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在為上過天的英雄點讚時,這批特殊航天員也該被記住

2020-09-14 赤焰噠噠噠

探索宇宙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夢想。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對星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期盼著有一天可以飛上天,低頭俯瞰大地,抬頭了解神奇的天空。元朝末年,喜愛鑽研火器與煉丹術的陶成道,向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獻出了自己的火神器技藝。火神器在後來的作戰中殺敵無數,屢建奇功,朱元璋賜封陶成道「萬戶」。後來,晚年的陶成道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四十七支自製火箭的蛇形飛車上天。最後飛車凌空爆炸,陶成道身死,以萬戶之名留名青史,同時也為後來的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埋下了一顆飛天的種子,陶成道也被尊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明朝之後數百年,中國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再進行過對太空的探索。直到新中國成立,錢學森回國,被中國人埋在心底最深處那顆航天夢的種子,再一次遇到春天,並開始發芽,蓬勃生長。

1970年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進入太空,打開中國人的航天之路。衛星上天,下一步則是實現幾千年的飛天之夢,載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五號帶著楊利偉和五星紅旗成功進入太空,期盼了上千年的飛天之夢得以實現!

從那以後,我們又進行了多次載人航天,完成了了出艙行走,飛船對接等多個項目。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上天,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同時進入太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上天,翟志剛,景海鵬和劉伯明三位航天員進入太空。翟志剛身穿國產「飛天」航天服實現太空行走。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上天,景海鵬,劉洋和劉旺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與天宮一號對接。其中,劉洋為我國第一名上天的女航天員。

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號上天,景海鵬,張曉光和王亞平三位女航天員上天,並展開網絡授課。

2016年10月17日,神州十一號上天,景海鵬與陳冬兩位航天員上天,並進行了為期30天的太空實驗。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從2003年至今,我們一共進行了6次載人航天,送了11名航天員上天。但是,從1998年至今,我們國家一共培養了兩批共17名航天員。也就是說,還有6名航天員一直處於幕後,作為戰友的備份,還未曾去過太空。他們和上天的航天員一樣,經過層層選拔,長時間的訓練,但由於成績稍微落後,成為了上天航天員的備份。我們在向上天航天員致敬的同時,也要記住他們,他們也是為國家付出一生的英雄!

沒有上過天的航天員一共是6名,分別是鄧清明,李慶龍,吳傑,陳全,趙傳東和潘佔春。其中,只有鄧清明還是航天員,其餘五人已經停訓,退休,或者是轉業地方,投身社會建設。

鄧清明:追夢太空,時代楷模

有一種精神叫做堅持,有一種堅持叫做鄧清明。1988年,鄧清明通過層層選拔,成為我國培養的第一批航天員之一。但是他與其他航天員有所不同,他是預備航天員。後來他成功轉正,但又是備份航天員,而這一備份,就是整整20多年。

神舟九號發射任務是鄧清明離航天夢想最近的一次,他成為了神九強化訓練隊的一名備份隊員。備份航天員和主份航天員一樣的訓練內容,一樣的訓練時間,一樣的標準,一樣需要非常良好的狀態才能執行任務。鄧清明和景海鵬,劉洋,劉旺一起,接受了所有的訓練,但是最終他還是沒能乘著神九上天。詢問他內心的想法時,他說自己內心毫無波瀾。但噠噠噠覺得,作為一名航天員,多次與上天的機會失之交臂,他的內心肯定非常遺憾,非常難過。

帥氣的鄧清明,時代的楷模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就到了2013年。2013年神州十號發射,航天員名單中再次出現了鄧清明的名字,但他依然還是備份,最後也沒能成功上天,如今鄧清明已經成了我國航天員中唯一一位現役,但還未曾登上太空的航天員。希望他能保持狀態,有朝一日能登上太空,圓了自己的夢想。

李慶龍:英雄教練,無緣太空

李慶龍是我國第一批航天員教練員,是我國最早的兩名航天員之一,也是我們國家首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的教練員。李慶龍曾被派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培訓,擅長太空行走,並且成功獲得國際航天員證書。

然而,航天員的選擇是優中選優,因為身體和心理的綜合素質和其他航天員相比稍有差距,最後李慶龍未能成功登上太空。記者採訪他時,他說:「雖然沒能飛天,但我作為中國載人航天的見證者,甚至參與創造了一段歷史,我感到無上的榮光。」這句話豪邁無比,但是也能從中聽出些許無奈與遺憾。

2014年,李慶龍因為年齡到達了航天員的極限,於是停訓了,並退出了航天員大隊,轉而出任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艙外航天服和環控生保系統的研製管理工作,依然在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光發熱 。

吳傑:最高指令,中國驕傲

吳傑是中國最早的兩名航天員除李慶龍外的另一名,他和李慶龍一起前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培訓,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訓練計劃,並且取得了歐盟號飛船最高指令長證書。

面對自己的遺憾,吳傑這麼安慰自己:

「雖然我離飛天僅僅一步之遙,可為了我心愛的事業,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努力。不忘初心,不悔始終。我覺得不管成功與否,能走過這段經歷應該是最寶貴的,這輩子搞過航天了,才有了這種航天人特有的驕傲。」


退役航天員吳傑

2014年,吳傑到齡退役,離開了自己奉獻了多年的崗位,但他沒有離開航天事業。退役後的吳傑,轉而投身航天科普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航天事業,支持航天事業。

陳全:功勳卓著,遺憾退休

陳全是我國第一批航天員,也是吳傑與李慶龍的學生。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總計14人,其中兩人為最早派往俄羅斯培訓的教練員,剩下十二名為學員。陳全說,航天員的訓練非常辛苦,經常要進行8G的載荷訓練,不斷挑戰人體極限。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訓練用的椅子上設置了一個警鈴,當承受不住了,就可以按下警鈴停止訓練。但是,這二十多年來,還沒有一位航天員按下過這個警鈴。

可能因為任務需求,或者身體素質,陳全最後沒能上天,在2014年年滿50歲時,從航天員大隊退役。退役後,他回到了自己成為航天員之前的事業,成為了一名民用航空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時也是一名飛行員。

正在作報告的陳全

趙傳東:投身科普,惠及後人

趙傳東出身海軍航空兵,是海軍優秀飛行員,1981年入選航天員大隊,成為一名航天員。

噠噠噠在這裡問一個問題,大家覺得航天員需要哪些素質呢?首先肯定是優秀的身體素質,豐富的文化知識,良好的心理狀態等。除了這些,還要學會等待,等待上天。航天員必須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上天,但,有的航天員上去了,而有的卻沒有。趙傳東也是一位沒能成功上天的航天員。

如今,趙傳東已經退役,回到社會後,他投身航天科普教育,成為了一名航天科普顧問。和自己的教練員吳傑一樣,依然為航天做著貢獻。

潘佔春:回到地方,擁抱社會

潘佔春是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的第八名,和前面四位航天員的經歷一樣。首先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飛行員,執行了上千小時的飛行任務,然後被航天員大隊選中,成為我國第一批航天員之一。在航天員大隊經過各種艱苦的訓練,一次又一次的與上天的機會失之交臂,於2014年到齡退役。

潘佔春離開航天員的崗位後,出任了深圳市科技傳播促進會會長,開始在全國各地進行演講,給我們的小朋友們,將航天故事,科普航天知識。

結語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上,但大部分人知道更多的可能是那些曾經上過天的航天員們。相比之下,這6位沒上過天的航天員受到的關注少了很多。所以在今天這麼一個日子裡,噠噠噠覺得,我們在向上過天的航天員們致敬的同時,也要給這些無名英雄點一個大大的贊。

如今,他們之中已經有五位脫下了航天服,從事其他職業,這一輩再無可能登上太空。相信肯定會有遺憾,為了航天的夢想努力了20年,堅持了20年,等待了20年,一次次無比靠近實現夢想,又一次次的錯過。相信他們的心裡肯定是遺憾的,但同時又是驕傲的。驕傲自己曾是一名航天員,曾為國家獻出青春年華,曾經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

大家有什麼話想對這些偉大的追夢人說嗎?我們一起好好聊一聊。

相關焦點

  • 壯麗70年|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和載人航天無疑是我們最為關心和突破的成就之一!2003年10月15日,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因為神舟五號飛船將把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中國為這一刻已經夢想了千百年,而航天人為這一刻也已經翹首企盼了數十個春秋寒暑!
  • 聽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講成長故事
    1996年初夏,我接到通知,到廬山療養院參加航天員的初選體檢。初檢合格後,我又接到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順利通過體檢後,我和其他同志又被安排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現航天員中心)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特殊檢查。
  • 中國航天精英為電影《地心引力》「領銜」奧斯卡「點讚」
    原標題:中國航天精英為電影《地心引力》「領銜」奧斯卡「點讚」  中國航天精英為太空科幻電影《地心引力》「領銜」奧斯卡「點讚」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任沁沁)北京時間3月3日,好萊塢太空科幻電影《地心引力》成奧斯卡最大贏家,斬獲7項大獎。
  • 航天英雄楊利偉,特級航天員,副軍級,在如今他是什麼身份?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希望在這個技術層面努力追趕上西方國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而首個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作為中國的特級航天員,副軍級的他,在如今是個什麼身份呢?1995年,國家準備發射神舟五號,正在選任航天員。這可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在此之前,中國可從來沒有把人送上過太空,技術條件也是不能保證的,航天員不僅要經受嚴格的身體素質考驗,更要掌握很多的專業知識。
  • 航天英雄記~值得收藏
    航天員手中提的小方箱子就是一個手持的通風機,這是小型的便攜通風裝置,帶電源和風扇,為航天服提供一定的通風量,來保證人體的熱舒適性。這個設備只在上飛船的路上使用,不帶到飛船上使用。進入飛船後,把原來接箱子的接口接到飛船上,由飛船提供航天服各種儀器工作用的電能以及溫度控制。航天員出徵時是身什麼行頭?
  • 堅持訓練22載只為有朝一日能圓飛天夢,現役唯一尚未飛天航天員
    昨天,正值國慶中秋雙節喜慶的日子,中國航天舉行了航天人七地大型集體婚禮,在此也為這些美好的航天新人們送上最美好的新婚祝福。在現場,多名中國航天員出席了儀式,其中一位,讓我看到照片後感觸頗深,他就是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鄧清明。
  • 上太空影響生育?中國首位女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生下一個健康嬰兒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返回地面後,生下一個健康嬰兒 行天下路,觀天下事,我是民間小葉,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則趣聞趣事 航天員是一個神聖偉大的職業,他們前僕後繼的飛天,為人類探索外太空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與此同時,航天員也是一個危險係數極高的職業,航空史上曾出現許多飛天失敗的悲劇,比如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解體
  • 航天英雄楊利偉,特級航天員、副軍級的他,如今現狀如何?
    作為很多孩子小時候夢想之一的太空人,楊利偉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航天英雄,他在2003年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他搭載的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成功地完成了任務,這代表著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就此邁進了新的階段,也正是因為執行了這次任務,楊利偉成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被稱為我國「太空第一人」。
  • 楊利偉介紹中國載人航天進展:第三批航天員開始初選
    IT之家12月18日消息 在16日舉行的復旦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向大家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情況。楊利偉首先介紹了我國載人航天任務的發展歷程,隨後介紹我國空間站研製的最新進展。
  • 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讓國民驕傲的背後,又有誰知他喪女之痛?
    太空英雄楊利偉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楊立偉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飛行,楊立偉回到了地面.在短短的兩個多小時內,這是中國航天工業的巨大進步!神舟五號成功回歸世界顯示,中國的航空技術已達到另一個水平.作為太空人,楊利偉在降落時說:感覺很好,以至於在場的科研人員不禁激動起來.在夢想的道路上楊利偉出生於1965年,他的夢想是飛向藍天.父母們也表達了對這一夢想的支持.
  • 向航天員致敬!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明日將發射
    7點30分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我國已在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而即將在2016年10月17日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按照規劃,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載人空間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官方確認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
  • ...備忘錄丨英雄航天員王亞平:小時候仰望星空,長大後和探索宇宙相連
    節目邀請到7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傑出代表和人物,以「主題演講」的形式,講述他們的「中國故事」,給網友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王亞平,神舟十號航天員,獲得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及三級航天功勳獎章,中國太空授課第一人。2013年6月11日到26日,王亞平和聶海勝、張曉光,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經歷了15天的太空之旅。
  • 中國航天首次展出機器人航天員 外形酷似「鋼鐵俠」
    在深空探測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後,我國火星探測器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11月3日,在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的火星探測器首度亮相,引起極大關注。同它一起現身的還有酷似「鋼鐵俠」的機器人航天員、今年首飛成功的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探月前鋒」月球車等,如此豪華的「大禮包」讓觀眾大呼過癮。
  • 中國首批航天員無緣飛天 他們經歷了什麼?
    在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幕後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在這些為公眾所熟知的航天員背後,又有多少先驅?實際上,我國的首批航天員曾經經歷過在北極圈-50℃生存48小時的極地考驗,但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卻無緣飛天。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和積累,才成就了今天航天員成功飛天的夢想。
  • 問天之路:感謝有你,中國航天員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航天員景海鵬和航天員陳冬完成了歷時3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感謝他們為中國航天的無私奉獻。兩位航天英雄在乘坐神州十一號飛船升空後,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工作生活了33天。在這33天裡,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太空完成了近40項的空間科學試驗,為中國未來的長期載人飛行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那麼你知道中國最早選拔航天員是什麼時候呢?
  • 航天員出徵太空:特殊的「出入境」隔離
    其實,在載人航天領域,早就對隔離制度進行過系統性探索。5月13日,NASA航天員羅伯特•本肯(Robert Behnken)和道格拉斯•赫爾利(Douglas Hurley)進入了飛行前的隔離期,5月22日,他們結束隔離抵達發射場,於5月27日乘SpaceX 載人龍飛船進入太空。
  • 胸懷祖國 翱翔宇宙 記英雄航天員劉旺
    1996年8月,劉旺在杭州療養時,參加了我國首批航天員的選拔體檢。而那時,因保密的原因,劉旺本人並不知情,他以為只是一次再尋常不過的身體檢查。「1997年12月28日下午,我剛剛從外地執行任務回來,就接到通知,讓我第二天到北京報到,才知道自己入選了中國首批航天員。」回憶起那天的情形,劉旺的眼睛閃著亮光。1998年是被中國航天載入史冊的一年。
  • 中華飛天第一人——中國載人航天首飛航天員楊利偉的故事
    再接下來,他來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中國航天員的選拔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1998年1月,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楊利偉帶著他的夢想與追求,來到了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夫妻情深 事業更重楊利偉的妻子張玉梅原來是位中學教員,嫻靜文弱。為支持丈夫的事業,她承擔了所有家務,即便是兒子出生,也沒耽誤過丈夫的工作。兒子楊寧康上小學三年級了。小寧康心目中最大的英雄就是自己的爸爸。
  •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回到「第二故鄉」重慶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回到「第二故鄉」重慶      中新社重慶十一月十三日電(記者鄒輝)載人航天工程先進事跡報告團一行今天下午抵達山城重慶,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亦隨團抵達。楊利偉說,重慶是他的第二故鄉,今天他再次感受到了山城人民的熱情。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中國航天再一次開啟「超級模式」,成功實施了以嫦娥五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部署完成並面向全球提供服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奔向火星為代表的航天任務,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引發全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