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2020-08-07 奇點使者

審核-小文

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擔起了照明和輸送熱量的重任,而且它一幹就是幾十億年。人類在還不了解太陽之前就崇拜太陽,崇拜它每天都能高掛在天上照耀大地。在科學家對太陽進行深入研究之後,發現太陽幾十億年如一日地燃燒自己、照亮其他星球是有原因的,它的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於是有科學家提出,既然太陽可以通過核聚變反應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為什麼人類不能造一個「人造太陽」來滿足自身發展的能源需求呢?因此「人造太陽」的概念被提了出來。然而其他科學家很快意識到核聚變反應並不像核裂變反應那樣好控制,因此遲遲未能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歐洲科學家開始提出建設「人造太陽」的計劃。此後,這個項目就是由歐洲科學家設計出來的。終於,人類第一個多國共同合作的「人造太陽」項目進入組裝階段。根據報導,在最後一批組件運送到法國南部後,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在正式啟動組裝工作之前,現場迎來了該項目35個國家領導人的遠程視頻見證。作為第一個如此多國家參與的大型項目,外界對它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對此很多朋友好奇,這個ITER到底是什麼裝置?為什麼需要多達35個國家參與合作?它會改變現有的能源格局嗎?

什麼是核聚變反應?

在對該項目進行詳細了解之前,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核聚變」的意思。核聚變反應是物理反應中的一種,這種反應指的是質量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溫、超高壓的環境條件下,導致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為兩個原子核的相互吸引創造條件。一旦兩個質量小的原子核碰撞在一起後,原子核就會發生融合效應形成一個新的原子核,因此該反應又被稱為核融合。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在核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僅有電子從原子中逃逸了出來,原子核內的中子也會出現逃逸現象。微觀領域的電子和中子逃離原子,在宏觀領域就表現為大量能量的釋放。兩個原子相碰撞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而一堆核反應原料中存在無數原子,如果讓它們都參與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之大可想而知。

ITER是一項什麼樣的計劃?

ITER全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該計劃最早在1985年被提出。但實際上第一個提出人造熱核聚變反應堆的科學家來自蘇聯,而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蘇聯人稱為「託卡馬克」。在ITER計劃被提出之後,歐洲科學家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完成了整個工程的設計。步入21世紀後,更多國家參與到這項計劃中。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最初主導ITER計劃的是歐盟的成員國,法國是東道主國,之後英國、瑞士也加入了東道主行列。2006年後中國、美國、日本、印度等多個國家參與到該計劃的後期建設中。由於多個國家的技術支持、人才支持和資金支持,ITER計劃進展比較順利。當各國負責研發的組件紛紛運到法國南部後,最後的組裝工作正式開始。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託卡馬克和核電站裡核反應堆相比有何優點?

目前核電站裡的核反應堆的工作原理是核裂變反應,該反應需要質量非常高的原子充當反應原料,然後通過原子核的不斷裂變來釋放能量。雖然核裂變反應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是核裂變反應所產生的廢棄物存在較強的放射性,必須經過特殊處理才能進行排汙。再者,核裂變反應堆的運行存在潛在的不安全性,一旦發生核洩漏則會導致環境汙染和人體傷害。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相比之下,核聚變反應的優勢則是多方面的。首先,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原料十分常見,獲取難度較低。目前所有熱核反應中最容易實現的是氘氚的核聚變,而海水中蘊含了豐富的氘元素,氚元素也能夠從豐富的鋰元素中獲取。也就是說,核聚變反應的原料可以只是海水。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其次是效率優勢,一升海水中所含有的氘元素通過核聚變反應可以釋放出300公斤汽油燃燒所釋放的能量,核聚變在反應效率上要比核裂變高一些。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核聚變反應堆存在固有的安全性,它不像核裂變反應堆那樣存在不穩定因素。而且核裂變反應的產物不具有放射性,反應過程也不會排除溫室氣體和有毒氣體,對環境和生物都是友好的。

三年前,中國的「人造太陽」就已經開始運行,且創下世界紀錄

在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方面,我國的科學家也有不小的成就。我國的人造太陽名為「東方超環」,它同樣是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據了解,東方超環由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它的目的是模仿太陽進行核聚變反應,從而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友好能源。2017年東方超環投入試運行,最終創下了101.2秒高約束運行的世界紀錄。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2018年,經過試驗東方超環的功率已經超過了10兆瓦,同時它的等離子體中心的溫度第一次達到1億攝氏度,這同樣創下了世界紀錄。目前東方超環的研發工作仍在進行中,不少科學家將可控核聚變技術看作是第四代工業革命的重要技術戰略。值得驕傲的是,目前我國在可控核聚變方面的技術領先世界。

可控核聚變技術有何發展意義?

目前人類掌握的主要是核裂變反應,雖然這種反應方式也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是它在產生能量的同時也會產生汙染和潛在的危險。核裂變反應的這些安全問題讓科學家將未來的希望寄托在核聚變反應上,因為核聚變的產能方式具有安全、環保、無限原料三大特點。目前人類的能源結構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但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且是不可再生的。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人類想要謀求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尋求一種可再生的能源,而且該能源還必須對環境和生物友好。符合這類要求的能源有很多,例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等,但是這些受到氣候、天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無法持續地輸出能源。在這種情況下,核能的優勢就被放大了。

如果不久的未來人類可以進一步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那麼人類能源結構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傳統的化石能源在全球的影響力將會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核能。可以預見的是,在不爆發世界大戰、不出現毀滅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人類文明將會一直往前發展。隨著人類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所研發出的科技產品對能源供應的要求會越來越嚴格。


石化資源淘汰在即,「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將進入核能時代


這就有可能導致傳統化石能源以及自然新能源無法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如果能夠將可控核聚變與可控核裂變技術同時發展起來,那麼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能源供應問題。總而言之,可控核聚變技術將可能是開啟第四代工業革命的鑰匙,同時也將是引領人類文明更上一臺階的力量。

資料來源:

環球科學網 7月29日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啟動組裝!》

相關焦點

  • 化石能源淘汰倒計時!法國啟動最大人造太陽組裝,核時代將來臨
    「人造太陽」,從而達到能源的自給自足呢?最早提出「人造太陽」裝置的是蘇聯科學家,但他們將可控核聚變裝置稱為「託卡馬克」。直到八十年代才有歐洲科學家提出具體的設計計劃和方案。進入21世紀後,陸續不斷有其它國家加入歐洲的可控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中國大概是在2003年前後加入這項計劃,並且到如今都還一直和其它國家保持合作關係。 前段時間,根據外媒報導,該項目的最後一批組件順利運往法國南部,負責組裝工作的法國在7月底開始了「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實驗項目」的啟動儀式。
  • 新能源技術再次突破,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人造太陽」或將問世
    據了解,在近段期間新能源技術再次取得突破,全球最大的核聚變設備開始組裝,而「人造太陽」也或將問世。所以現在就有這麼一個設備那就是「人造太陽」。而人造太陽技術的項目也是在1989年的時候開始啟動,但經過35年不斷的努力之下,也是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 「人造太陽」開始組裝,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三十多個國家共同努力
    引子: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人造太陽」計劃,對於這個計劃從最當初的設想再到現在其實有了很大階段性的提升,而且對於人造太陽最近也是宣布正式開始組裝,對於這次的成功一定是人類發明歷史上面最有意義的一步。但對於這個所謂的人造太陽通過這麼多年以來也是有著很多的難題,但是對於科學家們也是一次次的迎刃而解再次開啟到現在的關鍵時刻。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 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如果項目成功,它將為人類獲取無限量、無浪費、無汙染的能源鋪平道路,有助於解決地球面臨的氣候危機。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開始組裝,它到底能幹啥?
    ITER項目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如果項目成功,它將為人類獲取無限量、無浪費、無汙染的能源鋪平道路,有助於解決地球面臨的氣候危機。
  • 最大「人造太陽」在法國組裝,它的出現,將意味著化石能源被淘汰
    在揭開太陽內部的奧秘之後,有科學家提出仿照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來建造人造能源裝置根據記載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蘇聯科學家,他們提出了「託卡馬克」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可控核聚變裝置。前段時間法國南部正式啟動了熱核聚變裝置的組裝,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關注。
  • 「人造太陽」人類的未來能源
    &34;計劃已經歷經14年,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一個可控核聚變裝置,該裝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這是一個國際項目有35個國家合作實施這一計劃,該裝置在法國的南部目前已經開始組裝,而中國也參加了這一項計劃,中國為該項目提供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
  •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口中了解到一個最新消息:中國造的「人造太陽」已經於本屆高交會開幕的當天進入總裝階段,預計將於2005年建成世界首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預示著核聚變能開發和利用的曙光已躍出地平線
  • 從利用太陽到「人造太陽」:極簡核能發展史
    在「可控核能」技術出現之前,人類早就開始利用核能了,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之初。雖然那時候……大家還不太清楚「核能」是個啥玩意。不信?請抬頭看看太陽。地球生物圈利用的太陽能,都來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區。什麼是核能核能,也叫原子能。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歷史,清潔能源屆時將成為主流。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超過太陽核心溫度,中國「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技術走在最前沿
    但石油儲量畢竟是有限的,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此外還對環境產生汙染。因此人類需要一種既清潔又能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這種新型的能源就是可控核聚變。而由法國主導,美英俄日參與的ITER(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在今年7月28日才開始組裝。
  • 128億歐元「人造太陽」:極簡核能發展史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在「可控核能」技術出現之前,人類早就開始利用核能了,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之初。雖然那時候……大家還不太清楚「核能」是個啥玩意。不信?請抬頭看看太陽。地球生物圈利用的太陽能,都來太陽內部的核反應區。
  • 「人造太陽」組裝開始,建成後電力提升15倍,惠及200萬戶人
    審核-小文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接下來它還會繼續燃燒50億年左右,是什麼使得太陽可以持續不斷地燃燒呢?早期的科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才發現答案是核聚變反應。既然核聚變反應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能量,那麼人類是否可以研發一個「人造太陽」來產生能量呢?答案是可以的,人類第一個「人造太陽」的組裝工作已經開啟了。
  • 外媒:「人造太陽」工程在法國正式啟動組裝
    外媒稱,一項巨型組裝項目當地時間周二在法國南部正式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旨在掌握類似於太陽內部發光發熱的熱核聚變能源產生。現在,該項目在法國聖-保羅萊迪朗斯啟動。據法國《巴黎人報》網站7月28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人造太陽」計劃啟動儀式上播出的一份預錄製視頻中表示,「通過聚變,核能可以成為未來的期望」,它提供給人們「無汙染、無碳排放、安全且實踐上無廢料的能源」。報導稱,作為對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夢想替代品,核聚變同樣可以替代現有核電。
  • 「人造太陽」開啟組裝,我國3年前已成功實驗,創下10億度高溫
    既然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人類為什麼不研發一個「人造太陽」來充當固定的能量發生器呢?這個想法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了,如今似乎快要實現了。35國領導人慶賀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啟組裝率先在「人造太陽」方面有所研究的是歐洲科學家,他們在1985年提出了建設「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計劃,也就是人造太陽。然後經過科學家們長達十幾年的研究,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完成了。
  • 「人造太陽」背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法國開始組裝史上最大「人造太陽」,預計2035年向全球供電
    7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熱核反應堆項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正式開始在法國普羅旺斯組裝。據悉,該工程由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在內的七大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造。工程完工後,預計從2035年開始將向全球提供無盡的清潔能源。
  • 「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核心溫度達2億度,中國製造或將造福世界
    中國製造在世界上一直都負有盛名,此次「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更是很有可能讓全世界受益。不可更新資源的形成、再生過程非常的緩慢,相對於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能源儲量是礦石燃料的10萬倍而自從二戰以來,一種名為「核能」的東西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並且在多年的發展中,逐漸變成了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
  • 堪稱人造太陽:全球最大核反應堆開始組裝,加熱溫度高達一個多億
    2020年7月28日,外媒報導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終於可以開始組裝了。據悉,該反應堆的基座已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其成員國成功完成組裝。在籌備數十年後,而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總算可以啟動組裝程序,讓人類即將擁有第一個「人造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