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6日電 二十多年前,在浩瀚太空和茫茫宇宙,華人就已留下探索的足跡。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從事自己設計的科學實驗的科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教授王贛駿,近日榮獲「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1-2012」最受矚目獎項「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此前,獲得該獎項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學巨人錢學森和當代文豪、武俠巨匠金庸等。
1985年4月29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離開了地面,進行第十七次飛行。王贛駿和另一位科學家馮登伯格以及五位職業太空人一起,飛進神秘而又絢麗多彩的太空。他們一共飛行290萬英裡,圍著地球軌道轉了110圈,歷時168小時。7天後,「挑戰者號」順利返回地面,王贛駿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到太空操作自己設計的實驗儀器,從事自己研究項目的科學家。
王贛駿生於中國江西,不過,出生後不久他即隨父母遷居重慶,後又遷到上海、臺灣,在他13歲時,全家移居美國。王贛駿的小學教育是在上海和臺灣高雄完成的,中學則在臺北師大附中就讀。他領悟力強,有上進心,成績拔尖,數理科目尤為突出。後來他曾在香港大學學習過數學,移居美國後,考入洛杉磯加州大學物理系,並於1967年和1968年先後取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之後,他繼續在該校研究院研讀固體物理學、流體力學和聲學,著重研究這三門學科之間的聯繫和配合應用。1971年,他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王贛駿留在母校當了一年的助教。次年,他受聘到美國國家航天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中心物質處理研究室主持工作。
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及航天局公開徵求太空科學實驗計劃,全國各地共有500多個項目應徵,其中就有王贛駿提出的「失重狀態下的流體力學情況」計劃,結果王贛駿的項目和其他人的13項被選中。王贛駿花了幾年時間研製設計了一個能在太空中利用聲波來操縱無容器滴狀液體的形狀和運動的「液滴動力測定儀」,準備交由太空人到太空中去進行科學試驗。但到1982年,有關當局改變了做法,決定由提出項目的科學家親自到太空進行相關實驗。美國宇航局選擇了幾百名科學家參加宇航訓練,王贛駿也在其中。他以頑強的精神通過了種種艱難的學習、訓練和考試,僅失重訓練就進行了6000多次,終於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空人,獲得了親自到太空中進行科學實驗的資格。
王贛駿在太空的實驗不是一帆風順,他的實驗儀器發生了故障,但是憑藉他的努力和堅持,最終還是如期完成任務。他在「挑戰者號」太空梭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證實了液滴動力學的一些理論問題,發現並揭示了在無重力容器環境中液滴的一些物理現象和活動規律。這些成功的實驗和發現,對整個流體力學的研究,發展太空冶煉、化學工業和無容器材料加工技術,製造高純度的物質等都具有潛在的實用價值。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高度評價王贛駿的太空實驗,特別讚揚他在排除儀器故障時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授予他「太空飛行獎」。王贛駿太空之行的成功,在美國和華人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美國主要的傳媒和幾乎所有華文報刊,都在顯著的位置作了連續報導。洛杉磯市長設盛宴慶賀他,航天中心也為他舉辦多場演講會。不過,王贛駿卻說,「在我看來,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而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雖然如今王贛駿已旅居海外多年,也已加入美國國籍,但他覺得自己永遠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的兒子。在太空飛行任務開始之前,王贛駿就根據宇航局的飛航預定表,記下了所有飛越中國的時間和軌道。當飛過中國上空時,他在艙內用環帶扎腰,於無重力狀態下原地慢跑。從中國的東邊跑到西邊,總共才不到十分鐘時間,可即使是這樣,王贛駿也已經倍感安慰,因為自1950年離開後,他和祖國35年關山遠隔,如今他可以靜悄悄地飛過大江南北,圓了他多年的思念之夢。他在太空俯瞰故國,拍攝了中華大地不少珍貴的照片。
王贛駿一直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看到近些年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巨大成績,他說自己非常高興。「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我們這些在海外的遊子,看到祖國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盛,內心是由衷的榮耀。」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1-2012」是鳳凰衛視及鳳凰網策劃發起,北京青年報、中國新聞社、新加坡聯合早報、明報、南方報業集團、新浪網、星洲日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北美)、亞洲周刊、僑報、歐洲時報和北京大學共十餘家在兩岸三地、東南亞、美加及歐洲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華人年度盛世,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華人盛典由來自主辦機構的百名資深媒體人推選出本年度,身處新聞大事件核心、在不同領域成就卓著、對世界具影響力並受全世界關注的10餘位傑出華人,頒授「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和「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1-2012」將於3月31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鳳凰衛視及鳳凰網會在當晚通過衛星和網絡向全球直播,而這些華語圈的精英媒體人也會齊聚典禮現場,代表全球華人觀眾向獲獎人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