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0日電 今年是人類首次進入太空的45周年紀念,4月12日也是美國太空梭飛行25周年紀念。臺灣《聯合報》近日刊載長篇報導,回顧了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局4名華裔太空人的探險足跡。
文章摘錄如下:
回顧美國20世紀鼎盛的國力,登陸月球可謂一座耀眼的裡程碑,有目共睹的是:美國的興盛有賴科技,而科技的發展包涵了無數華裔人士的貢獻。就以太空行業而言,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唐鑫源博士所研發的貝塔纖維製作的宇宙飛行服,構成人類登月畫面,還有支持太空出勤任務的地面控制中心,及航天業中無數的華裔科技工程人員,他們都是幕後的工作者。
美國進入「太空梭」階段,華裔除了「幕後的工作者」,還出現「前臺英雄」;在太空人團隊之中,先後有四位華裔菁英獲選執行徵空任務,他們依序是:王贛駿、張福林、焦立中和盧傑。
由於太空人不僅要科學素養深厚,執行徵空任務時應付千變萬化的狀況,平日也經常前往各級學校、公私機構說明太空計劃,儼然社會楷模,所以甄選的標準嚴格。自1959年設置太空人團隊以來,每隔一年招收一次新血,每回都逾兩千人報名參加,約錄取20人。
太空人培訓中心的學員共分成四類:第一類是飛行員太空人(Pilot Astronauts),結業後分發為太空任務的駕駛或指揮官;第二類叫任務專家(Mission Specialist Astro-nauts),他們在指揮官的領導之下,協調艙內作業,或從事科學實驗,或到艙外作太空漫步;第三類是酬載專家(Payload Specialist Astronauts實驗載荷專家——中新網注),他們通常都是科研工作者,或從私人研究機構、企業所借調,也無須是美國公民,像來自歐、日、中東或加拿大的太空人皆屬於此一項;第四類稱為太空飛行的參與者(Spaceflight Partici-pants Astronauts),和前三種相比,這一類的人數較少,例如教師,美國航天局希望來日能有媒體記者也循此,參加太空任務。
王贛駿一馬當先
首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博士
1983年美國宇航局啟用女性和非洲裔進太空,1985年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Dr. Taylor Wang)以第三類酬載專家的身分乘挑戰者號升空,當時他在加州噴射推進器實驗室工作,以借調的客卿方式參與太空任務。他不僅是第一位炎黃子孫進入太空軌道,也是第一位在太空艙內完成自己所設計物理實驗的科學家(滴液動力實驗)。
事後他接受臺灣的邀請訪臺四日。當王贛駿返回母校臺灣師大附中,出現了五千人的歡迎場面,王氏宗親會並由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惕吾先生替他開了中堂,名副其實地光宗耀祖!由於這次訪問,臺灣島內居民對他比較熟悉,目前王贛駿執教田納西州的范登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任職該校微重力研究中心主任。
張福林七度升空
保持7度升空紀錄的張福林
四位華裔之中,保持7次升空紀錄的張福林(Dr. Franklin Chang-Diaz),1995年他曾在接受筆者訪問時表示,「祖父曾跟隨孫中山革命,失敗而亡命海外,自廣東省前往哥斯大黎加安身立命」,1967年張福林完成初中教育,隻身投靠定居美國東北部的叔父,十年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電漿應用物理的博士學位,對於離鄉背井的小留學生而言,這段靠獎學金念完博士學位的過程,即代表了一種不平凡的人生奮鬥成果。
1980年他入選太空人的培訓計劃,一邊還在麻省理工學院帶頭從事電漿Plasma火箭推進器的研究,後來這個實驗室遷移到休斯敦太空中心,免去張福林的南北奔波之苦。他解釋:電漿火箭推進器是由氫子電漿作燃料,這項科技採用歐美日俄合作「熱核子融合」的計劃,該電漿火箭推進器的最大優點是能縮短太空任務的時間,把人類探訪其它星球的計劃變得愈來愈接近事實。他在上世紀90年代便取得標準局所核發電漿火箭推進器的觀念和操作的兩項專利。 張福林在第6次(1998)的「太空梭」飛行任務中,曾替諾貝爾物理得獎人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譜儀」計劃從事高能物理的實驗,希望發現反物質,試圖打開宇宙之謎,該趟飛行也促成兩位傑出華裔科學家合作的佳話。截至目前為止,張福林獲有四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兩個得自中南美洲),1986年自由女神百年紀念時,裡根總統曾頒予自由獎章。
焦立中太空漫步
首開華裔擔任太空站領導先例的焦立中
另外兩位華裔太空人焦立中(Dr. Leroy Chiao)與盧傑(Dr. Edward Lu)屬於同一個年齡層的背景,使得二人擁有以下數點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在美出生的華裔移民第二代,都在求學時代返臺學習中文,二人雙親同是1949年從大陸遷至臺灣的知識分子,後赴美留學而安家落戶。兩人都獲有博士學位,全力拼事業、待過了四十歲才完婚,他們也因嗜好飛行而各自擁有私人飛機。他們兩人分別在2003年及2004年年進駐國際太空站,在軌道運行長達半年以上。
焦立中出生於威斯康星州,30歲那年入選太空人團隊,他履歷表中最耀眼的一項,即在2004年10月進駐太空站時,是銜著「探險十號」(Expedi-tion 10)指揮官的光環,首開華裔擔任太空站領導的先例。他於2006年初退休,籌辦科技顧問公司,另創事業第二春。
焦立中一共上天四回,第三次是2000年10月,恰巧碰上太空梭航行太空的第100次。在為期十三天的任務當中,重頭戲是裝配「國際太空站」,七位太空人從地球上搬來重達九噸的Z1支架,作為太空站八扇太陽能板的基石,Z1同時包括四個大型迴轉儀,當太空站繞著地球迴轉的時候,它可發揮控制太空站方位的重要功能。Z1一併含帶兩套通訊系統,一個向地球轉播現場的錄像畫面,另一個可讓地球上的科學家觀察國際太空站所做的實驗。在這次任務中的最後一項工作,是安裝一具重兩千磅的圓錐形艙門接合器,當太空梭下次造訪時,可做為兩者接合的另一個艙口。
美國宇航局還替這次飛行安排30小時的「太空漫步」(英文簡稱EVA),由兩組人馬到艙外進行國際太空站的裝配工作。焦立中在這次任務當中一共出艙兩回,共計十三小時又十六分鐘。返回地球後,他被任命為休斯敦太空中心太空人辦公室「艙外漫步」主任,足以說明他執行這項任務時,表現優異。
筆者在1992年訪問焦立中的母親朱青筠博士(加大柏克萊材料科學專業),她說:焦立中自幼雙手靈巧,悟性高,家中機器經他拆了又復原的不知多少!俗雲「知子莫若母」,朱博士的這番話替焦立中裝配太空站的本領,透露了機鋒。
自中學時代便立志做太空人的焦立中,高中畢業那年從新聞中獲悉美國宇航局甄選太空人的方針將調整過去出自軍方的傳統,轉而增加科研界的新血,他估計如此一來,自己入選的機會大為提高,隨後他進了加大柏克萊研習化工,後於聖地牙哥分校取得博士學位。27歲那年他進入Hexcel公司,與美國宇航局合作研製光學複合材料(太空望遠鏡的材料),次年轉入勞倫斯利佛穆爾國家實驗室,繼續研製一種厚度較大的航空複合材料,1989年他登上美國宇航局33名太空新鮮人的錄取名單。此後展開他在美國宇航局的專業路程。
盧傑再創輝煌
年紀最輕的華裔太空人盧傑
四位華裔太空人之中,數盧傑的年齡最輕,1963年出生的他,以任務專家的身分首先進駐太空站(探險七號),尤其是張福林和焦立中在2006年退休之後,盧傑成為太空團隊中唯一的華裔。
十一年前進入太空團隊的盧傑,畢業於康奈爾大學電機系,四年後獲得史丹福大學天文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盧傑在科羅拉多州包德市的高海拔天文觀察臺擔任「訪問科學家」,1992年前往夏威夷火奴魯魯天文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在這段期間對於太陽焰物理的原理發表了先進的理論,同時也對宇宙學、統計力學、太陽振蕩及電漿物理學發表多篇論文。
2000年9月,盧傑第二次太空任務歸來,他們替第一組駐進太空站的美俄太空人布置新居,一共運送了6600磅補給用品,給太空站裝電池、電流變換器、維生系統及運動器材。休斯敦太空中心主任在歡迎歸來的儀式上讚揚任務圓滿達成,而盧傑是這次飛行的「酬載指揮」。
三年前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出事後,美國依賴俄羅斯宇宙飛船與國際太空站接駁,因此美國太空人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學習俄語,盧傑忙裡偷空回加州探視雙親時,家人團聚該說中文的時候,他竟冒出了俄文,給家人增添不少笑料。
2004年9月12日,盧傑在休斯敦太空中心接受美國宇航局局長親自頒贈的「傑出服務勳章」。局長致詞表示,盧傑在2003年所執行的「探險七號」(第三次出航任務),發生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之後,創下美國太空人第一次搭乘俄羅斯宇宙飛船往返國際太空站的例子,許多地方無規章可循,必須發揮想像力和創新力;並且在原訂三人減裁至兩人的情況下,維持國際太空站的正常運作,十分難能可貴。
從統計數字看,太空梭最初有5艘輪流作業,它們是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提斯號和奮進號,截至目前為止,在114次的飛航任務中,其間15次有華裔太空人的腳印,我們幾乎可以斷言,人類向太空探險的工作將隨著歲月流轉而繼續前進,相信華人在太空探險領域也定會做出更多貢獻。(石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