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預計17日清晨正式實施,這是中國人時隔3年多後再次出徵太空,航天員們將搭乘神十一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並在「天神」組合體中生活、工作30天,將創下中國在軌駐留最長時間紀錄,景海鵬也將成為中國首位三次進入外太空的航天員。國際航天史上都有哪些航天員創造過歷史,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加加林:世界首位進入太空太空人
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是首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1961年4月12日,前聯「東方1號」宇宙飛船將世界首位太空人尤裡·加加林送入太空。
「東方1號」是前蘇聯載人太空「東方計劃」的首要任務,目標是實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1961年4月12日上午9時,「東方1號」飛船載著世界上第一名航天員、27歲的加加林在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並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託夫州,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發射前數分鐘,加加林錄下了如下的語句:「我所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朋友們,我親愛的同胞和全世界人民!在幾分鐘內,一支強大的蘇聯火箭將把我的飛船送入廣闊的外層空間。這是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我未來的整個生命對於我而言正如一個驚險的時刻。我認為我可以集中我的力量以完成我被期望的任務。」
加加林和飛船都在薩拉託夫州的農村地區安全著陸,一位農民和她的女兒目睹到了一個身穿「明亮橘紅色外套」和巨大白色頭盔的人在附近用降落傘著陸。加加林後來回憶說:「當她們看到我穿著太空衣,身後拖著降落傘,她們開始恐懼地後退。我告訴她們,不要害怕,我是和她們一樣的蘇聯人,剛剛從太空回來。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找一部電話打回莫斯科!」
瓦蓮京娜: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
1963年6月16日,前蘇聯太空人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她駕駛宇宙飛船「東方6號」一共飛行了70小時40分鐘49秒,繞地48圈。 後來,她與駕駛「東方3」號飛船飛行的航天員尼古拉耶夫結為伉儷,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員之家。
1983年6月18日,在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20年後,薩莉·萊德成為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太空人。當時她擔任挑戰者號太空梭的飛行工程師,負責操縱太空梭的機械臂。
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首位登月者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
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飛船第一將人類送上了月球。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在月球上留下腳印的人類,他那句「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也隨之家喻戶曉。
阿姆斯特朗的搭檔巴茲·奧爾德林也成為了第二位登上月球的人,並在那裡向美國國旗敬禮。他曾經風趣地說:「阿姆斯特朗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可是別忘了,我是回到地球時第一個出艙的。所以,我是第一個從外星球回來踏上地球的人!」
布魯斯:第一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
1984年2月7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太空人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完成了人類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留下了這一標誌性的太空行走照片。
當時美國航天局測試外形像噴氣背包的載人機動裝置,通過它太空人得以在空中自由地飛行。
載人機動裝置以高壓氮氣作為失重環境下的飛行動力,航天員操縱左右機械手臂上的手控器控制高壓氮氣從安裝在不同部位的推進噴管噴出,以改變飛行的速度、方向和姿態,實現上下、左右和前後移動,達到順轉或逆轉等機動目的。現在該裝置已被新的設備所取代。
帕達爾卡:在外太空待時間最久的人
帕達爾卡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截至2015年6月29日,俄羅斯太空人根納季·帕達爾卡飛行時間超過803天,創下了總太空飛行時間的世界紀錄。
消息人士說:「根納季·帕達爾卡2015年3月27日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第5次飛行任務,當時已經有710天的飛行時間。莫斯科時間2015年6月29日1時42分,帕達爾卡打破了謝爾蓋·克裡卡廖夫創下的世界紀錄。」
克裡卡廖夫當年在6次太空飛行中,在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總飛行時間達803天9小時41分鐘。」
帕達爾卡於2015年9月11日隨「聯盟TMA-16M」號飛船返回地球,他的總太空飛行時間最終達到877天。
王贛駿:首位進入外太空的華人
王贛駿
1985年4月29日,物理學家王贛駿(Taylor Wang)登上了「挑戰者」號太空梭,成為了首位進入太空的華裔太空人,而且是第一位在中國大陸出生的華人太空人,還是第一位在太空艙內完成自己所設計物理實驗的科學家和第一組參加實施的太空實驗室使命的太空人之一。
1985年,王贛駿搭乘美國「挑戰者號」進入太空,成為首位實現太空飛行夢的華人。直至如今,再度回憶起當年在太空的7天時光,王贛駿仍然覺得歷歷在目。
博士畢業之後,王贛駿進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1974年,他提出在宇宙飛船上做「零地心吸力的液狀況」實驗的建議,這在世界上是史無前例的。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又稱太空總署)公開徵集在宇宙飛船上進行的科學實驗項目,結果在全美共500多個應徵計劃中,王贛駿的「失重狀態下的流體力學情況」項目成為獲準接納的14個項目之一。1978年夏末,美國航天局向王贛駿發函,正式通知他接受太空實驗的飛行任務。
太空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寶貴。正是因為如此,王贛駿和其他幾位同行者基本都是在爭分奪秒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在太空睡眠很短,一般累了才睡覺,但太空上不太容易感覺累,因為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你要去哪兒,手點一點就去了。平常我們是工作八小時,但是在太空,我基本上可以一天工作22個小時,其他的所有事情,一兩個小時就完全夠了。」
在太空的最後一天,王贛駿的實驗都順利完成後,他把剩下的時間充分利用了起來,做一名真正的「太空旅客」。他從飛船的窗子向外看,觀察自己所居住的地球。
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楊利偉
楊利偉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是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大學文化程度,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徵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裡程碑的作用。
2003年,楊利偉38歲,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他在太空環繞地球14圈。他成為當時中華民族日行最遠的人,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外第三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楊利偉當年是以專業技術考核第一名的成績入選首飛梯隊,此前的幾年,飛行員出身的他完成了30多門課程以及8大類58個專業的訓練任務。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單單用「勇敢」遠不足以形容他當時的想法。
有沒有想過回不來的情況?楊利偉在接受採訪時說:「就算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火箭拋掉逃逸塔之後,發動機與箭體產生共振,好像「四周都有大鼓在不停的敲」,身體快頂不住了,幾十秒內,「有死亡的感覺」。但他最後還是頂住了身體的不適,零失誤完成了在太空中的180多個操作。
景海鵬:我國唯一一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景海鵬
航天員景海鵬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他曾經執行過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此次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是他第三次太空飛行,也將是我國唯一一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景海鵬,1966年10月出生,山西省運城人。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1998年景海鵬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神九任務完成以後,我們很快會轉移到下一次任務中去,時刻接受祖國的挑選,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再立新功!」這是2012年景海鵬執行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之後,記者在北京航天員公寓採訪他時,他表達的心聲,時隔四年,他不曾忘記當初對大家許下的諾言。
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如今,景海鵬即將實現自己的第三次太空飛行,除了高興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淡定與平和。從神七到神十一,每四年一次太空飛行,當年又恰好舉辦奧運會,景海鵬笑著說,這是自己的「奧運會」。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據中新網、中國科學報、央視新聞、新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