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默默飛過藍天,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第一位華人航天員王贛駿。
王贛駿,1940年6月16日出生於中國江西省贛縣,祖籍江蘇鹽城,在上海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1950年10歲時隨父母去臺灣,1963年到美國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專業,1967年畢業;1971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2年開始在加州帕薩迪納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1974年提出在太空梭上進行實驗的項目,在數百名科學家的競爭中入選航天員。
王贛駿從小夢想飛行,他說:「小時候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要飛到天空。」1985年4月29日,在他45歲的時候,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他乘「挑戰者」號太空梭到達400千米的高空,飛行速度達到8千米每秒,每隔90分鐘繞地球一周,看一次日落和日出。王贛駿這樣描述他在太空看到的景象:「地球的景色真是太吸引人了。它在陽光的照映下顯現出絢麗多彩的顏色,千姿百態,漂亮極了!在晴朗之日,地球上的河流、山巒城市、平原都看得十分清楚。特別是每當太空梭飛越中國上空時,我總要求其他航天員把窗口讓給我,這樣的機會有14次之多。
我從舷窗眺望,看到中國大陸的迷人景象,總想多看幾下。但可惜那一個星期的大部分時間,中國大陸被雲層覆蓋了,我只看到了冰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壯闊的長江入海口和碧如翡翠的海南島,特別幸運的是看見了我童年生活的上海。我把所看到的中國每一個地方都用相機拍了下來。」在太空失重狀態,人身輕如飛燕,像是騰雲駕霧,輕飄飄的,懸浮在空中,只需用手指輕輕一碰機上的物體,人就飛起來了。
王贛駿談到自己的太空感受時幽默地說:「我的輕功是世界上最好的。我小時候做倒立很困難,但在太空中,我雖然體重超過85千克,但只用一根指頭就倒立起來了。我在太空用7分鐘就跑完整個中國,一定是長跑冠軍了。」王贛駿是一位物理學家,在太空的實驗項目稱為「零重力液體狀態的研究」,即在太空無地心引力和無容器的條件下對液體狀態的研究。在「挑戰者」號進入軌道飛行的第二天,做實驗用的「液滴動力測定儀」發生了故障,王贛駿花了十年的心血眼看就要功虧一簣,心情十分著急。
他說:「我在太空中剛開始實驗,儀器就出了毛病,這雖然不是我的過錯,但我想,作為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如果沒能做成實驗,實在是給中國人丟臉。所以我下決心一定要趕快修好它,為中國人爭一口氣。」在地面科學家的配合下,他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嫻熟的技術,終於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來是一根細小的電線短路。經過兩天半的檢修,排除了故障。為了彌補損失掉的時間,他每天加班三四個小時,終於使實驗獲得成功。
這項太空實驗是用「液滴動力測定儀」產生的高頻聲波要動懸浮在太空的水滴或矽滴,使它變形,翻滾,振動,合併,以觀察液體在無重力情況下的物理現象。這項研究的結果,可應用於在太空製造高純度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這樣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熔煉出來的。王贛駿實驗的成功,對於液體動力學的研充和無容器熔煉技術的開發都有了突破性進展,在科學上具有重要價值。王贛駿在談到初上太空時的不適時說:「起飛後由於過載增加,身體感到很不是滋味,突然覺得驗在種大,腳在萎縮,好像兩腿是多餘的了。
在太空中,不分上下左右,人倒著、斜著都無關係,一切都很不習慣。」他最感不適的是胃口。他和其他航天員的食物都是脫水或濃縮食品,吃時加上水,用電爐加熱,做出來也像地面上的菜,但總不如地面上的菜香。各種飲料都是濃縮的,喝時兌上水。由於無重力影響,吃東西時常常把食物錯塞到鼻孔。因此,他想辦法把食物懸掛在一個地方,然後主動用嘴去咬,這樣的效果好。每天的菜譜是安排好了的,但可由自己挑選。王贛駿與眾不同的是,每餐必喝一杯中國香片茶,而且還在太空品嘗了北京烤鴨呢。
在太空中穿衣服也同在地面不一樣,十分不便。王贛駿說,在太空穿衣時,只要將衣服一抖,衣服就張開了,人往裡一鑽,兩手一伸,兩題套,就穿好了。在太空睡覺沒有專用床,隨便靠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睡著,但為了避免睡著後不小心身體飄走,一般都在一個敵開的柜子裡睡。王贛駿介紹說,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航天員每天必須鍛鍊身體,由於太空梭上的空間有限,跑步是在跑步機上進行,用彈力繩將雙肩綁著,以免腳用力跳動後人飛起來。在太空中也有煩悶的時候,王贛駿帶了幾盒錄音磁帶上去欣賞,其中有14首中國名曲,使他時常沉浸在對故鄉的懷念之中。
王贛駿這次太空飛行歷經7天,繞地球111,行程460多萬千米。他把一面中國五星紅旗帶上太空,表現了一片赤子之情。當他結束飛行返回地面後,多次不無自豪地表示:「我以我的中國血統為榮,我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