

4.當等離子體達到1.5億攝氏度,就會發生核聚變,這一溫度達到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5.核聚變產生的超高能中子逃逸出磁籠,以熱的形式傳遞能量;

6.在託卡馬克水冷壁內循環的水可以吸收逸出的熱量並產生蒸汽,在商業反應堆裡,這一過程帶動蒸汽渦輪機發電。

中國航空報訊: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組裝,這也標誌著新能源時代的開始。35個合作國家的領導人通過視頻遠程參加了慶典。

近幾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組件陸續抵達法國,使得ITER的組裝啟動成為可能。這表明共同參與ITER國際研究項目的35個國家願意以這種方式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向地球傳遞光和熱,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續。ITER就是通過模仿太陽的核聚變過程,以達到產生能量的目的。核聚變能夠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並且不產生碳排放。核聚變也是安全的,因為它只需要少量的燃料,並且物理上不存在因熔毀而發生洩漏事故的可能。

核聚變的燃料存在於海水和金屬鋰中,可以持續供應幾百萬年。一個菠蘿大小的核燃料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1萬噸煤燃燒釋放的能量。

建造和運營一座核聚變反應堆的成本與核裂變反應堆的成本相近,但它產生的廢棄物不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和漫長的時間進行處理。

一旦ITER項目完成,它將證明核聚變可以實現規模化商業運作,持續產生能量。

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

上世紀50年代,蘇聯科學家首次提出了託卡馬克的概念——磁約束聚變,此後核聚變能量研究一直是國際上廣泛合作的領域。ITER項目於2006年誕生,35個合作國家包括歐盟成員國(加上英國和瑞士)、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

這些國家總計擁有世界50%以上的人口,全球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匯集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使建造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工業規模的核聚變裝置成為可能。

法國是東道國。歐盟、英國和瑞士是東道主成員國,它們為ITER項目提供了45%的資金。其他成員國各出資9%,即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和韓國。

ITER成員國的貢獻約90%以實物形式提供,增加了這個多重機器的國際複雜性。這個機器被稱為託卡馬克(Tokamak),它來自俄語,意為「磁環」。完成後的託卡馬克將由100多萬個部件組成。

為了準備機器組裝,近幾個月來,這些前所未有的巨型部件已經陸續運抵法國。大部分的部件都重達幾百噸,長度超過15米。這些零件是世界各地工廠、大學和國家實驗室5年多來的技術結晶。

託卡馬克組件必須滿足非常嚴格的規範。它們還必須遵循一個複雜的時間表,按時到達法國。ITER總幹事Bernard Bigot博士說:「一部分一部分地組裝機器,就像在一個複雜的時間軸上組裝一個三維拼圖。」他說:「項目管理、系統工程、風險管理和機器裝配物流的每一個方面都必須協同配合,像瑞士手錶一樣精確。未來幾年,我們有一個複雜的流程需要遵循。」

組裝工作將於2025年12月結束。到那時,ITER項目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將進行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

託卡馬克將提供多少能量?

ITER項目的核電站將產生大約500兆瓦的熱能。如果持續運行並接入電網,產生的能量將轉化為大約200兆瓦的電能,足夠20萬戶家庭使用。

商業核聚變電站可能採用稍大一點的等離子體室,一座電站可以提供的電力相當於ITER的10 ~ 15倍。一座2000兆瓦的核聚變電站可以為200萬戶家庭供電。

並且,核聚變發電廠運行過程中沒有碳排放,也就是說不會釋放二氧化碳。但是核聚變技術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貢獻取決於核聚變反應堆建造的速度。目前,超過70%的碳排放來自於能源的使用,超過80%的能源消耗又來自於化石燃料。

Bigot預測說:「如果核聚變能夠投入廣泛使用,並成為可再生能源的補充,那麼電力的使用量將大大提升,由交通、建築和工業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減少。實現僅使用清潔能源將是我們這個星球的一個奇蹟。」

ITER都有哪些部件?低溫恆溫器由印度製造的低溫恆溫器(Cyrostat)是託卡馬克真空容器和限制超熱等離子體的超導磁體周圍的「保溫瓶」。它高30米,直徑30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不鏽鋼真空室。它包含四個主要部分:底座、下氣缸、上氣缸和上蓋。下筒體的尺寸與巨石陣相當。

低溫恆溫器的基座部分重1250噸,是ITER 最重的部件。它是第一個被安裝到託卡馬克坑的主要部件,於5月完成安裝,以不到3毫米的精度固定到位。

ITER磁體ITER使用三種緊密結合的磁體來容納、控制、塑造和脈衝出1.5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為了實現超導,磁體內部用-269℃的液氦進行冷卻,這相當於星際空間的溫度。

環向場線圈該組件由日本和歐洲製造,其部件來自中國、韓國和俄羅斯。超過40家公司參與了這18個環向場(TF)線圈的製造。TF線圈的作用是限制電離等離子體粒子。每一塊磁鐵都有四層樓高,重360噸。首批兩個TF線圈已於4月份從日本和義大利運抵ITER現場。

極向場線圈這些環形磁體由中國、歐洲和俄羅斯製造,將安裝於TF線圈系統之外。極向場(PF)線圈約束等離子體的形狀,並使其遠離壁面。共有6個PF線圈,直徑從10米到24米不等,重量高達400噸。第一個PF線圈5月份從中國運抵ITER。第二個由歐洲在裝配現場製造。

中心螺管中心螺管(Central Solenoid,CS)由美國製造,這是ITER磁體組件中最強大的一個。它有時被稱為ITER的「跳動的心臟」,因為它能夠在等離子體中以長脈衝的形式啟動一個強大的電流。中心螺管由六個模塊組成,組裝後將達到13米或18米高,並附帶支撐結構,重量將達到一千噸。它的磁力將足以吸起一艘航空母艦。

CS線圈組相互獨立運行,將產生巨大的電磁力,拉向不同的方向。支撐結構所要承受的力達到太空梭升空時推力的兩倍。第一個CS模塊將於2020年秋季抵達ITER所在地。

真空容器真空容器的部件來自韓國(4個部件)和歐洲(5個部件),突出的埠由俄羅斯提供。真空容器是一個密封的、甜甜圈形狀的不鏽鋼腔體。在其內部,等離子體粒子可以不接觸腔壁,不斷地旋轉。

真空容器的44個埠連接遠程操作、診斷、加熱和真空系統。容器內表面的包層模塊將屏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高能中子。ITER真空容器(體積)中心容納的等離子體體積是其他託卡馬克裝置的10倍。第一個真空容器部件於7月21日抵達法國,機器開始組裝。

建築和土木工程

整個ITER工地的建築和土木工程由歐洲建造,大約完成了75%。以下是三個示例。

託卡馬克廠房和裝配大廳已經完工,上方是一臺170米高的門式起重機,支撐著兩臺750噸重的起重機,用於運輸和定位部件。

世界上最大的集中式低溫設備,已經完成了60%。它提供液氮製造超低溫,使超導磁體得以運作。這些設備來自中國、印度、瑞典、捷克、芬蘭、義大利、日本和法國。超低溫管線(cryolines)主要來自印度。

磁體供能轉換廠房(Magnet Power Conversion buildings)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為ITER的磁體供能,其電壓和電流保持在精確的數值,內部設備由中國、印度、韓國和俄羅斯專門設計。

ITER中心組織負責整合來自世界各地的組件來組裝ITER,包括託卡馬克本身的組裝以及支持系統的並行安裝,支持系統包括射頻加熱、燃料循環、低溫、冷卻水、真空、控制和高壓電氣系統。

主要組裝活動將在託卡馬克大樓進行,ITER設備將安裝在部分嵌入的混凝土生物防護罩中。在裝配階段,這座建築將保持潔淨和恆溫,以避免最大型的部件出現哪怕最輕微的變形。組裝、支撐和定位託卡馬克組件將用到超過150個專用工具,其中一些重達800噸。

環形託卡馬克將分為9個子組件,在鄰近的裝配大廳內進行預裝配。每一個子組件的弧度為40度,其中包含一塊環形真空容器組件、一個保護性的鍍銀隔熱罩和兩個環形磁場線圈。

託卡馬克主要部件的尺寸、重量、微小的公差、製造商的多樣性以及緊湊的日程安排,使得ITER成為一個巨大的工程和物流挑戰。組裝ITER設備將花費4年半的時間。

核聚變反應堆的工作過程

雖然數百個託卡馬克已經被建造,但ITER項目中的託卡馬克將是第一個實現「燃燒」,或者說自加熱等離子體的裝置。在核聚變反應中,微小的質量可以轉化為巨大的能量,主要反應過程如下:

1.幾克氘和氚氣體被注入一個巨大的、環形狀的反應室,即託卡馬克;

2.加熱氣體,直到它變成雲狀的電離等離子體;

3.總重量達一萬噸的超導磁體製造並控制電離等離子體;

4.當等離子體達到1.5億攝氏度,就會發生核聚變,這一溫度達到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5.核聚變產生的超高能中子逃逸出磁籠,以熱的形式傳遞能量;

6.在託卡馬克水冷壁內循環的水可以吸收逸出的熱量並產生蒸汽,在商業反應堆裡,這一過程帶動蒸汽渦輪機發電。

相關焦點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
  • 法國啟動最大人造太陽組裝,核時代將來臨
    「人造太陽」,從而達到能源的自給自足呢?最早提出「人造太陽」裝置的是蘇聯科學家,但他們將可控核聚變裝置稱為「託卡馬克」。直到八十年代才有歐洲科學家提出具體的設計計劃和方案。 前段時間,根據外媒報導,該項目的最後一批組件順利運往法國南部,負責組裝工作的法國在7月底開始了「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實驗項目」的啟動儀式。這個項目的啟動創下了人類諸多歷史,例如它是史上最多國家參與的一次科研項目,35個國家中除了歐盟成員國之外,還包括了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和美國。
  • 外媒:「人造太陽」工程在法國正式啟動組裝
    外媒稱,一項巨型組裝項目當地時間周二在法國南部正式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旨在掌握類似於太陽內部發光發熱的熱核聚變能源產生。現在,該項目在法國聖-保羅萊迪朗斯啟動。據法國《巴黎人報》網站7月28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人造太陽」計劃啟動儀式上播出的一份預錄製視頻中表示,「通過聚變,核能可以成為未來的期望」,它提供給人們「無汙染、無碳排放、安全且實踐上無廢料的能源」。報導稱,作為對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夢想替代品,核聚變同樣可以替代現有核電。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人造太陽」即將到來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進入組裝階段。該反應堆的底座由ITER項目及其成員國組裝而成。經過數十年的艱苦準備,核反應堆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的成功無疑成為維護核聚變的獨立研發的領導者。為了解決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該項目於1985年開始設計,國際原子能機構於2001年提出了一項可行的計劃。2006年,中國和其他30多個國家正式啟動了該項目。 ,組裝過程應至少持續5年,換句話說,要等到2025年才能產生第一批等離子體。
  • 「人造太陽」問世: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達1億度
    「人造太陽」即將問世據外媒報導,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已經進入組裝階段。這座反應堆的基座已經被ITER計劃及其成員國組裝完成。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籌備,才正式啟動了核反應堆程序,該項目的成功無疑成為自主研發維持核聚變領域的領頭羊。
  • 法國開始組裝史上最大「人造太陽」,預計2035年向全球供電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 新能源技術再次突破,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人造太陽」或將問世
    據了解,在近段期間新能源技術再次取得突破,全球最大的核聚變設備開始組裝,而「人造太陽」也或將問世。而人造太陽技術的項目也是在1989年的時候開始啟動,但經過35年不斷的努力之下,也是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據了解,在近段期間,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等35國一起研發的ITER計劃已經正式開始進入組裝階段,而這個項目的全稱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而被人們稱為「人造太陽」,經過35年的努力如今終於到了尾聲。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合肥高新區企業參與研製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舉行。其中,中國提供了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及電源系統等重要部件。記者了解到,ITER極向場電源控制系統中核心層部分,合肥高新區天使基金投資企業中科海奧參與了研製。
  • 最大「人造太陽」在法國組裝,它的出現,將意味著化石能源被淘汰
    如今的地球之所以有欣欣向榮的場景,是因為距離地球大約1個天文單位的地方有一顆恆星在持之以恆地對外輻射能量,沒錯它就是太陽。只要對太陽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就應該知道,太陽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也正是這種物理反應使它能在50億年的時間裡發光發熱。
  •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為什麼人類不能造一個「人造太陽」來滿足自身發展的能源需求呢?「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歐洲科學家開始提出建設「人造太陽」的計劃。終於,人類第一個多國共同合作的「人造太陽」項目進入組裝階段。根據報導,在最後一批組件運送到法國南部後,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
  • 「人造太陽」開啟組裝,我國3年前已成功實驗,創下10億度高溫
    既然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人類為什麼不研發一個「人造太陽」來充當固定的能量發生器呢?這個想法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了,如今似乎快要實現了。35國領導人慶賀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啟組裝率先在「人造太陽」方面有所研究的是歐洲科學家,他們在1985年提出了建設「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計劃,也就是人造太陽。然後經過科學家們長達十幾年的研究,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完成了。
  • 35國曆時14年,「人造太陽」即將問世,加熱溫度比太陽還高10倍
    近日,全球最大的核反應堆開始組裝,這意味著「人造太陽」即將誕生,一起來看看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當地時間7月28日,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開始組裝了,這項科學計劃由35個國家共同合作,包括歐盟(包括英國和瑞士)、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從2006年七方籤訂協議開始實施該計劃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4年,如今,終於啟動了組裝程序。據悉,這個組裝過程要耗時5年時間,意味著到2025年,人類就要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了。
  • 「人造太陽」組裝開始,建成後電力提升15倍,惠及200萬戶人
    審核-小文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接下來它還會繼續燃燒50億年左右,是什麼使得太陽可以持續不斷地燃燒呢?早期的科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才發現答案是核聚變反應。既然核聚變反應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能量,那麼人類是否可以研發一個「人造太陽」來產生能量呢?答案是可以的,人類第一個「人造太陽」的組裝工作已經開啟了。
  •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7月28日,國際「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工程在聖保羅正式啟動,這意味著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進展。據中鎢在線了解,中國鎢業為這項事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ITER計劃組織總幹事比戈表示,中國將以其快速的工程反應和科研進步,成為各合作方中兌現國際承諾的典範。
  • 「人造太陽」背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