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2020-07-31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7月28日,「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標誌著ITER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正式啟動。

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ITER的安裝現場。圖|中核集團

核聚變被視為人類的終極能源。科幻電影中,鋼鐵俠的戰甲、流浪地球的行星發動機,都以核聚變為動力(行星發動機採用重核聚變);太陽等恆星發出的光和熱,也來自於內部的熱核聚變反應。因此,可控核聚變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

ITER計劃是實現聚變能商業化應用必不可少的一步,其目標是驗證和平利用聚變能的科學和技術可行性。ITER也是國際空間站之後,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七方共同參與研發建造。

ITER裝置安裝啟動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第一時間連線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凱,請他介紹ITER計劃及可控核聚變研究的相關情況。

1、要用聚變能,還得再等30年

「提到聚變能,可以給大家舉個例子:電影裡的鋼鐵俠,胸口有一個小小的發光的能量環,它就是一個微型聚變裝置。ITER是它的放大版。鋼鐵俠每次出馬,胸口能量環都會長時間持續發射亮光,說明它裡面的聚變反應是非常穩定的。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現在還只能夠把聚變等離子體穩定約束在幾百秒這個時間量級。」黃凱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核聚變的現實與未來。

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鋼鐵俠。動圖|Picgifs

科學界普遍認為,樂觀估計,聚變能要到2050年左右才能真正投入商用。」黃凱說,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將是漫漫長徵踏出的第一步。

黃凱介紹,ITER計劃將歷時35年,其中建造階段10年、運行和開發利用階段20年、去活化階段5年。其中運行階段將進行各種實驗和技術的測試,在期間同步進行未來聚變示範電站(Demonstration Plant, 簡稱DEMO)的設計。示範電站將具備發電功能,等示範電站通過一段時間運行考驗之後,才能進行規模化的核聚變電站建設。而要研發出鋼鐵俠這樣的可攜式微型聚變裝置,目前從技術角度看還為時尚早。

2、ITER項目不發電

目前人類對核聚變的研究,主要以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為主。若要求氘、氚混合氣體中能產生大量核聚變反應,氣體溫度必須達到1億度以上。在這樣高的溫度下,原子中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已完全脫開,各自獨立運動。這種完全由自由的帶電粒子構成的高溫物體被稱為&34;。

如此高溫的物質,不能用任何材料所構成的容器約束。因為帶電粒子只能沿磁力線運動,要防止高溫等離子體逃逸或飛散,具有閉合磁力線的磁場是最可能的選擇。目前,人類主要是依靠一種環形容器,通過約束電磁場驅動,創造氘-氚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實現受控核聚變,這種裝置被稱為託卡馬克(Tokamak)。

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託卡馬克的核心是它的甜甜圈形的真空室。圖|iter

ITER裝置就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卡馬克,總重達23000噸。按計劃,ITER要把上億度、由氘氚組成的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體積達837立方米的&34;中,產生50萬千瓦的聚變功率,持續時間達500秒。

在ITER上開展的研究工作將揭示這種帶有氘氚核聚變反應的高溫等離子體的特性,探索它的約束、加熱和能量損失機制,等離子體邊界的行為以及最佳的控制條件,從而為今後建設商用的核聚變反應堆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對ITER裝置工程整體及各部件在50萬千瓦聚變功率長時間持續過程中產生的變化及可能出現問題的研究,不僅將驗證受控熱核聚變能的工程可行性,而且還將對今後如何設計和建造聚變工程示範以及商用反應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

ITER的建設、運行和實驗研究是人類發展聚變能的必要一步,有可能直接決定真正聚變示範電站的設計和建設,並進而促進商用聚變電站的更快實現。但是ITER本身並不是核聚變發電站,並不對外輸出電能。

3、中國為ITER項目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ITER。除了按比例分攤項目資金外,中國在研發、工程等方面,為ITER項目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參與ITER的科研機構主要是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向ITER派駐了數十位常駐科研人員。

黃凱介紹說,中國對超導託卡馬克的研究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設計研製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Experimental and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簡稱EAST),是國際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截至目前,EAST已經實現101.2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技術突破。

和EAST一樣,ITER也是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參加ITER計劃以來,中國承擔著諸多核心部件研發製造(採購包)任務。ITER計劃中最大的單體線圈——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即由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工作。

最大「人造太陽」啟動安裝!它會給人類帶來鋼鐵俠嗎?

PF6線圈。圖|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PF6線圈是ITER裝置主機的最重要部分之一,位於ITER裝置超導磁體的底部,是目前國際上研製成功的重量最大、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經過6年的自主研發,總重超過400噸、外徑超過11米的PF6線圈於去年研製成功,今年順利交付。這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整個計劃的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此外,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承擔了TAC-1標段在內的ITER安裝任務。TAC-1安裝標段工程是ITER託卡馬克裝置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安裝工程,其重要性相當於核電站的反應堆、人體的心臟。當地時間5月28日,中核集團成功實現杜瓦底座吊裝,拉開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主設備安裝序幕。

作為國際空間站之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科學合作工程,ITER對於推動國際科學合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參與ITER項目的七方,代表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各國科學家在統一的國際項目組織下,開展研究、交流與合作;而ITER的產出的各項成果,也將服務於全球人類的福祉。

(*部分資料援引自科普中國·科學百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詞條)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人類離「造太陽」還有多遠?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世界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安裝:人造太陽要來了?人類終於要開掛?
    文/三飯2020年7月28日,法國,35位國家領導人通過視頻的方式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祝賀。什麼是ITER?也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目前為止,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在2006年,我國正式籤署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除此之外,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多個國家也參與了這項計劃。
  • 世界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安裝:人造太陽要來了?人類終於要開掛?
    文/三飯2020年7月28日,法國,35位國家領導人通過視頻的方式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祝賀。什麼是ITER?也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目前為止,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它還遙遠嗎?
    什麼是「人造太陽」?人類對能源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過。從古代人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燒烤食物和燒制陶器,到17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興起,開始使用煤炭,再到19世紀的石油時代。可以總結為:人類能源工業的發展經過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氣的轉變。
  • 鋼鐵俠方舟反應堆照進現實?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
    鋼鐵俠方舟反應堆照進現實?據了解「人造太陽」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簡稱,後者於1985年創辦,計劃首次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聚變實驗堆,其實施結果將決定人類能否迅速地、大規模地使用聚變能,從而可能影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進程。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 圖據「今日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舉行。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取之不竭的清潔安全能源選項。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
  • 人造太陽能夠代替太陽嗎?它有什麼用?
    不得不說,人類確實非常的厲害,就連太陽、月亮這些遙不可及的天體都可以製造了。就拿太陽來說吧,它是我們生存必不可少的存在,太陽光讓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而植物又能給食草動物提供食物,食草動物又能給食肉動物提供食物。正應了那句歌詞「萬物生長靠太陽」。
  • 人造月亮何時升空,它將會給人類文明帶來什麼?
    人造月亮,說白了還是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只不過表面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射太陽光線,所以在地面上就可以看到像星星一般閃閃的光源,我們認為的像滿月一樣的效果,那是達不到的,與滿月懸殊還是比較大的,本質上就是一顆大型的空間反射鏡。
  • 法國啟動最大人造太陽組裝,核時代將來臨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是最幸運的一顆,不僅是因為太陽系的中心存在著一顆一直對外輸送能量的太陽,還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如今的太陽已經有50億歲了,這50億年來它孜孜不倦地發光發熱,為地球孕育生命和維持生態系統穩定默默奉獻出力量。
  •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7月28日,國際「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工程在聖保羅正式啟動,這意味著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進展。據中鎢在線了解,中國鎢業為這項事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ITER計劃組織總幹事比戈表示,中國將以其快速的工程反應和科研進步,成為各合作方中兌現國際承諾的典範。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近幾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組件陸續抵達法國,使得ITER的組裝啟動成為可能。這表明共同參與ITER國際研究項目的35個國家願意以這種方式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向地球傳遞光和熱,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續。ITER就是通過模仿太陽的核聚變過程,以達到產生能量的目的。核聚變能夠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並且不產生碳排放。
  • 「人造太陽」來了
    原標題:「人造太陽」來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
  • 天上已有太陽,為什麼人類還要造出「人造太陽「?了解它的重要性
    要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太陽公轉,雖然說太陽在我們的頭頂上,其實它是離我們非常遠的,人類目前還不能到達太陽的附近,但是地球上的生物都離不開它,太陽不僅讓我們有了白天,而且還給地球提供了能源,比如光能和熱能,我們平常用的太陽能就是靠陽光來發電的,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全球會陷入一片黑暗。
  • 天上已有太陽,為什麼人類還要造出「人造太陽」?了解它的重要性
    要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太陽公轉,雖然說太陽在我們的頭頂上,其實它是離我們非常遠的,人類目前還不能到達太陽的附近,但是地球上的生物都離不開它,太陽不僅讓我們有了白天,而且還給地球提供了能源,比如光能和熱能,我們平常用的太陽能就是靠陽光來發電的,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全球會陷入一片黑暗。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問題來了: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這個聽起來極其瘋狂,甚至有點魔幻色彩的事情,真的能實現嗎?為什麼非要「造個太陽」?已經有一個太陽了,為什麼還非得要再造個太陽呢?要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從能源說起。我們人類從生產到生活,各種活動無一不需要能源。
  • 新民一周 | 「人造太陽」來了
    「人造太陽」的實現,將讓人類進入一個無限精彩的世界。作者|朱國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這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被認為是人類能源新時代的黎明。35個合作國家領導人通過遠程視頻參加了慶典,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
  •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關於人造太陽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也是有一些了解了,現在目前為止它是最大的一次國際合作,因為這樣的項目單憑中國一己之力或者哪一個西方國家都是完成不了的,這個人造太陽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將來人類的發展和保護資源做到一個清潔的作用。
  • 為什麼要人造太陽?
    「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因為它的目標就是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能源。與2018年首次實現1億度溫度相比,這次的創舉實際上是將1億度維持了近10秒,是東方超環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能較長時間維持1億度的高溫,那人類距離解決核聚變商業化應用真的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