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問題來了: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2020-11-23 經濟日報

都說官媒皮起來最為致命。最近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絡上大火,一群科學家跳起現代舞來簡直毫無違和感。

核電版《種太陽》,來源:國資小新

為什麼要唱《種太陽》呢?因為他們真的在造一個「太陽」……

這幾天,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發起的#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中核篇活動中,這個神秘的「太陽」基地才首次大規模對外開放!

微博截圖

核工業人就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不懈研發中國「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難道我們真的要造一個太陽?網友開始各種腦洞大開——

微博截圖

說這麼多,到底啥叫「人造太陽」呢?

簡單說,就是科學家想在地球上建造一個裝置,模擬太陽發光發熱釋放能量,一勞永逸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

這個聽起來極其瘋狂,甚至有點魔幻色彩的事情,真的能實現嗎?

為什麼非要「造個太陽」?

已經有一個太陽了,為什麼還非得要再造個太陽呢?要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從能源說起。

我們人類從生產到生活,各種活動無一不需要能源。

但地球上的能源不是取之不盡的,比如我們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大概只能用幾十年。除了儲量有限,化石能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汙染環境。

風能、水能雖然乾淨,但供量有限,且受自然條件影響大。

人類千方百計去解決能源不足問題,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像頭頂這顆太陽那樣無限供應能源且不帶來汙染。

於是在核技術不斷創新的今天,人們對於建設一個類似「人造太陽」的願望愈發強烈。

那「人造太陽」為什麼就能無限供應能源呢?

「人造太陽」產能的原理是什麼?

太陽是利用核聚變反應,不斷向地球輸送能源的,「人造太陽」當然也需要藉助核技術。

而這種核技術嘗試分為兩條道路:核裂變和核聚變。

核裂變則是由重的原子核分裂變化為輕的原子核,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

核聚變是將兩個質量輕的原子核「聚合」成為一個重原子核,我們知道能量是守恆的,「消失」的質量會轉變為巨大的能量,而且能量比核裂變更高。

核聚變反應原理(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那產生能量到底有多大呢?

有個形象且相對準確的說法就是——1升海水通過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

而且核聚變反應的完美之處在於:

反應產物僅為惰性氣體氦,無毒無害;即便運行過程中也可以即關即停,極少產生放射性廢物或不可控負面效果;原料容易獲得,畢竟聚變反應所需元素廣泛的存在於海水中,而「地球上什麼都缺,最不缺的就是海水」。

核聚變裝置內部反應狀況(圖片來源:網絡)

核聚變離我們生活遙遠嗎?一點都不。

核聚變部分關鍵技術已經被應用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醫用高場核磁共振、軍民兩用高功率微波技術、病菌滅活等。

甚至很多科幻片中都常有它們的身影,如復仇者聯盟的鋼鐵俠胸口的能量方舟反應堆,從科幻角度去理解的話,可以看作是一個 「人造太陽」發電站的濃縮版。

鋼鐵俠的能量方舟(圖片來源:網絡)

電影《流浪地球》裡的行星發動機就是個大型核聚變反應堆,推著地球一直前行,卻不用擔心半路「拋錨」。

行星發動機(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在地球上「造個太陽」回報遠超投入。看到這裡有人會說那就開始造吧,但其實沒那麼簡單。

「人造太陽」到底有多難?

從廣義角度而言,「造個太陽」作為科學研究並不難。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設備不斷湧現。

而從狹義角度而言,人類離最終可真正利用「人造太陽」還有一定的距離。

國際公認的聚變研究步驟是聚變實驗堆→示範堆→商用堆,只有最終的商用堆才是「人造太陽」的終極目標。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微博

「人造太陽」裝置反應條件很苛刻:高溫度、高壓力、有限空間的高約束和穩定約束時間。

但以現有工程技術、材料技術等還有很多條件達不到。

而且,人們不僅僅是要「造一個太陽」,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了解「人造太陽」的一切行為習慣,掌握規律為人所用,這才是「人造太陽」最難的地方。

我國「人造太陽」造的怎麼樣了?

那我們國家的「太陽」造的怎麼樣了?

僅以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為例,已獨立建成2座,升級改造一座,在建一座。

中國環流器一號(HL-1)裝置,坐落於四川樂山,1971年12月批准建設,項目代號「451工程」,意思是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個項目,只是代號就讓人感受到意義非凡。

這是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中國第一個、首個國際中等規模的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受控核聚變能源開發中當之無愧的裡程碑,榮獲國家重大工程銀質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

中國環流器一號(HL-1)裝置(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是以HL-1裝置為基礎改建而成。

1999年11月,專家評議會給中國環流器新一號以高度評價: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成果,使我國的核聚變實驗研究水平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裝置(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HL-2A),1999 年正式動工建造,2002年12月通過驗收。

迄今為止,藉助這個新「聚變利器」,2006年已將等離子體電子溫度提升到了5500萬度,標誌著中國人向聚變裝置點火所需的1億度高溫邁進了一大步。

實驗圖(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2009年又首次實現了偏濾器位形下高約束模式(H模)運行。

最近實驗結果顯示,關鍵的離子溫度達到了約5000萬度,同時,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高比壓(βN>3)等離子體放電運行,標誌著我國聚變研究在裝置加熱、運行與控制、器壁處理等方面的整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劃重點!下面該說說我們今天的主角了——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

即將建成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又一聚變利器。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建成時芯部的最高電子與離子溫度可分別達到16keV(約2億度)和12keV(約1.5億度)。這意味著中國的核聚變裝置綜合性能已成功晉級世界核聚變研究強國第一梯隊。

目前環流器一號、新一號服役期已滿,正在服役的是二號A裝置,即將投入使用的是二號M裝置。

人類建造「人造太陽」的道路上,不斷讓其各項功能趨於真正的太陽,這個過程就類似於醫生用聽診器來了解個體的健康狀況。

作為世界聚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環流器系列裝置多項成果達到、甚至超過世界水平,每一個數據的產生都經過了科研人員長達數年的準備工作和反覆驗證,凝聚了無數科研人員的夢想與汗水。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核聚變計劃叫做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有七方參與,包括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

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對比圖(圖片來源:中核集團西物院)

作為中國參與ITER計劃的重要承擔單位,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核心技術突破。

試想,ITER實驗堆建成後示範堆還會遠嗎?示範堆一旦進行發電成功,建造真正的聚變發電站還會那麼遙不可及嗎?用於千家萬戶的無限能源還只是個夢嗎?

(本文作者: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賀明明 馬澤宇 王海 李波 鄭雪 楊龍)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人造太陽,不由得讓人想起一首兒歌《種太陽》。 可別說,之前還真有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際網路上大火,官方調皮,最為致命。 這個「種太陽」種的也就是「人造太陽」,這是打開核聚變能量的「閥門」,是通往人類終極能源的鑰匙。
  • 中國「人造太陽」出現,而太陽好好的,為何還要去製造太陽呢?
    文/仗劍走天涯中國「人造太陽」出現,而太陽好好的,為何還要去製造呢?中國近幾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航天領域和基礎建設領域等等一些領域都已經遠超世界各國了,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不知道排在多少位?現在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曾經的日本拉到了第三。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 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有沒有可能在地球上造出一個「人造太陽」,它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可以肯定的說,中國已經有多個現有包括在建的核聚變反應裝置,但是因為披露的程度不同,有一部分工程我們無從知曉。目前國際較為重要的幾個核聚變實驗研究方向,我國都有涉及,也就是說,在不同的聚變實現道路上,我們造了不同的人工太陽。
  • 人造太陽
    「那麼,問題來了,天上有個太陽,為什麼還要造個太陽?」人造太陽「和太陽有什麼不同?它們的溫度哪個更高?人造太陽多了,會不會又被一個叫后羿或者前什麼的人給射下來?帶著許多的不明白,我去問了度娘。她說,人造太陽,只是一個俗稱,它真正的名字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ITER最大的能耐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從而向宇宙釋放大量的光和熱。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中國的「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看過鋼鐵俠的人都知道,鋼鐵俠裡面有一個人造太陽叫託卡馬克,像一個磁線圈一樣。如果把氣體加熱到上億度,它就會發生聚變,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是現實版的託卡馬克的話,中國有兩個人造太陽,一個在合肥,另一個在成都,分別叫合肥超環和中國的環流器1號。
  • 天上已有太陽,為什麼人類還要造出「人造太陽「?了解它的重要性
    要知道,地球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太陽公轉,雖然說太陽在我們的頭頂上,其實它是離我們非常遠的,人類目前還不能到達太陽的附近,但是地球上的生物都離不開它,太陽不僅讓我們有了白天,而且還給地球提供了能源,比如光能和熱能,我們平常用的太陽能就是靠陽光來發電的,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全球會陷入一片黑暗。
  • 天上已有太陽,為什麼人類還要造出「人造太陽」?了解它的重要性
    2020年11月24日,韓國物理學家在實驗中使用了「人造太陽」,其運行最高溫度超過1億攝氏度。什麼是「人造太陽」,天上明明有了一個太陽,人類為什麼還要創造「人造太陽」呢?
  • 中國要造人造太陽?人類能夠登陸太陽的真正原因
    一直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要造人造太陽,其實並不是造太陽,而是在核聚變反應的地方,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我們地球就能感受到它的溫暖,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太陽是一個非常熱的球,按道理來說,離太陽越近的地方應該越來越熱,我們地球上離太陽更近的就是珠穆朗瑪峰,應該是最熱的地方,其實根本就不是,另外,一直圍繞太陽的轉的水星為什麼沒有烤化,並且水星兩極的溫度始終都是零下170度,這不就非常奇怪嗎?
  • 人造太陽是神話?不,讓中國用事實告訴你真相!
    太陽也能被人製造出來?這是神話?還是科幻小說?如若在幾十年前說起人造太陽的夢想,恐怕這是一件讓人笑掉大牙的事情吧?但是今天的中國真的是造出來了,不但如此,我國的人造太陽早在18年的11月份就首次實現了一億度的運行。說了半天,人造太陽究竟是啥?和太陽一樣的?又用來幹啥的?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人造太陽並不是太陽,一聽說人造太陽有人認為是不是造一個發光發熱的裝置,也放入空中呢?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受到全球矚目,「人造太陽」為何如此重要
    2019年12月份,俄羅斯、美國等各國媒體都相繼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有望2020年投入使用。為何中國的「人造太陽」備受矚目?沒錯,你一定猜到了,就是太陽!太陽是通過核聚變放出大量的能量,即氫與氫核聚變成氦,並放出伽馬射線和中微子。正是由於科學家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各國開始研發核聚變發電技術。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把這種核聚變發電設備稱之為「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中國造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 為什麼要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究竟怎麼造?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講述34年「追逐太陽」之路。看過鋼鐵俠的人都知道,鋼鐵俠裡面有一個人造太陽叫託卡馬克,像一個磁線圈一樣。如果把氣體加熱到上億度,它就會發生聚變,可以像太陽一樣發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是現實版的託卡馬克的話,中國有兩個人造太陽,一個在合肥,另一個在成都,分別叫合肥超環和中國的環流器1號。太陽為人類產生了很多光和熱,萬物生長靠太陽。
  •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口中了解到一個最新消息:中國造的「人造太陽」已經於本屆高交會開幕的當天進入總裝階段,預計將於2005年建成世界首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預示著核聚變能開發和利用的曙光已躍出地平線
  • 「人造太陽」真的可以實現嗎
    大家一定聽過「后羿射日」的故事,因為天上同時有10個太陽,大地烤焦了,莊稼熱死了,人也熱得簡直沒法活了,於是,帝堯請來后羿拿起弓箭射掉了9個太陽,從此,氣候恢復正常,人們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但是核聚變為啥沒有一直利用起來呢?因為要控制核聚變相當困難。核聚變發生的條件非常苛刻,需要在上億度的問題才能發生,氫彈的核聚變就是通過原子彈的爆炸來引爆的。而一旦達到這麼高的溫度,物質形態都發生變化了,原子核和電子都被分開,以一種等離子形式存在,到處亂飛。如果能有容器能控制住如此高溫度下的等離子體,就能保證核聚變持續進行下去了。
  • 「人造太陽」來了
    原標題:「人造太陽」來了   7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人造太陽」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在法國正式啟動安裝。
  • 人造的「太陽」來了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是什麼?和太陽的差距在哪裡
    太陽如此重要,因此被古人視為神靈,對它非常崇拜,以至於出現日食就會大規模恐慌。到了現在,人們對太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了解了太陽的很多秘密,有觀察到的,有計算出來的,有猜想的,總之,太陽的真面目終於慢慢暴露在人們的面前。研究出了太陽的秘密,科學家自然就想創造一個太陽,而真實的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科學家自然無法造一個和太陽一樣大的,哪怕再怎麼研究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