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和載人航天無疑是我們最為關心和突破的成就之一!2003年10月15日,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因為神舟五號飛船將把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中國為這一刻已經夢想了千百年,而航天人為這一刻也已經翹首企盼了數十個春秋寒暑!從神舟五號載人航天至今,浩瀚的太空多了我們中國人的身影,航天人的艱辛,偉大的時刻,民族的驕傲,見證著祖國的越發強大和繁榮!
【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新型長徵二號F遙五火箭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並於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進行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我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神舟五號飛船實現了一人一天飛行,主要任務是考核飛船載人環境,獲取航天員空間生活環境和安全的有關數據。並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工作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統間的協調性;神舟五號飛船軌道艙留軌運行半年時間,獲得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成果。在一段歷時21小時23分的太空遨遊,讓全世界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
然而直到發射前夜,楊利偉都不知道自己已被選中。凌晨3點,醫生來敲門,第一個叫醒楊利偉,其他兩名航天員立刻知道了答案;他們拿出酒杯,在白開水裡加了一滴幹紅,為楊利偉喝壯行酒,祝他旗開得勝。2013年10月15號上午9點,楊利偉一飛沖天,圓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它標誌著中國成為蘇聯與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火箭點火發射的瞬間,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醫學監督崗屏幕上顯示:楊利偉的心跳依然只有每分鐘76次。
火箭點火發射的瞬間,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醫學監督崗屏幕上顯示:楊利偉的心跳依然只有每分鐘76次。資料表明,國外航天員在火箭發射的瞬間,心跳達到每分鐘140次仍屬正常,而楊利偉則創下了太空人心率最穩定的紀錄;在太空,楊利偉按計劃準確無誤地完成了110多項操作。
除了楊利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旗及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一天之後,即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於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全世界!具有象徵意義的是:飛船著陸時間正好是當天天安門廣場國旗升起的時刻。
【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2005年10月12日9時整,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新型長徵二號F遙六火箭成功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並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我們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76圈,歷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軌道艙留軌運行了707天,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實驗,為長壽命空間飛行器的研製積累了經驗。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兩人多天飛行,標誌著我國多項載人航天技術達到世界頂先水平。
【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新型長徵二號F遙七火箭成功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中國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航天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成功完成了多項技術試驗,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
【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新型長徵二號F遙九火箭,成功發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神九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取得了重大成果,為今後的載人航天的發展、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航天計劃中的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
中國計劃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中國空間站屆時將成為世界唯一的空間站。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並於2012年6月29日10點03分安全返回。神舟九號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發射,這也是載人航天飛船首次在夏季發射。同時神舟九號第一次將中國的女航天員送入天空。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飛船相繼發射成功,為建立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長徵二號F遙十火箭,成功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神十任務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連戰連捷,為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後續載人航天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後,將與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先後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將訪問天宮一號,神舟十號計劃在太空飛行15天,將視情況開展飛船繞飛試驗。
航天員還首次在太空向青少年進行授課,6000萬中小學生參與了本次太空授課,這是中國開展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神舟十號飛船共搭載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三位航天員。其中,王亞平是中國第二位女航天員。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建造並發射的第11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6艘載人飛船,它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搭乘景海鵬和陳冬兩名男性航天員,將與之前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進行太空人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駐留時間將首次長達30天同時標著著中國已經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十一號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蹣跚起步,從神舟一號至今,航天人步步籌謀,將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中。我國已經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多項基本技術,建成了較為完備的載人航天研製生產試驗、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體系,提升了我國航天產業的整體能力,在神舟系列,天宮系列,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彰顯了中國航天的輝煌成就!不僅如此,航天「溢出」效應正日益凸顯。
每一次飛天試驗探索,背後是成百上千項科技創新、技術更新引領的產業升級、相關產業的直接間接受益。據統計,我國近年來研製的1000多種新材料,80%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方面得到應用。不僅如此,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展了大量空間科學實驗,涵蓋空間環境、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個領域。
如今,包括探月工程等的航天探索和應用日益方便我們的生活:依靠衛星導航,「路盲」也能順利出行;脫胎航天特殊陶瓷塗層衍生出的技術和太空醫學領域中的外層覆膜技術,成就了女性愛美的頭髮納米離子燙、摩絲;太空中的生物製藥,給無數患者帶來福音…!
圖/文等由「博科園」整理自網絡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