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國際合作交流 共同託起「人造太陽」——李建剛院士引薦義大利...

2021-01-15 白銀髮布

2018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李建剛院士與義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研究院聚變所所長阿爾多·皮茲託、研究院研究員弗拉維奧·克裡斯安蒂,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經剛來銀考察,就白銀有色長通電線電纜有限公司與義大利聚變所開展聚變實驗裝置DTT項目合作進行了洽談。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生發,白銀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張鴻烈陪同考察。

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俗稱「人造太陽」)是當今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與不可再生和常規清潔能源不同,它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等優點,可以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李建剛院士是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理事會成員,長期從事磁約束聚變研究,主持完成EAST裝置工程設計、建設和輔助加熱系統項目,積極倡議和推進我國參加「人造太陽」計劃,使我國高參數長脈衝等離子體物理研究走在國際前列。

今年1月30日,李建剛院士攜手白銀有色長通電線電纜有限公司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以來,李建剛院士多次到長通公司指導工作,主持召開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TF超導電纜技術研討會,協助長通公司參與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研究設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先導B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進「人造太陽」縱場線圈超導電纜的研製,以及面向未來高場應用的高溫超導材料超導電纜的研製。

在考察長通公司絞纜車間TF絞纜生產線的過程中,李建剛院士向義大利專家介紹了低溫超導CICC管狀超導電纜TF、PF4、PF5、CB等產品的生產工藝和性能指標,在座談中向他們推薦了系列產品,推動長通公司與義大利專家就CICC導體使用進行深入商業洽談。考察結束後,他向聞訊趕來的媒體朋友介紹到,長通公司在「人造太陽」項目長期的研發中,完成了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38根超導纜和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5根超導纜的研發絞制任務,義大利即將建設聚變實驗裝置DTT項目,探索「人造太陽」新能源領域,而長通公司核心超導電纜產品符合他們的需求;長通公司不僅要把市場做到全國,更要面向全世界,我們的產品一旦被義大利採購使用,那麼就擁有了進入歐洲市場的「準入證」;長通公司生產的低溫超導電纜、微細及超微細電磁線等產品非常好,在航空航天、國家電網、國內重大加速器項目等多有應用,長通公司能夠發展壯大,這是白銀人民艱苦奮鬥、創業奉獻的結果,我相信長通公司一定能夠把「人造太陽」這個項目做好。

李建剛院士和義大利專家還饒有興致地參觀了白銀展廳,在李生發部長介紹下,了解了白銀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對近兩年白銀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

來源:白銀黨員教育微平臺

相關焦點

  • 合肥工業大學舉行李建剛院士授聘儀式暨學術報告會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奇越 黃瑤)12月25日,合肥工業大學舉行李建剛院士授聘儀式暨「託起明天的太陽 受控核聚變的發展和展望」學術報告會。該校校長梁樑出席授聘儀式並為李建剛院士頒發聘書,授聘儀式由該校黨委副書記陳剛主持。
  • 白銀有色長通再續「人造太陽」緣
    ,並就長通公司與義大利聚變所開展聚變實驗裝置DTT項目合作進行洽談。「人造太陽」是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的俗稱,是當今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該計劃對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國際科技合作託起「人造太陽」夢想 中方貢獻智慧和力量
    國際科技合作託起「人造太陽」夢想杜瓦底座(託卡馬克裝置壓力容器的底座)吊裝現場。圖片來源:ITER官網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在法國正式啟動,標誌著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項目進入安裝階段。作為當前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ITER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人造太陽」 made in China!
    「超高溫」與「超低溫」共存,「超強磁場」與「超大電流」並行,要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陽」,必須要有性能極其特殊的材料承載。
  • 院士揭秘「人造太陽」
    原標題:院士揭秘「人造太陽」本報訊(記者 汪永安)12月12日下午,由皖新傳媒主辦的公益活動——「院士進校園」在合肥四十二中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和數百名中學生親切互動,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揭開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的神秘面紗。
  • 國際科技合作託起「人造太陽」夢想
    圖片來源:ITER官網日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在法國正式啟動,標誌著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項目進入安裝階段。作為當前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ITER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成為核聚變能開發領跑者 打造首個人造太陽
    中科院專家指出,我國自21世紀初正式參加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計劃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核聚變科研能力、重要部件製造工藝能力、工程建造能力、大科學工程管理能力等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建設自主產權聚變工程實驗堆的能力。  在開發核聚變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的路上,中國已從「追趕者」、「並跑者」,成長為具備強大國際輸出能力的「領跑者」。
  • 第一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全球開放
    中法核聚變合作周本周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正式開啟。中國科學家獨立設計建造的世界首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向世界全面開放、共享。在開發核聚變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的路上,中國已從「追趕者」「並跑者」,成長為具備強大國際輸出能力的「領跑者」。
  •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中國「人造太陽」進入總裝階段     記者昨日從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口中了解到一個最新消息:中國造的「人造太陽」已經於本屆高交會開幕的當天進入總裝階段,預計將於2005年建成世界首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預示著核聚變能開發和利用的曙光已躍出地平線
  • 為什麼要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究竟怎麼造?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講述34年「追逐太陽」之路。李建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人造太陽,受控的核聚變裝置大家都知道太陽,但什麼是人造太陽談判確定一共有七方參加,歐盟佔最大一塊45%,其他的六方——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印度各佔9%,共出資100億歐元,要在法國Cadarache建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造太陽,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它要運行20年,即需要能夠在大規模的、幾十萬千瓦的基礎上運行很長時間。
  • 成都之問 未來科技在哪裡 期待「人造太陽」點亮家中燈泡
    科技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樂觀地看,205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建剛也作出了展望,「我們期待一個燈泡能被核聚變點亮。」  現狀  中國參與國際合作  研發核聚變「人造太陽」  李建剛在介紹中國目前的核聚變發展時,三句不離ITER計劃。「中國現在參加的ITER計劃,就是世界的頂級專家一起,在地球上研發出一個人類可控的『人造太陽』。」
  • 探秘「人造太陽」,照亮終極能源夢想
    2020年8月19日14點,「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的第三期直播活動走進了中國合肥的科學島,帶領青少年們探秘中國「人造太陽」的直播活動中,青少年觀看了《「託卡馬克」的前世今生》、《揭秘大科學裝置:託卡馬克EAST》等科普視頻,帶領大家初識「人造太陽」。
  • 近20萬次實驗,他帶領團隊研製"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
    幾十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琢磨著在地球上建一個像太陽一樣產生能量的裝置。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全世界幾代科學家一直在奮鬥,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核動力專業82屆校友李建剛就是其中一位。長期從事磁約束聚變研究,參與主持完成了EAST裝置工程設計和建設,主持EAST輔助加熱系統項目,攻克了一系列技術瓶頸,建成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程實驗系統。負責開展高性能穩態託卡馬克實驗,解決許多重要科學技術問題,使我國高參數長脈衝等離子體的物理研究走在國際前列。積極倡議和推進我國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負責等離子體所主要採購包重大工程的實施,為國際聚變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 深瞳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堅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有一盞燈能被聚變之能點亮。這一盞燈,一定要,也只能在中國。」
  • 社會學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社會學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2016年10月11日 08: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逯萬輝 字號 關鍵詞:期刊;發文;合作;學術交流與;學者;樣本
  • 深瞳|「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堅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有一盞燈能被聚變之能點亮。這一盞燈,一定要,也只能在中國。」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中國的「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中國工程院、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李建剛演講實錄:人造太陽 受控的核聚變裝置大家都知道太陽,但什麼是人造太陽
  • 國際科技託起「人造太陽」,中國恪守承諾,推進科技創新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ITER計劃在法國正式啟動,這項計劃是如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意義深遠的國際科學工程。ITER的啟動也標誌著全球正式進入「人造太陽」的安裝階段。預計在2025年實現開機核聚變的研究是人類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承載著國際科技的夢想。既是福也是禍,核聚變的威力巨大,一旦出現事故將造成無法彌補的災難,但同時它為人類帶來的資源也是無窮的。一升海水中提取得到的氘和氚所產生的能源可抵得上300升的汽油。
  • 國際領先,全球唯一,湖北院士團隊20年研製"人造太陽"
    作為華中大人,這對90後情侶見證了"人造太陽"的誕生,而在喻家山下,追夢、造夢的華中大人其實已在這條路上奮進了20年。12月22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了這群華中大人的奮鬥歷程,譜寫了新時代"夸父逐日"的故事。
  •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ITER國際組織總部舉行。ITER國際組織總幹事評價,這標誌著ITER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童謠裡唱的「種太陽」,正有望被人類一點點變成現實。他們要通過ITER計劃,模仿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核聚變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