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京大學_光明日報_光明網

2020-12-05 光明網

【南大】精神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洪銀興

站在作為學校最初標誌而業已石痕剝裂、字跡漫漶的「兩江師範學堂

」碑匾之前,左邊是充滿現代氣息的圖書館,右邊是古典的校史博物館――南京大學的百年發展印記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早在1906年,「清道人」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質樸簡約的語句,蘊含著深刻的意味,一代宗師期望後人要視富貴如浮雲,無求於人,甘於清貧;希望學生以天下為己任,有功於國,勇於擔當。這八個字成為南京大學抒寫百餘年辦學史的序跋,也是今日南大「誠樸雄偉、勵學敦行」校訓的最直白的本懷。

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像南京大學這樣構成方式的高校,恐怕並不多。首先是演變之繁複。南京大學的由來主要有兩條線,一條發端於1902年建立的三江師範學堂(即後來的中央大學);另一條發端於1888年建立的匯文書院(即後來的金陵大學)。其次是派生之眾多。據中央大學兩岸三地校友聯誼會的統計,與中央大學和原南京大學有淵源關係的高校有十餘所,堪稱「超級母校」。2009年5月31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南大接受法學名譽博士學位並發表演講時,詼諧地說:「看看南京大學的校史,這個家族真是枝葉繁茂,『親戚』特別多。」

穿越悠長的歲月,百年南大譜寫了輝煌的辦學業績。長期以來,南大不佔天時,也不佔地利,她所擁有的,是人和,也就是一股心氣。

一代代的南大人,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襟懷;抬起頭,更擁有「做得大事」的大氣抱負。南京大學從來都是承認現實的,南京大學又從來都是不滿足於現實的。這源於一種清醒的認識:要發展,靠自己,靠實幹。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優良的傳統得以繼承並不斷注入新的內涵。

校友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至今仍生動詮釋著這所大學的精神。實事求是地探索自然的規律與義無反顧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成為歷代南大人共同的追求。從上世紀20年代初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並組織南高師「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到40年代在以中央大學教授為主的「民主科學座談會」基礎上組建「九三學社」;從「五二O」愛國學生運動「開闢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毛澤東語),到1976年率先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3・29南京事件」成為震驚中外的「四五運動」的先聲,求真求實精神一脈相承並發揚光大。1978年,哲學系教師胡福明撰寫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初稿,後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揭開了「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帷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先聲。

江謙先生作詞、李叔同先生作曲的南大校歌首句「大哉一誠天下動」,詮釋著這所大學誠樸的風尚、誠樸的氣息、誠樸的學養、誠樸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近十多年來,學校有感於學術腐敗的滋生,更加強調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急功近利的誠樸學風。1997年,南大在國內高校率先開展「整頓學風、教風、校風,撻伐『泡沫學術』,維護大學殿堂的聖潔」的大討論,先後有15位資深教授和16位中青年學者向全國發出「牢牢築起大學教師的道德堤壩」的倡議,1998年南大即出臺《關於科學研究行為規範的管理辦法》。堅持潛心向學、厚積薄發,終會獲得豐厚的回報――2006年,南大有兩件大事為海內外矚目。其一是由匡亞明老校長主持編撰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窮20年之功,終於出版面世,被陳至立國務委員譽為「近百年來最為浩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工程」並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其二為由閔乃本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19年磨一劍」,研究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文一理兩項重大成果的問世,成為南大辦學事業的動人篇章。

「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先賢們立足當下,追求高遠的智慧在百年南大得到落實。誠樸氣質、誠樸的作風,伴生著這所大學的創新的胸襟和想像,引申出這所大學所追求的卓爾特立、雄沉偉岸。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匡亞明老校長果斷決策,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開中外合作辦學先河。上世紀90年代,曲欽嶽校長「取法乎上」,在基礎研究領域集中優勢,取得突破,力爭與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接軌,使得南大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學術榜」上脫穎而出,領跑7年之久,而且帶動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和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上升。蔣樹聲校長主政南大期間,率先在全國建立「學科特區」,提高了學科創新的能力,使南大的辦學實力大為提升。大學是孕育夢想和激情的土地,如今的南大正朝著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邁進。

揚子江畔,鐘山腳下,弘歌不斷,教澤綿綿。北大樓前靜臥的茵茵芳草,生生不息,青了又青,一如南大雖經歲月洗鍊而歷久彌新的精神氣質。堅毅質樸,追求卓越,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南大人仍在努力前行。

【南大】關注

賓:

陳駿

南京大學校長

許望

匡亞明學院院長

張遊

匡亞明學院2006級本科生

王仕

環境學院2006級碩士生

多次選擇,讓每個學生成為「好學生」

許望:又到一年畢業時。看到我們的學生帶著收穫和喜悅離開母校,不禁又想到了那個對於大學來說歷久彌新的話題: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大學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工作,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是南京大學的強項。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大學開始「創建大理科模式」的實踐活動,成立了南京大學基礎學科強化部,1998年又在此基礎上成立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後來命名為「匡亞明學院」。當年,盧德馨教授主持的大學物理學課程改革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大理科模式」的經驗也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實踐證明,讓學生在前三年多次選擇、逐步到位,使學生基礎紮實,在交叉學科方向上學習遊刃有餘,在最後一年集中進行科研訓練,是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原因。我們的很多學生在本科畢業後不久就在專業的頂級期刊以及《自然》、《科學》等世界最權威的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陳駿:正如許教授所言,南京大學歷來重視人才培養,尤其對基礎科學人才培養有著很好的基礎。匡亞明學院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代表,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證: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統計,新的高校招生制度實施以來南京大學培養的本科生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人數,位居全國高校第2,這正是南大人才培養結出的碩果。近年來,為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並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目標,南京大學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出「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融通」的人才培養新理念,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許望:本科教學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作為一名教師,我更是有著切身感受。本輪教學改革就是要在推廣和發揚匡亞明學院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好學生,最終使學生的個人成長受益,而匡亞明學院的成功經驗在於「拓寬口徑、加強基礎、鼓勵交叉、多次選擇、逐步到位」的培養模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選擇空間。

陳駿:今年五月,南京大學確定了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並以《南京大學關於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的意見》形式正式下發。新方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課程改革為導向,通過建立專業準入準出標準,實施多次選擇、多路徑培養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推動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更新。新一輪本科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以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為主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發展空間,讓他們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張遊:作為匡亞明學院的一名學生,我是幸運的,我的大學生活更是幸福的。匡亞明學院強化部提前錄取的機會消除了我高考的壓力,其大理科模式的培養計劃同時又使我有了更多體驗和選擇各門專業的機會。在確定自己最終專業的過程中,我經歷過疑惑和彷徨,但經過一番探索之後,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此過程中,課程的薰陶、老師的幫助、多次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指引因素。

陳駿:其實,張遊同學只是從南京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中受益的廣大同學中的一員。今年秋天,所有新入學的2009級本科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專業、課程和發展的選擇,享受到新的教改方案帶給他們的益處。這次的教學改革我們稱之為「三三制」培養方案,即「三階段培養」和「三種選擇發展途徑」。「三階段培養」主要指「大類培養階段」、「專業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階段」。對於專業學術類人才,即有志於在本專業繼續學習和深造的學生,學校將在大四階段提供本專業的更深層次的課程,並在課程設置上與研究生課程貫通培養;對於跨學科複合類人才,即希望能跨專業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學校將提供相關專業的課程供其選擇;對於就業創業類人才,學校將開設專門的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增加實習實踐機會,加強就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培訓,為他們今後的就業創業做好各方面準備。

王仕:我已是一名研究生,回首本科四年的生活,應該說是我人生成長最快、思想最為活躍的階段。大學期間的教學和教育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又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南京大學正是給了我終身受益的影響。個人認為,教學的內容,是整個教學的核心,而教學內容的革新則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對學校的這次教學改革充滿期待,因為我已經通過自己在2004年有過的在新加坡做交換生的經歷,感受到母校對於學生的關懷與培養。我堅信,學校能夠通過這次改革構建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的有用之才。

【南大】印記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由南京大學老校長匡亞明首倡成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於1986年開始招生。中心被譽為「不出國的留學園地」。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2006年9月,被譽為世紀之交「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整體出版面世。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自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內地高校獨立完成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由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領銜的團隊榮獲。

江蘇發展高層論壇

1997年南京大學創辦江蘇發展高層論壇。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25次,被稱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參謀部。」

學科特區

「學科特區」是時任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富於想像力的設想。目前,南大已有六個「學科特區」。

【南大】寄語

●蔣樹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是南京大學的校訓。「誠樸」是誠懇樸實的意思,其中「誠」是核心,是根本。「雄偉」是雄壯而偉大的意思。「勵學」就是勉勵師生勤奮求學,注重知識的學習,素質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靈的淨化,思維的創新。「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強調動手的能力、實踐的作風和對道德的踐履。

●長尾誠(日本京都大學校長)

我看到南大學子身上仍然保留著東方哲學思想,比如勤奮、謙虛,尊重他人。我希望中國今後能夠在世界上領先。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在年輕人手中,努力學習,你們必將成功!

●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

南京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差不多層次,但三五十年後,比較兩個大學畢業學生的成就,南大學生比芝加哥學生更佔便宜,為什麼?因為中國機會更多啊,關鍵看大家能否抓住。

【南大】記憶

成長,不只四年

範文麗

從第一次跨入北園大門到現在,已經過去四載春秋。那時還是一個高中生,站在中央大道上,努力按壓著心中的激動,怯怯打量著這個陌生的學府,眼睛裡有掩飾不住的憧憬和仰望。還記得,南園的櫥窗中有大大的標語:豐羽南大,展翅社會。後來,造化助人,如願來到夢中的聖地。

四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被戲稱為「鄉下」的浦口度過,對我來說,那是一段略顯冷寂的歲月。後來慢慢長大了一些,開始學著分辨自己想要的一切,開始伸手去夠自己的夢想。一路上,碰了許多釘子,掙扎過,挫敗過,退縮過,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一點點成長,一點點羽翼漸豐。

大四搬到鼓樓,這一年,時間很短,但故事很長。鼓樓校區是個奇怪的地方,這裡每一片磚瓦都飽含滄桑,連空氣裡都洋溢著歷史感。如一位學姐所言,走在任何一個角落裡,都有可能不小心跌入歷史中去。徜徉在這片土地上,有時會陶醉,因為先德之風,山高水長;有時也會惶恐,因為一抬腳,就走在別人的腳印裡。在鼓樓的這一年裡,時時被這些情愫衝擊著,強迫自己不要停下腳步,不要被飛速而逝的時光掩埋了。所以,忙碌充實,而且欣喜地發現,努力了真的就會有結果,即使有時候結果來得稍微有點遲。

大學歲月裡,大多數時候都是懷著無限的敬畏,惴惴地行走著。但是,只要用心,也能找到親切和溫馨。一舍樓下賣茶葉蛋的老婆婆、研究生宿舍裡住著的小姑娘、十七舍後面的大叔水餃、宿舍門前學生自創的對聯,這些應該都是只屬於南大的浪漫。這些動人故事的背後,流動著的是只有我們自己才懂的脈脈溫情。還記得,某天晚上背著大書包從教學樓回宿舍的時候,偶遇南園噴泉邊的露天「音樂會」。一群素不相識的人,聚集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中熟悉的校園裡,彼此沒有多言,只是靜靜聽著簡陋擴音器裡的吉他聲。誰都可以上去吼一嗓子,不管好壞,都會得到同樣熱烈的掌聲。離家打拼的歲月,在外漂泊的遊子,因為彼此的心心相惜而心生溫暖。

南大的這四年,是我生命裡一段長青的記憶。這四年,懂得了要追求卓越,也懂得了要安於平凡。這四年,知道了怎麼努力以爭取自己的所求,也知道了怎麼放手以還自己一份清淨。這四年,慢慢脫去了身上由於未經世事而顯出的拘謹,漸漸知道如何妥帖地將自己安放在這個世界之中。也許我仍然沒有成熟,羽翼尚未豐滿,內心還不夠強大,但是唯一可以確信的是:這四年,我成長了不只四年。

從三江師範學堂到國立中央大學,從匯文書院到金陵大學,百年南大二源合一,薪火相傳,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脈搏。南大以誠樸的品格,偉岸的事功,為中國高等教育史寫就了光輝的篇章。

兩江師範學堂【南大】地標①

「兩江師範學堂」碑匾的書寫者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兩江」校長李瑞清。「三江」於1902年創辦之後,很快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校長。李瑞清主政期間,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全身心投入到新式教育中。在崇本務實的學風下,學校聲譽日隆,成為江南第一學府。國學大師胡小石、柳詒徵、陳中凡等都從「三江」畢業,成為學科中堅。1915年,兩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留美博士郭秉文於1919年繼任南高師校長。1921年南高師改名東南大學,1928年再改為國立中央大學。(楠萱)

國立南京大學【南大】地標②

1949年8月8日,對中央大學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據南京軍管會文教委員會的通知,國立中央大學正式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那天,很多同學在鐫刻著新校名的大門口留影,國立南京大學六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分外耀眼。8月15日,原校務維持委員會委員在軍代表趙卓監督下,向新的校務委員會移交了清冊文件。至此,中央大學開始了辦成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歷史進程。1950年10月10日,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長吳有訓籤發的通知,「除私立學校於校名上加冠『私立』二字外,各級學校校名不加國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樣。」自此國立南京大學去掉「國立」二字,稱南京大學。(張琳)

金陵大學堂【南大】地標③

1952年秋,南京大學文、理、法學院與金陵大學合併,遷入金陵大學原址。不過,當時親歷其事的我輩,則是很有想法的。當年的校門在今教學樓東頭,是一座小平房,進門左手即大禮堂(原是禮拜堂)。老圖書館和旁邊的小教堂,都是校門外的建築了。主要校區只有北大樓、東西兩大樓、大禮堂。幹支樓是派作學生宿舍的。活動空間是太小了。對比四牌樓高大的校門,筆直的林陰道,巍峨的大禮堂,反差實在很大。於是學生的牢騷話出來了:「倒黴!讓我們進廟門。」話雖如此,那泛著綠色光影的圓形禮堂,那潛虯幽姿的六朝松,還有師範學院大樓裡那幅徐悲鴻的巨畫,卻永遠鐫刻在我的夢中了。(郭維森)

鼓樓校區【南大】地標④

第一次行走於南園與北園之間時,我於匆匆的人流中不由自主地稍稍駐足。抬頭仰望,潔白熱烈的陽光在筋骨飽滿的字體上折射生輝,發出清脆的聲響,以後的日子裡一直延續在耳邊。從「兩江師範學堂」的石碑處望去,左眼是古典的老館,右眼是曲折的新館,那是遠古時代精深的海洋。許多人如魚般遊弋於象形文字和拼音字母之間,自由呼吸鉛色的馨香。浩瀚如斯,渺小若我,一種欣喜之後的惘然以及惘然之後的孜孜以求。平凡如我的人於偌大學校的悠遠歷史只是滄海一粟。然而,於我,匆匆一過客,學校卻是人生旅途中一座不可或缺的驛站,此間的得失錯漏都將視作是延長我短暫履歷的寶貴財富。(盧德傳)

仙林校區【南大】地標⑤

從仙林校區建設指揮部二樓的窗口望出去,遠處正對的研究生公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視線左側由近及遠排布著尚待完工的杜夏圖書館、網絡信息中心、學生活動中心,更遠處是深灰色體型龐大的基礎實驗樓――由於外牆採用了統一模數的方窗與厚實牆體,在陽光的直射下營造出虛實對比、光影變幻的效果。目光右側所及,是一脈披蓋青衣、地勢起伏的廣闊山體。屆時這裡將首先迎來浦口校區本科二、三年級學生和2009級大一新生。未來幾年內,仙林校區將成為南京大學主校區。在那裡,我們將續寫新的輝煌。(陸嘯、範文麗)

相關焦點

  • 銀川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無是君接言:「農田成檔,林木成網,繪就巨絨氈;溝渠如絲,阡陌似線,織出大棋盤。旱奈我何?澇有何難?灌排通暢保無虞,得天獨厚數銀川!」 江南嬌嫣然一笑:「銀川名郡耶?何以不聞?」 西夏叟笑曰:「尊客寡聞一何至此!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二年級插班,師從陳寅恪、錢穆、蔣廷黻等名師,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研究,開始在史學領域嶄露頭角。1934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取留美公費生的考古學名額,在傅斯年、李濟兩位權威的指導下進行業務準備,並以實習生身份前往安陽殷墟,參加梁思永主持的殷代王陵區發掘,走上以田野考古為終身事業的治學之路。
  • 家雀兒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家雀兒在鳥類中是個小不點兒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7日 09版)[責任編輯:王麗媛]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光明日報客戶端】東北大學創新開展雲端物理實驗
    ……  近日,為方便同學們在疫情防控期間在家做物理實驗,東北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為同學們布置了一個個妙趣橫生、貼近生活的實驗項目,方便同學們便利高效的開展物理實驗。大學物理實驗課是學校面向全校理工科二年級本科生開展的公共基礎課,這門課是學生進入大學後接受系統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的開端,在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活躍的創新思維、理論聯繫實際的綜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實踐類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光明日報]章開沅、吳易風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是我國人文社科領域分量最重的獎項,表彰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學者,對激勵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潛心治學,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意義,已經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
  • [光明日報]剛剛,人文社科最高獎頒給兩位泰鬥
    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剛剛揭曉,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史學界泰鬥章開沅,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一級教授吳易風獲此殊榮。章開沅在中國近代史學界深耕多年,取得累累碩果,他所著的《辛亥革命史》是該領域第一部綜論性大型專著。值得一提的是,他發現了《貝德士文獻》,這是南京大屠殺又一鐵證。
  • 光明隨心訂訂奶網——領鮮生活
    &nbsp&nbsp&nbsp&nbsp光明隨心訂新春三連訂活動於12月1號到12月29號(蘇州,常州,南京,南通,無錫,鎮江,蕪湖,杭州,嘉興,寧波,金華)消費者都可以參加新春訂奶三連訂活動。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1996年,潘建偉來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第一次見面,導師塞林格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我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的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潘建偉的人才布局,從中國科大起步,分別輻射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德國馬普量子光學所、瑞士日內瓦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著人才的分眾深耕。  2008年,潘建偉團隊整體回歸中國科大,以陳宇翱、陸朝陽、張強、趙博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學者組成了強大研究陣容。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光明日報】帝王蝶遷徙的秘密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4-11-20 12版)
  • 【光明日報】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暑假,東北大學校園寧靜祥和,實驗室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幾個青年人緊張地布置裝置,儀器旁研究人員緊盯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不停記錄……記者穿梭於實驗室之間,終於在走廊裡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夏庭教授。步履匆匆的馮夏庭,行動快語速也快,「我們搞科研的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只有完成項目的時間節點」。
  • 重見光明:南京白內障患者符合條件下可免費手術
    9月7日,在公益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2017年,已有632例患者獲得救助,重見光明。部分特困患者,還能申請二次救助,實現免費手術。【貧困患者可獲1000元補助 特困人群可申請二次救助】宋先生患白內障8年之久,一開始只是視力下降,到後來,幾乎看不清東西,視力只有0.3,行動非常不便。因為還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宋先生每月的退休工資僅能維持吃藥,無法負擔白內障手術費用。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英翔眼鏡走進德州禹城市房寺鎮開展送光明行動
    1月16日,山東英翔視光科技有限公司走進禹城市房寺鎮開展「心繫民生 情暖百姓 鄉村振興送光明」活動,為老黨員、老幹部、退伍軍人代表免費驗光配鏡,解決他們切實需求,幫助他們重享光明。禹城市房寺鎮負責人對於英翔眼鏡的愛心活動表示歡迎與感謝,他說「英翔眼鏡為百餘名老黨員、老幹部、退伍軍人免費驗光配鏡送光明,這是鄉村振興服務社區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大壯舉,可敬可賀」。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光明日報】中科院金屬所:納米金屬強度或可大幅度調控
    盧柯研究組與法國UNIROUEN及南京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利用原子探針技術和高解析度電子顯微術發現,製備態納米Ni-Mo樣品中的軟化行為是由於機械驅動的晶界遷移變形機制所致。而納米Ni-Mo樣品在退火過程中發生了晶界弛豫及溶質原子的晶界偏析,降低了晶界能,提高了晶界的穩定性,使晶界行為在外力作用下難以啟動,塑性變形通過拓展不全位錯的形核及運動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