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他來到耶魯大學神學院,研究《貝德士文獻》,那是南京淪陷後,滯留南京的傳教士貝德士的所見所聞。他把其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部分專章整理出來,用事實說話,出版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
尊重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頒獎詞中說章先生有「超越世俗的純真與虔誠」,是的,對學術永懷赤子之心,才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章開沅還有一件廣為流傳的逸事,就是他數次請辭「資深教授」的故事,他的希望是把「位子」讓出來,給更多學者機會,學術不搞「終身制」。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對此十分感慨,「他是中國打破學術頭銜終身制的第一人,真正體現出教師、傑出歷史學家和優秀教育家的追求與本色」。
儘管所獲榮譽早已說明章先生學術成就之高,他卻幾番推辭,他認為,自己不敢稱「人梯」,因為「那需要高度」,他只願稱自己為「鋪路石子」,「讓年輕人走得更順一些、更遠一些」。
「歷史是畫上句號的過去,史學是永無止境的遠航。」這是章開沅的名言。當一段歷史隨風而逝的時候,抓牢桅杆,並按下快門,留下珍貴一刻,這就是章開沅的工作和他的畢生追求。
「我是人大學歷最低的教師」
(吳易風 資料圖片)
吳易風被人們尊稱為「三通經濟學家」,這是因為他通曉中外,精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外國經濟思想史。
融會貫通、學貫中西也許是很抽象的詞語,但在吳易風那裡,他的理解就是「紮實」。
他讀大學的時候,當時學校只教授俄語,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經濟學,他就從國際音標開始自學,硬是把英語啃下來了。經濟學還需要數學的底子,他就向當數學教師的妻子學習數學,攻微積分、做習題、再交給妻子批改,這樣,數理經濟學需要用到的「線性代數、概率論」等他都掌握了。20世紀90年代,他又開始自學電腦教程,一通百通,成了真正的「三通經濟學家」。
紮實的學術修養背後,是吳易風的「珍惜」,他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在頒獎現場,他解釋了深層原因。「我出生在江蘇高郵農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沒有機會受到正規的中小學教育,只讀了幾年私塾和鄉村初級師範。新中國成立之後參加工作,1955年有幸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為什麼說有幸呢?因為當時報考的條件是高中畢業或相當程度,我憑著『相當程度』報考,有幸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1959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已經59年。目前我是我校學歷最低的教師,別的老師是博士,我什麼『士』都不是。」
這樣艱辛的求學之路讓他深知貧困學生的艱難,於是,他當場把獎金全數捐出,成立貧困生獎學金,這是一位老師的拳拳之心。
不唯書、不唯上,不媚俗,這需要紮實的功底和勇氣,需要瞭然於胸的學術自信,還需要超然的眼光和心胸。當今天西方新自由主義風潮襲來,他穩穩站定,對此進行批判,這是學者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