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精神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洪銀興
站在作為學校最初標誌而業已石痕剝裂、字跡漫漶的「兩江師範學堂
」碑匾之前,左邊是充滿現代氣息的圖書館,右邊是古典的校史博物館――南京大學的百年發展印記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早在1906年,「清道人」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質樸簡約的語句,蘊含著深刻的意味,一代宗師期望後人要視富貴如浮雲,無求於人,甘於清貧;希望學生以天下為己任,有功於國,勇於擔當。這八個字成為南京大學抒寫百餘年辦學史的序跋,也是今日南大「誠樸雄偉、勵學敦行」校訓的最直白的本懷。
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像南京大學這樣構成方式的高校,恐怕並不多。首先是演變之繁複。南京大學的由來主要有兩條線,一條發端於1902年建立的三江師範學堂(即後來的中央大學);另一條發端於1888年建立的匯文書院(即後來的金陵大學)。其次是派生之眾多。據中央大學兩岸三地校友聯誼會的統計,與中央大學和原南京大學有淵源關係的高校有十餘所,堪稱「超級母校」。2009年5月31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南大接受法學名譽博士學位並發表演講時,詼諧地說:「看看南京大學的校史,這個家族真是枝葉繁茂,『親戚』特別多。」
穿越悠長的歲月,百年南大譜寫了輝煌的辦學業績。長期以來,南大不佔天時,也不佔地利,她所擁有的,是人和,也就是一股心氣。
一代代的南大人,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襟懷;抬起頭,更擁有「做得大事」的大氣抱負。南京大學從來都是承認現實的,南京大學又從來都是不滿足於現實的。這源於一種清醒的認識:要發展,靠自己,靠實幹。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優良的傳統得以繼承並不斷注入新的內涵。
校友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至今仍生動詮釋著這所大學的精神。實事求是地探索自然的規律與義無反顧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成為歷代南大人共同的追求。從上世紀20年代初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並組織南高師「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到40年代在以中央大學教授為主的「民主科學座談會」基礎上組建「九三學社」;從「五二O」愛國學生運動「開闢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毛澤東語),到1976年率先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3・29南京事件」成為震驚中外的「四五運動」的先聲,求真求實精神一脈相承並發揚光大。1978年,哲學系教師胡福明撰寫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初稿,後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揭開了「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帷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先聲。
江謙先生作詞、李叔同先生作曲的南大校歌首句「大哉一誠天下動」,詮釋著這所大學誠樸的風尚、誠樸的氣息、誠樸的學養、誠樸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近十多年來,學校有感於學術腐敗的滋生,更加強調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急功近利的誠樸學風。1997年,南大在國內高校率先開展「整頓學風、教風、校風,撻伐『泡沫學術』,維護大學殿堂的聖潔」的大討論,先後有15位資深教授和16位中青年學者向全國發出「牢牢築起大學教師的道德堤壩」的倡議,1998年南大即出臺《關於科學研究行為規範的管理辦法》。堅持潛心向學、厚積薄發,終會獲得豐厚的回報――2006年,南大有兩件大事為海內外矚目。其一是由匡亞明老校長主持編撰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窮20年之功,終於出版面世,被陳至立國務委員譽為「近百年來最為浩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工程」並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其二為由閔乃本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19年磨一劍」,研究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文一理兩項重大成果的問世,成為南大辦學事業的動人篇章。
「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先賢們立足當下,追求高遠的智慧在百年南大得到落實。誠樸氣質、誠樸的作風,伴生著這所大學的創新的胸襟和想像,引申出這所大學所追求的卓爾特立、雄沉偉岸。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匡亞明老校長果斷決策,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開中外合作辦學先河。上世紀90年代,曲欽嶽校長「取法乎上」,在基礎研究領域集中優勢,取得突破,力爭與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接軌,使得南大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學術榜」上脫穎而出,領跑7年之久,而且帶動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和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上升。蔣樹聲校長主政南大期間,率先在全國建立「學科特區」,提高了學科創新的能力,使南大的辦學實力大為提升。大學是孕育夢想和激情的土地,如今的南大正朝著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邁進。
揚子江畔,鐘山腳下,弘歌不斷,教澤綿綿。北大樓前靜臥的茵茵芳草,生生不息,青了又青,一如南大雖經歲月洗鍊而歷久彌新的精神氣質。堅毅質樸,追求卓越,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南大人仍在努力前行。
【南大】關注
|
多次選擇,讓每個學生成為「好學生」
許望:又到一年畢業時。看到我們的學生帶著收穫和喜悅離開母校,不禁又想到了那個對於大學來說歷久彌新的話題: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大學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工作,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是南京大學的強項。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大學開始「創建大理科模式」的實踐活動,成立了南京大學基礎學科強化部,1998年又在此基礎上成立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後來命名為「匡亞明學院」。當年,盧德馨教授主持的大學物理學課程改革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大理科模式」的經驗也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實踐證明,讓學生在前三年多次選擇、逐步到位,使學生基礎紮實,在交叉學科方向上學習遊刃有餘,在最後一年集中進行科研訓練,是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原因。我們的很多學生在本科畢業後不久就在專業的頂級期刊以及《自然》、《科學》等世界最權威的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陳駿:正如許教授所言,南京大學歷來重視人才培養,尤其對基礎科學人才培養有著很好的基礎。匡亞明學院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代表,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證: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統計,新的高校招生制度實施以來南京大學培養的本科生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人數,位居全國高校第2,這正是南大人才培養結出的碩果。近年來,為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並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目標,南京大學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出「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融通」的人才培養新理念,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許望:本科教學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作為一名教師,我更是有著切身感受。本輪教學改革就是要在推廣和發揚匡亞明學院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好學生,最終使學生的個人成長受益,而匡亞明學院的成功經驗在於「拓寬口徑、加強基礎、鼓勵交叉、多次選擇、逐步到位」的培養模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選擇空間。
陳駿:今年五月,南京大學確定了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並以《南京大學關於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的意見》形式正式下發。新方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課程改革為導向,通過建立專業準入準出標準,實施多次選擇、多路徑培養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推動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更新。新一輪本科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以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為主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發展空間,讓他們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張遊:作為匡亞明學院的一名學生,我是幸運的,我的大學生活更是幸福的。匡亞明學院強化部提前錄取的機會消除了我高考的壓力,其大理科模式的培養計劃同時又使我有了更多體驗和選擇各門專業的機會。在確定自己最終專業的過程中,我經歷過疑惑和彷徨,但經過一番探索之後,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此過程中,課程的薰陶、老師的幫助、多次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指引因素。
陳駿:其實,張遊同學只是從南京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中受益的廣大同學中的一員。今年秋天,所有新入學的2009級本科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專業、課程和發展的選擇,享受到新的教改方案帶給他們的益處。這次的教學改革我們稱之為「三三制」培養方案,即「三階段培養」和「三種選擇發展途徑」。「三階段培養」主要指「大類培養階段」、「專業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階段」。對於專業學術類人才,即有志於在本專業繼續學習和深造的學生,學校將在大四階段提供本專業的更深層次的課程,並在課程設置上與研究生課程貫通培養;對於跨學科複合類人才,即希望能跨專業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學校將提供相關專業的課程供其選擇;對於就業創業類人才,學校將開設專門的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增加實習實踐機會,加強就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培訓,為他們今後的就業創業做好各方面準備。
王仕:我已是一名研究生,回首本科四年的生活,應該說是我人生成長最快、思想最為活躍的階段。大學期間的教學和教育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又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南京大學正是給了我終身受益的影響。個人認為,教學的內容,是整個教學的核心,而教學內容的革新則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對學校的這次教學改革充滿期待,因為我已經通過自己在2004年有過的在新加坡做交換生的經歷,感受到母校對於學生的關懷與培養。我堅信,學校能夠通過這次改革構建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的有用之才。
【南大】印記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由南京大學老校長匡亞明首倡成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於1986年開始招生。中心被譽為「不出國的留學園地」。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2006年9月,被譽為世紀之交「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整體出版面世。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自國家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內地高校獨立完成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由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領銜的團隊榮獲。
江蘇發展高層論壇
1997年南京大學創辦江蘇發展高層論壇。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25次,被稱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參謀部。」
學科特區
「學科特區」是時任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富於想像力的設想。目前,南大已有六個「學科特區」。
【南大】寄語
●蔣樹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是南京大學的校訓。「誠樸」是誠懇樸實的意思,其中「誠」是核心,是根本。「雄偉」是雄壯而偉大的意思。「勵學」就是勉勵師生勤奮求學,注重知識的學習,素質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靈的淨化,思維的創新。「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強調動手的能力、實踐的作風和對道德的踐履。
●長尾誠(日本京都大學校長)
我看到南大學子身上仍然保留著東方哲學思想,比如勤奮、謙虛,尊重他人。我希望中國今後能夠在世界上領先。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在年輕人手中,努力學習,你們必將成功!
●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
南京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差不多層次,但三五十年後,比較兩個大學畢業學生的成就,南大學生比芝加哥學生更佔便宜,為什麼?因為中國機會更多啊,關鍵看大家能否抓住。
【南大】記憶
成長,不只四年
範文麗
從第一次跨入北園大門到現在,已經過去四載春秋。那時還是一個高中生,站在中央大道上,努力按壓著心中的激動,怯怯打量著這個陌生的學府,眼睛裡有掩飾不住的憧憬和仰望。還記得,南園的櫥窗中有大大的標語:豐羽南大,展翅社會。後來,造化助人,如願來到夢中的聖地。
四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被戲稱為「鄉下」的浦口度過,對我來說,那是一段略顯冷寂的歲月。後來慢慢長大了一些,開始學著分辨自己想要的一切,開始伸手去夠自己的夢想。一路上,碰了許多釘子,掙扎過,挫敗過,退縮過,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一點點成長,一點點羽翼漸豐。
大四搬到鼓樓,這一年,時間很短,但故事很長。鼓樓校區是個奇怪的地方,這裡每一片磚瓦都飽含滄桑,連空氣裡都洋溢著歷史感。如一位學姐所言,走在任何一個角落裡,都有可能不小心跌入歷史中去。徜徉在這片土地上,有時會陶醉,因為先德之風,山高水長;有時也會惶恐,因為一抬腳,就走在別人的腳印裡。在鼓樓的這一年裡,時時被這些情愫衝擊著,強迫自己不要停下腳步,不要被飛速而逝的時光掩埋了。所以,忙碌充實,而且欣喜地發現,努力了真的就會有結果,即使有時候結果來得稍微有點遲。
大學歲月裡,大多數時候都是懷著無限的敬畏,惴惴地行走著。但是,只要用心,也能找到親切和溫馨。一舍樓下賣茶葉蛋的老婆婆、研究生宿舍裡住著的小姑娘、十七舍後面的大叔水餃、宿舍門前學生自創的對聯,這些應該都是只屬於南大的浪漫。這些動人故事的背後,流動著的是只有我們自己才懂的脈脈溫情。還記得,某天晚上背著大書包從教學樓回宿舍的時候,偶遇南園噴泉邊的露天「音樂會」。一群素不相識的人,聚集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中熟悉的校園裡,彼此沒有多言,只是靜靜聽著簡陋擴音器裡的吉他聲。誰都可以上去吼一嗓子,不管好壞,都會得到同樣熱烈的掌聲。離家打拼的歲月,在外漂泊的遊子,因為彼此的心心相惜而心生溫暖。
南大的這四年,是我生命裡一段長青的記憶。這四年,懂得了要追求卓越,也懂得了要安於平凡。這四年,知道了怎麼努力以爭取自己的所求,也知道了怎麼放手以還自己一份清淨。這四年,慢慢脫去了身上由於未經世事而顯出的拘謹,漸漸知道如何妥帖地將自己安放在這個世界之中。也許我仍然沒有成熟,羽翼尚未豐滿,內心還不夠強大,但是唯一可以確信的是:這四年,我成長了不只四年。
從三江師範學堂到國立中央大學,從匯文書院到金陵大學,百年南大二源合一,薪火相傳,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脈搏。南大以誠樸的品格,偉岸的事功,為中國高等教育史寫就了光輝的篇章。
兩江師範學堂【南大】地標①
「兩江師範學堂」碑匾的書寫者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兩江」校長李瑞清。「三江」於1902年創辦之後,很快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校長。李瑞清主政期間,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全身心投入到新式教育中。在崇本務實的學風下,學校聲譽日隆,成為江南第一學府。國學大師胡小石、柳詒徵、陳中凡等都從「三江」畢業,成為學科中堅。1915年,兩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留美博士郭秉文於1919年繼任南高師校長。1921年南高師改名東南大學,1928年再改為國立中央大學。(楠萱)
國立南京大學【南大】地標②
1949年8月8日,對中央大學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據南京軍管會文教委員會的通知,國立中央大學正式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那天,很多同學在鐫刻著新校名的大門口留影,國立南京大學六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分外耀眼。8月15日,原校務維持委員會委員在軍代表趙卓監督下,向新的校務委員會移交了清冊文件。至此,中央大學開始了辦成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歷史進程。1950年10月10日,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長吳有訓籤發的通知,「除私立學校於校名上加冠『私立』二字外,各級學校校名不加國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樣。」自此國立南京大學去掉「國立」二字,稱南京大學。(張琳)
金陵大學堂【南大】地標③
1952年秋,南京大學文、理、法學院與金陵大學合併,遷入金陵大學原址。不過,當時親歷其事的我輩,則是很有想法的。當年的校門在今教學樓東頭,是一座小平房,進門左手即大禮堂(原是禮拜堂)。老圖書館和旁邊的小教堂,都是校門外的建築了。主要校區只有北大樓、東西兩大樓、大禮堂。幹支樓是派作學生宿舍的。活動空間是太小了。對比四牌樓高大的校門,筆直的林陰道,巍峨的大禮堂,反差實在很大。於是學生的牢騷話出來了:「倒黴!讓我們進廟門。」話雖如此,那泛著綠色光影的圓形禮堂,那潛虯幽姿的六朝松,還有師範學院大樓裡那幅徐悲鴻的巨畫,卻永遠鐫刻在我的夢中了。(郭維森)
鼓樓校區【南大】地標④
第一次行走於南園與北園之間時,我於匆匆的人流中不由自主地稍稍駐足。抬頭仰望,潔白熱烈的陽光在筋骨飽滿的字體上折射生輝,發出清脆的聲響,以後的日子裡一直延續在耳邊。從「兩江師範學堂」的石碑處望去,左眼是古典的老館,右眼是曲折的新館,那是遠古時代精深的海洋。許多人如魚般遊弋於象形文字和拼音字母之間,自由呼吸鉛色的馨香。浩瀚如斯,渺小若我,一種欣喜之後的惘然以及惘然之後的孜孜以求。平凡如我的人於偌大學校的悠遠歷史只是滄海一粟。然而,於我,匆匆一過客,學校卻是人生旅途中一座不可或缺的驛站,此間的得失錯漏都將視作是延長我短暫履歷的寶貴財富。(盧德傳)
仙林校區【南大】地標⑤
從仙林校區建設指揮部二樓的窗口望出去,遠處正對的研究生公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視線左側由近及遠排布著尚待完工的杜夏圖書館、網絡信息中心、學生活動中心,更遠處是深灰色體型龐大的基礎實驗樓――由於外牆採用了統一模數的方窗與厚實牆體,在陽光的直射下營造出虛實對比、光影變幻的效果。目光右側所及,是一脈披蓋青衣、地勢起伏的廣闊山體。屆時這裡將首先迎來浦口校區本科二、三年級學生和2009級大一新生。未來幾年內,仙林校區將成為南京大學主校區。在那裡,我們將續寫新的輝煌。(陸嘯、範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