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夢想。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對星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期盼著有一天可以飛上天,低頭俯瞰大地,抬頭了解神奇的天空。元朝末年,喜愛鑽研火器與煉丹術的陶成道,向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獻出了自己的火神器技藝。火神器在後來的作戰中殺敵無數,屢建奇功,朱元璋賜封陶成道「萬戶」。後來,晚年的陶成道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四十七支自製火箭的蛇形飛車上天。最後飛車凌空爆炸,陶成道身死,以萬戶之名留名青史,同時也為後來的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埋下了一顆飛天的種子,陶成道也被尊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明朝之後數百年,中國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再進行過對太空的探索。直到新中國成立,錢學森回國,被中國人埋在心底最深處那顆航天夢的種子,再一次遇到春天,並開始發芽,蓬勃生長。
1970年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進入太空,打開中國人的航天之路。衛星上天,下一步則是實現幾千年的飛天之夢,載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五號帶著楊利偉和五星紅旗成功進入太空,期盼了上千年的飛天之夢得以實現!
從那以後,我們又進行了多次載人航天,完成了了出艙行走,飛船對接等多個項目。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上天,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同時進入太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上天,翟志剛,景海鵬和劉伯明三位航天員進入太空。翟志剛身穿國產「飛天」航天服實現太空行走。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上天,景海鵬,劉洋和劉旺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與天宮一號對接。其中,劉洋為我國第一名上天的女航天員。
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號上天,景海鵬,張曉光和王亞平三位女航天員上天,並展開網絡授課。
2016年10月17日,神州十一號上天,景海鵬與陳冬兩位航天員上天,並進行了為期30天的太空實驗。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從2003年至今,我們一共進行了6次載人航天,送了11名航天員上天。但是,從1998年至今,我們國家一共培養了兩批共17名航天員。也就是說,還有6名航天員一直處於幕後,作為戰友的備份,還未曾去過太空。他們和上天的航天員一樣,經過層層選拔,長時間的訓練,但由於成績稍微落後,成為了上天航天員的備份。我們在向上天航天員致敬的同時,也要記住他們,他們也是為國家付出一生的英雄!
沒有上過天的航天員一共是6名,分別是鄧清明,李慶龍,吳傑,陳全,趙傳東和潘佔春。其中,只有鄧清明還是航天員,其餘五人已經停訓,退休,或者是轉業地方,投身社會建設。
有一種精神叫做堅持,有一種堅持叫做鄧清明。1988年,鄧清明通過層層選拔,成為我國培養的第一批航天員之一。但是他與其他航天員有所不同,他是預備航天員。後來他成功轉正,但又是備份航天員,而這一備份,就是整整20多年。
神舟九號發射任務是鄧清明離航天夢想最近的一次,他成為了神九強化訓練隊的一名備份隊員。備份航天員和主份航天員一樣的訓練內容,一樣的訓練時間,一樣的標準,一樣需要非常良好的狀態才能執行任務。鄧清明和景海鵬,劉洋,劉旺一起,接受了所有的訓練,但是最終他還是沒能乘著神九上天。詢問他內心的想法時,他說自己內心毫無波瀾。但噠噠噠覺得,作為一名航天員,多次與上天的機會失之交臂,他的內心肯定非常遺憾,非常難過。
帥氣的鄧清明,時代的楷模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就到了2013年。2013年神州十號發射,航天員名單中再次出現了鄧清明的名字,但他依然還是備份,最後也沒能成功上天,如今鄧清明已經成了我國航天員中唯一一位現役,但還未曾登上太空的航天員。希望他能保持狀態,有朝一日能登上太空,圓了自己的夢想。
李慶龍是我國第一批航天員教練員,是我國最早的兩名航天員之一,也是我們國家首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的教練員。李慶龍曾被派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培訓,擅長太空行走,並且成功獲得國際航天員證書。
然而,航天員的選擇是優中選優,因為身體和心理的綜合素質和其他航天員相比稍有差距,最後李慶龍未能成功登上太空。記者採訪他時,他說:「雖然沒能飛天,但我作為中國載人航天的見證者,甚至參與創造了一段歷史,我感到無上的榮光。」這句話豪邁無比,但是也能從中聽出些許無奈與遺憾。
2014年,李慶龍因為年齡到達了航天員的極限,於是停訓了,並退出了航天員大隊,轉而出任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艙外航天服和環控生保系統的研製管理工作,依然在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光發熱 。
吳傑是中國最早的兩名航天員除李慶龍外的另一名,他和李慶龍一起前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培訓,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訓練計劃,並且取得了歐盟號飛船最高指令長證書。
面對自己的遺憾,吳傑這麼安慰自己:
「雖然我離飛天僅僅一步之遙,可為了我心愛的事業,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努力。不忘初心,不悔始終。我覺得不管成功與否,能走過這段經歷應該是最寶貴的,這輩子搞過航天了,才有了這種航天人特有的驕傲。」
退役航天員吳傑
2014年,吳傑到齡退役,離開了自己奉獻了多年的崗位,但他沒有離開航天事業。退役後的吳傑,轉而投身航天科普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航天事業,支持航天事業。
陳全是我國第一批航天員,也是吳傑與李慶龍的學生。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總計14人,其中兩人為最早派往俄羅斯培訓的教練員,剩下十二名為學員。陳全說,航天員的訓練非常辛苦,經常要進行8G的載荷訓練,不斷挑戰人體極限。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訓練用的椅子上設置了一個警鈴,當承受不住了,就可以按下警鈴停止訓練。但是,這二十多年來,還沒有一位航天員按下過這個警鈴。
可能因為任務需求,或者身體素質,陳全最後沒能上天,在2014年年滿50歲時,從航天員大隊退役。退役後,他回到了自己成為航天員之前的事業,成為了一名民用航空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時也是一名飛行員。
正在作報告的陳全
趙傳東出身海軍航空兵,是海軍優秀飛行員,1981年入選航天員大隊,成為一名航天員。
噠噠噠在這裡問一個問題,大家覺得航天員需要哪些素質呢?首先肯定是優秀的身體素質,豐富的文化知識,良好的心理狀態等。除了這些,還要學會等待,等待上天。航天員必須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上天,但,有的航天員上去了,而有的卻沒有。趙傳東也是一位沒能成功上天的航天員。
如今,趙傳東已經退役,回到社會後,他投身航天科普教育,成為了一名航天科普顧問。和自己的教練員吳傑一樣,依然為航天做著貢獻。
潘佔春是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的第八名,和前面四位航天員的經歷一樣。首先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飛行員,執行了上千小時的飛行任務,然後被航天員大隊選中,成為我國第一批航天員之一。在航天員大隊經過各種艱苦的訓練,一次又一次的與上天的機會失之交臂,於2014年到齡退役。
潘佔春離開航天員的崗位後,出任了深圳市科技傳播促進會會長,開始在全國各地進行演講,給我們的小朋友們,將航天故事,科普航天知識。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上,但大部分人知道更多的可能是那些曾經上過天的航天員們。相比之下,這6位沒上過天的航天員受到的關注少了很多。所以在今天這麼一個日子裡,噠噠噠覺得,我們在向上過天的航天員們致敬的同時,也要給這些無名英雄點一個大大的贊。
如今,他們之中已經有五位脫下了航天服,從事其他職業,這一輩再無可能登上太空。相信肯定會有遺憾,為了航天的夢想努力了20年,堅持了20年,等待了20年,一次次無比靠近實現夢想,又一次次的錯過。相信他們的心裡肯定是遺憾的,但同時又是驕傲的。驕傲自己曾是一名航天員,曾為國家獻出青春年華,曾經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
大家有什麼話想對這些偉大的追夢人說嗎?我們一起好好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