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字作銘,1910年2月7日出生在浙江溫州一個經營絲綢業的商人家庭,少年時代曾在上海光華附中刊物上發表與呂思勉教授商榷的文章,對「茹毛」指「食鳥獸之毛」的傳統說法提出質疑。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二年級插班,師從陳寅恪、錢穆、蔣廷黻等名師,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開始在史學領域嶄露頭角。1934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取留美公費生的考古學名額,在傅斯年、李濟兩位權威的指導下進行業務準備,並以實習生身份前往安陽殷墟,參加梁思永主持的殷代王陵區發掘,走上以田野考古為終身事業的治學之路。
資料圖片
1935年夏,夏鼐經有關方面同意,改赴英國留學,參與惠勒(M.Wheeler)教授主持的梅登堡(Maiden Casrle)山城遺址發掘,經受田野考古科班訓練。又曾在去埃及、巴勒斯坦發掘後,謁見埃及考古學泰鬥彼特利(W.F.Petrie)爵士,得到這位大師的直接教誨。夏鼐主攻埃及考古學,師從埃及學權威伽丁內爾(A.H.Gardiner)教授,學習古埃及象形文字;在格蘭維爾(S.Glanville)教授指導下,對古代埃及的各種串飾進行系統的類型學研究,成為中國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家,1946年他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學位論文《古代埃及的串飾》,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近年已正式出版(中譯本不久也將出版)。1941年初,夏鼐回到抗日烽火中的祖國後方,先後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職。1944年~1945年,與北京大學向達教授共同率領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前往甘肅敦煌和河西走廊進行艱苦的考察,取得中國史前考古和漢唐考古方面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1947年晉升研究員,並曾受託代理史語所所長職務,由此奠定其在歷史考古學界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夏鼐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所名譽所長,中國考古學會首任理事長等職,領導國家考古研究中心機構三十餘年,致力於考古工作隊伍的建設和實事求是優良學風的形成,考古研究規劃的制定和田野考古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學方法的應用和多種學科研究的協作,以及與外國考古學界的交流,極大地推進中國考古學全面的健康發展。
由於夏鼐傑出的學術成就,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他早在1955年即以中國田野考古權威的身份,榮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4年起,先後被英國學術院、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美國全國科學院等六個外國國家學術機構授予通訊院士(或外籍院士),成為我國學術界接受外國榮譽學術稱號最多的學者之一。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4日 16版)
[責任編輯: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