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2020-08-05 中鎢在線

7月28日,國際「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工程在聖保羅正式啟動,這意味著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進展。據中鎢在線了解,中國鎢業為這項事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ITER計劃組織總幹事比戈表示,中國將以其快速的工程反應和科研進步,成為各合作方中兌現國際承諾的典範。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國際「人造太陽」ITER裝置圖片

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而鎢材料的設計與研發是中國對該項目的重要支持之一。

鎢具有高熔點、高熱導率、低氫吸附、低物理濺射率、高濺射閾值能量、低燃料滯留、低中子活化與抗輻射損傷等優異特性,是聚變實驗堆及示範堆中承受高熱負荷的面向等離子體材料(PFM)的首選,通常應用於偏濾器的內外靶板位置,以及作為偏濾器上的診斷探針。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鎢偏濾器圖片

ITER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當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實現受控核聚變。受控核聚變通過控制燃料氘與氚粒子聚變反應輸出清潔安全能源,將成為解決人類能源與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面向等離子材料是實現高溫等離子體穩定運行與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偏濾器部件是ITER裝置放電過程中控制雜質和燃料再循環、排出來自中心等離子體的熱流和粒子流以及氦灰的重要部件。在開展了多年的研發工作之後,ITER最終在2015年初討論決定採用全鎢偏濾器的設計。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鎢偏濾器圖片

鎢偏濾器將等離子體與第一壁進行隔絕並且對流入雜質進行屏蔽,作為與高溫氣體直接接觸的金屬。鎢探針主要是用來測量偏濾器靶板附近等離子體的溫度、密度和離子循環等相關信息。

作為高溫等離子體外圍的第一道屏障,鎢材料需要經受束流密度高達10^24m^2/s得D/T(氘/氚)等離子體輻照,10MW/m2左右瞬態熱衝擊,以及高能14 MeV的聚變中子輻照。極端惡劣的工作環境決定了對鎢材料設計和製造的高標準和高要求,比如鎢材應具備較強的韌性,以緩解鎢的輻照脆性、再結晶脆性和低溫脆性,從而提高其在中子/熱流/離子輻照下的性能。

根據中鎢在線了解,為了使鎢材的各方面性能滿足偏濾器的要求,國內鎢企業不斷向高質量和高技術的方向探索,並且其產品的加工能力與適應能力得到業界的高度認可。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鎢偏濾器圖片

據悉,國際上首次鎢偏濾器在核聚變實驗裝置上的投入運行是在2014年,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簡稱「合肥研究院」)在中國「人造太陽」EAST上實現。此後該所分別在2015年與2016年完成了法國原子能委員會WEST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以及ITER裝置的鎢偏濾器高熱負荷測試。這意味著合肥研究院在鎢偏濾器部件方面的研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而ITER鎢探針(朗繆爾探針)是中國承擔的採購包項目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國內鎢企業共同承擔。據了解,整個「人造太陽」裝置中將安裝約400個探針。2019年初,ITER朗繆爾探針組件首批鎢部件在法國ITER執行中心正式交付,並運往德國、日本和荷蘭的實驗室進行測試,成為進入測試的首批基礎性部件。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ITER鎢探針圖片

當然,除鎢以外,中國在其他材料技術方面也為ITER裝置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合肥研究院承擔了計劃中的導體、校正場線圈、超導饋線、電源、診斷、總裝等採購包的研製工作;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以及國內相關企業完成了首批環向場線圈支撐部件、首批1號極向場線圈支撐系統部件、以及第二批校正場線圈支撐部件的驗收交付工作。這三個批次部件將應用於ITER裝置的磁體支撐系統。

據了解,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的首個組裝部件——外層杜瓦底座,已在今年5月底吊裝成功,預計整個總裝工程將持續4到5年。目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已設定目標,在2025年產生第一束等離子體。

相關焦點

  •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關於人造太陽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也是有一些了解了,現在目前為止它是最大的一次國際合作,因為這樣的項目單憑中國一己之力或者哪一個西方國家都是完成不了的,這個人造太陽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將來人類的發展和保護資源做到一個清潔的作用。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正式開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上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部舉行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的啟動儀式。儀式上,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個合作方的代表都發來視頻聲明,對這一重大工程的開啟表示祝賀,並強調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對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意義。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全球合作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站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見證傳承的新一代太陽:HL-2M早在 1970 年,中國開始自主設計、研發投建第一座「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直至 1984 年建成。在中國環流器一號的基礎上,經過重新改建,1994 年中國環流器新一號竣工建成。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校正場線圈「合肥造」
    合肥晚報訊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重要進展。9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送至法國ITER現場。
  • 外媒:「人造太陽」工程在法國正式啟動組裝
    外媒稱,一項巨型組裝項目當地時間周二在法國南部正式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旨在掌握類似於太陽內部發光發熱的熱核聚變能源產生。現在,該項目在法國聖-保羅萊迪朗斯啟動。據法國《巴黎人報》網站7月28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人造太陽」計劃啟動儀式上播出的一份預錄製視頻中表示,「通過聚變,核能可以成為未來的期望」,它提供給人們「無汙染、無碳排放、安全且實踐上無廢料的能源」。報導稱,作為對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夢想替代品,核聚變同樣可以替代現有核電。
  •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ITER國際組織總部舉行。ITER國際組織總幹事評價,這標誌著ITER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童謠裡唱的「種太陽」,正有望被人類一點點變成現實。他們要通過ITER計劃,模仿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核聚變能源。
  • 國際科技託起「人造太陽」,中國恪守承諾,推進科技創新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ITER計劃在法國正式啟動,這項計劃是如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意義深遠的國際科學工程。ITER的啟動也標誌著全球正式進入「人造太陽」的安裝階段。預計在2025年實現開機核聚變的研究是人類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承載著國際科技的夢想。既是福也是禍,核聚變的威力巨大,一旦出現事故將造成無法彌補的災難,但同時它為人類帶來的資源也是無窮的。一升海水中提取得到的氘和氚所產生的能源可抵得上300升的汽油。
  • 深瞳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視覺中國供圖 深瞳工作室出品 「耗資100多億歐元,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參與各方人口總和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對於這個本世紀最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項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安裝啟動儀式的賀信致辭中說,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國際科技合作託起「人造太陽」夢想
    圖片來源:ITER官網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在法國正式啟動,標誌著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項目進入安裝階段。作為當前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ITER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口中了解到一個最新消息:中國造的「人造太陽」已經於本屆高交會開幕的當天進入總裝階段,預計將於2005年建成世界首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預示著核聚變能開發和利用的曙光已躍出地平線
  • 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作快了五年,網友:讓人驕傲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從而各國之間為了爭奪資源戰爭不斷,因此就有人想了,如果有一種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那麼人類之間的傷害就會減少很多,為了把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中國在成都啟動了"人造太陽"項目,並在今年12月4日建造成功,而且它的成功也代表著中國進一步加快了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 法國啟動最大人造太陽組裝,核時代將來臨
    「人造太陽」,從而達到能源的自給自足呢?最早提出「人造太陽」裝置的是蘇聯科學家,但他們將可控核聚變裝置稱為「託卡馬克」。直到八十年代才有歐洲科學家提出具體的設計計劃和方案。進入21世紀後,陸續不斷有其它國家加入歐洲的可控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中國大概是在2003年前後加入這項計劃,並且到如今都還一直和其它國家保持合作關係。 前段時間,根據外媒報導,該項目的最後一批組件順利運往法國南部,負責組裝工作的法國在7月底開始了「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實驗項目」的啟動儀式。
  • 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7月28日,「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標誌著ITER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正式啟動。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 「人造太陽」 made in China!
    「超高溫」與「超低溫」共存,「超強磁場」與「超大電流」並行,要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陽」,必須要有性能極其特殊的材料承載。
  • 深瞳|「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視覺中國供圖深瞳工作室出品「耗資100多億歐元,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參與各方人口總和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對於這個本世紀最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項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安裝啟動儀式的賀信致辭中說,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人造太陽
    「那麼,問題來了,天上有個太陽,為什麼還要造個太陽?」人造太陽「和太陽有什麼不同?它們的溫度哪個更高?人造太陽多了,會不會又被一個叫后羿或者前什麼的人給射下來?帶著許多的不明白,我去問了度娘。她說,人造太陽,只是一個俗稱,它真正的名字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ITER最大的能耐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從而向宇宙釋放大量的光和熱。
  • 中國人造太陽在哪裡,如何運行的?
    看到這條央視網推送的新聞,覺得我國科研水平真的很牛,據報導,4個多月的物理實驗,人造太陽等離子體中心溫度高達一億度運行10秒,這個成功在國際聚變能大會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高度評價。人造太陽的名字叫東方超環,是中國自主的成果,自主設計,自主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的一種實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